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

搜索文档
税务部门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深圳“独角兽”勇闯“硬科技”赛道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25 00:33
深圳独角兽企业总体情况 - 2024年深圳独角兽企业42家 总估值1599亿美元 平均估值37.1亿美元 [1] - 新晋独角兽企业13家 数量全国第一 [1] - 主要分布在集成电路(6家)和机器人(4家)等22个赛道 前沿科技赛道企业占比66.7% [1] 企业创新发展特征 - 元象XVERSE同时具备AI+3D核心技术 2024年进军VR市场后推出5部VR内容并落地33个城市 [2] - 深圳独角兽企业全球化特征显著 42家企业中八成为全球化企业 [3] - 欣旺达动力在匈牙利 摩洛哥和泰国布局3座生产基地 2024年1-7月办理出口退税2.53亿元 [3] 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 深圳2024年出台4份行动计划聚焦人工智能 机器人及独角兽企业培育 [1] - 税务部门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 提供政策精准推送和税源网格化管理 [1][2] - 实施发票秒批 直通车免排队等信用税收机制 前海信用一类企业享受即申即办服务 [4] 税务服务创新举措 - 推行一站式服务集成办税 审批和宣传辅导功能 [2] - 创新智能化审核系统实现出口退税100%线上申报 98.5%无纸化办理 [3] - 一二类出口企业正常业务平均办理时限缩短至3天内 [3] 产业生态支撑体系 - 深圳拥有10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2.1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4] - 税务部门不定期推送跨境交易税收风险提示清单 协助企业防范经营风险 [3] - 通过"云税医"工作室和"云讲堂"提供跨境涉税问题解决方案 [3]
科技“硬碰硬” 机构投研凸显真功夫
中国证券报· 2025-08-24 22:15
机构调研活动 - 8月以来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应用软件、生物科技等行业上市公司获机构密集调研 [1][2] - 集成电路行业21家上市公司接受机构调研 其中纳芯微业绩说明会吸引135家机构参与 [2] - 紫光国微业绩说明会获100多家机构参与 提问涉及AI芯片应用场景及FPGA产品市占率等专业问题 [3] 调研内容特征 - 机构提问聚焦技术路线、商业化场景及管线进展等核心竞争优势 [1] - 纳芯微调研问题涉及AI服务器领域产品进展及机器人新兴领域布局 [2] - 紫光国微被问及高端AI视觉感知芯片应用场景及宇航业务新进展 [3] 机构持仓动向 - 公募基金二季度前十大重仓股包含宁德时代、立讯精密、新易盛及中芯国际等硬科技企业 [4] - 公募基金加仓方向以创新药、硬科技及新消费为主攻领域 [4] - 私募基金与外资机构同样聚焦硬科技领域投资 [4] 投研体系转型 - 基金公司晨会及策略会讨论内容从消费地产转向技术路线与应用场景等专业术语 [6] - 部分基金公司招聘要求工科+金融复合背景 且工科学历权重更高 [6] - 外资私募在华科技研究团队成为全球投资关键 负责国内外技术对标及跨市场机会挖掘 [6] 板块市场表现 - 上周TMT行业全线爆发 通信板块上涨10.47% 电子板块上涨9% 计算机板块上涨7.8% 传媒板块上涨5.82% [7] - 液冷技术及光模块板块受OpenAI算力扩容及AI服务器需求激增驱动持续走强 [7] - 消费电子板块因iPhone 17及小米16系列发布预期维持强势 [7] 行业前景展望 - 半导体板块持续获主力资金加仓 国内供应链创新节奏加快 [8] - 半导体与国产算力链形成共振 科技主线从海外链向国产链转移 [8]
甲子光年:2025中国科技投资痛点、趋势与展望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8-24 04:37
整体态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科技投资"募投退"实现4年来首次正增长 [2] - 募资基金数和规模较2024年上半年均有提升 [2] - 一级市场股权投资金额和案例数较此前低谷期回升 [2] - 退出情况改善 机构退出方式更健康 中资企业IPO市场局部复苏 IPO和股权转让退出占比上升 [2] - A股IPO进入"慢时代" 各板块IPO时长增加 市场高度甄选 2025年上半年A股各板块真实过会率差异较大 部分板块过会率较低 [2] - 2014-2017年设立的基金所投企业超七成未退出 [2][15] - 创业投资基金清盘数量已连增四年 2023年清盘数量达429家 [2][15] 行业堵点 - LP回款压力大 倒逼GP从"投资驱动"转向"退出驱动" 投资策略趋于保守 [2] - 多地政府引导基金逐步降低返投比例 但仍有影响 [2] - 非市场化诉求背离投资本质 "返投"成为部分投资人的重要考量 [2] - 行业"内卷"严重 