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计算

搜索文档
【干货】2025年物联网芯片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前瞻网· 2025-07-07 03:08
物联网芯片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 - 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如中芯国际、中环股份、南大光电、北方华创等,提供基础材料和芯片制造设备 [1][2] - 中游为加工制造厂商,包括中兴通讯、泰凌微、士兰微等,负责芯片设计、制造和封测,模组厂商将芯片与其他电子元件集成 [1][2] - 下游应用场景多元化,涵盖智能城市、智能穿戴、工业物联网、消费电子与车联网等领域 [1] 中国物联网芯片产业链区域分布 - 代表性企业集中于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中江苏和上海布局最密集 [4] - 区域发展依托经济实力,江苏和上海在物联网芯片领域发展较快 [4] 代表性企业业务布局对比 - 士兰微、思特威、全志科技主要布局国内,北京君正、兆易创新、安凯微主要布局国外 [6] - 泰凌微物联网芯片业务占比达90.62%,为全球细分领域产品种类最齐全的企业之一 [6] - 安凯微专注于物联网智能硬件核心SoC芯片,产品包括物联网摄像机芯片和应用处理器芯片,应用于智能家居、智慧安防等领域 [7] 代表性企业投资动向与业务规划 - 瑞芯微2025年推出AI视觉芯片RV1126B,具备3T算力,应用于智能安防、工业视觉等领域 [9][10] - 全志科技2025年推出V821智慧视觉芯片,支持双RISC-V架构,满足多样化功耗需求 [9][10] - 安凯微2025年推出低功耗蓝牙音频芯片AK1080系列,支持经典蓝牙与BLE双模 [9][10] - 思特威全球总部园区项目总投资8.5亿元,将建成研发总部和创新研究院 [10] - 泰凌微发布边缘AI平台TLEdgeAI-DK,支持主流本地端AI模型,为全球功耗最低的智能物联网连接协议平台之一 [10]
300561,被立案调查!
中国基金报· 2025-07-04 14:17
公司被立案调查 - 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1][2] - 公司表示将积极配合调查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4] 内控及财务问题 - 公司2024年经审计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均为负值,且扣除后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 [6] - 公司股票自2025年4月24日起被深交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6] - 公司2024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被出具否定意见,股票自同日起被叠加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6] - 公司及多位高管因未及时披露退市风险警示提示被广东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6]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主营业务是为金融行业客户提供"云+端"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 [7] - 客户覆盖国内各类银行机构及外资银行 [7] - 截至7月4日收盘,公司股价报13.18元/股,总市值43亿元 [7] - 截至6月30日,公司共有3.43万户股东 [7]
成都华微20250703
