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

搜索文档
中美竞争的世界,欧洲的未来在哪里?
虎嗅· 2025-07-19 08:22
中美科技竞争格局 - 美国2025年后将发展重心转向科技+杠杆率组合 通过货币财政宽松+技术突破作为核心战略[2] - 中国在人口压力下采取稳杠杆策略 科技进步成为与美国的共同诉求[3] - 两国竞争模式相似但存在差异 美国因传统技术扩散压力更具破釜沉舟决心[5] - 需求国与生产国差异导致AI应用逻辑不同 美国聚焦取代低级程序员而中国难以完全复制[6] 欧盟战略困境 - 外交混乱源于北约与欧盟的制度性捆绑 安全政策无法脱离美国影响[9] - 内部存在两派分歧:亲北约派依赖美国安全体系 亲欧派主张"欧洲人的欧洲"但缺乏东欧保卫能力[10][11] - 东欧国家反俄立场在2022年后话语权提升 类似尾部风险基金在危机后获得重视[13][14] - 缺乏明确获胜路径 在民粹主义与财政纪律约束下科技发展抓手缺失[18][20] 经济长周期视角 - 1980年代美国依靠人口+科技增长 受限于财政货币非同步宽松[1] - 2020-2024年美国重现科技人口优势 但移民政策将收紧至300万/年以下[1] - 2025年后美国政策转向科技+杠杆率组合 财政货币宽松诉求可能突破央行独立性[1][2] 市场叙事特征 - 产业趋势判断准确性高于短期定价 目的清晰性决定方向而手段曲折性引发波动[1] - 美国对华战略存在路径依赖风险 可能错误套用1980年对苏联模板[19] - 中国转型阵痛导致叙事强度不足 但存在美国非1980年复刻的可能性[20]
印人民币去买美国的东西,行得通吗?
搜狐财经· 2025-07-09 04:26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 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市场占比不足5% 远低于美元的80%以上份额 [3] - 中东和俄罗斯等地区虽开始接受人民币 但交易规模有限且仍需依赖美元进行大宗商品贸易 [3] - 缺乏国际循环支撑 人民币若滥发将导致贬值压力和资本外逃风险 [4] 货币超发潜在影响 - 国内货币供应激增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速度远超工资增长 [3] - 过去十年货币发行量持续扩大已造成资产价格膨胀和购买力下降 [3] - 缺乏全球定价权 超发货币的负面影响将集中在国内市场 [4] 技术获取壁垒 - 美国对尖端技术 高端芯片和精密仪器实施严格出口管制 无法通过货币购买突破 [4] - 技术发展需要长期研发投入和产业链积累 单纯购买难以实现吸收创新 [7] - 核心技术受国际政治因素制约 市场交易存在非经济性壁垒 [7] 美元体系对比 - 美元通过美债市场和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形成发行循环机制 [4] - 美国享有全球定价权 超发美元可由国际市场共同分担影响 [4] - 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使其具备人民币所缺乏的支付网络优势 [3]
为什么高收入可能不会持续:从行业红利到时代红利 | 螺丝钉带你读书
银行螺丝钉· 2025-05-31 13:52
行业发展阶段 - 初创期(0%-5%):创业团队主导创新,大公司因盈利空间小较少介入,风险高需创始团队投入大量资源 [6][7] - 高速成长期(5%-30%):大公司入场,行业需求激增导致从业人员供不应求,收入增速显著超越社会平均水平 [8][9] - 成熟期(30%以上):头部公司垄断市场,小公司淘汰,从业人员供过于求,薪酬增速放缓并伴随裁员优化 [10] 时代红利驱动因素 - 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推动制造业升级,从低端纺织到中高端新能源车、机器人,未来或涉足芯片和创新药 [12] - 城市化:20年房地产牛市带动上下游产业(土木工程、基建、中介等)财富快速积累,现进入成熟期红利消退 [12][13] - 科技进步:90年代互联网、2010年后移动互联网、近年AI技术推动行业爆发,相关从业人员薪资显著增长 [13] 红利期特征与应对 - 时间有限性:任何领域红利期终将结束,需居安思危并将高收入储蓄以应对变化 [14][15][16] - 动态更替:每10-20年出现颠覆式创新(如AI),社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新一代机会不断涌现 [17][18][19] - 当前趋势: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结束,红利领域减少,需调整策略应对新周期 [20][21] 新书推广信息 - 《股市长线法宝》第6版上市首日登顶京东金融投资类销量及新书热卖榜,被巴菲特誉为"价值连城投资指南" [23][24] - 提供粉丝专属优惠券,领券后购买价格低于平台直接下单 [26][27]
