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召回
icon
搜索文档
小米宣布:召回116887辆SU7!股价直线下跌
中国基金报· 2025-09-19 02:21
【导读】小米召回116887辆标准版SU7汽车 9月19日,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消息,日前,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 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自即日起,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部分SU7 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 召回编号S2025M0149I:涉及XMA7000MBEVR2和XMA7000MBEVR2车型,共计98462辆。 召回编号S2025M0150I:涉及BJ7000MBEVR2车型,共计18425辆。 本次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 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将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升级软件,以消除安全隐患。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将以短信、手机APP等方式,通知相关车主。 值得注意的是,1月24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召回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根据公告,此次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4年11月26日生产 ...
小米汽车宣布:召回超11万辆SU7!
证券时报· 2025-09-19 02:15
召回事件概述 -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召回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 共计116,887辆 生产日期为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1] - 召回原因为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 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增加碰撞风险[1] - 公司将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免费升级软件以消除安全隐患[1] 产品与交付表现 - 小米SU7为首款车型 于2024年4月上市交付 截至7月初累计交付量接近30万辆[2] - SUV车型YU7于2024年7月正式上市交付 7月及8月连续两个月交付量突破3万辆[2] 市场反应 - 小米集团(01810 HK)股价当日小幅高开后迅速下跌 盘中一度跌幅超过2% 发稿时仍下跌约1 1%[2]
小米汽车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开启辅助驾驶时,或对极端特殊场景处置不足
新浪科技· 2025-09-19 02:07
召回事件概述 -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对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实施召回 涉及生产日期为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的车辆 总计116,887辆 [1] 召回车型分布 - 召回编号S2025M0149I涉及XMA7000MBEVR2和XMA7000MBEVR5车型 共计98,462辆 [2] - 召回编号S2025M0150I涉及BJ7000MBEVR2车型 共计18,425辆 [3] 技术缺陷详情 - 受影响车辆的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存在识别、预警或处置不足问题 若驾驶员未及时干预可能增加碰撞风险 [3] 解决方案 - 公司将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车辆免费升级软件 以消除安全隐患 [3]
小米汽车召回部分SU7标准版 共计116887辆
第一财经· 2025-09-19 01:43
召回事件概述 - 小米汽车因安全隐患主动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1] - 召回范围覆盖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车辆[1] - 公司采用OTA远程升级方式免费解决软件缺陷[1] 技术缺陷详情 - 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存在识别、预警或处置不足[1] - 驾驶员未及时干预时可能增加碰撞风险[1] 处理方案 - 通过软件升级消除潜在安全隐患[1] - 备案程序符合《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要求[1]
自主品牌距离外资品牌还差一个“召回”
36氪· 2025-09-16 03:12