2025-07-03 15:28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人形机器人行业 - **公司**:成都华威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市场前景 - 全球及亚太地区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千亿级别,亚太地区年增长率超 20%,成为投资热点,应用范围广推动相关芯片需求增长 [2][6] 发展趋势 - 未来将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深度融合,通过软件和操作系统升级实现智能化,进行市场细分,强调节能环保和人机协作,还需全球协作 [7][8] 关键技术 - 包括轻量化材料、模块化设计、高精度传感器、液压系统、散热系统和防滑设计等,核心技术为运动控制和人机交互 [10][15] 感知能力 - 需要具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知能力,通过高精度传感器与深度学习算法提升 [12][14] 运动控制技术 - 涉及高精度伺服系统和动态平衡算法,使用 MMCUs 如 HWD32H743 芯片,未来可能改用 EtherCAT 单总线 [16] 主流 AI 芯片问题及解决方案 - 英特尔 X86 CPU 和英伟达 GPU 功耗高限制应用推广,公司研发专用 AI 芯片,已开发 12TOPS 算力的边端侧 AI 芯片,计划研发 64TOPS 版本 [21][22] 成本控制 - 是商业化关键,目前价格高限制普及,需从芯片、机械结构和材料等方面统一控制 [4][26] 技术难点 - 包括能效效率低下和智能算法优化,需解决传统芯片能效问题并迭代优化算法 [24] 环境适应性 - 当前主要在实验室训练,需优化数据模型以提高在复杂环境中的表现 [27] 数据安全 - 是未来端侧 AI 发展关键,需确保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的安全性 [28] 人机协作 - 影响机器人智力水平,要求机器人具备更高智商以做出合理判断 [29] 伦理问题 - 包括隐私保护、就业影响、数据滥用和社会接受度等方面 [30] 未来发展方向 - 包括自主学习、人机协作、多模态交互、边缘计算、量子计算、生物启发技术和开放平台等 [33] 应用领域 - 将更加广泛和普及,在医疗辅助和其他行业自动化操作中可能成为关键角色 [36] 公司芯片布局 - 全面布局机器人相关芯片,包括 AI 芯片、嵌入式 CPU、低功耗 MCU 和 ADC 产品 [4][37] 公司优势 - 长期从事军工行业积累高可靠性技术,研发投入受国家项目支撑具成本优势 [38] 产品竞争优势 - MCU 产品在成本和性能上有综合优势,H4,743 价格约为同类型 DSP 一半,性能相当甚至更优,新 AI 芯片算力达 12T 是瑞芯微 3,588 的两倍 [40][41][42] 产品发展阶段和应用领域 - H4,743 处于原型调试阶段,新 AI 芯片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可用于边缘计算等多领域 [41][43][44] 生态建设 - 产品在细分市场已形成相对成熟生态,与深圳板卡厂商合作吸引发烧友建立生态社区 [45] 公司重点发展方向 - 重点发展人工智能计算芯片,建立生态系统,研发高性能 MCU,推进 RSIPGA 结合的高级数字信号处理芯片 [5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公司开发流程遵循 Si9,001 标准,测试按国标 7,400 标准进行,高温范围要求达 -55 至 125 摄氏度 [38] - 公司参加深圳展会展示 AI 芯片产品,具有军工资质可切入军工市场 [46] - 公司开发集成 ADC 与 FPGA 的 RSFPGA 芯片,降低功耗和数据传输延时,提高系统性能 [50][51] - 公司从以任务为导向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研发 [58]
重磅!模组龙头拟融资23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7-02 07:35
公司定增方案 - 公司23亿元定增方案获上交所受理 [1] - 定增资金主要用于车载及5G模组扩产、AI算力模组产业化、总部基地升级及补充流动资金 [2] - 具体项目投资总额24.97亿元,募集资金23亿元,其中车载及5G模组扩产项目投资9.57亿元,AI算力模组项目投资4.11亿元 [3] 业务布局与产能扩张 - 车载及5G模组扩产项目建设期18个月,通过租赁厂房、购置设备提升自主生产能力 [3] - AI算力模组项目建设期18个月,将引进通信、算力、智能算法等领域高端人才 [4] - 车载业务前装市场合作车企超30家,包括奔驰、丰田等品牌,5G+V2X模组获多家车企定点 [4] 市场地位与行业数据 - 公司2024年5G模组出货量占全球31%,位居第一,服务客户超1000家 [4] - 2025年Q1全球蜂窝物联网模块出货量同比增长16%,公司市场份额保持全球第一 [8] - 