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原生
icon
搜索文档
国务院发布“人工智能+”行动;马斯克成立「巨硬」针对微软?机器人界最强大脑出世|混沌AI一周焦点
混沌学园· 2025-08-30 12:02
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规划 - 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纲领 将AI打造为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 重点在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及全球合作六大领域发力[3] - 设定明确发展目标:2027年AI与重点领域深度融合 新一代智能终端及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 2030年普及率超90% 2035年推动中国全面迈入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4][5][6] - 应用层推动服务与产品双轮驱动 打造智能助理服务新入口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AI手机、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及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9] - 技术供给层提供八大关键支撑 包括模型能力、数据供给、智能算力、应用环境、开源生态、人才队伍、政策法规及安全能力[10][14] - 产业落地路径鼓励企业将AI融入战略及业务流程 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服务 工业领域推动AI在全链条落地[11] 科技巨头AI技术突破 - 谷歌发布Gemini 2.5 Flash Image图像模型 在LMArena测试平台以历史最大优势登顶 单张图像生成成本仅0.04美元(约0.3元人民币)[18][19][21] - 英伟达正式发售Jetson Thor机器人开发平台 提供服务器级AI算力 边缘侧可并行处理多模型 实现实时对话与自主决策 宇树、优必选、波士顿动力等头部企业已集成[23][24][28] - 腾讯发布VISVISE游戏AI解决方案 MotionBlink工具4秒生成200帧动画 GoSkinning工具全自动3D模型蒙皮 效率提升8倍[30] - 马斯克成立AI软件公司"巨硬" 计划用多智能体技术重构传统软件产品 挑战微软生态[25] AI产品与应用创新 - 跃然创新发布奥特曼联名AI毛绒玩具CocoMate 内置端到端语音模型 响应速度800毫秒 获红杉中国等2亿元A轮投资[20] - 微信灰度测试"听快讯"AI播客功能 混元大模型将新闻稿改写为双人对话形式 降低信息获取门槛[26] - Video Ocean推出视频智能体 一句话输入可自动生成完整影片 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10倍 10天内115位创作者参与测试[27][29] - 广西举办面向东盟AI+跨境电商大赛 吸引1026支团队参赛 聚焦选品、营销、客服等环节痛点解决[31] AI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 AI视觉技术向工业设计、医疗影像等专业领域渗透 多模态能力解决行业复杂设计难题[35] - AI Agent大规模落地面临五大瓶颈:实时性与打断机制不成熟、场景边界预设困难、意图理解不足、知识库更新滞后、复杂博弈处理能力欠缺[32] - 建议采用"局部替代"和"人在环路"模式 让AI在可控闭环中迭代 逐步扩大自主权[32][36] - 创业公司需在巨头生态壁垒下两极化生存:构建平台生态或深耕垂直行业提供专业深度[34]
“人工智能+”加速跑 明确六大重点领域三大阶段性目标
中国经营报· 2025-08-29 20:37
政策框架与目标 -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明确以2027年、2030年、2035年为时间节点的三阶段推进目标 [2][3] - 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 [3] - 到2030年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智能终端和智能体普及率超90% 智能经济成为重要增长极 [4] - 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 战略重点与方向 - 开展"人工智能+"六大重点行动 统筹行业应用需求与基础能力供给协同推进 [2] - 实施分业施策策略 针对各领域分别提出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方向 形成行业专属发展主线 [5] - 强调智能原生概念 从系统架构设计之初将AI作为核心驱动力 通过算法-数据-算力三元耦合构建智能系统 [10] 产业机遇与受益领域 - 算力基础设施行业率先受益 政策强调强化智能算力统筹 液冷技术、光模块、AI芯片成为突破重点 [9] - 数字原生领域快速获益 拥有海量数据和成熟基础设施 能快速将AI技术应用于内容创作等场景 [9] - 金融、医疗、交通等高数字化渗透行业在智能风控、辅助诊断等关键场景实现效率提升 [9] - 工业AI从局部优化迈向全局自治 消费级AI领域迎爆发周期 智能机器人等硬件快速发展 [9] 市场优势与基础条件 - 庞大且多元的市场、丰富应用场景和完善制造业体系为AI创新提供广阔空间 [8] - 海量数据资源涵盖不同地域和人群特征 为模型训练提供丰富素材 [8] - 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提供大量训练数据 缩短技术优化周期并降低融合成本 [8] - 完备产业体系有利于技术跨领域迁移扩散 已初步构建全面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8] 企业转型与创新 - 企业存在利用大模型及新一代AI技术重塑工作流的机会 实现降本增效和换道超车 [6] - 科技大厂关注布局AI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 实体产业头部企业探索AI驱动深层变革 [10] - 政策推动涌现新基础设施、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和新就业岗位 [3]
解读《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人工智能+”培育智能经济新范式
银河证券· 2025-08-28 15:26
