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涵式发展

搜索文档
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召开
大众日报· 2025-09-19 01:00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聚力提升城市发 展质量和竞争力,全省城市工作实现新跃升。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 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 导,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建设创新、宜 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 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奋力开创具有山东特色的城市发 展新局面。 会议强调,要聚焦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完善提升城市规划,增强济青辐射带动能力,统筹城市群 和都市圈联动发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做好结构优化大文章。要聚焦 创新城市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做好动能转换大文章。要聚焦宜居城市建 设,持续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做好品质提升大文章。要聚焦美丽城市建设,在降 碳、减污、扩绿上下功夫,做好绿色转型大文章。要聚焦韧性城市建设,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强 安全生产 ...
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9-19 00:58
大力增强发展动力,实现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城市发展初期,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 投入,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推动实现城市较快发展。但随着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要素驱动 的发展动力逐渐减弱,城市发展迫切需要转换动力机制。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深刻把握增强城 市发展动力活力的内在要求,做好改革创新大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将城市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 驱动"。深化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城市发展开辟新空间。为此,要营造良好创 新生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 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城市治理创新,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 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智能化水平,让城市运行更加高效、便捷、安全。培育创新文化,鼓励尝试、 宽容失败,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文化底色,激发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特色引领促进提质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 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和产业 基础。如果城市发展只是模仿复制,割 ...
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9-18 22:12
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 城市发展从粗放外延式转向内涵式 聚焦质量效益提升而非规模扩张 [1][3] - 城镇化进程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需改变"摊大饼"式无序扩张 [1] - 在科学划定开发边界内实现经济 社会 环境协调发展 [1] 人民城市建设导向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将人民满意度作为重要评判标准 [2] - 合理安排城市生产 生活 生态空间 聚焦群众居住 出行 教育 医疗等需求 [2] - 鼓励群众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 建设创新 宜居 美丽 韧性 文明 智慧的现代化城市 [2] 创新发展动力机制 - 城市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深化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 新业态 新模式 [4] -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4] - 强化城市治理创新 运用新技术提高规划建设治理智能化水平 [4] 特色化发展路径 - 以增强城市特色引领发展 避免"千城一面"和产业同质化竞争 [5] - 保留地域环境 文化特色 建筑风格等城市基因 打造独特城市风貌 [5] - 历史文化名城通过保护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 赓续文脉并促进经济 [5] 质量效益提升方向 - 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 培育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 增强城市经济竞争力 [3] - 提升文化 教育 科技等软实力 实现绿色低碳智慧发展 [3]
焦点访谈|“面子”“里子”双提升,共绘城市更新“新画卷”
央视网· 2025-09-11 13:48
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阶段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1] - 城市发展重心从向外扩张转向向内深耕 注重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和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1][8] - 破除盲目扩张摊大饼问题 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成为必然选择[8][9] 太原城市更新实践 - 通过城市体检发现短板弱项 开展两万余份抽样问卷调查并设计指标体系收集问题[5][6] - 改造完成3312个雨污混接接点 改造雨污合流制管网270条总长118.8公里[8] - 近两年完成各类地下管网更新改造约300公里 安装849套采集监测控制传感器实现基础设施一网统管[8]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 采用组团式布局 五个相对独立组团各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具备独立运行和连通性[11] - 地下空间建筑面积达2000万平方米 启动区地下人行系统连通率达87%以上 容东等安置区超过80%[21] - 综合管廊规划总长度380余公里 已开工建设160余公里 建成投用106公里[19] 地下空间创新应用 - 雄安新区践行先地下后地上理念 地下一层布置商业与公共服务设施 下一层布置物流通道[19] - 引入5G+北斗地下定位导航技术 实现200多平方公里车位级导航[16] - 地面无电线杆 水电气热讯管线全部进入地下管廊 彻底告别线路蜘蛛网与马路拉链[18] 韧性城市建设 - 排涝标准按区域分级 起步区按50年一遇 组团区按30年一遇设计[14] - 1400多个智能摄像头组成防汛千里眼 实时识别10厘米以上积水并自动报警[14] - 以70%以上蓝绿空间为骨架 配备透水地砖 下沉庭院 雨水花园等分流系统[13] 智慧城市管理 - 通过统一设计 统一管理 统一监测实现一体化智慧运维管理[19] - 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 云端城市多方面服务城市治理[21] - 地下管廊设有专门检修口 吊装口和监测系统[18]
