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

搜索文档
Nature子刊:舒易来团队领衔,中韩合作带来基因编辑治疗耳聋新希望
生物世界· 2025-08-09 11:00
基因治疗技术突破 - 复旦大学与韩国首尔大学合作研发PAM灵活的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成功纠正人源化MPZL2小鼠模型的东亚创始突变(c.220C>T),恢复听力并维持至少20周[3][9][11] - 研究团队开发ABE8eWQ SpRY:sgRNA3治疗体系,实现低旁观者编辑和脱靶效应,拓宽单碱基编辑技术在遗传病中的应用范围[9][11][13] - 此前团队通过AAV-ie介导的基因替换策略恢复Mpzl2基因敲除小鼠听力,成果发表于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14] 遗传性耳聋疾病现状 - 全球5%人口(4.3亿人)患致残性听力障碍,其中先天性耳聋患者2600万,新生儿发病率1-3‰,中国每年新增3万聋儿[6] - 60%先天性耳聋由遗传因素导致,已知耳聋基因超200个,MPZL2突变占东亚轻度至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NHL)的17.3%,仅次于STRC基因(55.8%)[7][8] - MPZL2基因c.220C>T突变在东亚临床队列中占比15.5%(24/155例),95.8%患者携带该突变[8] 基因治疗临床进展 - 复旦大学团队完成全球首例OTOF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采用双AAV载体递送系统突破大基因递送限制,成功恢复10余名患者听力和言语[21][23] - 基因治疗在噪声言语与音乐感知中表现优于人工耳蜗,听觉皮层功能重建证据发表于Nature Human Behaviour及JAMA Neurology[29] - 团队研究成果获《柳叶刀》封面导读,国际评价为"耳聋治疗的范式转变",相关技术方案发表于Nature Medicine等顶级期刊[24][28] 技术攻关与创新 - 攻克OTOF基因治疗两大挑战:双AAV载体拆分递送解决基因容量限制,自主开发微创内耳递送路径和给药装置[23] - 听觉皮层激活研究显示基因治疗后前颞叶、颞顶叶区域功能显著提升,证实听觉通路重建[28][29] - 团队在Nature Reviews Genetics发表综述,系统论述耳聋基因治疗发展现状与未来挑战[24]
Science子刊:成功率100%?头戴式手术机器人实现眼科手术"动态零误差"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31 14:32
视网膜下注射手术的挑战 - 视网膜厚度仅0.3毫米(300微米),比三张打印纸叠起来还薄,而医生手部颤抖幅度达0.1-0.25毫米,几乎与视网膜厚度相当[1] - 患者头部因呼吸、吞咽等产生的移动幅度达2-5毫米,相当于在地震中穿针引线[1][3] - 注射精度要求极高:针头需精准放置在视网膜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偏差会导致药物泄漏或组织损伤[2] - 注射速度需保持0.18毫升/分钟以减小损伤,但完成0.3毫升注射需100秒,期间保持稳定极其困难[2] 头戴式手术机器人解决方案 - 采用0.8公斤高精度机器人,定位精度优于1微米(比人手颤抖小两个数量级)[7] - 机器人固定在头戴支架上,与患者头部形成整体运动,消除相对位移[6][7] - 使用38号柔性聚合物针头可被动补偿微小移动,保持针尖稳定[9] - 配备OCT成像设备实时显示针头与视网膜横截面,辅助深度判断[7] 技术性能验证 - 21次注射尝试实现100%成功率(95%置信区间84.5%-100%),显著高于手工注射的63.6%[9] - 17次完整注射中,10次液泡扩张持续整个100秒注射过程,5次持续90秒,显示系统稳定性[10] - 混合实验设计:将猪离体眼球安装在志愿者佩戴的护目镜上,模拟真实头部运动[7] 临床应用前景 - 可避免全身麻醉风险,仅需局部麻醉即可完成手术,对老年患者更安全[11] - 设计考虑临床实际需求:无菌安装、磁性连接器械等[12] - 技术可扩展至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等其他头部高精度手术领域[12] - 有望解决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在眼科应用中的手术瓶颈[11]
上半年我国批准创新药43个
国际金融报· 2025-07-30 09:13