政策演进与目标 - 中国AI顶层设计经历四次跃迁:从技术突破(2021年)→基础设施(2023年)→产业赋能(2024年)→全面社会变革(2025年)[13][15][16] - 政策设定三阶段目标:2027年AI与6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2030年智能终端普及率超90%、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社会[8][20][21] - 2025年AI核心产业规模达6964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约0.5%[101][104][105] 产业规模预测 - 2035年AI核心产业规模在乐观/中性/悲观情景下分别达36.63/24.92/16.72万亿元人民币[8][110][112] - 2025-2035年间AI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平均增速贡献约1.3%,2035年拉动实际GDP增长14.8%[8] - 2024年AI消费级硬件市场规模突破1.1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10%(高于社会消费增速3.4%)[71] 技术发展与支撑 - 中国数据量将从2025年51.78ZB增至2029年136.12ZB,年复合增长率26.9%[53][54] - 建成7个数据标注基地,形成335个高质量数据集,支撑121个国产大模型训练[53] - 2023年中国新安装工业机器人27.63万台,占全球总量51%[66][70] 投资主线 - 算力基础设施:涵盖芯片、服务器、智算中心及绿色算力配套[8][55] - AI Agent与MaaS服务:垂直行业软件、低代码平台及系统集成商[8][59] - 智能终端与边缘AI:智能网联汽车、AI手机/PC、AR/VR及边缘计算设备[8][72] - AI+绿色低碳:智慧电网、工业节能、碳管理软件[8] - AI+消费:智能家居、虚拟人、沉浸式体验及O2O平台[8][30]
“人工智能+”行动“路线图”来了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金融时报· 2025-08-28 02:36
核心观点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围绕科学技术 产业发展 消费提质 民生福祉 治理能力 全球合作六大重点领域推进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 旨在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 [1] - 人工智能技术从试验探索迈向价值创造阶段 但仍存在供需对接不畅和落地障碍等问题 需加强战略引导以发挥其对生产力的革命性影响 [1] -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将利用中国数据资源丰富 产业体系完备 应用场景广阔等优势 助力传统产业升级并开辟新产业赛道 拉动需求增长和吸引全球投资 [1] 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 - 从数字原生向智能原生跃迁 数字原生以网络化协同为基础 注重数据闭环沉淀和分析应用 是互联网发展高级形态 如社交和电商 [2] - 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立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重大突破 正加速向生产力转化的关键转折期 提出下一阶段AI+新内核 [2] - 加快培育基于人工智能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的智能原生企业 推动企业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系统性变革 未来有望催生大批"一人独角兽"企业 [2] - 智能原生企业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 将智能化要素嵌入业务 管理 决策各环节 随着智能体成熟 每个人可拥有"数字员工" 进入"一人公司+AI协作"超级个体时代 [3] - 鼓励有条件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 组织架构 业务流程 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智能化转型升级 避免一哄而上 数字化基础好 需求大的场景可先行先试 [3] 消费提质与新场景拓展 - 人工智能通过对消费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改造升级 成为提振消费重要抓手 意见将"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作为重点行动 围绕服务消费和产品消费提出工作方向 [4] - 人工智能技术广泛渗透应用重塑消费市场形态与体验 成为促进消费催化剂 智能网联汽车 智能机器人 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产品竞相涌现 吸引消费者购买体验 [4] - 智慧商圈 智慧街区 智慧门店 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智能消费基础设施推动服务场景创新和体验优化 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 [4] - "人工智能+"行动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 促进居民消费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型 有利于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 拓展智能消费新方式 新场景 新业态 [5] - 意见提出实施"人工智能+"消费提质行动 服务消费方面发展智能原生应用提升生活服务个性化体验 产品消费方面探索新业态构建智能产品生态 [5] - 消费模式从体验经济向认知和情感经济拓展 更突出文化理念价值认同和自我表达心理满足 人工智能技术使商品从批量生产升级为量身定制 根据用户偏好需求设计独一无二产品和服务 [5] - 人工智能促进消费潜力释放同时衍生数据安全 责任界定 "智能鸿沟"等问题 需完善法律法规 优化安全评估和备案管理制度 有序推动应用合规落地 [6] - 在直播带货等消费场景推动政府与企业合作 推进智能化监管系统建设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反诈反假冒伪劣监管 营造更好消费环境 [6]
经济观察丨中国“人工智能+”行动明确产业智能化跃迁路线图
中国新闻网· 2025-08-28 01:28