中国蜂窝物联网模块市场同比增长19%,受益于5G和Cat 1bis应用 [11] 新兴业务发展 - AI业务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45%,应用于工业质检、机器人等场景 [4] - 与逐际动力联合发布Robrain AI机器人解决方案,采用高算力AI模组SG885G [5] - 卫星通信模组、边缘AI模组等新兴业务预计2025年收入占比超30% [12] 行业前景与政策支持 - 2024年全球5G物联网终端出货量2253万台,公司5G RedCap模组预计2025年出货量突破2000万片 [4] - 预计2029年蜂窝模组全球出货量达7.05亿片,收入92.39亿美元 [11] - 受益于中国《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公司有望承接2025年50%以上新增需求 [11]
工业物联“小巨人”信通电子成功上市 双轮驱动赋能电力通信智能化
证券日报· 2025-07-01 06:38
公司上市概况 - 信通电子于7月1日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开发行3900万股,发行价16.42元/股,开盘价60元/股,较发行价大涨265.41% [1] - 公司定位为工业物联网智能终端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属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 - 董事长表示将抓住"行业+人工智能"机遇,以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技术方向提升核心竞争力 [1] 主营业务与市场表现 - 聚焦电力与通信领域,电力智能化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58.46%提升至2024年80.12% [2] - 电力领域核心产品包括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系统和变电站智能辅控系统,前者通过AI图像分析实现远程监控,后者整合变电站子系统提升运维效率 [2] - 通信领域产品通信综合运维智能终端集成多项功能,市场占有率40%-50% [3] 技术研发与行业地位 - 2024年研发费用占比达7.06%,累计拥有277项专利(含123项发明专利) [3] - 主导制定行业标准《SJ/T11896-2023》并参与修订国家电网企业标准《Q/GDW12068-2020》 [4] - 形成"云边端"一体化协同生态,实现业务闭环,被专家评价为打破研发与应用脱节的创新模式 [4] 行业评价与发展战略 - 专家认为"电力+通信+AI"融合发展战略具有显著优势,技术壁垒形成双轮驱动发展格局 [3] - 通过"数据—算法—产品"良性循环巩固竞争优势,获得电力和通信领域顶级客户长期信赖 [4]
回头看AMD在3年前对Xilinx的这次收购
傅里叶的猫· 2025-06-30 13:44
收购背景与战略意图 - AMD于2022年2月以490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一大FPGA厂商Xilinx,旨在强化AI、数据中心及边缘计算领域布局[1][2] - Xilinx的FPGA、可编程SoC及AI引擎技术与AMD的CPU/GPU形成技术互补,可优化数据密集型应用解决方案[2] - 收购看重Xilinx在5G通信、汽车等市场的技术积累,但核心目标为高增长领域而非传统市场[2] 产品与技术整合 - 成立Adaptive and Embedded Computing Group(AECG)主导FPGA/SoC路线图,由原Xilinx CEO领导[4] - 产品线延续Xilinx原有技术路线,包括Versal Premium Gen 2、Spartan UltraScale+等系列,未出现突破性创新[6][7][8] - 重点技术升级包括:支持PCIe Gen 6/CXL 3.1(64Gb/s)、集成400Gbps加密引擎、DDR5内存支持等[10] - 16nm工艺使功耗降低30%-60%,RF-ADC/DAC采样率达32GSPS,计算密度达竞品3倍[10] 财务表现与业务影响 - Xilinx被收购前2021年营收31.5亿美元,与2020年持平[11] - 嵌入式业务(含FPGA)2023年营收53亿美元(+17%),但2024年降至36亿美元(-33%)[18][19][21] - 数据中心业务2024年收入126亿美元(+94%),但FPGA贡献占比未披露[22] - 高端FPGA受美国出口禁令影响,中国市场需求转向国产替代品[19][20] 行业竞争格局 - Intel曾收购Altera布局数据中心,但Xeon+FPGA方案因功耗/适配问题失败[3][8] - 中国厂商在中低端FPGA领域取得进展,推出K7/V7系列替代方案[20][23] - 微软等云服务商早期推动FPGA应用,但AI训练场景最终由GPU主导[3]