制造与科技板块助力 成长风格引领A股向上
上海证券报· 2025-05-18 18:15
市场表现 - 5月以来成长风格引领A股市场上涨,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显著提升 [1] - 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5月平均回报分别为1.79%和1.85%,航空、军工、通信等板块领涨 [1] - 北信瑞丰产业升级、易方达远见成长和易方达先锋成长区间回报超过10%,近百只主动型权益类基金回报超5% [1] - 今年以来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回报分别为3.87%和4.14%,近1年回报均在7%以上 [1] 市场驱动因素 - 经济稳步复苏、流动性预期改善和政策托底是市场上行的主要支撑 [2] - 消费贡献度边际回升,新消费结构性亮点频现,出口拉动作用仍在,制造业投资维持韧性 [3] - 市场对流动性宽松预期不改,央行降准降息激发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 [3] - 鼓励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对市场产生正面引导效应 [3] 投资机会 - A股和港股估值相对较低,主要指数处于估值中枢偏下水平 [3] - 银行、非银金融、建筑装饰、家电等板块估值仍处于较低水平 [3] - 后市可关注国产化、供给出清、科技进步及消费刺激等题材 [3] - 高股息类债标的配置价值值得重视 [3] - 小盘股依然看好,港股互联网和先进制造方向边际看好 [3] - AI及港股互联网、港股新消费及内需驱动板块,军工、工业金属、交运、银行及保险、电力及公用事业等方向值得关注 [4]
打工人的悲歌:为什么普通美国人在财富上落伍了?
虎嗅APP· 2025-05-14 23:42
核心观点 - 普通劳动者与资本持有者之间的财富积累差距显著扩大,1971年购买1股标普500指数需25小时劳动,2024年需195小时,差距达7.8倍 [1][2][3] - 经济结构与财富分配机制变迁导致"汗水"难以追赶"资产"增值,工资增长远落后于资本回报 [4][8][13] - 复利效应使资本积累优势更明显,1971年1万美元投资标普500至2024年可增值至50万(不计股息)或170万(含股息再投资),而工资储蓄仅增值至5.5万美元 [15][16][17] 经济环境与政策影响 - 宽松货币与低利率政策推高资产价格,资金涌入股市、房市而非提高工资,导致名义财富增长但实际购买力下降 [5][6][7] - 量化宽松(QE)下美国资产价格飙升,但扣除通胀后工资停滞,1970年代以来实质薪资几乎未增长 [8] 资本回报与劳动收入对比 - 标普500指数1971-2024年从10点涨至5000点(增长50倍),同期美国平均周薪从120美元增至1200美元(仅10倍) [11][12] - 资本回报率(r)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率(g)及工资增长率,形成财富积累加速度 [10][13] 科技与行业分化 - 科技推动财富创造但加剧两极分化,科技板块年均回报远高于传统服务业,AI浪潮进一步扩大鸿沟 [19][21][22] - 高科技、金融等行业资本回报率显著高于传统行业,全球化压制普通工人工资上涨空间 [24][25] 财富积累效率变化 - 劳动收入转化为被动收入的效率下降:1971年需25倍年薪实现收入替代,2024年需33倍 [27] - 按每年储蓄20%工资计算,1971年需16年积累1年工资的被动收入,2024年需25年 [28][29] 应对策略 - 普通人需采用"工资收入+资本收入"双轮驱动模式,尽早学习投资以利用复利效应 [30][31] - 加入资本积累是应对财富分化的必要途径,尽管难度高于单纯劳动 [32]
打工人的悲歌:为什么普通美国人在财富上落伍了?
