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投资

搜索文档
权益投资风生水起 公募加力布局含权产品
证券时报· 2025-09-07 18:44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内公募基金权益产品规模占比仅为18.8%,远低于美国市场的73.7%,存在显著提升空间,政策推动和需求增长将驱动权益基金高质量发展 [1][2][4] - 监管通过分类评价和注册机制优化,引导基金公司提升权益产品布局,促进"长钱长投"和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 [1][4][5] - 被动投资(如ETF)和差异化产品策略(如量化、固收+)成为行业扩容关键,但需解决投研能力不足、同质化及投资者持有体验问题 [3][8][10][11] 权益基金规模现状 - 截至6月30日,公募基金总规模33.72万亿元,其中权益基金(股票型+偏股混合型)规模6.34万亿元,占比18.8%,数量5630只,占比43.6% [2] - 美国共同基金权益规模占比73.7%,国内权益基金规模与数量结构不匹配,凸显优化必要性 [2] 政策与监管动向 - 2025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升权益类基金在基金公司分类评价中的权重 [1][4] - 监管研究优化产品注册机制,支持含权产品发展,按含权仓位梯级设置审批速度,引导布局股票仓位明确的基金 [4][5] 行业发展趋势 - 被动权益基金规模在2024年四季度首次超过主动权益,ETF因透明度和清晰风险收益特征吸引投资者,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 [3] - 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为权益基金提供关键驱动力,基本养老金30%可投权益 [2] - 银行理财刚兑打破及存款利率走低催生"资产荒",含权基金需求强劲,中低波动产品(如固收+)需求增速高于高波动产品 [6] 公司战略布局 - 头部公募聚焦主动权益基金,围绕均衡风格和细分主题(科技、消费、医药、港股)布局 [7] - 平安基金采用主动与被动双轮驱动,主动权益细分全市场选股、主题赛道、指数增强、绝对收益四个系列,被动权益拓宽ETF产品线及参与指数编制 [8] - 中小公募走差异化路线:国联基金布局量化权益、指数增强及绝对收益策略产品 [8];部分中小公募尝试含权类"固收+"产品以平衡股债占比 [9] 行业挑战与应对 - 需解决投研人才培育周期长、引进难的问题,影响产品布局速度 [8] - 避免同质化竞争,要求策略定位清晰化、投资策略多元化(如养老FOF、量化对冲、赛道基金)及全生命周期客户陪伴 [10][11] - 提升投资者持有体验,通过风险控制、波动平滑和持续服务解决"拿不住"问题 [6][11]
华安基金“换帅”徐勇履新:产品规模“失衡”,权益投资困境待解
搜狐财经· 2025-09-06 02:11
作为国内首批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安基金")近年来却面临权益类基金规模缩 水、业绩承压的挑战。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间,华安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规模从37.05亿元降至25.9亿元,混合型基金 规模从1,330.05亿元缩水至864.98亿元,五年间缩水约34.97%。与此同时,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及指数型基金规模持续 扩张,2024年末三者净资产占比分别达43%、20.75%和21.57%,合计占比远超主动权益类产品。 从业绩表现来看,华安基金主动权益类产品长跑能力亟待提升。截至2025年9月,旗下约35.14%的股票型基金近三年收益率 不及同期沪深300指数11.6%的涨幅,混合型基金近三年收益率平均值7.95%,亦落后于沪深300。具体到基金经理层面,刘璇 子在管的18只基金近三年收益率平均值告负,为-5.62%;万建军管理的7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超七成任职回报率告负,蒋 璆在管的9只基金中,半数近三年收益率告负。 更值得关注的是,华安基金旗下多名基金经理存在"一拖多"现象,其中3名基金经理在管基金超过15只。这种管理模式下, 部分基金重仓股高度重合的问题逐 ...