地方政府引导基金超90%瞄准AI、半导体、新能源等热门产业 [2][17] - 明星项目被哄抢 同质化现象突出 硬科技相关八大战略产业占全行业投资案例数85.3% [17] 投资趋势 - 硬科技引领投资主线 形成"战略价值溢价" 溢价系数可达20%-200% [3] - 2025年上半年AI与硬科技领域投融资活跃 AI领域投融资事件数和金额同比增长显著 [3] - 机器人、AI应用、AI芯片成热门领域 [3][20] - 中美AI投资逻辑差异明显 未来可能形成"AI双核心模式" [3] - 广泛采用AI或在十年内每年额外提升中国企业盈利2.5% [3] - 国际资本重估中国科技产业投资价值 主权基金提升中国资产投资优先级 [3] - GP能力从"捕手"向"伙伴"转变 经历从"拿到钱"到"懂产业"再到"建生态"的进化 [3] - "耐心资本"受关注 从政策推动逐步得到市场回应 [3] - 科技企业围绕完整产业链进行股权投资 驱动创投逻辑重构 [3] - 2024年新质生产力领域投资总体情况为5,481起投资案例 投资规模3,689亿元 [19]
第25届投洽会,这场硬科技精品项目路演来了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8-24 04:02
活动概况 - 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与母基金研究中心等机构拟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举办"创投中国·硬科技精品项目路演"活动 旨在促进优质项目与资本高效对接 助力硬科技产业创新发展 [1] - 活动聚焦机器人 医疗健康先进制造 人工智能等赛道甄选优质企业项目 搭建集政府 企业 金融 资本 服务 载体于一体的国际化产业创新交流与投融资合作对接平台 [1] - 活动分为上下半场 分别于2025年9月9日下午14时和2025年9月10日上午9时在厦门会展中心A5馆举行 [5] 行业背景 - 以机器人 医疗健康 先进制造 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硬科技产业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投资布局的关键方向 [6][7] - "投早 投小 投长期 投硬科技"正在成为投资的重要取向 [7] 组织架构 - 活动组织方包括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待定) 国科嘉和(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国科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母基金研究中心 [10] - 支持单位包括国际股权投资创新服务平台(GEIN) 机器人产业投资促进工作委员会(R) 相关投资机构 [11] 活动流程 - 上半场包括"走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路演 拟路演企业有众擎机器人 艾瑞迈迪 斯坦德 意优科技 邦邦机器人 博清科技 上海众帅 异视科技等 [12] - 上半场还包括"链接健康未来"医疗健康类企业路演 拟路演企业有元化智能 神济昌华 亿航生物等 [13] - 下半场包括"展现硬核制造"先进制造类企业路演 拟路演企业有板石智能 中科海钠 鲲华新能源 历正科技 纵行科技 睿显科技等 [13] - 下半场还包括"加速应用落地"人工智能类企业路演 拟路演企业有驭势科技 中科智城 闻歌 众联世纪 阶跃星辰 伯镭科技等 [14] - 活动安排地方推介和对接洽谈环节 [13][14] 品牌背景 - "创投中国"品牌是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国际股权投资创新服务平台(GEIN)的重要支撑 服务于创新型企业和项目 [7][8] - 自2023年3月以来 该品牌已在国内多地举办活动 本场路演作为"创投中国"年度活动之一 [8]
全释硬科技丨突破3100℃ 中国空间站“炼丹炉”刷新世界纪录
新浪财经· 2025-08-24 01:33
技术突破 - 中国空间站无容器材料实验柜成功突破3100℃高温 创造世界纪录 [1] - 实验柜位于天和核心舱内 已运行四年时间 [1] - 实验柜主要进行钨合金和铌合金等耐高温材料研发 [1] 材料应用 - 研发材料主要用于火箭发动机等高温环境防护 [1] - 实验成果包括新型耐热合金及特种新型材料 [1]
“硬科技”火了 机构组团调研“硬科技”领域上市公司
中国证券报· 2025-08-24 01:20