管好一座城,从经营一条街开始
36氪· 2025-09-11 03:00
城市治理政策创新 - 大连市在16个涉文旅消费商圈片区推行规范化"一米线"外摆试点 允许临街商铺设计跨门外摆空间以提升吸引力 [1] - 划定闲置区域设立45处便民市场和夜市 通过"规范设计、便民利民"原则提升购物便利性 [1] - 政策体现城市治理思维转变 街道被重新定义为市民活动、消费和休闲的复合型公共空间 [1][2] 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城市从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发展转变 要求高标准更新和高效能治理 [2][3] - 过去城市发展存在重建设轻治理倾向 缺乏长效规划和运营 需加强治理投入实现高质量发展 [3] - 内涵式发展要求重新审视街区功能 通过柔性执法激发创业活力并满足消费需求 [3] 街道经济价值重塑 - 适宜步行、骑行和闲坐的街道能激发创新活力并促进投资 是城市吸引人才长居的关键要素 [1] - 外摆政策为民生创业提供空间 但需平衡经济活力与公共秩序 避免占道经营和市容问题 [2][3] - 精细化治理需多部门协同 涉及市场监管、环境卫生及停车管理等挑战 [3]
21社论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11:10
城市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 - 中央发布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要求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 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1] - 城镇化率进入30%至70%快速发展区间中后期 城市问题集中显现 需通过城市更新和存量调整解决[1] - 推动城市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 聚焦结构优化 动能转换 品质提升 绿色转型 文脉赓续和治理增效[1] 区域发展战略与资源配置 - 19个城市群承载全国75%人口 贡献85%国内生产总值 成为经济核心载体[1] - 要求因城施策增强发展动力 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向特色优势驱动 避免同质化发展[2] - 通过提升存量空间效益 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盘活闲置低效用地等措施挖掘存量潜力[2] 产业发展与空间利用创新 - 开展工业上楼和复合用地模式 发展科技研发型都市制造业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2] - 改革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解决土地要素错配问题[2] 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 - 建立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 统筹财政资金 社会资本和金融渠道[3] -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探索可持续运营模式平衡投入产出[3] 人才与创新竞争力建设 - 现代城市竞争力体现在知识经济 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人才是核心要素[3] - 注重以人为本 营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繁荣多元文化 提高治理水平以吸引高素质人才[3]
以文脉赓续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9-04 22:57
城市文脉保护政策导向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历史文脉需平衡改造开发与遗产保护 坚持保护中发展和发展中保护[1]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要求建设崇德向善文明城市并完善历史文脉保护体系[1] - 《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促进城市文化繁荣 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1] 文脉保护现状与成果 - 全国已认定140多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近1300片历史文化街区和6.8万处历史建筑构成中华文化传承载体[3] - 各地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和资金投入形成系统保护机制 数字化转化与文化IP打造推动文脉融入现代生活[3] - 部分城市仍存在保护重视不足 传承发展薄弱环节及文化建设同质化等挑战[3] 体制机制建设措施 - 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建立文化遗产普查制度和居民主体保护机制[4] - 加强历史建筑与街区分级分类保护 明确保护范围与开发管控红线[4] - 通过设立保护基金和税收优惠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强化监督检查与考核问责机制[4] 创新传承与代际衔接 - 运用短视频/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激活历史文化资源[5] - 将城市历史脉络与非遗传习纳入学校课程 开展博物馆研学和传承人进校园活动[5] - 建立传承人梯度培育机制 提供职业培训与创业扶持以解决人才断层问题[5] 特色风貌塑造策略 - 开展老城及历史街区专项调查 梳理地域民俗/建筑/技艺等独特文化基因[6] - 坚持一地一策原则 实现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实施[6] - 推动多部门协同合作 规范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并融入中华美学元素[6][7]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22:44