华安基金权益投资承压:新帅履新面临多重挑战
观察者网· 2025-09-05 12:17
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变化 - 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从2020年末4617.27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6503.19亿元 2025年二季度末达7018.15亿元 [2] - 货币市场基金净资产从2020年末1939.21亿元增至2024年末2796.31亿元 债券型基金从650.42亿元扩张至1349.67亿元 指数型基金从629.61亿元跃升至1402.97亿元 [2] - 股票型基金净资产从2020年末37.05亿元下滑至2024年末25.9亿元 混合型基金从1330.05亿元缩减至864.98亿元 五年缩水幅度近35% [2] 产品结构特征 - 截至2024年末货币型基金占比43% 债券型占比20.75% 指数型占比21.57% 混合型占比13.3% 股票型仅占0.4% [3] - 权益类指数产品在2025年9月首周新发基金中占比超六成 同期42只新发基金集中募集 [1] 投资业绩表现 - 约13只股票型基金近三年收益率未跑赢沪深300指数11.6%涨幅 占成立超三年股票型基金总数35.14% [4] - 混合型基金近三年平均收益率仅7.95% 显著落后沪深300指数 [4] - 旗下基金2022年净利润-339.44亿元 2023年-91.53亿元 2024年扭亏为盈达345.7亿元 [10] - 2025年上半年产品净利润合计215.75亿元 延续盈利态势 [10] 股票投资能力短板 - 2022-2024年股票投资收益连续三年为负 分别亏损253.24亿元/143.42亿元/39.53亿元 [10] - 同期债券投资收益保持正增长 分别实现65.39亿元/67.82亿元/84.27亿元收益 [10] 管理费收取情况 - 2022-2024年管理人报酬合计33.59亿元/29.48亿元/26.31亿元 三年累计近90亿元 [10] - 巨额亏损期间仍收取可观管理费用 [10] 高管及人事变动 - 2025年8月26日原董事长朱学华退休 徐勇接任董事长职务 [4] - 2020年8月原总经理童威离任 同年10月张霄岭出任总经理 [5] - 2021年2月杨牧云担任督察长 2024年3月范伊然加入任副总经理 [5] 基金经理违规事件 - 前任基金经理张亮被没收违法所得1566.26万元并处等额罚款 实施十年证券市场禁入 [5] - 违法行为发生于2018年10月31日至2022年8月5日基金经理任职期间 [5][6] 投资管理架构问题 - 3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超15只产品 苏卿云管理19只/刘璇子管理18只/倪斌管理18只 [7] - 刘璇子管理6只基金成立以来收益率均为负值 近三年平均收益率-5.62% [7] - 万建军管理7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5只任职回报率为负 亏损幅度16.99%至27.32% [7] - 蒋璆管理9只基金中6只近三年收益率为负 亏损幅度2%至13.21% [7] 投资组合风险集中 - 蒋璆管理的两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共同持有7只相同股票 [8] - 万建军管理的两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共同配置7只相同股票 [8] - 投资组合高度相似增加风险集中度 [9]
2100亿规模鑫元基金副总"降职" 南京银行系高管全面接管
观察者网· 2025-09-05 07:19
核心人事变动 - 鑫元基金副总经理王辉转任高级专员 该高管任职副总经理超过9年且无南京银行背景 此次职位调整在业内颇为罕见 [1] - 王辉于2013年8月公司成立之初加入 历任首席市场官、总经理助理 2016年4月升任副总经理 分管销售营销部门 [1] 股东控制力增强 - 大股东南京银行持股80% 近年来持续向鑫元基金派驻高管 目前高管团队中南京银行背景人员占据主导地位 [2] - 董事长龙艺、总经理于景亮及两位新任副总经理张鹏飞、杨晓宇均来自南京银行 在11名董事、监事、高管中 有4位具有南京银行背景 [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6亿元 同比增长17.49% 净利润1.07亿元 同比增长15.03% [1]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 管理规模达2117.84亿元 [1] 业务结构问题 - 业务结构过度依赖固收类产品 债券和货币类基金规模分别为1368.1亿元和716.89亿元 合计占总规模的98% [3] - 混合型和股票型基金规模仅30.47亿元 占比不足1.5% [3] 业绩表现对比 - 近一年、近两年收益率分别为2.58%和5.49% 低于行业平均的15.69%和9.53% [3] - 近五年收益率16.55%远高于行业平均11.33% 