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产业链
icon
搜索文档
全产业链协同发力 贝斯美上半年扣非净利润大增125.95%
全景网· 2025-08-21 07:34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7.76亿元同比增长16.57% 归母净利润3470.64万元同比增长109.70% 扣非净利润3287.01万元同比增长125.95% 基本每股收益0.1元/股同比增长100.00% [1] 农药主业竞争力 - 构建二甲戊灵原药/中间体/制剂全产业链 原药纯度达98%以上(高于行业96%) 杂质亚硝胺含量小于10ppm(满足欧盟40ppm/美国10ppm标准) [2][4] - 采用低温连续硝化工艺合成关键中间体4-硝 通过催化剂筛选降低副产品3-硝产出率 实现中间体完全自供并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3][4] - 拥有62项授权专利(含33项发明专利) 成为国内率先通过欧盟原药等同性评审的企业 [4] 国际化业务拓展 - 子公司捷力克在全球79个国家地区建立销售网络 采用自主登记与传统出口结合模式 2023-2024年连续入选中国农药出口额榜单(第45/44位) [5][6] - 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5.71亿元同比增长11.89% 占总营收73.58% 毛利率17.91% [6] - 产品覆盖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超800个品种 为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提供病虫草害防治解决方案 [6] 碳五新材料布局 - 碳五系列产品上半年营收6124.20万元同比增长141.83% 正戊烯/2-戊酮等产品实现进口替代 [7][8] - 铜陵基地8500吨戊酮项目正式投产 具备正戊烯4000吨/年+3-戊酮5500吨/年+2-戊酮3000吨/年产能 实现二甲戊灵原料3-戊酮自供 [7][8] - 同步推进12100吨环戊烷项目(用于制冷剂/发泡剂)及20000吨特种醇项目 延伸碳五产业链 [8][9] 行业背景与市场空间 - 2024年中国化学农药市场规模达4500亿元 预计2025年突破4800亿元 CAGR达6.5% [2] - 2025年1-5月中国除草剂出口量99.91万吨同比增长11.11% 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推动农药需求增长 [5] - 国内高端碳五产品(正戊烯/戊二醛/特种醇)主要依赖进口 存在巨大替代空间 [7]
圣农发展(002299): 25 年中报点评:产业链优势强化,投资收益带动业绩高增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8-20 07:17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格 - 报告给予圣农发展(002299)的投资评级为"增持",目标价格为22.0元 [5] - 当前股价为16.91元,较目标价存在30%上行空间 [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88.56亿元(同比+0.22%),归母净利润9.10亿元(同比+791.93%),扣非净利润3.8亿元(同比+305.4%) [11] - Q2单季度营收47.4亿元(同比+2.6%),归母净利7.6亿元(同比+365.1%),投资收益贡献6.2亿元 [11] - 2025E-2027E净利润预测:13.74亿(+89.7%)、15.08亿(+9.8%)、19.06亿(+26.4%),对应EPS 1.10/1.21/1.53元 [3][11] 业务运营亮点 - 鸡肉生食销量66.09万吨(同比+2.5%),但销售均价同比下降7.5%至9240元/吨 [11] - 综合造肉成本同比下降超10%,得益于自有种源"901+"性能提升及精细化管理 [11] - 深加工肉制品销量17.45万吨(同比+13.21%),C端零售渠道增长超30% [11] 估值与市场表现 - 当前市盈率15.23X(2025E),低于可比公司平均38X [3][13] - 52周股价区间10.57-17.32元,近12个月绝对涨幅39%,相对指数超额-2% [6][10] - 总市值210.26亿元,市净率1.9X,净负债率38.12% [6][7] 财务预测调整 - 上调2025-2026年EPS预测至1.10/1.21元(原0.83/0.90元),新增2027年EPS预测1.53元 [11] - 预计2025年ROE提升至12.0%,销售毛利率改善至12.0%(2024A为11.1%) [3][12]
贝斯美: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19 16:22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76亿元,同比增长16.57% [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70.64万元,同比增长109.7% [5][35]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232.94万元,同比下降162.44% [5] - 基本每股收益0.1元/股,同比增长100% [5]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02%,同比上升1.03个百分点 [5] 主营业务分析 - 主营业务分为自产农药、农药出海和碳五新材料三大板块 [6] - 自产农药业务以二甲戊灵为核心产品,拥有全产业链优势 [6][28] - 农药出海业务依托子公司宁波捷力克,在79个国家开展业务 [15][16] - 碳五新材料业务"年产8500吨戊酮系列项目"已投产 [20][21] - 分产品收入占比:农药中间体3871.72万元(16.78%),二甲戊灵原药2.01亿元(-2.7%),碳五系列产品6124.2万元(141.83%) [40]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农药市场规模预计2031年达1185.1亿美元,CAGR6% [13] - 