小鹏汽车召回事件 - 小鹏汽车将召回2024年8月20日至2025年4月27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小鹏P7+汽车共计47490辆 召回原因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异常存在安全隐患 [1] - 召回可能受媒体舆论推动 《经济参考报》报道小鹏P7+转向机设计缺陷引发车主维权 新华网、智通财经等媒体大量转发形成舆论引导合力 [1] - 小鹏汽车此前被曝通过"打胶"处理转向机问题 要求车主签署保密协议 甚至尝试通过OTA升级掩盖问题 [6] 召回成本分析 - 转向机总成成本约6000元 本次召回47490辆涉及金额接近3亿元 [9] - 小鹏汽车二季度净亏损4.8亿元 3亿元召回成本可能影响其"四季度盈利"计划 [9] 行业召回数据对比 - 2024年国内乘用车召回总量突破1112万辆 同比增长65.3% 其中新能源汽车召回量飙升137.5% [2] - 外资品牌占据召回主导地位 宝马以超百万辆召回规模居首 特斯拉、奔驰紧随其后 前五名均为外资品牌 [5] - 自主品牌中仅长安汽车跻身前十 新势力车企零跑、蔚来、小鹏、理想、极氪几乎全部保持"零召回"纪录 [2][5] 外资与自主品牌召回态度差异 - 外资品牌将召回视为常态化责任担当 主动、透明、高效解决问题 如宝马因制动系统隐患召回 特斯拉针对安全带问题迅速响应 奔驰因软件问题主动召回 [5] - 自主品牌特别是新势力车企往往回避问题 通过客户投诉渠道个案处理 小范围通知车主维修但不公开声明 以"免费检查""升级服务"等名义替代召回 [8] - 第三方数据显示自主品牌5年以上车龄故障投诉率比合资品牌高12% 暴露长期可靠性短板 [15] OTA技术应用差异 - 特斯拉等外资品牌通过OTA远程升级解决软件问题 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 [5] - 部分自主品牌滥用OTA技术 以升级为名隐瞒缺陷 偷偷修复本应召回的质量问题 小鹏汽车曾尝试通过OTA解决转向问题但未向监管部门备案 [15] 新势力品牌信任危机 - 极氪曾被曝电池续航缩水 厂家最初保持沉默并悄悄从后台锁功率 后迫于压力私下更换电池 [12] - 缺陷本身是技术问题 但隐瞒缺陷是诚信问题 暗箱操作一旦被揭露将引发更严重信任危机 [18] 自主品牌发展现状 - 小鹏汽车2025年前8个月累计交付突破27万辆 但销量增长同时质量问题逐渐显现 [19] - 自主品牌已证明能造出好车 但需要证明能为产品全面负责 从"零召回"到"敢召回"是必修课 [23] - 主管部门正加强汽车质量监管 完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法规 建立更严格惩罚机制和快速响应体系 [21]
8月国内乘用车召回环比激增80倍 日系、德系占超九成
犀牛财经· 2025-09-14 03:12
召回规模与品牌分布 - 2025年8月国内乘用车召回总量达499,254辆 较7月大幅增加80倍 [2] - 日系和德系品牌占据召回总量超九成 其中丰田召回236,630辆(占比47.40%) 宝马召回230,503辆(占比46.17%) [3] - 涉及6个车系7个品牌 涵盖进口/合资/国产三种类型 意系品牌占比4.68% 美系品牌占比1.04% 其余车系占比均不足1% [3] 主要召回问题分类 - 电气系统问题引发多起召回 丰田因组合仪表控制程序问题召回230,476辆 Jeep因空调鼓风机连接器缺陷召回3,339辆 [4] - 新能源车专用装置问题突出 宝马因高压系统绝缘监测机制缺陷召回229,106辆 欧拉因动力电池电芯生产问题召回67辆 [4] - 发动机问题导致阿尔法·罗密欧因软件漏洞召回22,870辆 涉及燃油蒸发泄露故障代码无法清除问题 [5] 消费者反馈与实施情况 - 95.24%消费者表示未收到正式召回通知 主要通过媒体报道或他人告知获取信息 [5] - 已有50%消费者出现与召回缺陷类似故障 较上月增加10个百分点 [5]
召回近5万台,小鹏P7+转向机故障终有说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23:04
召回事件概述 - 小鹏汽车宣布自2025年9月15日起召回2024年8月20日至2025年4月27日期间生产的部分P7+汽车,共计47,490辆 [1] 故障问题详情 - 故障表现为转向机异常,包括行驶中方向盘异常沉重或完全锁死 [3] - 具体技术原因为转向助力电机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可能导致传感器信号波动、转向故障警告灯点亮及转向助力失效 [5] - 车质网记录显示2024年8月25日至31日期间集中出现17起转向系统相关投诉,涉及线束裸露、密封性差、进水风险及异响问题 [4] 企业处理方式 - 初期处理方式引发争议,售后部门被指在未明确解释情况下对方向机电线接插处打工业胶,被车主称为"胶个朋友" [6] - 部分车主反映更换流程存在延迟,有案例显示预约等待时间需至10月底 [7] - 此前存在"偷偷召回"行为,门店通知更换配件时未主动说明故障原因 [6] 行业对比分析 - 同期传统车企如福特、大众也发布召回,但舆论关注度显著低于新势力 [7] - 传统车企召回多涉及机械问题(如螺栓未拧紧、球形销装配问题),而新势力故障多属于三电系统或软件范畴 [9] - 新势力召回更易引发舆情因:电子电气架构复杂化带来新型故障、用户对软件问题更敏感、品牌社交媒体曝光度高、行业关注度集中 [9][10] 行业影响维度 - 新势力通过远程OTA解决软件问题的方式可能加剧用户不安全感 [9] - 事件凸显新能源行业在质量与安全标准方面仍需完善 [10] - 主动召回与问题解决能力成为建立长期品牌信任的关键因素 [10]