创新药审批数量大幅增长 - 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批准1类新药43个(按通用名计),同比增长59%,接近2024年全年48个的批准量 [1] - 国产新药占比93%(40个),进口新药仅3个 [1] - 创新药上市节奏加快,全年数量有望再创新高 [1] 药物类型与治疗领域分布 - 化学药品以24个品种(56%)居首,生物制品14个(32%),中药及天然产物5个(12%),呈现多元均衡趋势 [2] - 抗肿瘤药物20个(47%)领先,抗感染药、中药和内分泌用药各5个(12%并列第二),骨骼肌肉用药3个(7%),消化和血液用药各2个(5%),心血管用药1个(2%) [2] - 17款新药(40%)通过突破性疗法或优先审评获批,包括8款生物制品、8款化学药品和1款中药 [2] - 5款药物获突破性治疗称号:芦沃美替尼、法米替尼、瑞康曲妥珠单抗、波哌达可基、斯泰度塔单抗 [2] 重大疾病与罕见病药物进展 - 获批创新药涵盖肿瘤、代谢、免疫等重大疾病领域,包括国内首款血友病B基因治疗产品和免疫代谢罕见病药物 [3] - 明星产品包括首款干细胞治疗药品、抗甲流新药及罕见病治疗药物 [3] - 2025年批准70个儿童药和21个罕见病药,其中5月获批的一款药物同时适用于成人组织细胞瘤和儿童神经纤维瘤 [3] 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 - 中国创新药研发管线占全球1/4,每年约3000个临床试验项目开展 [4] - 2024年《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从价格、医保、投融资等多方面提供支持 [4] - 创新药纳入医保速度提升,2024年33个新药实现"当年获批、当年纳入",80%创新药可在上市两年内进入医保 [4] - 依沃西单抗2024年5月获批后当年纳入医保,价格从2299元/支降至736元(降幅68%) [4] 未来政策方向与国际合作 - 重点支持临床价值高、治疗重大疾病及全球同步研发的创新药 [5] - 优化审评审批程序,修订附条件批准规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实验数据管理 [5] - 推动审评标准与国际接轨,助力创新药出海参与国际竞争 [5]
日本政企合作强化尖端医药品生产
日经中文网· 2025-07-29 08:00
行业概况 - 再生医疗等产品(包括基因治疗、CAR-T细胞疗法等)被视为下一代医药品,制造工艺比传统化学合成药更复杂[1] - 美欧在实用化方面领先:美国已批准25种基因和CAR-T药物,欧洲22种,日本仅10种[1][2] - 日本再生医疗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增长至2030年538亿日元,扩大约2倍[3] 日本企业投资动态 - 尼康等5家CDMO企业计划到2027年合计投资超1000亿日元增产尖端医药品[1] - 尼康投资约100亿日元扩建东京基地,无尘室面积扩大50%至1.1万平方米,员工增至600人(当前3倍),产能提升3-5倍[2] - AGC投资500亿日元在横滨基地增设细胞代工设备,可兼容mRNA疫苗生产[2] - 宝生物工程投资346亿日元新建基因药厂房[2] 政企合作与研发进展 - 日本政府4年内提供383亿日元补贴,支持CDMO设备投资与人才培养[3] - 新兴企业SanBio于2024年7月获脑损伤治疗药"Acuugo"附条件销售许可,Cuorips同年4月提交iPS细胞心衰治疗药审批[3] - 日本在iPS细胞研发领先(2006年京都大学首次成功制备),但制造环节因活细胞品质控制难题导致普及滞后[3] 典型案例 - 尼康代工企业Heartseed计划2026年提交iPS细胞心衰疗法审批,目标2027年实用化[2]
全球首个!基因治疗先天性耳聋效果首次被证实优于人工耳蜗
第一财经· 2025-07-24 07:58
人工耳蜗与基因治疗对比 - 人工耳蜗是临床上极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的金标准疗法和唯一选择,但难以完全恢复自然听觉,对音乐和噪声环境下的言语感知改善有限 [1][3] - 基因治疗在噪声言语和音乐感知中表现优于人工耳蜗,是全球首个基因治疗与人工耳蜗的队列研究 [1][4] - 基因治疗后患儿的听力恢复稳定,在噪声言语识别、音乐音准率及听觉皮层处理能力、生活质量等维度超越人工耳蜗疗法 [4] 先天性耳聋现状 - 全球2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约2600万先天性耳聋患者,每1000名新生儿中约有2-3名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 [3] - 约60%的先天性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已知的耳聋基因超过200个 [3] - 目前针对先天性耳聋无任何临床治疗药物,人工耳蜗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主要治疗手段 [3] 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 研究共纳入72名患儿,包括11名接受基因治疗的儿童和61名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 [4] - 研究从多个维度进行长达一年的随访评估,包括听力阈值、听觉言语问卷、言语测试等 [4] - 2022年舒易来团队完成全球首例耳聋患者的基因治疗药物体内给药 [4] - 基因药物未来有望走向临床应用,为耳聋治疗提供方式转变 [4]
港股IPO盛况持续,科技类企业蜂拥而至!
梧桐树下V· 2025-07-22 03:16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内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 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 2025年6月单月有15家新股在香港上市 7月初出现单日5家公司同日挂牌盛况 当前在审申请约200家 [1] 适用对象与条件 - 适用对象包括特专科技公司(如AI 芯片 新能源等硬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 医疗器械等) 尤其处于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3] - 核心门槛:行业属性需符合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4] - 特专科技涵盖人工智能 量子计算 新能源 半导体 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 [5] - 生物科技包括创新药研发 基因治疗 高端医疗器械等 [6] - 研发投入要求: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特专科技) 或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生物科技) [6] - 商业化阶段:允许未盈利 无收入 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 合作意向书) [7] 自测工具与初步反馈 - 登录港交所官网"科企专线"页面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测 [8] - 若不确定资格 可填写"科企专线-查询表格"发送至港交所邮箱techenquiries@hkex.com.hk 1周内获初步反馈 [9] 保密提交申请流程 - 与港交所签订NDA(保密协议)确保提交材料仅限审核团队可见 [11] - 提交"保密版"材料包括公司简介 财务数据 法律文件等 PDF加密文件通过港交所指定系统上传 [12][13] - 审核阶段: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 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 [14] - 保密期至通过上市聆讯前 聆讯通过后需公开招股书 [14] "科企专线"专属服务 - 一对一辅导:免费获得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6] - 快速通道特权:符合条件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 估值超百亿)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7] - 灵活股权设计:允许同股不同权(WVR)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 无需额外证明"创新性" [18] 常见坑点与应对 - 技术描述需附第三方技术认证或合作方背书 避免过于虚化 [21] - 关联交易需提前切割或披露交易价格公允性证明 [22][23] - 投资者关系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并披露投资协议关键条款 [25] 上市后持续合规要求 - 信息披露:需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 研发里程碑 重大合作 可申请豁免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细节 [27] - 市值维护:发布季度研发简报 与分析师定期沟通(每年至少2场路演) [28] - 再融资便利: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港股(科企专线)无盈利要求 审核周期3-6个月(保密提交+快速通道) 估值水平中等(PE 20-30倍) 信息披露压力低 [30][31] - A股(科创板)无盈利要求但需研发投入达标 审核周期6-12个月 估值水平较高(PE 30-50倍) 信息披露压力高 [30][31] - 美股(纳斯达克)无盈利要求 审核周期4-8个月(需应对SEC问询) 估值水平高(PE 50-100倍) 信息披露压力极高 [30][31] 课程内容概览 - 课程《科技类企业港股IPO通关》解析18C上市条件 Pre-IPO融资设计及12类审核雷区应对 [33][34][35] - 主讲嘉宾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晴川律师 专业领域为资本市场和PE投资 拥有丰富半导体行业法律服务经验 [35]
单次治疗通向长期获益:血友病基因治疗希望终成现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9 10:52
血友病B基因治疗药物波哌达可基注射液获批上市 - 国家药监局批准波哌达可基注射液上市 这是中国首个AAV基因治疗产品 用于中重度血友病B成年患者治疗 [1] - 该药物采用工程化改造的AAV843载体 具有更高肝脏靶向性和更快基因表达速度 临床数据显示患者在单次给药后第三天即可检测到凝血因子Ⅸ活性显著提升 [2] - 相比全球首款AAV基因治疗药物Hemgenix 波哌达可基注射液剂量仅为四分之一 平均因子活性高于50% 且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2] 药物技术特点与临床效果 - 药物递送载体经过工程化改造 具有肝脏靶向性 经静脉注射后可精准靶向并在肝脏内富集 长期稳定高位表达凝血因子IX [4] - 注册临床研究显示 治疗后52周随访数据表明 患者年化出血率均值为0.6 平均凝血因子IX活性达到55.08IU/dL 凝血因子IX药物输注次数从58.2次/年降至2.9次/年 [7] - 长期随访数据显示 90%受试者凝血因子IX持续稳定较高表达 未发生出血事件 且完全停止了外源性凝血因子IX产品的替代治疗 [7] 市场定价与支付体系 - 药物单瓶价格为9万3千元人民币 70kg体重患者处方用量为44瓶 [7] - 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发起慈善援助项目 患者自费购买30瓶药品后 超出部分由项目免费援助 患者自付费用最高不超过279万元 [8] - 行业正在探索多元支付、疗效保险等模式 旨在打破"治疗可及性"与"支付能力"之间的壁垒 [8] 行业影响与发展前景 - 中国血友病B患者中 中间型和重型占比约82.5% 为基因治疗提供了潜在市场 [3] - 该药物获得FDA孤儿药认定和儿科罕见病资格认定 以及EMA先进治疗药物分类认证 [5] - 中国原研药融入全球药物研发 将对全球罕见病药物定价体系产生颠覆性影响 [9]
深度:创新药的前世今生,热点题材全揭密
搜狐财经· 2025-07-17 03:59
创新药行业发展历程 - 2015年前中国医药产业以仿制药为主,药审周期长(3-5年),研发投入低(药企研发费用率不足5%)[2] - 恒瑞医药2014年推出首个国产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百济神州泽布替尼2019年获FDA批准成为首个出海中国原研药[3] - 2015年药审改革推动药企向创新药转型,2017年加入ICH为创新药出海奠定基础[5] 政策支持体系 - 2025年临床试验审评时限从60日压缩至30日,北京试点平均用时23.8个工作日(提速70%)[5] - 2025年上半年批准43款创新药,国产占比超90%,抗肿瘤药物占比40%[5] - 北京市新政允许国谈创新药直接入院,医保基金探索与药企直接结算[5] - 2025年拟推出《商保创新药目录》拓展支付渠道[4] 技术突破与国际化 - 百利天恒EGFR×HER3双抗ADC进入III期临床,迪哲医药舒沃哲®获FDA加速批准[5]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海外授权交易70笔,首付款33亿美元,交易总额480亿美元[6] -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12.5亿美元首付款的PD-1/VEGF双抗合作[6] 资本市场表现 - 2025年7月16日创新药板块主力净流入17.02亿元,千红制药、翰宇药业单日资金流入超1.5亿元[9] - 