量子计算

搜索文档
最新单日“吸金”2.52亿元,软件ETF(159852)红盘蓄势,近1周日均成交同类第一!
搜狐财经· 2025-07-23 02:38
流动性表现 - 软件ETF盘中换手率达2.83% 单日成交金额1.25亿元 [2] - 近1周日均成交4.02亿元 居可比基金首位 [2] 规模与份额 - 基金规模达44.03亿元 创近1年新高 居可比基金第一 [2] - 基金份额达53.31亿份 同步创近1年新高 居可比基金第一 [2] 资金流向 - 单日资金净流入2.52亿元 [2] - 近5个交易日内4日实现净流入 累计净流入6.45亿元 [2] 历史收益特征 - 成立以来最高单月回报39.35% [2] - 最长连续上涨3个月 期间涨幅69.40% [2] - 上涨月份平均收益率9.98% [2] 行业结构分析 - 中证软件服务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0.56% [3] - 权重股包括科大讯飞、金山办公、同花顺、恒生电子等头部企业 [3] 细分赛道景气度 - AI算力与激光雷达维持高景气度 [2] - AI应用呈现加速向上态势 [2] - 软件外包、金融IT、量子计算等赛道稳健向上 [2] - 教育IT、网安、企业服务出现拐点向上趋势 [2] - 智慧交通、政务IT等领域底部企稳 [2] 行业展望 - 下半年行业表观经营表现或改善 受基数效应、新技术落地及政策加持影响 [2] - 计算机板块后周期属性可能随宏观需求回暖而好转 [2] 投资渠道 - 场外投资者可通过软件ETF联接基金(012620)布局AI软件投资机遇 [3]
投资6310亿欧元!“为德国制造”倡议发布
国际金融报· 2025-07-22 13:58
投资计划概况 - 德国61家企业联合发起"为德国制造"投资计划 目标到2028年投资最高达6310亿欧元 投资范围包括计划投资 新增投资 研发支出和国际投资者承诺 [1] - 参与企业包括宝马 奔驰 大众 安联 空客 英伟达等知名企业 预计后续将有更多支持者加入 [1] - 该计划是德国几十年来规模最大的投资计划之一 由德意志银行CEO 西门子CEO等商界领袖联合发起 [2] 战略目标与意义 - 企业希望通过投资行动发出强烈信号 表明德国是极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旨在提振各界对德国经济的信心 [2] - 投资计划不仅为了动员资金 更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扭转社会情绪 传递德国向前发展的积极信号 [2][3] - 最终总投资额可能高于当前公布的6310亿欧元数字 体现企业对德国作为商业驻地的信心 [2] 行业投资方向 - 重点投资领域包括工业AI 微电子 生物技术 制药 量子计算和高端化学品等前沿科技领域 [4] - 西门子公司正在开发工业基础模型以提升生产效率 政府需要支持企业投资并吸引人才 [4] - 企业希望在工业AI等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维持德国在出口方面的竞争优势 [4] 政企合作机制 - 企业联盟寻求与政府建立持续 有建设性的合作关系 共同在数字化 资本市场 能源和劳动力市场等领域制定解决方案 [3] - 该倡议掀开了政商合作新篇章 需要政府大胆改革与企业积极投资的双向协作来激发经济活力 [2][3] - 企业认可新政府推出的多项举措 希望通过合作助力德国和欧洲实现经济增长 [3] 经济发展预期 - 企业目标在三年内使德国经济增长率稳定在2%以上 实现投资项目落地 信心恢复和消费增加 [4] - 计划旨在扭转资本外流趋势 使德国重新成为欧洲的工业和增长引擎 [3][4] - 企业认为新技术应被视为发展机遇 而非挑战 强调通过投资应对结构性挑战如高能源价格问题 [3][4]
清华夫妻融资数亿元,瞄准万亿级量子计算赛道,拿下三个第一,业务做到全球
创业邦· 2025-07-22 10:38
量子计算行业概况 - 量子计算基于量子力学原理,拥有远超经典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和计算能力,能解决经典计算机耗时极长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7] - 2023年全球量子计算产业规模为47亿美元,预计2035年将超过8000亿美元 [8] - 量子计算在加密、金融、制药、物流、能源等关键行业具有技术突破潜力 [7] 量旋科技公司发展 - 公司成立于2018年,致力于量子计算产业化和普惠化,产品包括教育级核磁量子计算机、产业级超导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云平台等 [4] - 已完成数亿元B系列轮融资,资金用于研发设备采购、团队扩充及量子芯片工艺提升 [4] - 2024年营收预计数千万元,较去年翻倍增长 [26] 技术路线与产品 - 采用核磁和超导双技术路线:核磁路线稳定性高,适用于教育科研场景;超导路线突破高算力瓶颈 [15][16] - 2020年推出全球首台桌面型核磁量子计算机"双子座",已落地20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 [15][25] - 2023年发布标准化量产型超导量子芯片"量旋少微",退相干时间达10-100微秒,单比特门保真度超99.9% [21] 里程碑与行业地位 - 全球首个可编程桌面型量子计算机推出者 [4] - 中国首家向海外出口超导量子芯片的公司 [4][23] - 2024年交付中国首台出口海外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整机 [4][23] 研发进展与挑战 - 自建超导量子芯片加工实验室,芯片迭代周期从2个月缩短至5-7天 [21] - 当前超导量子计算机为20量子比特,正推进百比特级芯片设计 [26] - 行业需突破环境干扰和错误率问题,1万量子比特被视为实用化里程碑 [28] 市场前景与预测 - 量子计算预计3-5年内迎来产业化拐点,性价比将超越经典计算机 [4][28] - 谷歌量子芯片Willow能在5分钟内完成超级计算机需10²⁵年的计算任务 [8] - 中国自2016年起将量子计算机列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8]
中国芯+量子算力双突破!自主技术迎来高光时刻:比肩国际主流
新浪财经· 2025-07-22 09:37
龙芯3C6000处理器 - 龙芯3C6000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的通用处理器,从指令系统到核心部件均不依赖国外授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1][4] - 采用龙架构指令系统,性能达到2023-2024年国际主流产品水平,涵盖从底层设计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4] - 获得国家《安全可靠测评公告》二级认证,适用于通信计算、人工智能计算、存储、工业控制等多场景[6] - 同步发布的龙芯2K3000/3B6000处理器面向智能终端和工控领域,支撑人工智能等前沿应用[8] 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 - 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上线后为全球143个国家和地区完成超50万个量子计算任务,访问量达2900万次[8][9] - 应用领域从基础科研扩展至流体动力学、生物医药、金融科技等产业,美国用户访问量居首[9][11] - 实现全球最大规模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并接入金融量子云实验平台探索高效解决方案[11] - 推出分子对接预测、药物毒性预测等三大药物研发应用,提升研发效率与精准度[11] 量子计算与AI融合突破 - 全球首次在量子计算机真机上实现十亿级参数AI大模型微调任务,采用"量子加权张量混合参数微调"方法[13] - 模型参数量减少76%的同时训练效果提升8.4%,心理咨询对话数据集训练损失降低15%,数学推理准确率从68%升至82%[13] - 单批次数据可生成数百个量子任务并行处理,效率远超经典计算机[15] 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成果 - 龙芯3C6000与本源悟空分别代表经典计算与量子计算的自主突破,形成完整技术生态[15] - 龙芯实现产业链完全自主,本源悟空量子算力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标志中国在全球计算领域的技术话语权提升[11][15]
国开启科量子取得分布式量子计算方法相关专利
搜狐财经· 2025-07-22 06:17
公司专利动态 - 国开启科量子技术(安徽)有限公司、启科量子技术(珠海)有限公司、国开启科量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取得"分布式量子计算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专利,授权公告号CN119783841B,申请日期为2025年03月 [1] 国开启科量子技术(安徽)有限公司 - 成立于2022年,位于合肥市,从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注册资本3731万人民币 [1] - 对外投资1家企业,参与招投标项目12次,拥有专利191条,行政许可2个 [1] 启科量子技术(珠海)有限公司 - 成立于2021年,位于珠海市,从事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 [1] - 参与招投标项目1次,拥有商标信息103条,专利245条,行政许可4个 [1] 国开启科量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成立于2016年,位于北京市,从事零售业,注册资本3587.5万人民币 [2] - 对外投资4家企业,参与招投标项目1次,拥有商标116条,专利509条,行政许可7个 [2]
港股IPO盛况持续,科技类企业蜂拥而至!