城市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 - 中央发布城市高质量发展意见 要求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 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推动质量提升 [1] - 中国城镇化率处于30%至70%快速发展区间 当前进入中后期阶段 城市边际效用递减而资源环境成本递增 [1] - 19个城市群承载全国75%人口 贡献85%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动能是城市兴衰核心变量 [1] 城市发展模式转变 - 推动城市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 以城市更新为抓手优化结构、转换动能、提升品质 [1] - 因城施策增强发展动力 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向特色优势驱动 避免同质化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 [2] - 激活存量资源潜力 通过提升空间效益、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盘活闲置低效用地等措施挖掘潜力 [2] 城市建设与融资机制 - 建立可持续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体系 统筹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和金融渠道 [3] -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 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及公众参与 [3] - 政府与社会资本协商开发 探索可持续运营模式平衡投入产出 [3] 城市竞争力核心要素 - 现代城市竞争力体现在知识经济、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人才是核心要素 [3] - 注重以人为本 提供优质生活工作教育环境 吸引高素质人才增强创新活力 [3] - 繁荣多元文化 加强城市治理 提高居民福祉水平 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3]
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 以文脉赓续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9-04 22:40
城市文脉保护政策导向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历史文脉需处理城市改造开发与遗产保护关系 坚持保护中发展和发展中保护原则[1]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要求建设崇德向善文明城市并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1]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 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1] 文脉保护现状与成果 - 全国已认定140多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近1300片历史文化街区和6.8万处历史建筑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3] - 各地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和加大资金投入形成系统保护机制 数字化转化与文化IP打造推动文脉融入现代生活[3] - 部分城市仍存在保护重视不足 传承发展薄弱环节及文化建设同质化等挑战[3] 体制机制建设措施 - 健全城市文化遗产普查调查制度 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 实行分级分类保护[4] - 通过设立保护基金和税收优惠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完善资金投入与多方主体协同保障机制[4] - 加强监督检查与考核问责 实时纠正历史文化遗产遭破坏或拆除问题[4] 文化传承创新路径 - 运用短视频/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激活历史文化资源[5] - 将城市历史脉络与非遗传技艺纳入学校课程 开展博物馆研学和传承人进校园活动[5] - 建立传承人梯度培育机制 提供职业培训与创业扶持以解决人才断层问题[5] 城市特色风貌塑造 - 开展老城及历史街区专项调查 系统梳理地域民俗/建筑风格/手工技艺等独特文化基因[6] - 坚持一地一策原则 推动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实施[6][7] - 打破部门壁垒 统筹规划/建设/文旅等多部门合力 规范历史文化街区开发[6][7]
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
人民日报· 2025-09-02 00:42
城市内涵式发展战略核心 - 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强调从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1][2] - 2024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 对应9.4亿城镇常住人口 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后期[5][6] - 要求通过结构优化 动能转换 品质提升 绿色转型 文脉赓续 治理增效实现发展目标[1] 城市发展方式转型 - 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 注重土地集约利用和空间效益提升[4][12] - 19个城市群承载全国75%人口 贡献85%国内生产总值 成为核心空间载体[7] - 通过城市更新 TOD综合开发等方式破解职住失衡 资源闲置问题[4] 经济发展新要求 - 强调创新驱动 健全全链条产业创新体系 推动四链深度耦合[18] - 加快钢铁 化工 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 深化重点领域节能减排[19]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13][18] 空间规划与治理 - 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严守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红线[4][19] - 构建多中心网络化城市体系 推动轨道交通 市域快线高速路网互联互通[17] - 通过多规合一 跨部门协同打破行政壁垒 实现全面协调发展[15] 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 - 统筹优化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交通资源 提升公共服务覆盖面与可及性[18] - 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 推动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转变[18] - 完善全生命周期建筑管理机制 加强房屋安全评估和隐患排查[20] 技术创新与智慧城市 -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推进城市大脑建设[21] - 实现政务服务数字化流程化集成化 提升公共服务便捷性[21] - 建设智能出行网络 实现交通监控指挥调度与应急响应高效协同[21]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 - 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空间与社区生活[21] -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健全绿色金融碳市场支撑体系[19] - 引导绿色出行垃圾分类低碳消费生活方式 形成绿色发展共识[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