港股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34%,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平均市盈率52.98倍,市净率3.19倍[9] 核心企业分析 恒瑞医药 - A股市值第一(3797.81亿元),2024年研发费用63.46亿元[10] - 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累计销售额超200亿元,GLP-1/GIP双激动剂HRS9531 III期临床显示48周体重降幅17.7%[10] - 与美国Hercules达成GLP-1组合授权协议,首获19.9%股权+许可费[10] 百济神州 - 港股市值第一(3694.74亿元),泽布替尼2024年上半年全球销售额80.18亿元(同比+122%)[10] - 2025年Q1亏损收窄至12.5亿元,预计全年净利润转正[10] 百利天恒 - ADC领域领跑者,BL-B01D1授权BMS首付款8亿美元+潜在总额84亿美元[11] - 2024年营收58.23亿元(同比+936%),净利润37.08亿元[11] 信达生物 - GLP-1领域领军者,玛仕度肽成为首个国产GLP-1减重创新药[11] - PD-1达伯舒累计销售额超35亿元,2024年研发投入20亿元[11] 未来趋势 - AI制药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30亿美元[16] - 2030年国产创新药海外收入占比或超30%[16] - 2030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接近2.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4.1%[16]
北京大学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14 23:57
腺相关病毒(AAV)研究突破 - AAV是目前最常用的体内基因治疗载体,已获批用于治疗色素性视网膜炎、脊髓性肌萎缩症、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和血友病等多种疾病[1] - AAV的临床效果取决于其安全有效地转导到多种组织的能力,但剂量相关毒性和高剂量下转基因表达减弱的问题亟待解决[2] AAVR2(CPD)新受体发现 - 研究发现AAVR2(CPD)可作为AAV的替代受体,在缺乏AAVR情况下能恢复E分支AAV(包括AAV8)的转导作用[3][6] - AAVR2为未分类的AAV11和AAV12提供了独立于AAVR的专属进入通道[3][6] - 通过冷冻电镜(cryo-EM)在2.32 Å分辨率下确定了AAV8衣壳与AAVR2的直接结合位点[6][9] AAV血清型特性 - AAV血清型根据衣壳氨基酸序列分为A-F六个分支,不同血清型具有不同组织嗜性[5] - AAV8与AAV2衣壳结构相似度达94%,但在免疫原性、受体结合和组织嗜性方面存在差异[5] 临床应用突破 - 过表达最小功能性AAVR2(miniAAVR2)可增强体内AAV转导,使低剂量AAV达到相似疗效[3][6][9] - 该研究为减少AAV载体剂量相关毒性提供了临床可应用的解决方案[8]
阿斯利康加码基因治疗;中美史克被全资收购|21健讯Daily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23:57
政策动向 - 国家药监局注销11家企业共17个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证书 包括脑功能定量成像装置、胶囊式内窥镜系统等 [2] - 特朗普威胁对进口药品征收高达200%的关税 企业有1-1.5年调整期 [3] 药械审批 - 信诺维1类抗菌新药注射用亚胺西福申报上市 拟用于治疗HABP/VABP [4] 资本市场 - 恩凯赛药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资金用于推进NK细胞药物临床试验及管线开发 [6] - 数问生物完成近亿元C1轮融资并开启C2轮 资金用于全球首创诊断产品推广及研发 [7] - 佐力药业与浙江大学签署2000万元合作协议 研发AI食药同源大模型 [8] - 昊帆生物1.6亿元收购杭州福斯特药业85%股权 已完成工商变更 [9] 行业大事 - 阿斯利康获JCR制药AAV衣壳技术授权 潜在里程碑付款达8.25亿美元 [12] - 赫力昂16.23亿元全资收购中美史克 巩固OTC市场地位 [13] 舆情预警 - 葵花药业副总经理陈亮辞职 未持有公司股份 [15] - 科伦药业外部董事王广基因院士兼职规定辞职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