在债牛行情中表现优异但在股市回暖背景下难以跟上市场节奏 [3] 权益业务发展举措 - 2024年9月至今一年间发行了9只新基金 其中5只为指数型股票基金 同时提拔了4位新任权益类基金经理 [4] - 负责权益业务的基金经理李彪管理8只产品 总规模21.37亿元 近一年回报48%表现优于沪深300指数 但多只权益产品规模仍在5000万元以下 [5] 行业背景与挑战 - 2024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逐渐回暖 权益类基金发行市场升温 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 [3] - 银行系基金公司面临平衡传统优势业务与新兴业务发展的普遍挑战 监管政策鼓励发展权益类基金 [5]
上半年公募赚钱榜揭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23:52
公募基金行业2025年上半年整体表现 - 70家公募基金公司披露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 其中69家披露净利润 总和为201.86亿元 同比2024年上半年增长30.5亿元 [1] - 36家基金公司净利润实现正增长 23家负增长 7家收窄亏损 [1] - 头部基金公司业绩与行业同频 中小型基金公司盈利能力分化显著 [1] 头部基金公司盈利排名及变动 - 易方达基金以18.77亿元净利润稳居行业第一 同比增长23.84% 营收58.96亿元同比增长9.71% [3][5] - 工银瑞信基金净利润17.45亿元位列第二 同比增长29.84% [3][5] - 广发基金净利润11.80亿元重回"十亿俱乐部" 同比增长43.54% 营收38.98亿元同比增长22.17% [3][6] - 华夏基金从第二名下滑至第五名 净利润11.23亿元仅增长5.82% 营收42.5亿元保持行业第二 [3][7] - 天弘基金和招商基金成为前十中唯二净利润缩水机构 同比分别下降2%和6.85% [3][7] ETF降费政策对头部机构的影响 - 华夏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因宽基股票ETF调降费率导致业绩缩水 [7] - 2024年11月首批6家头部基金公司调降大型宽基ETF费率 预计每年为投资者降低持有成本约50亿元 [8] - 华夏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作为涉降费ETF总规模最大的两家管理人 平均让利幅度或均超过10亿元/年 [8] 中小基金公司业绩分化特征 - 26家基金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上行 其中7家机构净利润增长超40% [10] - 中欧基金净利润4.02亿元同比增长42.23% 诺安基金净利润1.18亿元同比增长43.75% 主要受益于科技和创新药等权益投资行情 [10] - 永赢基金虽以固收业务为支柱 但股票型和混合型产品规模合计提升372亿元 成为增收主力 [10] - 财通基金依靠特色业务实现突破 FOF产品总规模创新高且较年初增长4倍 专户新发产品125只同比增长1.2倍 [11] - 12家基金公司净利润同比缩减 中加基金净利润从1.34亿元下降至0.94亿元 跌出"亿元俱乐部" [12] - 7家公募基金深陷亏损 亏损幅度在百万元至两千万元不等 但较2024年同期亏损均有所收窄 [12]
上半年公募“赚钱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23:43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70家公募基金公司披露财务数据 其中69家净利润总和达201.86亿元 同比增长30.5亿元[1] - 36家基金公司净利润实现正增长 23家负增长 7家收窄亏损 头部机构业绩与行业同频 中小型机构盈利能力分化显著[1] 头部基金公司盈利排名 - 易方达基金以18.77亿元净利润居首 同比增长23.84% 营收58.96亿元同比增长9.71%[2][3] - 工银瑞信基金净利润17.45亿元位列第二 同比增长29.84%[2][3] - 南方基金净利润11.94亿元排名第三 同比增长15.24%[2][3] - 广发基金净利润11.80亿元重回十亿俱乐部 同比大幅增长43.54% 营收38.98亿元同比增长22.17%[2][3] - 华夏基金净利润11.23亿元排名第五 同比增速5.78%相对较缓[2][3][4] 前十名盈利结构变化 - 天弘基金净利润9.17亿元同比下降2% 招商基金净利润7.89亿元同比下降6.85% 为前十中唯二负增长机构[2][4] - 汇添富基金净利润4.8亿元同比下降30.45%跌至第15位 富国基金净利润6.39亿元同比下降17.39%位列第11[4] - 华泰证券资管以7.13亿元净利润跻身前十 同比大幅增长47.22%[2][4] ETF费率调整影响 - 华夏基金与华泰柏瑞基金因宽基ETF费率调降导致业绩承压 华泰柏瑞净利润同比下降36.16%至2.04亿元[4][5] - 头部宽基ETF费率调降后 两家基金公司年均让利幅度或均超10亿元[5] 中小基金公司业绩分化 - 26家中小基金公司净利润同比上行 中欧基金净利润4.02亿元同比增长42.23% 诺安基金净利润1.18亿元同比增长43.75%[6][7] - 永赢基金权益类产品规模增加372亿元 财通基金FOF产品规模较年初增长4倍 专户新发规模32亿元同比增长3倍[7] - 12家中小机构净利润缩减 中加基金净利润从1.34亿元降至0.94亿元 海富通基金与方正富邦基金净利润下滑超20%[8] 行业盈利梯队分布 - 净利润超10亿元机构增至5家 1亿元以上机构达38家 千万元量级机构22家[3][6] - 7家公募基金处于亏损状态 亏损幅度在百万元至两千万元 但较2024年同期均有所收窄[8]