中国承接全球60%以上农药产能增量 [13] - 农药行业向高效、低毒、低残留方向发展 [14] - 碳五综合利用产业技术不断提升,高端产品进口替代空间大 [25][26] - 全球裂解碳五资源量预计2025年达1300-1400万吨,中国占比28-30% [24] 核心竞争力 - 全产业链优势:实现二甲戊灵从中间体到制剂的全链条生产 [28] - 技术优势:拥有62项专利,其中33项发明专利 [29] - 产品优势:二甲戊灵原药纯度达98%以上,杂质含量低于欧盟标准 [30] - 客户资源优势:与国内外客户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31] - 境外销售网络:持有大量海外农药登记证,增强议价能力 [34] 重点项目进展 - "年产8500吨戊酮系列绿色新材料项目"已稳定运行 [37] - "年产12100吨环戊烷系列绿色新材料项目"生产平稳 [37] - "年产20000吨特种醇系列绿色新材料项目"正在建设中 [37] - 持续推进农药产品海外注册登记工作 [38] - 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提升运营效率 [36]
甘肃通渭:多元产业铺就增收振兴路
中国发展网· 2025-08-18 14:03
核心观点 - 甘肃省通渭县通过构建"畜、果、药、新、织"多元化产业格局推动乡村振兴 各产业均实现显著规模扩张与产值增长 形成完整产业链闭环[1] 畜牧业 - 打造草畜循环产业园 采取"代种代养"模式带动成立4家养殖专业合作社 每家牛存栏超100头[2] - 政策补贴力度显著 典型案例显示引进130只羊和10头牛获得政府补贴9.5万元[2] - 马营牛羊交易市场运行两年累计交易额超6000万元 单头牛销售溢价达600元[2] - 总投资近6000万元的屠宰场及肉类储备库项目将于9月底投用 实现"养殖-加工-销售"全闭环[2] 果蔬产业 - 高原夏菜基地亩产8000-10000斤 亩净收入约3000元 产品销往内蒙古及山东等地[3] - 山地苹果示范基地采用"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 陇川镇3.6万亩果园年产值达1.3亿元[3] - 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8万亩 年育苗能力1亿株 贮藏能力超5万吨[3] - 建设蔬菜深加工生产线 带动产业链产值突破8亿元[3] 中药材产业 - 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35万亩 预计年产量超16万吨 全产业链产值33亿元[4] - "通渭金银花"获绿色食品认证 "通渭黄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 - 签约中医药深加工及康养项目19个 总投资31.9亿元[4] - 中药材产业园总投资1.24亿元 联动70个合作社及23个加工车间 年交易量5.5万吨 交易额11亿元[4][5] - 推动"中医药+温泉康养"融合 计划年内推出超5个康养产品 产值破2000万元[5] 新能源产业 - 鸡川风电场总投资5.6亿元 装机容量100MW 包含18台5.6MW风机 年发电量预计2亿度[6] - 全县已建成新能源项目总装机146.24万千瓦(风电120万千瓦+光伏26.24万千瓦) 累计发电量99.4亿千瓦时[6] - 易恒宸100MW/400MWh独立储能项目可储存400兆瓦时电力 相当于十万户家庭单日用量[6] - 建设国内首个"压缩空气+锂电池"组合式储能电站 支撑定西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设[6] 服装产业 - 西布猫公司2024年跃升规上企业 2025年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年产值稳定在2000万元左右[7] - 探越服饰采用"计件工资+弹性工时"模式 210名员工中75%为陪读妈妈 月收入达4000-5000元[7] - 甘肃西海金服投资800万元建成数字化生产线 与太平鸟等10余个品牌合作 人均月薪3500元[7] - 服装产业园总投资5500万元 整合37家企业 目标年产500万件以上 稳定就业1500人以上[8] - 上半年园区服装企业产值突破4亿元 带动就业超2000人 人均月收入达3500元以上[8]
烟台|烟台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大众日报· 2025-08-15 00:51
烟台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 烟台市政府提出到2025年食品产业产值目标1400亿元 并计划培育6家百亿级企业 [2] - 实施食品产业链"链长制"方案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2] - 粉丝产业被纳入"6+1"重点培育产业链 双塔食品成为该领域龙头企业 [2] 企业产业链升级案例 - 双塔食品从传统粉丝生产转型为多元化发展格局 涵盖淀粉、蛋白、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 [3] - 公司建立全链条生态体系 实现从原料到高端产品的闭环循环模式 [3] - 春雪食品构建"田间到餐桌"一体化产业链 其鸡肉品牌"上鲜"连续六年京东生鲜销量第一 [3][4] - 春雪食品通过双研发中心与柔性生产线联动 实现7天内完成新品研发打样 [4] - 博士达集团开发富硒苹果深加工产品 包括苹果面膜和日化用品 提升产品附加值 [4] - 公司2015年引进法国生产线 开发苹果脆片、果醋等高端深加工项目 [4] 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型 - 双塔食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传统产业向高科技智能化企业转型 [3] - 春雪食品建立自检自控体系和产品追溯体系 确保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4] - 博士达集团围绕功能性富硒苹果开展深加工产业 拓展苹果产业价值空间 [4]
