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镇化
icon
搜索文档
地产进化论:供需视角看地产长周期
德邦证券· 2025-07-22 12:14
市场现状 - 2021 年起宏观经济进入“去地产化”阶段,2024 年 924 后政策基调为“止跌回稳”,2025 年房地产年初小阳春后降温,二季度悲观叙事浮现[3][7] - 不能因悲观叙事否定房地产积极变化和投资机会,应从长周期视角梳理供需存量与增量变化[3][8] 地产供给 - 2020 年城镇商品住宅套户比 0.63、住宅套户比 1.06,2023 年分别达 0.70 和 1.17;2020 年人均住房间数 1.06 间/人,较 20 年前提升约 38%,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38.62 平方米/人,二十年累计增长超 70%[3][14][17][20] - 2023 年全国千人新开工套数降至约 4.9 套,2024 年降至 3.8 套;城镇 2023 年为 7.5 套左右,2024 年降至 5.7 套/千人左右,供给端“绝对增量”高峰已过[3][25] 地产需求 - 需求分存量与增量,结构上可拆分为城镇化、主力购房人群、养老住房、投机性购房四大来源[4][32] - 2023 年城镇化率约 64.6%,较 2000 年提高近 29 个百分点,预计 2030 年达约 70.6%,2050 年升至 80%[36] - 25 - 44 岁适龄购房人口占比从 2003 年的 34.4%降至 2023 年的 28.2%,65 岁以上人口占比从 2003 年的 8.4%升至 2023 年的 15.4%[37][38] - 养老住房需求以“以房换房”等为主,未来或形成细分住宅产品市场,老年人多套住房可能影响供需平衡[47] - 投机性需求存量体现为多套房持有,当前受政策抑制,未来市场预期转变可能阶段性抬头[50][57][59] 风险提示 - 数据口径存在偏差,结论仅供参考[60] - 政策环境变化可能影响供需平衡和潜在需求[60] - 内外部经济及不可控因素可能扰动长周期供需分析[60]
振兴乡村也要从城里找答案
经济日报· 2025-07-21 22:14
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导向 - 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 1%提升至2024年的67%,城镇人口由7 2亿增至9 4亿,显示城乡结构加速转型[2] - 中央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强调需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1][4] - 政策要求维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益,保障其城乡双向流动的灵活性[2] 城乡发展现存问题 - 城市面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肥胖病",乡村存在空心化、兼业化等"失血病"[2] - 部分地区出现耕地保护违规现象,工业化城镇化挤压农业空间,需执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3] - 错误城镇化实践导致强迫农民上楼、拆除农房等问题,政策强调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权[3] 城乡协同发展路径 - 城市需匹配资源环境承载力,保留农用地和生态用地,避免无序扩张[3] - 乡村建设需保持特色功能,避免同质化城市改造,重点改善原有村庄形态的生活条件[3] -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核心机制,需强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衡布局[4] 城乡人文生态保护 - 城市发展需保护历史文脉与自然景观,乡村建设强调生态宜居与乡风文明[3] - 政策提出"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原则,维护山水乡愁的城乡共同价值[3][4]
提振消费的几点思考
中银国际· 2025-07-21 03:24
消费指标 - 最终消费支出是消费最全面代表指标,2024年占GDP比例为56.6%,含居民和政府消费支出[2][9] -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3345亿元,同比增长3.5%,重点在交易环节[11] - 2024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8227元,是微观数据,研究消费结构时可作参考[13] 消费现状 - 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近年在50%-60%,低于美、德、日等国[21] - 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名义增长3.9%,实际增速3.7%,政府消费支出拖累明显[26] 消费走弱原因 - 政府财政能力减弱致政府消费支出增速下降,居民收入增速下降,尤其财产和转移净收入[29][36] - 地产走弱削弱财富效应,居民预期弱化致消费意愿不足[46][47] 提振消费思路 - 短期加强财政力度,提振居民收入,重塑财富效应,稳定居民预期[57] - 中长期变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城镇化[68] 风险提示 - 国内政策力度不及预期、地产超预期下行、贸易局势升级影响消费复苏[2][77]
陆铭: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城市承载力可以打破“天花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7 15:19