从售后“打胶”到正式召回,小鹏P7+转向机故障终有说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16:08
召回事件概述 - 小鹏汽车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备案召回计划 自2025年9月15日起召回2024年8月20日至2025年4月27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小鹏P7+汽车 共计47,490辆[2][7] 故障详情 - 召回原因为转向助力电机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 可能导致转向机传感器信号波动 转向故障警告灯点亮 转向助力失效[5] - 故障表现为车辆行驶中拨打方向盘出现异常沉重甚至完全锁死的情况[3] - 解决方案为免费更换改进后的转向机总成[5] 用户投诉与前期处理 - 自今年五月以来 全国各地车主在社交媒体和投诉平台集中反映转向机故障问题[3] - 车质网上存在大量针对小鹏P7+转向机故障的投诉[4] - 此前小鹏汽车被指存在"偷偷召回"行为 通过门店电话通知更换配件而未明确说明问题[5] - 《经济参考报》调查发现售后部门在车主保养车辆时 偷偷在方向机电线和电子元件接插处打复合工业胶 被车主称为"胶个朋友"[5] - 打胶操作未根本解决问题 部分车主后续仍出现方向机助力系统失灵 甚至有车辆在未发生碰撞预警时突然爆响[6] 召回执行情况 - 有车主投诉三个月未获解决 目前预约维修已排至10月底[8] - 部分车主反映小鹏汽车存在"按闹分配"倾向 通过激烈投诉才获得更换[8] - 公司还通过OTA远程升级和赠送积分方式消解维权舆论[8] 行业比较分析 - 9月同期福特汽车(中国) 大众汽车(中国)等传统车企也发布召回信息 但舆论关注度远低于小鹏[8] - 传统车企召回多涉及机械或燃油动力设置问题 如大众因"球形销未按规范装配"召回 福特因"座椅约束系统螺栓未正确拧紧"召回 公众认知相对稳定[10] - 新势力车辆易出现电子硬件与软件故障 如小鹏的转向助力电机传感器问题 特斯拉上半年因电子电气系统缺陷召回超过120万辆 小米SU7因智能泊车辅助功能探测盲区召回3万辆[10] - 新势力采用远程OTA解决车辆问题的方式容易让用户产生不安全感[11] - 新势力用户群体更活跃于网络平台 公众关注度更高 召回事件易被视为行业典型案例引发广泛讨论[11] 品牌信任建设 - 丰田花费30年建立"省油耐用"信任 特斯拉用十多年赢得"低电耗硬车身"认可 均通过持续解决问题实现[11] - 车主明确表示"正视问题及时召回是一切前提" 隐瞒问题会损害长期信任[11]
召回近5万台,小鹏P7+转向机故障终有说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16:06
召回事件概述 - 小鹏汽车于9月12日宣布召回部分P7+车型 生产日期为2024年8月20日至2025年4月27日 共计47,490辆 [1] - 召回计划自2025年9月15日起实施 肇庆小鹏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 [1] 故障问题详情 - 故障表现为转向机异常 车辆行驶中方向盘出现异常沉重或完全锁死情况 [2] - 具体故障原因为转向助力电机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 可能导致传感器信号波动、转向故障警告灯点亮及转向助力失效 [4] - 车质网记录显示2024款和2025款多款P7+车型存在转向机密封性差、线束裸露、进水风险及异响等问题 投诉集中在2025年8月下旬 [3] 前期处理争议 - 小鹏汽车被指存在"偷偷召回"行为 通过门店电话通知车主更换转向管柱配件而未主动说明故障原因 [7] - 售后部门曾采用在方向机电线接插处打工业胶的临时处理方式 被车主戏称为"胶个朋友" 但未能根本解决问题 [7] - 部分车主投诉三个月未获解决 更换预约已排至10月底 且存在"按闹分配"嫌疑 积极投诉者优先获得处理 [7] 行业对比分析 - 传统车企如福特和大众同期也发布召回 但舆论关注度较低 例如大众召回原因为球形销装配问题 福特召回因座椅螺栓未拧紧 [9][11] - 新势力召回更易引发关注 因故障多涉及三电系统(如线束接触不良)或软件问题(如小米SU3智能泊车辅助缺陷) [11] - 新势力用户群体更活跃于网络平台 且通过OTA远程修复的方式易引发用户不安全感 导致舆情传播更快 [12] 行业影响与认知 - 新势力作为高关注度新人 其召回事件常被视为行业质量安全标准的典型案例 引发广泛讨论 [12] - 传统车企通过多年召回建立信任(如丰田省油耐用、特斯拉低电耗硬车身) 而新势力需通过主动负责任召回赢得长期信任 [12]
存在安全隐患,小鹏汽车紧急召回近4.8万辆P7+汽车
新浪财经· 2025-09-12 13:08
召回事件概述 - 小鹏汽车紧急召回部分P7+车型 共计47,490辆 [1] - 召回原因为转向助力电机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 可能导致转向助力失效 [1] - 召回生产日期范围为2024年8月20日至2025年4月27日期间 [1] 技术缺陷详情 - 缺陷具体表现为转向机传感器信号波动 转向故障警告灯点亮 [1] - 存在转向助力突然失灵的安全隐患 [1] - 公司将为召回车辆免费更换改进后的转向机总成 [1] 监管合规行动 - 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完成备案召回计划 [1] - 依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要求执行 [1] - 正式召回实施时间定为2025年9月15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