上半年公募“赚钱榜”:ETF大厂盈利降速 权益系中小机构突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12:47
行业整体表现 - 70家公募基金公司披露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 其中69家披露净利润 总和达201.86亿元 同比增长30.5亿元 增幅17.8% [1] - 36家基金公司净利润实现正增长 23家负增长 7家收窄亏损 [1] - 38家机构净利润突破1亿元 22家处于千万元量级 [5] 头部机构盈利格局 - 净利润"十亿俱乐部"增至5家 包括易方达基金(18.77亿元) 工银瑞信基金(17.45亿元) 南方基金(11.94亿元) 广发基金(11.80亿元) 华夏基金(11.23亿元) [2] - 易方达基金营收58.96亿元(同比增长9.71%) 净利润18.77亿元(同比增长23.84%) 保持行业第一 [2] - 广发基金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43.54%至11.80亿元 重新回归十亿梯队 [3] - 天弘基金(9.17亿元)和招商基金(7.89亿元)净利润分别下滑2%和6.85% [3] - 汇添富基金净利润4.8亿元(同比下降30.45%) 富国基金净利润6.39亿元(同比下降17.39%) 跌出前十榜单 [4] 费率调整影响 - 华夏基金净利润增速仅5.78% 华泰柏瑞基金净利润2.04亿元(同比下降36.16%) 主因头部宽基ETF费率调降 [4] - 2024年11月首批6家基金公司调降ETF费率 预计每年为投资者降低持有成本约50亿元 [4] - 华夏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作为ETF规模前两大的管理人 年均让利幅度或均超10亿元 [5] 中小机构分化表现 - 26家基金公司净利润同比上行 其中7家增幅超40%:中欧基金(4.02亿元/+42.23%) 诺安基金(1.18亿元/+43.75%) 兴业基金 永赢基金 财通基金 中金基金 中邮基金 [5] - 中欧基金和诺安基金受益于科技、创新药等权益类产品规模增长 [6] - 永赢基金混合型与股票型产品规模合计提升372亿元 抵消固收业务缩减影响 [6] - 财通基金FOF产品规模较年初增长4倍 专户新发产品125只(同比增长1.2倍) 新发规模32亿元(同比增长3倍) [6] - 12家基金公司净利润同比缩减 中加基金净利润从1.34亿元降至0.94亿元 海富通基金和方正富邦基金降幅超20% [7] - 7家公募持续亏损(东海基金、瑞达基金等) 但亏损幅度较2024年同期收窄 [7]
集体“扫货”银行股 险资二季度股票投资净增加2513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1 14:37
每经记者:袁园每经编辑:陈星 提到今年A股市场最火热的板块,银行股肯定能占一席之地,多家银行股价接连创新高,不少投资者也 一直将目光瞄向银行股。 近日,兴业银行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引发了业内关注。兴业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 在公司前十大股东中,"大家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统产品"持股比例为3.09%,与一季度末首次进 入十大股东名单时持股数量保持一致。 今年以来银行股一路上涨,险资的投资思路也在分化。记者了解到,有的保险公司逢高减持城商行股 份,但是也有不少保险公司继续往里冲。 保险公司为何"痴迷"银行股?对此,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元培对《每日经济 新闻》记者表示,"近年来,险资对银行股举牌动作频繁,尤其在港股市场表现突出。主要包含三大原 因:高股息与稳定收益,银行股因稳定的股息收益(平均3%~5%)成为险资配置的理想选择,尤其在 利率下行环境下,银行股分红优势凸显;政策引导与会计准则调整,监管部门鼓励险资作为长期资本入 市,新会计准则要求险企配置高股息资产以平滑利润波动,银行股符合这一 需求;估值低位与防御属 性,当前银行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且作为经济'压舱石', ...