机构调研热度 - 8月以来截至8月23日 集成电路 电子元件 应用软件 生物科技等领域上市公司获机构密集调研 [1][2] - 集成电路行业21家上市公司迎来机构调研 其中多家公司获组团调研 [2] - 纳芯微业绩说明会获135家机构参与 紫光国微业绩说明会获超100家机构参与 [2] 机构关注重点 - 机构关注AI服务器相关领域产品及客户布局 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产品规划与客户拓展情况 [2] - 机构提问聚焦高端AI+视觉感知芯片应用场景 宇航业务进展 FPGA及RF-SOC芯片业务布局与市占率 [2] - 机构投资者专业性显著提高 对科技公司提问深度和技术细节要求提升 [2] 投资配置趋势 - 公募基金二季度前十大重仓股包括腾讯控股 宁德时代 贵州茅台 美的集团 紫金矿业 小米集团 立讯精密 阿里巴巴 新易盛 中芯国际 [3] - 创新药 硬科技 新消费成为公募基金主攻方向 私募基金和外资机构呈现类似趋势 [3] 行业研究转型 - 机构投资研究重点从传统消费领域转向技术路线 应用场景 迭代升级等硬科技领域 [4] - 基金公司招聘需求明确要求工科+金融双背景人才 面试环节直接采用最新技术术语考核 [4] - 外资机构在中国组建的科技研究团队成为全球投资中的"鲶鱼" 为全球研究和风险投资提供新技术视角 [5][6]
“硬科技”火了,机构密集调研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5-08-23 14:35
机构调研热度 - 8月以来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应用软件、生物科技等硬科技领域上市公司获机构密集调研 [1][2] - 集成电路行业21家上市公司在8月1日至23日期间接受机构调研 [2] - 纳芯微业绩说明会吸引135家机构参与 包括IDG资本、博时基金等头部机构 [2] - 紫光国微业绩说明会获超100家机构参与 涵盖公募、券商、私募及外资 [2] 调研关注重点 - 机构重点关注AI服务器相关领域产品及客户布局 [2] - 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产品规划与客户拓展情况受密切关注 [2] - 高端AI+视觉感知芯片应用场景成为专业提问方向 [2] - 特种集成电路领域FPGA、RF-SOC芯片业务布局及市占率被深入问询 [2] 机构持仓动向 - 公募基金二季度前十大重仓股包含宁德时代、立讯精密、中芯国际等硬科技企业 [3] - 创新药、硬科技、新消费成为公募基金主攻投资方向 [3] - 私募基金与外资机构呈现类似持仓趋势 [3][6] 投研能力建设 - 机构投研会议内容从消费属性转向技术路线、应用场景等专业术语 [5] - 基金公司优先招聘工科与金融双背景人才 [5] - 外资私募在中国组建的科技研究团队为全球投资提供技术视角支持 [7] - 机构投资者专业性显著提升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部门面临更大压力 [2]
专注高性能电池赛道,诺星电子获知名机构800万元天使轮投资
搜狐财经· 2025-08-23 09:57
融资事件 - 国内某知名投资机构独家投资东莞市诺星电子有限公司800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前沿技术研发迭代、高端人才引进以及全球市场渠道深化布局 [1] 公司业务与产能 - 公司成立于2006年 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3][13] - 拥有5万平方米现代化生产合作基地 年产能超5.8亿粒电池 [3] - 产品线涵盖耐高温电池(125℃)、TPMS电池、低温电池(-40℃)、高性能碱性电池、锰锂电池、锂亚电池、锌空电池及锂锰扣式电池 [3] 技术实力与认证 - 拥有45项专利(含19项发明专利)及11项软件著作权 [8] - 产品通过CE、KC、UL、UN38.3等国际认证 成功进入欧美日韩市场 [8] - 成为韩国军方指定电池供应商之一 [8] 客户与合作 - 与小米、盒马、富士康、立讯精密、新奥燃气等头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8] - 产品应用于智能穿戴、汽车电子、物联网等万亿级赛道 [11] 发展战略 - 投资方看好公司在高性能电池领域的核心作用及全球化服务能力 [11] - 公司将加速固态电池、石墨烯电池、宽温电池等前沿领域研发 [11] - 致力于成为全球市场的高性能电池解决方案提供商 [11]
中国最牛兄弟,5000亿
投资界· 2025-08-23 08:04
公司市值表现 - 寒武纪股价涨至1243.2元,市值突破5201亿元,成为A股历史上第二只站上5000亿元市值的千元股[3][11] - 2024年股价一年上涨387%,市值涨幅超过2000亿元,获"2024年股王"称号[11] - 上市首日市值突破1000亿元,但2022年4月股价跌至46.59元/股,较前期高点297.77元跌幅达84.35%[8][9] 创始人背景与研发历程 - 创始人陈云霁14岁入读中科大少年班,24岁博士毕业并参与"龙芯"团队;陈天石复制类似路径,获计算机博士学位后转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5] - 2010年兄弟二人提出AI芯片研发构想,2015年20人团队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7][8] - 2017年华为麒麟970搭载寒武纪1A处理器,公司声名鹊起后战略转型"云—边—端"全场景布局[8]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0-2023年归母净亏损分别为6.59亿元、11.11亿元、15.79亿元、10.43亿元[9] - 