城镇化发展阶段 - 中国城镇化率当前为67%,对比发达国家80%以上水平,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土地城镇化进入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1][2] - 人口城镇化仍受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影响,若制度松绑可能维持增速,类似日本90年代出现的第二波城市化加速现象 [2] 区域差异化策略 - 人口流入城市需盘活闲置工业用地和商服用地转为居住用地,缓解住房压力,必要时将农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 [2] - 人口流出地区需推进建设用地减量,闲置住宅和产业用地可复耕为农业或生态用地,公共服务采取集中供应模式 [3] - 农村地区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减量产生指标,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至人口增长城市 [3] 制度改革方向 - 户籍改革需以实际居住年限和社保缴纳为核心落户标准,降低教育权重,取消名额限制,推动都市圈内城市互认 [5] - 土地制度需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改革,强化农民进城后农村权益保留政策的宣传 [5] 都市圈发展路径 - 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产业、居住、公共服务高度一体化的都市圈,例如外围城市承载居住功能,中心城市聚焦研发设计 [6] - 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人口持续增长,技术进步和管理改善可突破承载力"天花板",东京都市圈案例显示人口达3800万仍增长 [6][7] 城市功能分工 - 大城市群中心城市聚焦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郊区布局先进制造业,中小城市承载制造业及居住功能 [9] - 偏远县城服务区域农业和生态,边境县城承担国防功能,农村地区发展规模化农业、旅游业及新能源产业 [9] 城市更新与消费 - 存量时代需通过老旧小区改造、适老化设施升级、老街区业态更新匹配服务业占比提升趋势 [11] - 大城市可发展会展、演艺等高人口密度依赖的服务业,中小城市通过交通融入都市圈消费网络 [12] 宜居城市建设 - 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增加餐饮、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供给多样性 [13] - 多元化服务如多语言支持可增强国际人才吸引力,高质量生活环境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 [13][14]
黑色建材日报-20250717
五矿期货· 2025-07-17 01:0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昨日商品市场整体氛围偏弱,成材价格震荡偏弱;事件驱动使盘面价格上涨,会议结束及政策落地后盘面情绪下降;当前静态基本面矛盾不明显,后续市场需关注政策面信号、终端需求修复节奏及成本端对成材价格的支撑力度;短期盘面受情绪和预期主导,建议投机层面理性对待行情,产业端可借助反弹机会套保操作 [3][10][1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钢材 - 螺纹钢主力合约收盘价3106元/吨,较上一交易日跌8元/吨(-0.25%),注册仓单96689吨,环比不变,主力合约持仓量213.7057万手,环比减少16795手;天津汇总价格3180元/吨,上海汇总价格3200元/吨,环比均不变 [2] - 热轧板卷主力合约收盘价3253元/吨,较上一交易日跌6元/吨(-0.18%),注册仓单62501吨,环比减少2086吨,主力合约持仓量154.9973万手,环比减少16803手;乐从汇总价格3300元/吨,上海汇总价格3290元/吨,环比增加10元/吨 [2] - 宏观上“棚改2.0”预期落空,螺纹钢供需双降、去库加快,热轧卷板供需双降、库存小幅累积,库存均处近五年低位,市场出现利多信息利于价格上涨 [3] 铁矿石 - 主力合约(I2509)收至773.00元/吨,涨跌幅+0.78%(+6.00),持仓变化+21689手,变化至69.04万手,加权持仓量114.02万手;现货青岛港PB粉758元/湿吨,折盘面基差31.80元/吨,基差率3.95% [5] - 供给方面海外发运量环比维稳,澳洲发运下滑、巴西回升、非主流国家减少,近端到港量增加;需求方面日均铁水产量下降;库存端港口库存下滑、钢厂进口矿库存增加;矿价短期震荡偏强 [6] 锰硅硅铁 - 7月16日,锰硅主力(SM509合约)收跌0.59%,收盘报5750元/吨,天津6517锰硅现货市场报价5700元/吨,环比持平,折盘面5890/吨,升水盘面140元/吨 [8] - 硅铁主力(SF509合约)收跌1.57%,收盘报5408元/吨,天津72硅铁现货市场报价5450元/吨,环比下调80元/吨,升水盘面42元/吨 [8] - 锰硅日线摆脱下行趋势线后震荡反弹,关注5900 - 6000元/吨压力及下方支撑;硅铁日线沿旗形通道运行,关注5600元/吨压力及下方支撑;基本面指向依旧向下 [9] - 短期盘面受情绪和预期主导,建议投机理性对待,产业端可择机套保 [10] 工业硅 - 7月16日,主力(SI2509合约)收跌1.14%,收盘报8685元/吨;华东不通氧553市场报价8950元/吨,环比上调50元/吨,升水期货主力合约265元/吨;421市场报价9500元/吨,环比持平,折合盘面价格8700元/吨,升水期货主力合约15元/吨 [14] - 日线摆脱下跌趋势,短期反弹趋势延续,关注9000元/吨压力及下方支撑;基本面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 [14] - 短期受情绪和预期影响,建议投机理性对待,产业端可择机套保 [15] 玻璃纯碱 - 玻璃周三沙河现货报价1164元,环比回落4元,华中现货报价1070元,环比持平,现货产销提振;7月10日全国浮法玻璃样本企业总库存6710.2万重箱,环比-198.3万重箱,环比-2.87%,同比+5.54%,折库存天数28.9天,较上期-1.0天;净持仓多头增仓为主;短期价格震荡偏强,中期政策预期扰动强,空单规避观望 [17] - 纯碱现货价格1195元,环比下跌5元,企业价格波动小、成交灵活;7月14日国内纯碱厂家总库存188.40万吨,较上周四增加2.06万吨,涨幅1.11%,轻质纯碱79.01万吨,环比下跌0.12万吨,重质纯碱109.39万吨,环比增加2.18万吨;下游开工率变动不大或下降,需求低迷;装置运行稳中有涨;净持仓空头增仓为主;短期内受市场情绪带动反弹,中期基本面供需矛盾仍存,走势偏弱 [18]