国家战略规划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系统规划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的实施路径 [1] - 提出三阶段目标:2027年人工智能在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2030年形成重要增长极 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阶段 [2] - 围绕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等六个方面组织实施重点行动 明确人工智能应用普及率等关键指标 [2] 产业发展现状 - 人工智能正加速推动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向智能化跃迁 技术研发从单点突破转向体系化创新 [1] - 应用场景从消费端向科技、交通、医疗等各领域渐进式渗透 [1] - 国产大模型能力已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开源普惠生态逐步形成 进入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时代 [1] 产业基础优势 - 中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 具备多学科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人才 [1] - 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 第一产业应用仍相对不足 [2] - 需要高度重视模型内在风险、新型伦理挑战、应用安全风险和潜在国家安全隐患 [2] 实施路径与影响 - 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全要素、全链条、全场景"深度融合 利用人工智能作为"倍增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3] - 培育"智能原生企业"(底层架构和商业逻辑完全基于人工智能构建的企业)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关键 [3] - 加速AI技术向千行百业深度渗透 推动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交通等重点领域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3]
(经济观察)中国“人工智能+”行动明确产业智能化跃迁路线图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13:18
国家战略规划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系统规划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的实施路径 [1] - 提出三阶段目标:2027年人工智能在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2030年形成重要增长极 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阶段 [2] - 围绕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等六个方面组织实施重点行动并明确人工智能应用普及率等关键指标 [2] 产业发展现状 - 人工智能产业正经历全球格局重塑关键阶段 技术研发从单点突破转向体系化创新 应用场景从消费端向科技、交通、医疗等领域渐进式渗透 [1] - 国产大模型能力已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开源普惠生态逐步形成 人工智能进入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时代 [1] - 中国具备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多学科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人才等坚实基础 [1] 重点领域应用 - 当前应用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 第一产业应用仍相对不足 [2] - 将加速AI技术向千行百业深度渗透 推动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交通等重点领域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3] - 核心是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全要素、全链条、全场景深度融合 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改造升级 [3] 新兴业态发展 - 催生全新的"智能原生"业态 指底层架构和商业逻辑完全基于人工智能构建的企业 [3] - 培育智能原生企业是地方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关键 [3] - 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增量需要进一步在生产力提升角度发力以形成经济发展增量 [1]
中国“人工智能+”行动明确产业智能化跃迁路线图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12:57
国家战略规划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系统规划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的实施路径 [1] - 提出三阶段目标:2027年人工智能在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2030年形成重要增长极 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阶段 [2] - 围绕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等六个方面组织实施重点行动 [2] 产业发展现状 - 人工智能产业正经历全球格局重塑关键阶段 技术研发从单点突破转向体系化创新 [1] - 应用场景从消费端向科技、交通、医疗等各领域渐进式渗透 [1] - 国产大模型能力已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开源普惠生态逐步形成 [1] 产业融合方向 - 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全要素、全链条、全场景"深度融合 [3] - 