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动化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欧盟拟立法强制企业2030年全面采购电动车 租赁巨头或成绿色转型“排头兵”
智通财经网· 2025-07-21 01:52
欧盟电动车采购政策 - 欧盟委员会拟要求大型企业及汽车租赁公司自2030年起全面转向电动车采购 直接影响欧盟约60%的新车销量 覆盖约640万辆/年的市场规模 [1] - 该政策被视为加速欧盟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计划的关键步骤 通过强制企业采购推动电动车普及 形成"保底市场"降低车企转型风险 [1] - 政策草案计划2025年夏季末正式公布 Sixt Europcar等租赁巨头及拥有车队的大型企业将被限制仅能采购纯电动汽车 [1] 政策实施面临的挑战 - 欧洲电动车在租赁市场面临充电站稀缺导致的"里程焦虑" 电池维修成本高 3年车龄电动车残值明显低于燃油车 [1] - 强制采购可能推高租金 影响消费者体验 全面电动化需巨额投资升级充电设施 当前欧盟公共充电桩数量仅约65万个 [1] - 2024年欧洲电动车销量约占新车市场的15% 远低于2030年55%的减排目标 [2] 车企转型压力 - 电动化转型需全面政策支持 包括可再生能源供应 电网升级及原材料获取 [2] - Stellantis警告若无法满足欧盟减排目标 其欧洲工厂可能面临关闭风险 [2] - 转型可能导致欧洲汽车行业损失约60万个就业岗位 大众汽车因电动化投入过大利润率已大幅下降 [2] - 特斯拉通过向传统车企出售碳积分年赚十几亿美元 凸显欧洲车企竞争压力 [2] 市场竞争格局 - 中国车企凭借价格优势(欧洲均价低30%-40%)持续渗透市场 [2] - 比亚迪匈牙利工厂投产及宁德时代欧洲布局 进一步挤压欧洲本土品牌空间 [2] -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临时关税 引发中方强烈反对 德国政府担忧保护主义削弱产业竞争力 [3] 基础设施与成本问题 - 当前充电网络建设滞后 仅75%高速公路每50公里设快充站 [2] - 电力价格高企 德国居民电价约0.4欧元/度 [2] - 国际能源署预测若政策落地 2030年欧盟电动车销量占比将达60% [2]
捷豹“粉色硬汉”,爽约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0 15:52
电动车生产计划推迟 - 捷豹路虎宣布推迟两款电动车的上市计划,纯电揽胜交付时间从2025年底延至2026年,捷豹"Type 00"量产车生产启动时间定为2026年8月,第二款捷豹电动车型可能2027年12月面世 [3] - 推迟原因是首次完全自主生产电动车需要更长的验证周期,内部人士称"这些车型需要比预期更长的验证周期" [4][7] - 公司表示推迟是为了确保新车性能和质量,内部人士认为"延迟对我们有利","不必急于求成" [9] 外部环境与战略调整 - 美国加征25%进口汽车关税导致捷豹路虎暂停对美出口,第一季度销量下滑约10.7% [9][12] - 公司采取短期应对措施包括消耗现有库存、减少关税成本冲击,并重新评估全球供应链布局 [13] - 英国索利哈尔工厂产能减少15%,约2000名工人临时停工 [13] - 公司启动500名管理层自愿裁员计划,并将2026财年息税前利润率目标从10%大幅下调 [14] 品牌战略与电动化布局 - 捷豹路虎2030年前将全面推出电动化车型,实施"重塑未来"战略 [16] - 发布全新揽胜品牌Logo,保留传统路虎椭圆形标志,形成"品牌之家"战略,包括捷豹、卫士、发现和揽胜四大子品牌 [16][18] - 全新纯电动版揽胜星脉预计2026年4月启动生产,卫士纯电动版本预计2027年第一季度投产 [21] - 公司强调计划和车辆架构具有灵活性,将视市场时机和产品质量谨慎推出新产品 [22] 电动化基础设施布局 - 英国政府资助捷豹路虎支持的电池回收和智能充电项目,其中Mint Innovation牵头项目获81万英镑资金 [25] - 与ev.energy合作试点智能充电技术,数据显示在英国帮助驾驶员平均节省166英镑充电费用,减少489吨二氧化碳排放 [26][27] - 塔塔集团在萨默塞特郡建设的电池工厂预计2027年最后一季度开始生产,比原计划推迟一年 [28] 行业分析与评价 - 业内人士认为推迟在当前形势下非坏事,公司"不急于求成"的坚持体现其深厚豪华基因 [29][30] - 公司表示"到2030年将销售其豪华品牌的电动版本",强调适应不同市场和客户需求的灵活性 [10]
当海外Tier 1开始讲中国故事
远川研究所· 2025-07-18 13:11
行业转型趋势 - 丰田汽车将研发决策权从日本转移到中国,实施"中国首席工程师(RCE)制度" [3] - 上游Tier 1供应商如采埃孚、博世将亚太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向中国迁移,博世重组智能出行集团并放权中国 [4] - 欧洲供应商平均息税前利润率仅3.6%,显著低于中国供应商的5.7%,博世2024年利润率下降1.5个百分点至3.5%,息税前利润减少17亿欧元 [13] Tier 1供应商利润困境 - 松下汽车电子系统(PAS)贡献集团20%营收但仅5%利润,2019年被划为"二次挑战业务",2021年因利润率垫底遭剥离 [6][8] - 汽车零部件行业平均利润率4.7%,供应商面临车企"年降10%"压力,同时需投资电动化新技术导致利润空间受挤压 [9][10] - 大陆集团拆分汽车子集团保留轮胎业务,采埃孚推动电驱动部门拆分以回笼资金,松下出售PAS后集中投资动力电池产线 [12][13] 技术路线押注与战略失误 - 博世2011年启动自动驾驶研发早于特斯拉,但过度绑定奔驰导致Robotaxi商业化失败,奔驰2019年降低优先级 [17][18][20] - Tier 1传统客户(欧美燃油车企)电动化进展缓慢:大众2023年电动车销量74.5万辆(比特斯拉少100万辆),通用/福特不足11万辆 [27] - 电动车电子电气架构变革削弱Tier 1定义权,特斯拉等车企直接整合软件功能并绕过供应商与芯片厂合作 [23] 中国市场战略价值 -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4年增速超30%,成为全球技术迭代最快市场,海外Tier 1将中国定位从消费市场升级为研发中心 [29][32] - 丰田社长佐藤恒治明确"中国领先的智能化/电动化技术将决定全球市场竞争力" [33] - 采埃孚、爱信等传统变速箱巨头技术优势在电动车时代失效,需在中国重建三电与智能化领域竞争力 [29][34] 车企战略调整对比 | 车企 | 原电动化目标 | 调整后战略 | |------|--------------|------------| | 大众 | 2030年50%纯电 | 中国80%新能源,欧洲扩大插混 [28] | | 福特 | 2026年200万辆 | 2030年全系推混动 [28] | | 奥迪 | 2026年纯电化 | 放缓电动车推出速度 [28] |
帕萨特生产工厂将关闭,大众在华驶入转型深水区
经济观察网· 2025-07-17 11:10
大众汽车在华战略调整 - 大众与上汽集团将逐步关闭南京合资工厂,该工厂自2008年投产,曾生产桑塔纳、帕萨特等车型,是大众在华首个关闭的整车工厂 [2][4] - 公司回应称产能调整是电动化转型的一部分,旨在优化生产网络布局 [2] - 南京工厂关闭被视为大众电动化进入"深水区"的标志,需集中资源投入本土化电动车平台 [3][5] 关停工厂的经济背景 - 南京工厂产能利用率已降至55%,主要因帕萨特等燃油车型市场份额被比亚迪汉、蔚来ET5等新能源车型蚕食 [5][6] - 工厂位于南京核心区,物流受限且改造成本高,不符合经济性要求 [5] - 大众在华峰值产能近500万辆,2024年实际产量不足300万辆,关闭36万辆低效产能可降低固定成本 [6] - 斯柯达品牌在华销量从2018年34.1万辆暴跌至2024年1.75万辆,缩水超90% [5] 电动化转型进展 - 大众计划2025-2029年投资1700亿欧元,重点投向纯电平台、电池业务及混动车型,目标2030年推出30款纯电车型 [8] - 2024年上半年全球纯电交付量46.55万辆(同比+47%),西欧市场纯电占比达20% [8] - 中国区纯电交付量同比下滑超30%,总交付量131万辆(同比-7.1%) [9] - 公司采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策略,上海基地率先转型,江苏基地近期完成资源整合 [8] 中国市场新布局 - 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合作,2026年起在CMP/MEB平台车型搭载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 [11] - 大众安徽与国轩高科合作开发标准电芯,预计2024年具备生产能力 [11] - 2026年前计划在华推出超20款智能网联车型,覆盖多种动力形式 [12] - 监事会提前续约中国区负责人贝瑞德至2028年,强化本土转型决心 [12] 行业竞争态势 - 中国新能源市场本土品牌占据先发优势,蔚来、小鹏、比亚迪等通过价格战加速渗透 [9][10] - 过去18个月中国电动车均价下降25%,利润率持续承压 [12] - 大众被指转型节奏偏慢,2025-2026年是关键窗口期,需在成本、智能化方面快速追赶 [10]
捷尼赛思中国CEO离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6 15:48
高管变动 - 捷尼赛思中国CEO朱江已于6月底离职 公司未对此事作出回应 [1] - 朱江2024年8月接任CEO职位 此前曾任职蔚来 宝马 MINI 雷克萨斯 福特等车企 具有丰富中国市场经验 [2] - 这是捷尼赛思第三次进入中国市场后第二位离职的CEO 前德国籍CEO何睿思于2023年10月离职 [2] 市场表现 - 2021年进入中国市场后销量持续低迷 2021年367辆 2022年1457辆 2023年1558辆 2024年1328辆(同比下滑24.8%) [3] - 2025年3月宣布启动新能源车型国产化计划 成为继雷克萨斯后又一家押注中国本土化生产的进口豪华车品牌 [3] 产品战略 - 目前在售6款车型中仅GV60和纯电G80两款电动车型 燃油车仍占主导 [4] - 2025年6月中国豪华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达30.3% 自主品牌达75.4% 显示公司电动化转型滞后 [4] - 近期推出多项购车补贴政策 包括G80至高全价购置税补贴等优惠措施 [4]
宝马“务实”转身:牵手Momenta,补课中国智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11:19
宝马与Momenta合作 - 宝马集团中国宣布与Momenta合作打造专属中国市场的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覆盖高速和城区道路,计划应用于明年国产的新世代等多款车型 [1] - 宝马成为BBA中最后一个拥抱"中国大脑"的车企,奔驰和奥迪已分别官宣与Momenta和华为合作 [1] - 宝马的"关键选票"是其补上智能课的信号,也是BBA智驾战略走向务实,重视中国市场需求的体现 [2] 宝马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 今年上半年宝马在中国市场共交付31.79万辆新车,同比下滑15.5%,而欧洲、美洲等其他市场均实现销量同比增长 [3][4] - 中国市场是宝马集团最重要的市场,电动化进程必然伴随着智能化需求,宝马需要更快跟上中国市场节奏 [4] - 中国市场的表现直接关系到宝马电动化转型的"收获期",宝马计划2025年累计交付200万辆纯电动车,2030年前实现纯电动车累计交付超1000万辆 [5] 宝马的谨慎策略 - 宝马在智能辅助驾驶进程上稍有迟滞,原因包括需要平衡驾控基因与大模型技术、强调安全验证优先于技术、以及生态控制权问题 [6][7] - 宝马选择Momenta因其已通过广汽丰田、上汽大众等合资品牌项目完成量产落地,积累了完整的工程化验证经验 [7] - 宝马最终选择"深度定制"路线,与Momenta联合开发的智能辅助驾驶方案专供中国市场的新世代等车型 [8] BBA的智驾战略转向 - BBA此前已开始攻克L3高地,奥迪2017年发布全球首款搭载L3技术的量产车型,奔驰2021年量产L3级自动驾驶系统,宝马2018年推出脱手驾驶模式 [10] - BBA对智驾的追求是高速公路限速下实现L3功能,更像是技术军备赛中的展示,而非对实用性的追求 [11] - 考虑到中国复杂路况,BBA选择联合研发或采用中国智驾供应商的L2+及以上方案,被视为重视中国市场需求的"务实"转向 [11] 宝马的智能化布局 - 宝马加速智能化补课,"中国朋友圈"持续扩大,3月开始陆续官宣与华为终端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 [8] - 宝马用中国研发力量赋能全球,首款新世代车型搭载的智能技术由中国研发团队和国际团队合作研发 [9] - 宝马纯电平台新世代平台搭载"驾控超级大脑",整合动力传动、转向等12个传统ECU功能,通过智能化强化操控优势 [8]
试驾 | 一汽奥迪Q6L e-tron既有领先技术,更有关怀的温度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6 02:21
产品定位与技术平台 - 奥迪Q6L e-tron基于PPE纯电平台开发,专为中国市场定制,定位豪华电动旗舰车型 [2] - 采用全域800V高压架构,支持Bank Charging技术,兼容400V充电桩时峰值功率达135kW [11] 设计与科技配置 - 外观保留奥迪家族元素,配备星辰矩阵数字大灯(3个LED模块/灯)和数字OLED尾灯(360个独立发光单元),支持迎宾灯光秀 [3] - 内饰采用4屏交互系统:88英寸AR-HUD(全系标配DLP技术)、11.9英寸虚拟座舱、14.5英寸中控屏、10.9英寸副驾屏,支持5屏联动 [5] - AR-HUD实现虚实结合导航,减少驾驶员低头频率,降低误判风险 [5] 智能驾驶与本土化适配 - 搭载34个传感器(2激光雷达+13摄像头+5毫米波雷达+12超声波雷达),采用华为乾崑智驾解决方案,强化中国场景应对能力(如加塞车辆、"鬼探头") [8] - 3D环境建模可预判突发状况(如公交车前窜出的外卖骑手),自动调整跟车距离 [8] 性能与操控 - 四驱版0-100km/h加速4.9秒,后桥电机采用"发卡"绕组设计+碳化硅功率单元,动力输出平顺 [10] - 前后五连杆悬架+FSD减震器+后轮转向系统,车身长4881mm但转弯直径仅11.4米 [10] 续航与补能 - 107kWh宁德时代电池CLTC续航765km,城市综合路况实际续航约680km [11] - 800V架构下充电功率达260kW,30%-80%充电仅需18分钟 [11] 豪华体验与本土调校 - 内饰采用超纤绒材质+真皮方向盘+25处氛围灯+B&O音响,营造沉浸式体验 [13] - 针对中国道路进行200项底盘专项调校,优化电机扭矩输出和能量回收,减少后排晕车 [13] 市场竞争力总结 - 融合奥迪传统造车工艺与电动科技,PPE平台实现空间与性能双重提升 [15] - 深度本土化智能系统(华为智驾+思必驰语音,支持多方言)精准匹配中国需求 [7][8][15] - 产品成熟度与平衡感突出,树立豪华电动新标杆 [15]
到底是谁在引领重卡行业增长?