华锡有色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增长 多举措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08-14 11:13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27.87亿元 同比增长23.66%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82亿元 同比增长9.49% [1] - 期末总资产81.35亿元 较年初增长5.10% [1] - 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43.82亿元 较年初增长9.59% [1] 资源储备 - 主要矿山保有矿石资源量8959.10万吨 [2] - 保有锡锑铟锌铅银铜等资源金属量449.25万吨 [2] - 佛子公司矿区累计保有资源量1093.3万吨 较此前增长528.55万吨 增幅93.59% [2] - 新增查明采矿权范围外资源量213.3万吨 [2] 生产运营 - 完成选矿综合金属量43099.40吨 同比增长0.7% [2] - 高峰公司矿石产能由33万吨/年提升至45万吨/年 [3] - 铜坑锡锌矿生产规模扩大至350万吨/年 [3] - 选矿技术和金属回收率提升 推进低品位矿石及尾矿综合利用 [2] 技术创新与安全 - 大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的科技强安行动 [1] - 报告期内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1] -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件 实用新型专利1件 PCT专利3件 [3] 深加工与新材料 - 成功培育深新材料553吨 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71% [3] - 深新产品销售收入突破1.28亿元 同比增幅高达86.84% [3] 项目进展与业绩承诺 - 华锡矿业业绩承诺以169.83%超额完成 [3] - 采矿权租业绩承诺以221.49%超额完成 [3] - 佛子公司2024-2026年业绩承诺已完成89.11% [3]
清远西牛麻竹笋:百亿产业的进阶之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4 09:25
行业概况 - 清远西牛麻竹笋全产业链已成型,涵盖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环节 [1] - 2023年上半年种植面积达100.53万亩,总产量43.32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32.45亿元,同比增长29.8% [1] - 2022年产值41亿元,2023年突破百亿达109.65亿元,成为清远首批百亿农业产业 [1] 种植环节 - 2021-2024年种植面积从62万亩增至99.25万亩,增长60.1%,竹林面积居全省前列 [2] - 建成59个竹苗基地,年供应种苗300万株 [2] - 亩产从1000多斤跃升至3000多斤,增幅200% [2] - 成立麻竹笋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农科院、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 [2] 加工环节 - 2022-2024年加工企业从8家增至34家,精深加工产值从8亿元增至25.76亿元,增长222% [3] - 即食笋产值从4.6亿元增至10.79亿元,增长134.6% [3] -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年鲜笋加工能力25万吨,预计年产值突破20亿元 [3] 产品创新 - 开发即食笋、调味笋、预制菜等食品 [4] - 推出膳食纤维代餐粉、竹叶茶等功能性产品 [4] - 发展"以竹代塑""以竹代饲"等循环经济业态 [4] - 某企业创新"麻竹笋+"模式,2023年销量超1400万包,年产值3000万元 [4] 市场拓展 - 2024年首次出口东南亚市场,首批发货40吨,计划每季度发货500吨 [5] - 日本市场超五成竹笋来自清远,笋干产品占比95%以上 [5] - 国内线上线下融合营销,产品外销占比92% [5] 品牌建设 - "西牛麻竹笋"入选"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 [6] - 打造33个市场知名品牌,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互促格局 [6] - 发布"媒体+"行动方案,推动品牌塑造与产业升级 [6]
跨越五千里!“汾酒第一车间”深入新疆奇台,种下清香品质“芯片”
搜狐财经· 2025-08-13 01:44
行业背景 - 白酒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 行业共识为"不缺酒 但长期缺好酒" [4]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量414.5万千升 同比下降1.8% [4] - 行业销售收入7964亿元 同比增长5.3% [4] 公司战略布局 - 汾酒将"第一车间"布局在新疆奇台大麦产区 跨越五千多里 [3][4][6] - 奇台县拥有耕地220万亩 年均日照3000小时 无霜期约160天 具备麦类作物生长优越条件 [3][6] - 汾酒自2009年起将原粮基地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2012年成立原粮公司 [8] - 公司以北纬36度到45度黄金种植带为基准 建设高粱 大麦 豌豆原粮基地 总规模达140万亩以上 [8] 科技创新与研发 - 汾酒集团与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联合认证新疆奇台试验站 聚焦大麦新品种选育 [8][9] - "汾酒大麦1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培育 经汾酒测试认定 [14] - 该品种具备亩产高 抗逆性强特点 核心指标精准契合优质白酒酿造需求 [14] 经营业绩表现 - 2024年汾酒实现营收360.11亿元 净利润122.43亿元 [15] - 青花系列等中高端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4.35% [15] 产业链协同发展 - 采用订单农业模式稳定收购价格 在奇台县种植1300亩大麦 [18] - 通过"土地一备案+五统一"种植管理模式构建全产业链绿色品质体系 [8] - 形成"种 酿 藏"全产业链布局 推动清香白酒走向世界舞台 [8][21]