核心是利用人工智能作为"倍增器"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改造升级 [3] - 催生底层架构和商业逻辑完全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新业态 [3] 应用领域进展 - 当前应用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 第一产业应用仍相对不足 [2] - 将加速AI技术向千行百业深度渗透 重点推动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交通等领域变革 [3] - 人工智能进入产业应用关键阶段 需在生产力提升角度发力实现技术进步增量向经济发展增量转化 [1] 基础优势条件 - 中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 [1] - 具备多学科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人才基础 [1] - 培育"智能原生企业"成为地方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关键 [3]
国家重磅 AI 新政发布,未来10年的超级机会来了
36氪· 2025-08-27 10:01
政策发布与历史背景 -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标志着未来10年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政策指引 [2] - 该政策与2015年"互联网+"行动具有可比性 当时推动了移动互联网黄金十年发展 [3][4] - 政策经过充分调研论证 不是简单追逐热点 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规划 [7] 政策定位与目标设定 - 政策定位为"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生产力革命性跃迁、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 具有颠覆性影响 [12][13][14] - 设定了三个明确时间节点:2027年实现AI与6大领域深度融合 应用普及率超70%;2030年应用普及率超90%;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18][19][20] - 政策既是战略框架设计 也是落地执行和资源分配的指导原则 [9] 重点应用领域 -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聚焦量子科技、生物制造、6G通信等技术突破领域 [21][22] -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强调"智能原生"概念 类似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生产品 [24][25][27] - 覆盖工业、农业、制造业、交通、金融等行业 实现全流程自动化 [28][30] - 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推动智能扫地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家庭AI助理等消费产品发展 [34] - 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万物智联产品 [34] - 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应用于教育模式创新、医疗辅助诊疗、健康管理等领域 [37][38][39] - 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涵盖交通网络智能化升级、市政设施改造、环境监测治理等 [42][43] - 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打造开放生态 输出中国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44][45] 基础支撑体系 - 八大基础支撑能力包括: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强化智能算力统筹、优化应用发展环境 [46] - 同时促进开源生态繁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 [46] 行业发展机遇 - 将产生新的人才需求和就业机会 岗位数量、薪资水平和前景预期都将提升 [35][36] - 几乎所有公司都将拥抱AI技术 行业经验和垂直领域能力成为人的优势 [32] - 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保持不变 包括好奇心、同理心和洞察力 [33][61] - AI+将成为未来机会方程式 政策、技术、资源、人才、资金都向该领域倾斜 [53][54]
AI顶层纲领发布,开启AI应用浪潮
华泰证券· 2025-08-27 07:0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计算机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6] - 电子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6] 报告核心观点 -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是继"互联网+"之后国家层面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纲领性文件 将AI定位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标志着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心从技术研发全面转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和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1] - 政策提出明确的量化目标:2027年重点领域融合普及率超70% 2030年超90% 并布局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 通过顶层设计创造有效需求[2] - 强调AI基础设施建设 将模型、数据、算力置于基础支撑能力前三位 明确要求"强化智能算力统筹"和"完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AI算力和数据作为AI时代的"卖铲人"有望迈入高速增长阶段[3] - 创造性提出发展"智能原生(AI-Native)"技术、产品和企业 