谷歌正在打造一个你渴望加入的人工智能帝国
美股研究社· 2025-06-30 12:54
核心观点 - 谷歌通过将AI算力迁移至网络边缘设备(如定制TPU芯片),构建垂直整合的AI生态系统,将机器人、传感器等设备转化为持续收费节点 [1][3] - 公司战略复制Android成功模式,通过Gemini Robotics SDK实现硬件厂商深度绑定,形成类似云订阅的经常性收入 [2][7] - 边缘计算降低电力需求并提升安全性,使技术方案兼具环保与抗风险特性 [3][8] - 财务表现强劲:云业务收入123亿美元(+28%),营业利润46亿美元(同比翻倍),资本支出172亿美元支撑AI领先优势 [5][18] - 消费者业务(773亿美元,+10%)为前沿研发提供现金流缓冲,形成搜索广告-硬件部署的协同飞轮 [5][6] 技术战略 - 边缘计算转型:Gemini Robotics On-Device实现云端级离线性能,仅需50-100次演示即可部署机器人 [1][7] - 硬件优势:Ironwood TPU实测吞吐量达前代10倍+,能耗降低50%,已支撑200万英里光纤网络 [4][8] - 生态控制:第三方硬件需依赖谷歌授权的更新、代币计量及计费系统,形成供应商锁定 [2][7] - 性能验证:Gemini 2.5 Pro在Chatbot Arena基准测试领先,科学推理能力突破 [8] 财务表现 - 云业务:季度收入123亿美元(+28%),营业利润46亿美元(同比+100%),AI工作负载贡献高毛利 [5] - 资本支出:季度172亿美元,全年预计750亿美元,净收入仍增长46%至345亿美元 [5][18] - 现金流:杠杆自由现金流增长16.34%,但每股自由现金流增长率(9.04%)较五年均值下降54% [17] - 估值:当前市盈率20.21,低于历史25,2025年预期市盈率18.57,反映盈利增长预期 [13][15] 业务协同 - 消费者入口:Circle to Search覆盖2.5亿设备,Lens查询超50亿次,AI Overviews月活15亿,数据反哺模型优化 [6] - 成本优势:搜索/YouTube等核心业务(773亿美元,+10%)补贴前沿研发,形成现金流缓冲 [5][6] - 定价权:AI服务每百万Token收费10-15美元,工业机器人可产生类SaaS的持续收入 [3][7] 竞争壁垒 - 供应链控制:限制TPU产能出租,迫使竞争对手承担巨额资本支出 [4][5] - 数据护城河:数十亿用户行为数据自动优化模型权重,无需额外收购成本 [6] - 基础设施:7代TPU+40%利润增长+全球光纤网络构成端到端控制能力 [8][18] 增长挑战 - 云产能瓶颈:2024年末AI需求将超供应,影响机器人客户运营连续性 [9] - 产品碎片化:搜索AI概览/Gemini应用/API三套系统增加开发者选择成本 [9][11] - 监管风险:生物识别数据的地理围栏可能限制机器人市场总规模 [10]
0.07秒“闪送”400公里 变电站实现远程精准“把脉”
中国能源网· 2025-06-27 09:21
电网智能化改造 - 国网青海电力海西供电公司对17座110千伏变电站实施智能化改造,推出集一键顺控操作、智能巡视、辅助监控、五防系统升级于一体的新型智慧变电站 [4] - 改造后实现远程智能巡视、设备监视、倒闸操作、预警信号推送、火灾消防等功能,隐患处置能力、设备管控能力及主动预警能力显著提升 [4] - 集控中心采用智能化、数字化和智能辅助决策等关键技术,数据传递速度达0.03秒,实现主辅设备全面监控与联动 [5] 技术应用与创新 - 综合运用新型传感技术、物联技术、边缘计算、建模仿真和人工智能,实现设备信息数字化和可视化 [5] - 在线监测系统整合物联网、AI算法与边缘计算技术,实时采集变压器油温、局部放电等关键参数,提前72小时预警潜在故障 [6] - 故障处理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目标实现全面自主可控、系统功能优化、设备全面监控、安全防护有效 [6] 运维效率提升 - 智能巡视系统使运维人员无需实地跋涉,0.07秒完成远程设备状态监测 [1] - 从结果管控转变为过程管控,将事后被动处理变为事前主动防范,构建可知、可测、可控的运维良性循环 [5] - 减轻运维人员劳动强度,降低设备运维成本 [5]
复旦微电董事会换届后,新任董事长首度发声!