菏泽|亚洲大型全品类果蔬汁加工企业在菏泽初长成
大众日报· 2025-08-13 00:56
山东佳美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 公司采用世界领先的600MPa超高压灭菌设备和HPP超高压冷灭菌技术生产生鲜饮料,产品供应瑞幸咖啡、喜茶、古茗等知名企业 [2] - 公司被列入农业农村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实现牡丹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零的突破 [2] - 公司进驻菏泽30年累计投入超2亿美元,亩均投入突破1000万元,亩均产出500万元,亩均税收50万元 [2] - 2025年1至5月公司营业收入达5.06亿元(同比增长61.15%),税收2963万元(同比增长53.28%) [2] - 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签约20万亩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带动10余万户增收,每年为农民创造超4000万元收入 [3] 菏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 菏泽市规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牡丹省级农高区通过验收,郓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评国家级园区 [3] - 成武、单县、巨野大蒜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菏泽牡丹、单县羊肉汤跻身全省农产品公共品牌前列 [3] - 芍药鲜切花产量占全国市场60%以上,牡丹产业从单一观赏向全产业链融合跨越 [3][4] - 牡丹产业形成11大类260余种产品,涵盖牡丹籽油、茶、日化品、生物医药等,远销海内外 [4] - 菏泽拥有30余处牡丹芍药标准化种植基地,对全国牡丹苗木供给率超85%,出口量占全国90% [4] 曹县汉服产业 - 曹县是全国最大原创汉服生产基地,原创汉服加工企业占比超90%,从业者近10万人 [5] - 汉服产业形成方圆5公里的完整产业链,涵盖面料供应、设计打版、生产制作、电商销售、品牌孵化等环节 [5] - 全县汉服上下游企业达2753家,网店数量突破1.5万个 [5] - 2025年上半年汉服销售额61.4亿元(同比增长10.27%),占据全国市场半壁江山 [5] - 菏泽市推出"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累计发放贷款超268亿元,14.6万名从业者获得授信 [5] - 当地职业院校开设美学、服装设计、直播电商等定向专业,培养1100余名在校生作为产业升级生力军 [5]
让“高原之舟”生“金”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5
牦牛产业贷款创新 - 夏河县农信联社创新推出"牦牛产业贷"和"活畜抵押贷" 通过活畜抵押破解融资难题 激活牦牛全产业链价值[1] - 累计投放牦牛类贷款3679笔 总金额3.1亿元 其中活畜抵押贷10笔 金额495万元[1] - 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培育2家龙头企业 20多个专业合作社 形成亿元级牦牛产业集群[1] 金融服务模式演进 - 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产品体系 从2016年"基础养殖贷"到2024年"牦牛产业贷" 实现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养殖 加工 销售各环节[3] - 涉农贷款占比达75% 不良率保持优良水平[3] - 创新"金融活水+全产业链"融合模式 形成草场育良种 牧场扩规模 工厂提价值 市场创品牌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4] 产业带动成效 - 合作社托管模式惠及百余户贫困户 实现户均20万元跨越式增收 信用贷款额度提高至50万元[1] - 支持扎西浪畜产品公司500万元信贷资金 带动奶制品销往甘肃 青海 四川 西藏等地 创造40多个就业岗位[4] - 公司年加工能力突破50吨 务工岗位使户均增收超5万元[4] 科技创新与效率提升 - 引入物联网监测系统和区块链溯源技术 建成2个数字化繁育基地 使牦牛繁育效率提升15%[7] - 两款精深加工产品获保健品认证 线上平台销量增长210%[7] - 粪污循环利用技术推动草场化肥零使用 牧草蛋白质含量提高18%[7] 文旅融合与综合效益 - 文旅融合带动畜牧综合产值突破8亿元 同比增长16% 创造600个就业岗位[7] - 农牧民年均收入增至4.8万元 其中20%来自文旅衍生收入[7] - 单位草场载畜量下降18% 但每头牦牛产值提高30%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平衡[5][6]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年内新增投放1亿元贷款 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 合作社和养殖大户[8] - 探索"数字金融+智慧牧场"深度融合方式 致力打造高原特色畜牧业金融示范的"夏河样板"[8] - 服务更多活跃在移动端 通过"背包银行"移动终端为牧民办理授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