强调底层架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完全基于AI构建 同时大力发展"模型即服务"、"智能体即服务"等未来主流商业范式[4] 投资主线与标的分析 - 建议重点关注四条投资主线:AI+算力、AI+数据、AI+应用、AI+终端 推荐具备入口卡位价值及AI落地快的标的包括第四范式、金山办公、用友网络、泛微网络、深信服、浪潮信息、中科创达、萤石网络等[5] - AI算力产业链涵盖AI芯片、AI服务器、PCB、液冷、光模块/交换机等龙头厂商 AI数据领域包括海天瑞声、深桑达A、星环科技等[5] - AI应用覆盖多个领域:AI+工业(金蝶国际、汉得信息等) AI+办公(致远互联、卓易信息等) AI+营销(迈富时) AI+医疗(晶泰控股、嘉和美康、讯飞医疗科技等) AI+教育(科大讯飞等) AI+金融(同花顺、恒生电子等) AI+电商/零售(多点数智、光云科技等) AI+终端包括虹软科技、大华股份等[5] 重点公司财务数据与目标价 - 金山办公目标价378.73元 2025年预计EPS为4.04元 市值148,597百万元[8][11] - 第四范式目标价77.89港元 2025年预计EPS为0.03元 市值31,181百万元[8][11] - 泛微网络目标价75.60元 2025年预计EPS为1.05元 市值17,664百万元[8][11] - 用友网络目标价24.77元 2025年预计EPS为0.05元 市值58,533百万元[8][11] - 深信服目标价145.05元 2025年预计EPS为0.82元 市值51,879百万元[8][11] - 浪潮信息目标价71.74元 2025年预计EPS为2.11元 市值100,871百万元[8][11] - 中科创达目标价93.66元 2025年预计EPS为1.40元 市值31,571百万元[8][11] - 萤石网络目标价42.04元 2025年预计EPS为0.73元 市值27,570百万元[8][11] 重点公司业务进展 - 金山办公2025年H1实现营收26.57亿元(yoy+10.12%) 归母净利7.47亿元(yoy+3.57%) Q2收入增长加速主要得益于AI商业化进展顺利与WPS软件业务提速[12] - 第四范式2025年H1营收26.3亿元(yoy+40.7%) 归母净利亏损同比减亏55.8% Q2营收15.5亿元(yoy+49.2%) 环比继续加速[13] - 泛微网络2025年H1实现营收8.08亿元(yoy-8.79%) 归母净利6,569.46万元(yoy+38.46%) 净利率同比提升2.77个百分点[14] - 用友网络2025年H1实现营收35.81亿元(yoy-5.89%) Q2收入22.03亿元(yoy+7.15%) 从Q1同比下滑转向同比正增长 主要受益于AI业务加速突破[15] - 深信服2025年H1营业收入30.09亿元(yoy+11.16%) 归母净利润同比亏损收窄61.54% Q2归母净利润0.22亿元 同比由亏转盈[16] - 浪潮信息2025年Q1实现营收468.58亿元(yoy+165.31%) 归母净利4.63亿元(yoy+52.78%) 主因算力市场需求旺盛 AI服务器销售量增加[17] - 中科创达2025年Q1实现营收14.69亿元(yoy+24.69%) 归母净利9,257万元(yoy+2.00%) 深度受益于端侧AI浪潮[17] - 萤石网络2025年H1实现营收28.27亿元(yoy+9.45%) 归母净利3.02亿元(yoy+7.38%) 智能摄像机业务收入增速显著恢复[17]
“人工智能+”行动迎顶层设计,聚焦六大领域首次布局智能原生
贝壳财经· 2025-08-27 06:12
政策发布与战略意义 - 国务院于8月26日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作为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文件 [1][2] - 该政策将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列为人工智能普及应用的六大重点领域 [2] - "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标志着中国正式争夺智能时代制高点,涉及技术竞赛、国家治理能力、产业生态协同及数据资源活化能力的综合较量 [4] 发展目标与量化指标 - 到2027年目标: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11] - 到2030年目标: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智能终端/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重要经济增长极 [11] - 到2035年目标:中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支撑 [11] 经济影响与产业变革 - 人工智能将拉动需求增长、加快动能转换、吸引全球对华投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5] - 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优化国家经济结构 [11] - 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显著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决策效率 [12] - 激发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创新及配套服务投资,创造高价值就业岗位,形成"投资-创新-就业-消费-再投资"良性循环 [13] 技术应用与创新方向 - 人工智能从试验探索迈向价值创造阶段,引发各行业深刻变革 [8] - 智能算力为核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投资对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10] - 医疗领域应用:医疗智能体提供医疗决策支持和就医辅助服务,解决患者报告解读和流程痛点 [17] - 科研领域应用:AI实现分子属性预测、虚拟筛选及蛋白质预测,显著缩短药物研发周期并降低成本 [17] 智能原生新业态 - 《意见》首次提出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鼓励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及业务流程 [18] - 智能原生是从设计之初将AI融入产品、服务及业务模式,围绕理解、生成、推理、记忆等核心能力进行根本性创新 [19] - 推动生成式AI向代理型AI转变,解决大模型应用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实际场景中高效执行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