虎嗅· 2025-05-14 09:16
核心观点 - 1971年购买1股标普500指数基金需25小时劳动所得,2024年需195小时,差距达7.8倍[1][2][4] - 资本回报率增速远超劳动工资增长,导致普通劳动者与资本持有者财富差距扩大[3][5][16] - 复利效应使资本积累优势显著,1万美元投资标普500指数53年后可增值至170万美元,而工资储蓄仅增至5.5万美元[18][19][20] 经济结构与财富分配机制 - 宽松货币政策和低利率推高资产价格,资金涌入股市、房市而非提高工资[6][7][8] - 过去20年美国量化宽松导致资产价格飙升,扣除通胀后工资几乎未增长[10][11] - 资本回报率(r)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率(g)和工资增长率[13][14][15] 资本与劳动回报对比 - 1971-2024年标普500指数增长50倍(10点至5000点),同期美国平均周薪仅增长10倍(120美元至1200美元)[14][15][16] - 科技板块年均回报远高于传统服务业,加剧行业间财富分化[25][28] - 全球化削弱劳动者议价能力,资本收益更多流向资本所有者[29][30][31] 财富积累效率变化 - 1971年需25倍年薪的标普500市值实现收入替代,2024年需33倍[33] - 每年储蓄工资20%,1971年需16年积累1年工资的被动收入,2024年需25年[34][35] - 劳动收入转化为被动收入的效率显著下降[32][33][34] 应对策略 - 普通人需通过"工资收入+资本收入"双轮驱动积累财富[36][37] - 早期投资可借助复利效应,即使初始金额较小[37][38] - 加入资本积累是应对财富分化的必要途径,尽管难度较高[38][39]
他们明说了:白宫这是在白费功夫!
环球时报· 2025-04-30 14:24
美国制造业岗位回流争议 核心观点 - 美国政府通过关税政策推动制造业岗位回流的说法被智库学者驳斥为"民粹政治陷阱",实际效果与宣称目标背离[1][2] 行业结构性变化 - 美国服务业占比长期主导:1940年服务业就业占比已达60%,制造业仅30%,2024年服务业岗位占比超80%[2] - 制造业岗位持续减少但经济受益:过去60年服务业岗位增长带动收入提升,服务业时薪已显著高于制造业[3] 岗位减少的根本原因 - 科技进步驱动效率提升:制造业岗位减少主因是自动化而非国际贸易,类似农业岗位在工业化进程中骤降的现象[4] - 历史趋势早于全球化:制造业就业下滑始于20世纪50年代,与中国加入WTO无直接关联[6] 制造业转型实质 - 岗位性质转变:从体力劳动转向研发/管理等高附加值环节,美国企业通过设计/品牌掌控产业链利润[10] - 贸易逆差本质:海外生产环节计入逆差,但零售利润大部分仍由美国企业获取[10] 政策批评 - 智库与学界共识:关税政策与制造业回流要求违背经济规律,类比"恢复1870年农业岗位"般不切实际[4][12]
三大理由,感觉牛市要来
集思录· 2025-02-26 14:29
中国经济转型 - 中国经济从房地产拉动转向依靠科技进步 房地产利空已消化 武汉二手房成交价跌至8000-9000元/㎡ 郊区次新房仅3000-4000元/㎡ [1] - 房地产价格触底标志包括:低风险平台出现"房屋年折旧1.4% 70年后归零"的极端看空言论 类似2020年原油期货负价格时的市场情绪 [1] - 科技进步显著 汽车和手机产业已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生活成本降低促进消费回暖 [2] 房地产市场现状 - 武汉房价收入比改善 个人年收入可在郊区全款购房 中产家庭年收入可覆盖城区购房成本 [1][2] - 85-90后成为主要承压群体 户均亏损达百万元级别 但当前房价已处于"跌无可跌"状态 [2] - 存在争议观点:部分用户认为房地产下跌周期刚开始 将经历长期阴跌 [5][9] 股票市场动态 - 每日成交额突破2万亿 被视为牛市启动信号 多数板块已完成深度调整并大幅反弹 [2] - 医药/光伏/养殖/白酒/消费板块仍处低位 其他板块已现全面反弹 [2] - 市场分歧明显:有观点认为科技股多为概念炒作 港股科技权重股实际科技含量不足 [6] 投资策略观点 - 建议保持权益仓位 以A股核心资产为配置重点 强调仓位管理优于个股选择 [10][14] - 牛市初期特征显现 投资者普遍存在"错过机会"焦虑 需警惕操作变形风险 [10] - 部分投资者采取攻守兼备策略:医药/消费/养殖板块逢低布局 保留部分机动资金 [14] 市场情绪指标 - 可转债普遍上涨至120元区间 市场质疑声被视为行情延续的逆向指标 [13] - 港股科技股强势反弹 被解读为流动性驱动下的解套行情 [7] - 投资者对估值体系存疑 认为当前炒作模式与2015年杠杆牛市相似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