梧桐树下V· 2025-07-22 03:16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内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 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 2025年6月单月有15家新股在香港上市 7月初出现单日5家公司同日挂牌盛况 当前在审申请约200家 [1] 适用对象与条件 - 适用对象包括特专科技公司(如AI 芯片 新能源等硬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 医疗器械等) 尤其处于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3] - 核心门槛:行业属性需符合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4] - 特专科技涵盖人工智能 量子计算 新能源 半导体 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 [5] - 生物科技包括创新药研发 基因治疗 高端医疗器械等 [6] - 研发投入要求: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特专科技) 或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生物科技) [6] - 商业化阶段:允许未盈利 无收入 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 合作意向书) [7] 自测工具与初步反馈 - 登录港交所官网"科企专线"页面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测 [8] - 若不确定资格 可填写"科企专线-查询表格"发送至港交所邮箱techenquiries@hkex.com.hk 1周内获初步反馈 [9] 保密提交申请流程 - 与港交所签订NDA(保密协议)确保提交材料仅限审核团队可见 [11] - 提交"保密版"材料包括公司简介 财务数据 法律文件等 PDF加密文件通过港交所指定系统上传 [12][13] - 审核阶段: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 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 [14] - 保密期至通过上市聆讯前 聆讯通过后需公开招股书 [14] "科企专线"专属服务 - 一对一辅导:免费获得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6] - 快速通道特权:符合条件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 估值超百亿)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7] - 灵活股权设计:允许同股不同权(WVR)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 无需额外证明"创新性" [18] 常见坑点与应对 - 技术描述需附第三方技术认证或合作方背书 避免过于虚化 [21] - 关联交易需提前切割或披露交易价格公允性证明 [22][23] - 投资者关系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并披露投资协议关键条款 [25] 上市后持续合规要求 - 信息披露:需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 研发里程碑 重大合作 可申请豁免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细节 [27] - 市值维护:发布季度研发简报 与分析师定期沟通(每年至少2场路演) [28] - 再融资便利: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港股(科企专线)无盈利要求 审核周期3-6个月(保密提交+快速通道) 估值水平中等(PE 20-30倍) 信息披露压力低 [30][31] - A股(科创板)无盈利要求但需研发投入达标 审核周期6-12个月 估值水平较高(PE 30-50倍) 信息披露压力高 [30][31] - 美股(纳斯达克)无盈利要求 审核周期4-8个月(需应对SEC问询) 估值水平高(PE 50-100倍) 信息披露压力极高 [30][31] 课程内容概览 - 课程《科技类企业港股IPO通关》解析18C上市条件 Pre-IPO融资设计及12类审核雷区应对 [33][34][35] - 主讲嘉宾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晴川律师 专业领域为资本市场和PE投资 拥有丰富半导体行业法律服务经验 [35]
美国“星际之门”项目据悉陷入僵局;谷歌Gemini高级版获IMO 2025官方认证金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1 23:54
|2025年7月22日星期二| NO.1美国"星际之门"项目据悉陷入僵局 据外媒,知情人士透露称,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全球科技投资机构软银集团牵头的数据中心项目"星 际之门"(Stargate)难以启动,已大幅缩减近期计划。报道称,软银和OpenAI在合作的"星际之门"关键条 款上存在分歧,其中包括选址问题,导致负责项目落地的新公司至今未就任何数据中心签署正式协议。 点评:软银与OpenAI在关键问题上的分歧,暴露出巨型AI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模式的脆弱性。 NO.2Neuralink首次一天内完成两台手术 当地时间7月22日,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宣布,"本周末我们成功完成了P8和P9手术,这 是我们首次在一天内完成两台手术。两位患者目前恢复良好,精神状态良好。"马斯克对此表示, Neuralink最终将改变数百万甚至数十亿人的生活。马斯克写道:"想象一下,您的亲人能够再次行走, 或者患有痴呆症的父母能够再次认出他们的孩子。" 点评:单日双手术标志着Neuralink的植入流程正从"科研级"向"工业化"过渡,若能维持成功率,或将显 著提升Neuralink公司的知名度。 NO.3摩根大通 ...