2024年第四季度和2025年第一季度首次实现连续盈利,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2亿元和3.55亿元[11]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1.11亿元,同比猛增4230.22%,接近2024年全年营收[11] 技术与产品突破 - 2024年寒武纪思元590芯片采用7nm工艺,推理场景能效比肩国际巨头,支持所有国内主流大模型[11] - DeepSeek-V3.1使用UE8M0 FP8参数精度,针对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成为股价大涨导火索[12] 行业环境与市场机遇 - 英伟达要求部分零部件供应商暂停生产H20芯片,国产替代价值凸显[13] - 2026年国内智算芯片市场空间约3230亿元,中性假设下国产芯片有望占据近一半市场份额[13] - 国内云计算公司转向采购寒武纪等国产AI推理芯片,满足AI推理计算需求[13] 投资机构支持 - 国投创业2016年以1.5亿元领投寒武纪,持续多轮押注;元禾原点看好人工智能芯片产业链顶端价值[15] - 联想创投从A轮参与四轮融资,陪伴至IPO;国科投资2017年A轮参投,B轮时公司估值达25亿美元[16] - 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天使轮跟投1000万元;越秀产业基金2018年起连续两轮投资[15][16] 硬科技投资逻辑 - 硬科技投资周期长,需耐心熬过蛰伏期,过拐点后迎爆发式成长[17] - 寒武纪证明在中国投资硬科技能赚大钱,激励更多人投身硬科技领域[17]
时代的源码,和它的进退两难
搜狐财经· 2025-08-23 02:42
公司发展历程 - 源码资本于2014年由曹毅创立,其发展历程映射中国一级市场十年激荡 [1] - 公司2021年募资70亿元人民币,跻身超一线投资机构行列 [1] - 公司人员规模从巅峰时期160余人缩减至50人左右,反映市场周期调整 [1][26] 创始背景与早期战略 - 曹毅在红杉中国任职期间主导了30%的TMT项目,成为最年轻副总裁 [3] - 公司创立时正值注册制改革、流动性宽松与互联网创业浪潮并存的市场环境 [2][3] - 公司英文名Source Code Capital缩写SCC与红杉中国旧称Sequoia Capital China巧合,引发市场联想 [1] 创新业务模式 - 首创Founders' Fund模式,首期基金1亿美元中近50%资金来自一线创业者 [5] - 2014年以500万美元投资估值5亿美元的字节跳动,2015年投资估值70亿美元的美团,两笔投资带来超200亿元回报 [5] - 创建码荟生态体系,连接超300家成员企业,累计促成超1.5亿美元内部跟投 [6] - 创新模式实现认知套利与信任货币化,构建创投共同体增强抗风险能力 [5][6] 募资演进历程 - 2014年首期基金1亿美元,主要来自创业者群体 [9] - 2015年二期基金1.5亿美元和2亿元人民币,新增上市公司CEO及国际机构投资者 [9] - 2017年三期基金2.6亿美元和15亿元人民币,首次引入政府引导基金与央企资本 [9] - 2020年四期基金38亿元人民币,超七成老LP加码,集齐七家主流人民币LP [9] - 2021年五期基金70亿元人民币,成为首家获国家中小企业基金注资的民营VC [10] - 2022年管理总规模达350亿元人民币 [11] 投资策略演变 - 早期重仓互联网金融领域,投资20余家企业,呈现高光与雷区并存局面 [15][16] - 2016年提出"三横九纵"投资地图,转向产业互联网赛道 [19] - 2022年开启第三次战略跃迁,重点布局新能源、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硬科技领域 [13][22] - 分设源码一粟种子基金专注早期投资,源码律动独立运营早期基金 [1][38] 投资方法论 - 采用"饱和攻击"策略,在核心赛道进行多轮次、多项目密集投资 [23] - 该策略曾带来字节跳动、美团等千亿美元级企业投资成功 [23] - 但策略在硬科技领域适用性收窄,且面临退出难题,如易点云上市后股价从10.19港元跌至2.68港元 [23][24] 业绩表现与挑战 - 2017年三期美元基金表现未达国内基金前25%分位 [30] - 2021年基金DPI为0.6,其中60%为未投资金退还LP [30] - 硬科技投资面临长周期与快回报矛盾,退出通道不畅成为行业共性难题 [32] - 国资LP的非财务诉求与风投灵活性要求存在内在冲突 [34] 组织架构调整 - 2023年7月启动首轮调整,源码一粟团队重组,投后团队首当其冲 [27] - 2024年管理合伙人黄云刚独立运营源码律动,曹毅转向成长期管理与退出 [38] - 公司建立二级市场团队,开展大范围投研业务拓展 [38] - 行业整体面临裁员降薪趋势,市场进入低迷期 [28] 行业定位与展望 - 公司代表中国第二代投资机构完成从"学生"到"独立物种"的转型 [40] - 需要平衡财务投资者、产业赋能者、政策解读者多重角色 [36] - 当前面临开拓新领域的挑战,需要全新工具与信念应对市场变化 [41] - 公司发展历程记录一级市场进化与一代投资人的成长历程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