消费日报网· 2025-07-15 16:16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重卡市场迎来复苏拐点 1-6月重型货车累计销量达53 9万辆 同比增长6 9% [1] - 新能源重卡渗透率首次突破20% 标志着行业进入电动化转型深水区 [1] - 传统重卡五强(一汽解放 东风汽车 中国重汽 陕汽集团 北汽福田)在转型过程中表现分化明显 [1] 总量增长表现 - 福田重卡上半年累计销量同比大增74 3% 6月单月增速达116 3% 成为最大黑马 [3] - 解放上半年销量同比微降 东风 重汽 陕汽增速均未突破10% 传统头部增长动能较弱 [3] 新能源赛道格局 - 东风新能源重卡1-6月累计销量同比增速达609 6% 6月单月增幅606 3% 领跑行业 [4] - 解放以467 0%的累计增速位居第二 福田 陕汽增速均超300% 重汽225 7%增速相对滞后 [4] - 新能源领域已形成"东风+解放"双龙头格局 其他企业需加速追赶 [4]
重卡中考成绩单:福田增速领跑主流品牌,传统势力分化加剧
经济观察网· 2025-07-15 10:40
1.总量增长:福田"狂奔",传统三强增速平缓 从销量规模来看,福田重卡成为最大黑马,上半年累计销量同比大增74.3%,6月单月增速更是高达116.3%,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扩张力。相比之 下,解放上半年销量同比微降,东风、重汽、陕汽虽实现小幅增长,但增速均未突破10%,传统头部企业的增长动能明显弱于福田。 2.新能源赛道:东风"一骑绝尘",解放紧随其后 在决定未来话语权的新能源重卡领域,东风以1-6月累计609.6%的同比增速强势领跑,6月单月增幅更达606.3%,成为在新能源赛道跑的最快的传 统豪强。解放则以467.0%的累计增速位居第二,福田、陕汽增速均超300%,而重汽的225.7%增速则略显滞后。这一赛道已初步形成"东风+解 放"双龙头领跑格局,其余企业需加速追赶。 3.牵引车战场:福田再拔头筹,解放拖累明显 作为重卡市场的"胜负手",牵引车销量直接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半年,福田牵引车累计增长47.1%,远超行业平均1.7%的增幅,重汽、陕 汽、东风实现小幅增长,而解放同比下滑12.2%,成为五强中唯一负增长的企业。若无法在牵引车市场止跌回升,解放的行业地位或将面临挑 战。 2025年上半年,中国重卡市 ...
日系车企半年考:日系“合资新势力”突围道阻且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4 13:14
日系车企在华市场表现分化 - 丰田在华销量达83.77万辆 同比增长6.8% 创近四年首次同比增长 且超过本田和日产销量总和[1] - 本田在华交付31.52万辆 同比下降24.23% 日产交付27.95万辆 同比下跌21.3%[1] - 日系品牌在华市场占有率仅剩9.6% 较去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 较2020年23.1%份额腰斩[3] 日系车企电动化产品战略 - 日系车企聚焦10万至15万级纯电SUV市场 通过更大空间和更高智能化配置竞争[4] - 广汽丰田铂智3X轴距2765mm 定价10.98万-15.98万元 较竞品便宜6000元 上市三个月订单破3万辆[7] - 一汽丰田bZ5定价12.98万-15.98万元 较同级别Model Y便宜13万元以上[7] - 东风日产N7单月销量6189辆 上市一个半月累计交付超1万辆[7] - 东风本田S7定价25.99万-30.99万元 上市次月全系直降6万元至19.99万起[7] 日系车企本土化研发策略 - 日产将研发主导权交给中国团队 打破传统"总部遥控"模式[8] - 丰田推出RCE体制 实现全流程本土化开发 并牵手Momenta/华为/科大讯飞等中国科技企业[8] - 本田深化与Momenta/DeepSeek等本地企业战略合作[9] 日系车企全球电动化战略差异 - 丰田以混动和插混为核心 调低纯电目标 2027年电动车销量目标降至100万辆(原计划2026年150万辆)[10] - 本田将2030年纯电动车销量占比目标从30%下调 强化混合动力战略 计划2027-2030年推出13款混动车型[10][11] - 日产启动"Re:Nissan"复兴计划 裁员2万人并关闭7家工厂 目标2026财年累计节省5000亿日元成本[12] 资金投入与产能调整 - 日产发行1500亿日元可转换债券 用于电动化和软件定义汽车开发[13] - 东风日产计划投入100亿元用于新能源研发 扩建技术中心容纳4000名员工[14] - 日产与东风汽车成立新合资公司(NCIC出资60% 东风出资40%)协议有效期28年[14] - 丰田雷克萨斯上海纯电工厂预计2027年投产[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