娃哈哈争产案第二被告曝光;农夫山泉回应红色尖叫二手炒至88元;小米汽车回应摄影图涉嫌抄袭特斯拉丨邦早报
创业邦· 2025-07-21 23:53
农夫山泉红色尖叫二手市场溢价 - 二手平台出现即将过期的"红色尖叫"饮料,标价48-88元/瓶,溢价超9倍[2] - 整箱售价达1000元,卖家称其为"绝版收藏品"[2] - 农夫山泉确认该产品含人参成分且已停产,对二手市场价格炒作表示将核实[2] 英伟达与中企合作动态 - 英伟达CEO黄仁勋透露与小米长期合作,共同开发AI和自动驾驶软件[9] - 黄仁勋评价华为规模和技术能力"既广又深",承认其竞争地位但保持尊重[9] - 英伟达视华为为可敬竞争对手,强调中国市场进步不依赖单一企业[9] 科技企业融资动态 - 千寻智能完成近6亿元PreA+轮融资,京东领投[22] - 逐际动力获京东战略投资,人形机器人将下半年公开销售[22] - 量旋科技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政府基金参与[22] - 同心医疗完成超亿美元融资,用于国际化布局[22] - 基流科技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专注AI算力基建[23] 新能源汽车行业动态 - 哪吒汽车销售公司法人变更为方运舟[19] - 零跑汽车注册资本增至14.07亿元,增幅约5%[19] - 文远知行与联想合作推出搭载NVIDIA DRIVE Thor芯片的HPC 3.0平台,成本降50%[24] - 2026款吉利银河E5新增两款配色,7月24日上市[24] 互联网与科技行业动态 - 优步上线微信小程序,率先在香港和日本提供服务[17] - 微软发布SharePoint安全更新应对黑客攻击[15] - Neuralink首次单日完成两台脑机接口手术[15] - 苹果为iPhone 17 Pro开发特殊变色设计,M5 iPad Pro或增前置摄像头[15] - 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79.7%[26] 消费与零售行业动态 - 京东首家自营外卖门店"七鲜小厨"开业,采用无堂食模式[13] - 茶百道进驻新加坡市场,韩国门店已超10家[13] - LV香港近42万客户资料泄露,含购物记录等敏感信息[9] 企业人事与法律动态 - 娃哈哈争产案第二被告建浩创投唯一董事为宗馥莉[13] - 小宇宙确认COO等三名高管离职[13] - 广州轻工就良品铺子股权转让纠纷起诉宁波汉意[13] - 靓家居宣布停止经营,启动债权登记[13]
摩根大通调整量子计算团队的高管层
快讯· 2025-07-21 17:30
公司管理层变动 - 摩根大通对负责量子计算和先进技术的内部研究小组领导层进行全面改组 [1] - 前IBM发明家马可·皮斯托亚(2020年出任应用研究小组负责人)已离职 [1] - 公司聘请道富银行全球数字技术和量子计算主管罗布·奥特接替皮斯托亚 [1] 行业技术发展 - 摩根大通持续布局量子计算等先进技术领域 [1] - 道富银行高管加入显示金融行业对量子计算人才的竞争加剧 [1]
对话量旋科技项金根:黄仁勋预测太保守,10年后将实现百万物理比特的容错量子计算机
钛媒体APP· 2025-07-21 11:01
公司融资与业务发展 - 量旋科技完成B轮数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建信股权、梁溪科技城发展基金等政府基金及星空投资、华强资本等机构 [2] - 融资资金将用于超导量子计算机技术研发、生产扩张及科研团队扩充 [2] - 公司产品覆盖全球40余国200多所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未来聚焦技术迭代与全球化布局 [2] - 公司成立至今完成五轮融资,历史投资方包括明势资本、深圳高新投等 [7] - 当前核磁量子和超导量子业务收入占比各50%,主要满足教育、科研场景需求 [7] 技术路线与产品布局 - 公司专注超导和核磁量子计算路线,提供超导量子计算机、桌面型核磁量子计算机及量子计算云平台 [6] - 2023年发布自研超导芯片"少微",具备高Qi值、长比特寿命等特点,并实现中国首枚超导芯片出口中东 [7] - 超导量子产品线包括整机"大熊座"、芯片"少微"及测控系统,销售模式含直销和经销商 [8] - 超导量子计算路线优势:比特扩展性强、产业投入规模大、可复用传统半导体产业链 [10][11] - 计划2025年推出百比特级超导量子计算机,目标实现中等规模量子处理器(NISQ) [11] 行业前景与市场规模 - 麦肯锡预测:2025年全球量子计算营收超10亿美元,2035年量子科技总规模近1000亿美元,2040年达1980亿美元 [5] - 量子计算通过量子比特实现指数级算力增长,在AI算力领域潜力显著 [5] - 超导量子计算是目前发展最快、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路线,IBM等巨头重点布局 [9][10] - 行业预计2029年实现数千量子比特、0.999保真度的通用量子计算机,2035年实现百万级逻辑量子比特容错计算机 [11] 研发进展与战略规划 - 公司自研超导芯片加工周期仅5天(对比公共平台需2个月),加速技术迭代 [18] - 研发重点:提升量子比特数量与保真度,同步优化测控系统与全产业链工程能力 [11][17] - 未来聚焦三方向:技术升级(硬件及云平台)、应用场景拓展(金融/生物医药/AI)、全球化市场布局 [12] - AI对量子计算有双向促进作用:优化量子控制算法,未来量子算力反哺AI需求 [24][25] 行业技术挑战与竞争 - 量子纠错是关键技术瓶颈,谷歌实验已验证理论可行性,预计5-6年内实现实用化 [20][21] - 容错量子计算机需10年以上研发,涉及逻辑量子比特互联操作 [21] - 量子计算云平台当前仅解决"有无"问题,尚未达到产业化应用水平 [22] - 公司对标IBM等国际企业,目标实现自主可控的通用量子计算机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