钢材:棚改难再复制
五矿期货· 2025-07-17 01:0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核心观点 当前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期,销售和新开工低迷,政策效果有限,建筑钢材需求承压,钢材消费结构转变,未来总需求缓慢回落但有结构性亮点,行业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优化”;市场传闻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棚改”重启难复制2015年模式,对房地产及上下游产业链增量拉动有限;需抑制新增供给并探索激发终端有效需求新路径;房地产相关钢材需求继续下探,钢材总需求或缓慢回落、结构调整 [1][5][14] 相关目录总结 会议政策差异 - 2015年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全面推行,政策基调明确、节奏积极,强调加快改造;2025年会议指出城镇化转向稳定发展、城市建设以存量提质为主,强调稳步推进改造,措辞更审慎,“棚改2.0”短期内难成形,对产业链增量拉动有限 [4][5] 经济环境对比 内部经济环境 - 2015年全球经济温和复苏,中国多次降息降准,降低融资成本,市场杠杆放大,地产库销比回落;当前利率环境虽宽松但效果边际减弱,居民和企业对未来收入预期偏弱,加杠杆意愿不足,居民杠杆率高于2015年,买房投资性需求减弱 [6] 外部环境 - 2015年全球处于金融危机后弱复苏,主要经济体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充裕,中国出口强劲,大宗商品价格低迷、通胀水平低,为货币宽松提供空间;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复杂挑战,主要发达经济体维持高利率,地缘冲突频发,外需承压,国内处于人口结构调整与房地产去杠杆周期,内外需求均趋弱,政策传导受阻,市场信心修复缓慢,货币宽松有效性受制约 [7][9] 钢材需求情况 - 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阶段,销售、投资与新开工低迷,政策托底效果不佳,建筑钢材需求承压;未来钢材需求结构将从房地产主导向基建、制造业和绿色转型项目过渡,形成“弱地产+稳基建+补短板项目”组合,总需求或缓慢回落、结构调整 [1][14]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快评:城市发展迈入新阶段
国信证券· 2025-07-16 02:25
会议概况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7月14 - 15日举行,本次是第五次会议[2][3] 历史会议回顾 - 1962年第一次会议,当时全国城镇人口从9950万增至13070万,城市化率由15.39%增至19.75%,指示集中力量组织生产等[4] - 1963年第二次会议延续人口控制政策,此后城镇化率维持在17% - 18%[4] - 1978年第三次会议强调城市重要性,此后城镇化率从17.9%持续增长到2014年的55.8%[5] - 2015年第四次会议,1978 - 2014年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增至7.5亿,城市数量由193个增至653个,提出六个统筹[4][5] 当前形势 - 我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2015 - 2024年城镇化率从57.3%增长到67%,2021年起增长幅度低于1个百分点[6] - 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 - 11.2%,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套数在同期下界运行[6] 会议提出方向 - 城市工作要转变发展理念、方式、动力、重心和方法[6] 未来工作任务 - 提出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等七项城市发展工作任务[8][10] 后续展望 - 可能有更多专项债资金用于城市相关工程并匹配增量资金,对基建投资形成支撑[12] - 我国城镇化率与美日有差距,后续城市发展注重以人为本[12]
每经热评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发展逻辑的一次重大升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5 15:44
城镇化发展历程与内需释放 -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20%提升至2024年的67%,累计拉动GDP增长约12% [2] - 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后劳动生产率平均提升3~5倍,2015~2023年累计拉动GDP增长约12% [2] - 新增城镇人口人均消费支出比农村居民高出1.8倍,按年均新增1000万城镇人口计算每年新增消费需求约3000亿元 [2] - 城镇化高峰期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超百万亿元,消费市场规模从不足10万亿元扩展至47万亿元 [2] 城镇化新阶段特征与挑战 - 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对GDP的拉动效应从2015年0.8个百分点降至2023年0.5个百分点 [3] - 2024年户籍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达17.3%,约1.4亿人口未实现市民化,导致县域居民人均消费仅为城市居民的53% [3] - 补齐公共服务差距可每年释放1.2万亿元消费增量,2024年县城人均市政设施投资仅为城市三分之一 [3]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方向 - 从依赖"人口+土地"要素投入转向依靠"创新+服务"提升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带来化学反应 [4] - 内需驱动结构从城镇化时期65%靠投资转变为当前72%由消费与创新共同驱动 [4] - 衡量标准从固定资产投资等规模指标转向单位GDP能耗、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等质量指标 [4]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四大路径 - 空间与体系优化:成都都市圈2025年推进51个产业项目年度投资超370亿元,2024年全国县城基建投资同比增长12% [5] - 创新与数字驱动:30个创新型城市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度达60%,研发投入占比75%,专利转化率比中小城市高30个百分点 [5] - 绿色与服务升级:城市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达10.8万亿元,教育健康等服务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50% [5][6] - 安全与韧性基建:老旧管网改造可撬动1.2万亿元投资,防洪排涝设施升级每年需投入5000亿元 [6] 城市发展模式转变 - 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依靠人才红利,从比拼投资规模转向较量创新浓度,从重视硬件建设转向强化软件升级 [6] - 预计2030年城市服务消费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创新驱动的产业内需、品质提升的消费内需、更新改造的投资内需将持续释放 [6][7]
变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学习解读
一瑜中的· 2025-07-15 11:40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核心观点 - 会议规格高,7位政治局常委均出席,体现中央对城市工作的高度统筹协调性 [1][3][12] - 会议时机特殊,均处于五年规划起点年份(2015年"十三五"、2025年"十五五"),可作为城镇化政策观测窗口 [4][14] - 城镇化判断首次转变,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当前城镇化率67%,计划"十五五"接近70% [5][20] - 城市更新成为核心抓手,强调"高质量"而非增量扩张,目标延续至2030年,资金侧重中央财政支持 [6][17][18] - 新增城市安全底线要求,单独部署韧性城市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和自然灾害防治 [7][23] - 明确新产业机会方向:城市更新技术应用、生活性服务业、减污降碳相关产业 [8][25][26] 与2015年会议的对比分析 两点不变 - 会议规格保持一致,均由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总理作总结讲话 [3][12] - 召开时点相似,均处于五年规划启动年(2015年"十三五"、2025年"十五五")和城镇化五年计划次年 [4][14][15] 四点变化 - 城镇化阶段判断转变,从追求速度转向质量,计划通过分类推进县城建设实现中西部潜力地区发展 [5][20][21] - 地产政策从棚改转向城市更新,模式上避免大拆大建,时间跨度延长至2030年 [6][17][18] - 安全维度显著强化,新增城市安全底线总体要求,单独部署韧性城市建设任务 [7][23][24] - 产业导向更明确,首次点明城市更新技术、生活服务业、减污降碳三大方向 [8][25][26] 后续跟踪要点 - 关注2个月内可能出台的会议落实文件,参考2015年会后2个月印发《意见》的节奏 [10][27] - 密切跟踪高层行程动向,2015年会议前后京津冀调研为雄安新区铺垫 [10][30] - 观察中央高级别会议表述,包括五年规划、深改委会议、经济工作会议等对城镇化工作的部署 [10][27]
时隔十年再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
第一财经· 2025-07-15 08:38
城镇化发展阶段转变 -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1] - 1978-2024年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年均新增1700万人,新增城市501座,2024年底城镇化率达67%[3] - 房地产市场自2022年大幅下滑,进入以城市更新为主的时期[2] 城市工作新方向 - 推进城市更新成为当前和今后城市工作重要抓手,目标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2] - 城市工作重点转向内涵式发展,强调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2] - 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3] 城市更新具体措施 -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3] -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3] - 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城市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3] 城市体系优化 - 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4] -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5] - 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5] 城市发展挑战 - 面临超高层建筑、绿色低碳转型等新城市病问题[3] - 农民工和大学生成为城市新增就业主体,农村"空心化"突出[4] - 城市群间协调性不足,超大城市仍存在无序扩张问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