券商资管上半年成绩出炉:华泰营收超12亿元领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1 14:19
行业营收表现 - 华泰资管2025年上半年营收12.1亿元位居行业首位 是唯一半年营收超10亿元的券商资管公司[1][2] - 国泰海通资管和中信资管营收分别为9.48亿元和7.36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2.16%和19.29%[2] - 光证资管营收达4.3亿元 同比增长62.26% 国金资管营收1.65亿元 同比增长48.65%[2] - 天风资管营收同比下降32.74% 东证融汇资管同比下降15.07%[2] - 华安资管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2.97亿元 该公司于2024年8月正式开业[2] 净利润表现 - 华泰资管净利润7.13亿元行业第一 中信资管净利润3.45亿元位列第二[3] - 光证资管净利润1.73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147.14% 浙商资管净利润增幅达182.14%实现扭亏为盈[3] - 兴证资管净利润同比增长375%[3] - 广发资管净利润亏损4.86亿元 同比骤降723.73% 国盛资管净利润亏损0.06亿元[3] 权益投资转型趋势 - 券商资管行业普遍将FOF产品作为破解权益投资规模短板的重要方向[1][4] - 华安资管坚定推进权益投资转型 持续发行增赢、慧赢系列产品并加快混合型FOF产品发行节奏[4] - 浙商资管私募FOF类产品存量规模提升至29.01亿元 较年初增长55%[5] - 华泰资管FOF规模在2025年上半年突破新高[6] - 招商资管重点推进FOF产品创设能力 FOF产品发行数量同比大幅增长[6] - 长城证券资管在FOF类产品方面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7] 行业格局与发展路径 - 拥有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资管发展路径更宽泛 无公募牌照机构打法存在差异[4] - 部分券商资管将权益布局重点放在FOF和MOM产品上 以满足营业部客户的机构资金管理需求[4] - 混合型FOF成为多家券商资管人士提及的重点布局方向[4][6]
跟着万亿险资炒股:上半年表现亮眼,下半年是进是退?
新浪财经· 2025-09-01 12:16
业绩表现 - A股五大上市险企2025年上半年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781.93亿元,同比增长3.7% [1] - 总投资收益达3673.77亿元,增幅近9%,投资端成为主要业绩支撑 [1] 权益投资规模 - 五大险企权益投资规模显著扩容,股票持仓约1.85万亿元、基金持仓约8400亿元,合计近2.7万亿元 [1] - 权益投资占总投资资产比重升至13.6%,较去年同期继续走高 [1] - 五大险企股票投资合计持仓超过1.8万亿元,较去年底增长超过4000亿元 [3] 险企配置比例 - 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中国人保的股票与基金投资占比分别为13.6%、12.6%、11.8%和10.7%,较去年底均有提升 [3] - 新华保险占比18.6%(小幅下降0.2个百分点),仍处行业领先水平 [3] - 各公司股票投资占比:新华保险11.6%、中国平安10.5%、中国太保9.7%、中国人寿8.7%、中国人保5.4% [3] 具体投资动向 - 中国人寿上半年新增权益资产配置超过1500亿元 [3] - 中国人保A股投资规模较年初提升26.1%,占比增加1.2个百分点 [3] - 新华保险股票市值升至1992亿元,占总投资资产11.6%,较年初进一步提升 [3] 会计准则影响 - 新会计准则下权益投资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波动直接影响利润)和OCI计量资产(波动影响净资产) [3] - 中国平安OCI占比高达64%,未体现浮盈约600亿元;中国人保OCI占比46% [4] - 中国太保、中国人寿、新华保险OCI占比分别为34%、23%、20% [4] 行业整体布局 - 人身险公司持有股票市值达2.8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超过6000亿元,增幅26.7% [5] - 股票资产占比创2022年以来新高,增速显著跑赢整体资金运用余额 [5] 投资策略导向 - 险资加大权益配置源于低利率环境下固收收益承压及新会计准则的估值管理需求 [3] - 监管层鼓励"长钱长投"政策为提升权益比例扫清障碍 [5] - 多家险企明确将提升权益资产比重,聚焦高红利与成长性股票 [2] 市场展望 - 中国平安认为A股估值处于全球合理区间,将适度加大权益配置 [7] - 中国人寿对下半年A股市场保持乐观,认为估值总体合理且积极因素累积 [7] - 险资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成长板块及高分红价值股 [8] 港股投资价值 - 上半年港股涨幅领先全球主要指数,具备新经济与高股息资产配置价值 [8] - 中国人寿在港股市场取得非常好收益,下半年将持续关注并开展投资操作 [8] 投资方式创新 - 中国人保将丰富权益投资方式,通过举牌、定增、战投等方式加大优质标的投资力度 [8] - 高股息股票投资在利率下行环境下对稳定组合收益起到积极作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