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OTA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小米汽车,大规模召回SU7!原因公布
中国证券报· 2025-09-19 05:08
召回事件概述 - 小米汽车自即日起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 共计116,887辆 涉及两个召回编号 S2025M0149I车型98,462辆和S2025M0150I车型18,425辆 [2] - 召回原因为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 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增加碰撞风险 [2] - 公司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车辆免费升级软件以消除安全隐患 [2] 历史召回与规模对比 - 2025年1月小米汽车曾因软件策略问题导致授时同步异常影响智能泊车辅助功能 召回2024年2月6日至11月26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30,931辆 [2] - 第二次召回数量116,887辆约为第一次30,931辆的3.8倍 且召回范围从低速封闭场景的泊车辅助延伸至高速开放道路的领航辅助 [2][3] 交付量与召回比例 - 截至2025年7月小米SU7累计交付量超过30万辆 加上8月交付量累计约36万辆 [3] - 本次召回116,887辆约占累计交付量36万辆的41% 反映大量已售车辆需软件升级 [3] 行业影响与公司回应 - 行业分析认为OTA方式虽高效便捷 但以远程升级为名的召回本质是产品缺陷补救措施 对品牌信任度长期影响需观察 [3] - 智能汽车行业在辅助驾驶功能快速迭代中面临共同挑战 [3] - 公司称本次OTA升级旨在提升辅助驾驶可靠性 包括优化速度控制策略和新增动态车速功能 使高速领航辅助通行更连贯 [3] - 公司强调升级不需要物理更换零件 但仍按召回程序管理备案 且仅涉及2025年8月30日前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车型 [5] 软件升级计划 - 小米汽车OTA秋季大版本升级自即日起启动 小米SU7和YU7将同步升级 [5]
自主品牌距离外资品牌还差一个“召回”
36氪· 2025-09-16 03:12
小鹏汽车召回事件 - 小鹏汽车将召回2024年8月20日至2025年4月27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小鹏P7+汽车共计47490辆 召回原因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异常存在安全隐患 [1] - 召回可能受媒体舆论推动 《经济参考报》报道小鹏P7+转向机设计缺陷引发车主维权 新华网、智通财经等媒体大量转发形成舆论引导合力 [1] - 小鹏汽车此前被曝通过"打胶"处理转向机问题 要求车主签署保密协议 甚至尝试通过OTA升级掩盖问题 [6] 召回成本分析 - 转向机总成成本约6000元 本次召回47490辆涉及金额接近3亿元 [9] - 小鹏汽车二季度净亏损4.8亿元 3亿元召回成本可能影响其"四季度盈利"计划 [9] 行业召回数据对比 - 2024年国内乘用车召回总量突破1112万辆 同比增长65.3% 其中新能源汽车召回量飙升137.5% [2] - 外资品牌占据召回主导地位 宝马以超百万辆召回规模居首 特斯拉、奔驰紧随其后 前五名均为外资品牌 [5] - 自主品牌中仅长安汽车跻身前十 新势力车企零跑、蔚来、小鹏、理想、极氪几乎全部保持"零召回"纪录 [2][5] 外资与自主品牌召回态度差异 - 外资品牌将召回视为常态化责任担当 主动、透明、高效解决问题 如宝马因制动系统隐患召回 特斯拉针对安全带问题迅速响应 奔驰因软件问题主动召回 [5] - 自主品牌特别是新势力车企往往回避问题 通过客户投诉渠道个案处理 小范围通知车主维修但不公开声明 以"免费检查""升级服务"等名义替代召回 [8] - 第三方数据显示自主品牌5年以上车龄故障投诉率比合资品牌高12% 暴露长期可靠性短板 [15] OTA技术应用差异 - 特斯拉等外资品牌通过OTA远程升级解决软件问题 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 [5] - 部分自主品牌滥用OTA技术 以升级为名隐瞒缺陷 偷偷修复本应召回的质量问题 小鹏汽车曾尝试通过OTA解决转向问题但未向监管部门备案 [15] 新势力品牌信任危机 - 极氪曾被曝电池续航缩水 厂家最初保持沉默并悄悄从后台锁功率 后迫于压力私下更换电池 [12] - 缺陷本身是技术问题 但隐瞒缺陷是诚信问题 暗箱操作一旦被揭露将引发更严重信任危机 [18] 自主品牌发展现状 - 小鹏汽车2025年前8个月累计交付突破27万辆 但销量增长同时质量问题逐渐显现 [19] - 自主品牌已证明能造出好车 但需要证明能为产品全面负责 从"零召回"到"敢召回"是必修课 [23] - 主管部门正加强汽车质量监管 完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法规 建立更严格惩罚机制和快速响应体系 [21]
弘则研究:智能驾驶政策进展跟踪
2025-07-02 15:4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智能驾驶(L2-L4级别自动驾驶) - 公司: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华为、特斯拉、小鹏 --- 核心观点与论据 **政策监管框架** - **L4级别监管**:每辆车需备案并绑定车架号,安装监管设备实时监控运行状态、里程及位置,目前仅限特定区域Robotaxi服务[1][3][5] - **L3级别责任**:事故责任归于车企,前提是主驾安全员符合开启条件(硬件冗余、安全边界设定)[1][7][23] - **L2级别新规**:6月征求意见稿要求配备DMS、关键模块冗余(制动/转向)、强制传感器数据记录(周期>90天),禁止用户公测收集OTA数据[10][11][12] **技术标准与商业化挑战** - **冗余系统现状**:新能源车制动冗余较普及,转向冗余较少;未来或通过第二套监控芯片低成本实现[15][16] - **L3商业化障碍**:需国家明确责任划分,华为等头部车企推动标准制定,预计2026年高速公路场景落地[21][23] - **OTA技术差距**:头部厂商构建技术壁垒,二三线品牌或面临淘汰风险[20] **企业动态与市场策略** - **Robotaxi三强**: - 萝卜快跑:测试里程超1亿公里,轻资产模式(合作神州租车、瑞士邮政),车辆约2500辆[4][24] - 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自营+低端服务维持现金流,车辆600-800辆,灵活拓展中东/欧洲/日本市场[4][24][28] - **海外策略**:与当地运营商(如Uber)合作分成(车企分30%),但旧金山试点曾因事故暂停[25][27] **广告与法规细节** - **广告限制**:禁止使用"主驾驶"、"零接管"等误导性词汇,2026年实施[14][19] - **法规影响**:新车需符合新规,老车或面临改装召回成本[17][18] --- 其他重要内容 **技术路线对比** - **特斯拉/小鹏**:依赖视觉FSD,稳定性弱于激光雷达+高清地图;小鹏L4经验不足,或尝试轻运营模式[29][30] - **L4技术下沉**:L4降维至L2可行,反之不可行(视觉可靠性不足)[29] **区域测试差异** - **L2**:全道路适用(如ADAS)[6] - **L3**:仅限特定区域(如武汉主城区),超出区域责任转至用户[6][22] **时间节点** - **新法规实施**:2026年[19] - **L3量产预期**:2026年高速公路场景[21][22] --- 数据引用 - 萝卜快跑测试里程:1亿公里[4][24] - 车辆规模:萝卜快跑2500辆,小马智行600-800辆[24] - 拐弯半径限速:<200米时车速降至40公里以下[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