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养殖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配方”有多牛?中山鱼塘变身“疗养院”,亩产翻七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15:29
行业概况与区域优势 - 广东是全国水产养殖重要区域 养殖面积与产量稳居前列 中山脆肉鲩为特色产业 年产量稳步增长 产品覆盖国内市场并远销海外[1] - 中山草鱼养殖分类精细化程度高 形成从苗种到成鱼的梯度化生产链条 黄圃供应全国超30%草鱼苗种 阜沙专注养殖2-4斤统鲩为供港主要基地 东升通过蚕豆喂养培育脆肉鲩打造地方特色美食IP[2] 技术创新与养殖突破 - 精准营养配方提升饲料利用效率 智能监测鱼塘水温/溶氧量/生长数据 结合天气水质自动优化投喂方案 高温减少蛋白质投喂量 阴雨增加抗应激营养素[3] - 高密度养殖破解行业痛点 基于水域研究制定科学投苗密度 搭配智能增氧设备与水质调控技术 解决高密度养殖易引发病害难题[5] - 亩产超7000斤成常态 部分区域采用高端膨化料后亩产超8000斤 250亩鱼塘亩均投苗超2500尾实现稳定高产[1][5] 价值提升与产业链优化 - 草鱼通过脆化技术实现价值翻倍 筛选大规格个体进行蚕豆喂养脆化养殖 将普通草鱼转化为售价更高的脆肉鲩 大幅提升流通环节收益[4] - 全链条服务体系覆盖种苗/饲料/动保产品 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金融支持 形成从种苗培育到成鱼销售的完整产业链[5] - 饲料成本降低15%-20% 减少残饵对水体污染 实现生态保护与养殖效益协同发展[3] 规模化实践与农户参与 - 养殖户250亩鱼塘实现平均亩产超7000斤 2000亩鱼塘采用高密度养殖方式 打通大草鱼与脆肉鲩养殖链条[1][5] - 数千农户嵌入产业链 用科技降低养殖成本提升收益 科技持续赋能释放更大增收潜力[1][5]
二十四节气看蒙牛丨白露走进现代牧业吴忠牧场
中国经济网· 2025-09-07 07:46
公司业务与运营 - 现代牧业吴忠牧场成立于2012年7月 位于宁夏吴忠北纬38度黄金奶源带 气候干爽且日照充足 利于牧草生长和奶牛养殖[3] - 牧场采用自动喂料系统 恒温牛舍 智能挤奶设备等科技手段 大幅提高生产效率[3] - 通过生产管理软件实时监测奶牛体温和进食量数据 配合性控冻精技术及粪肥资源化利用系统 构建繁育-养殖-环保闭环[5] - 每头奶牛配备电子耳标记录生长轨迹 实现全周期精细化管理[5] - 建立堆粪场和氧化塘 探索粪肥收集-拉运-处理市场化运作模式 实现循环利用[5] 生产与供应链 - 牧场在白露时节开启口粮备战模式 为明年奶牛饲喂需求做准备[5] - 田间车辆满载新收割全株玉米 青贮窖边进行压实与密封作业 将原料转化为营养丰富的优质饲料[7] - 为奶牛备足一整年可口且能量充沛的黄金口粮[7] 行业与地域优势 - 牧场地处黄金奶源带 气候和地理条件有利于牧草生长和奶牛养殖[3] - 科技与自然融合 传统农事与现代管理交融 形成人与自然动物和谐共生的现代农业模式[8]
让“高原之舟”生“金”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5
牦牛产业贷款创新 - 夏河县农信联社创新推出"牦牛产业贷"和"活畜抵押贷" 通过活畜抵押破解融资难题 激活牦牛全产业链价值[1] - 累计投放牦牛类贷款3679笔 总金额3.1亿元 其中活畜抵押贷10笔 金额495万元[1] - 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培育2家龙头企业 20多个专业合作社 形成亿元级牦牛产业集群[1] 金融服务模式演进 - 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产品体系 从2016年"基础养殖贷"到2024年"牦牛产业贷" 实现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养殖 加工 销售各环节[3] - 涉农贷款占比达75% 不良率保持优良水平[3] - 创新"金融活水+全产业链"融合模式 形成草场育良种 牧场扩规模 工厂提价值 市场创品牌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4] 产业带动成效 - 合作社托管模式惠及百余户贫困户 实现户均20万元跨越式增收 信用贷款额度提高至50万元[1] - 