证券时报网· 2025-06-26 11:47
公司概况 - 复旦微电子专注于关键芯片技术的自主突破与产业化落地,深耕安全加密芯片、FPGA、高可靠模拟器件等核心领域,形成了安全与识别芯片、非挥发存储器、智能电表芯片、FPGA芯片和集成电路测试服务等产品线 [2] - 公司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逐步构建起清晰的产品体系与稳定的客户基础,历时二十余年 [2] 管理层换届 - 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卫在公开信中表示,此次换届是在组织架构持续优化、战略方向日益清晰的背景下作出的关键决策 [3] - 原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施雷及两位原独立董事对换届方案提出异议,主要涉及股东席位安排不合理、经营层领导班子波动大等问题 [3] - 6月18日股东大会上,新一届董事会成员选举等议案获通过,张卫当选董事长并兼任总经理,同时聘任了新的副总经理和财务总监 [4] - 原董事长蒋国兴、原总经理施雷、原副总经理俞军均未获得新一届董事或高管提名,其中蒋国兴和俞军曾对换选方案投赞成票,施雷反对 [4] 股权结构 - 截至5月31日,复旦大学通过复芯凡高间接持有公司12.99%股份,百联集团和上海市商业投资集团通过复旦复控间接持有12.38%股份 [5] - 原管理层中,蒋国兴和施雷各持有721万股(0.88%),俞军持有52.25万股 [4] 新任管理层背景 - 新一届董事会中,张卫、沈磊、闫娜均来自复旦大学,在半导体学术研究及产业领域具备经验且不直接持股 [5] - 张卫现任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工艺和材料研究,兼任多个行业重要职务 [5]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35.9亿元(+1.51%),归母净利润5.73亿元(-20.43%),毛利率下降5.26个百分点 [6] - 2025年一季度营收8.88亿元(-0.54%),归母净利润1.36亿元(-15.55%) [6] 战略方向 - 公司将锚定高自主性、高可靠性、高技术壁垒的关键芯片赛道,推进产品平台化建设,增强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7] - 未来将加快打通校企协同、产融结合的关键通道,构建更具韧性的发展格局 [7] - FPGA芯片在AI、边缘计算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公司计划把握相关行业机遇 [6]
一家公司,放弃AI芯片业务
半导体芯闻· 2025-06-24 10:03
嘉楠科技业务调整 - 公司将逐步放弃人工智能半导体业务,重新聚焦核心加密业务[1] - AI部门2024年收入仅90万美元,占总收入2.693亿美元的0.3%,与长期战略不符[1] - 首席执行官明确表示巩固比特币挖矿和加密基础设施是未来战略重点[1] - 2022年3月已开始探索AI部门处置方案,包括出售或关闭,预计未来数月完成退出[1] 市场背景与股价表现 - 行业趋势显示比特币矿工尝试通过AI业务多元化,但小公司面临激烈竞争和成本效益挑战[1] - 公司股价周一逆势下跌,年内累计跌幅达71%,同期比特币挖矿ETF WGMI下跌20%[2] - 分析师指出市场未充分反映其自营采矿业务在美国的扩张潜力[2] AI芯片技术发展历程 - 2018年推出首代AI芯片勘智K210,集成RISC-V CPU和自研神经网络加速器,专注IoT边缘计算[3][4] - 芯片具备机器视觉与听觉能力,支持超低功耗下的实时目标检测、声源定向等应用[3][4] - 已迭代四代产品:K510支持Linux和RISC-V P扩展,K230面向AIoT场景,具备128MB内存和低功耗设计[4][6] - 技术特性包括高精度、快速启动、多模态接入支持,覆盖机器人、智能家居等多元场景[6] 公司核心业务 - 以Avalon矿机品牌闻名,为最早开发比特币ASIC矿机的厂商之一[1] - 2019年纳斯达克上市后持续扩展矿机硬件、自挖矿及消费级产品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