支持扎西浪畜产品公司500万元信贷资金 带动奶制品销往甘肃 青海 四川 西藏等地 创造40多个就业岗位[4] - 公司年加工能力突破50吨 务工岗位使户均增收超5万元[4] 科技创新与效率提升 - 引入物联网监测系统和区块链溯源技术 建成2个数字化繁育基地 使牦牛繁育效率提升15%[7] - 两款精深加工产品获保健品认证 线上平台销量增长210%[7] - 粪污循环利用技术推动草场化肥零使用 牧草蛋白质含量提高18%[7] 文旅融合与综合效益 - 文旅融合带动畜牧综合产值突破8亿元 同比增长16% 创造600个就业岗位[7] - 农牧民年均收入增至4.8万元 其中20%来自文旅衍生收入[7] - 单位草场载畜量下降18% 但每头牦牛产值提高30%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平衡[5][6]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年内新增投放1亿元贷款 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 合作社和养殖大户[8] - 探索"数字金融+智慧牧场"深度融合方式 致力打造高原特色畜牧业金融示范的"夏河样板"[8] - 服务更多活跃在移动端 通过"背包银行"移动终端为牧民办理授信[8]
首个绿氮水产活菌站落地江苏如东,助力南美白对虾绿色养殖
江南时报· 2025-06-20 07:10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如东拥有12.4万余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年产虾苗120亿尾,年产量14万吨,年产值高达50亿元,是全国南美白对虾养殖第一县 [2] - 高密度养殖导致病害频发,包括白便、肠炎、弧菌感染等,虾苗存活率降低,部分养殖户依赖药剂控制病情 [2] - 严格的尾水排放标准(CODcr≤100mg/L、盐度≤2‰)给养殖户带来压力,尾水治理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 2024年虾价持续低迷,养殖户面临"投入高增收难"困境,部分虾农被迫低价抛售,压缩投入品支出以节省成本 [2] 技术创新与突破 - 首台"绿氮水产活菌站"落地塘口,24小时产出1吨百亿级活菌,可满足1000个小棚用菌需求 [1] - 活菌站实现"三大突破":技术突破(节省流通成本和活性损耗,用菌综合成本降低30%以上)、防控突破(病害发生率直降50%)、模式突破(开创"现做现用"微生态应用新范式) [3] - 活菌站生产的DME丁酸梭菌、芽孢杆菌、乳酸菌可改善水质、抑制弧菌,增强虾苗免疫力,显著提高成活率 [1][3] 市场影响与未来展望 - "如东方案"有望为全国水产养殖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实现提质增效与绿色增收 [5] - 公司计划将活菌站拓展至广东、广西、山东等多省的水产主产区县,造福当地养殖户,改善生态环境 [5] - 微生物技术+智能装备双轮驱动,推动南美白对虾养殖从传统"靠天吃饭"向"科技养殖"转型 [4]
全国媒体看屯昌采风活动探访特色产业和医疗发展
海南日报· 2025-05-28 02:19
特色产业发展 - 屯昌县引进海南澳笠农牧有限公司建立全省首个湖羊规范化养殖基地 存栏量从500多只增至6000多只 预计2023年底将达1.5万只 [4] - 湖羊养殖获得科技支持 包括"澳湖一代"品种选育和肉质改良 基地入选国家级科技小院 并挂牌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肉羊实验基地 [4] - 南熙咖啡产业采用"镇属国企+咖啡私企+村集体+农户"模式 盘活闲置校舍改造为加工厂 体验门店增至3家 近期将竣工投用咖啡休闲农庄 [5] - 南熙咖啡通过二、三产业反哺一产 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 并为村集体带来每年数十万元产业分红 [5] 医疗发展 - 屯昌县人民医院年门诊量从22万余人次增至26万人次 单次候诊时间从35分钟降至15分钟 单次诊疗费用降低约20元 [6] - 医院引入20余名省级医疗专家及骨干驻点接诊 涵盖全科医学、急救、心血管科等多个领域 [6] - 中医理疗科开设夜间诊室 每周接诊20-30名患者 治疗颈肩腰腿痛及中风等疾病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