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

搜索文档
陕西省新型电力工业产业链推介招商签约互采对接会举办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11:24
会议概况 - 陕西省新型电力工业产业链推介招商签约互采对接会于8月26日召开 由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主办[1][3] - 会议主题为"聚链成势 电启新程" 旨在搭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交流合作平台 推动形成内培外引、聚链成群的发展局面[3] 会议内容 - 中国能建西北院、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代表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绿色转型、新一代煤电技术及"十五五"规划发展思路作主题发言[4] - 西安交通大学与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分别就低碳园区高品质供电和全电物流两项产业技术进行技术路演[5] 合作成果 - 现场签约18个政企合作、企业互采对接、技术合作和金融合作项目[5] - 中国能建西北院表示将发挥全专业多领域技术优势 全力服务省内电源电网重大项目建设 助推新型电力产业链升级[5]
国电南瑞: 国电南瑞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7 09:59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2.43亿元,同比增长19.54%,归母净利润29.52亿元,同比增长8.82% [3] - 公司拟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147元(含税),现金分红总额11.75亿元,占净利润比例39.79% [1] - 新签合同354.32亿元,同比增长23.46%,其中国网系统外业务占比超50%,国际合同同比增长超200% [19]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24,243,208,440.39元,同比增长19.54% [3] - 归母净利润2,952,191,275.23元,同比增长8.82%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808,524,757.71元,同比大幅改善 [3]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87%,同比提升0.19个百分点 [4] - 期末未分配利润31,509,731,344.65元 [1] 业务板块表现 - 电网智能业务收入122.25亿元,毛利率30.34% [27] - 数能融合业务收入39.00亿元,毛利率23.40% [27] - 能源低碳业务收入65.41亿元,毛利率21.59% [27] - 工业互联业务收入12.45亿元,毛利率20.00% [27] - 海外业务收入19.87亿元,同比增长139.18% [27] 技术创新突破 - 获授权专利214项,25项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 [18][25] - 成功研制300MW级变速抽蓄交流励磁及控制系统 [18] - 投运单机百兆瓦时构网型高压直挂储能 [18] - 突破在线溯源技术,宽频振荡监测系统在9个网省调部署 [18] - 构建百亿级负荷预测训练数据集,打造电力时序预训练大模型 [18] 行业发展趋势 - 电网工程投资完成2,911亿元,同比增长14.6% [14] - 电源工程投资完成3,635亿元,同比增长5.9% [16] -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36.5亿千瓦,同比增长18.7% [16] - 新型储能新增装机55.2GWh,同比增长76.6% [16] - 城市轨道交通总长度12,381.48公里,上半年新增220.7公里 [17] 战略布局 - 构建"三域四层"产业布局(电网域、能源互联网域、工业互联网域) [5] - 打造四大产业集群:电网智能、数能融合、能源低碳、工业互联 [5] - 组建"十年磨剑"研究团队和行业战队,攻关高精尖技术 [20] - 蝉联国务院国资委"科改标杆",位次跃升至第二名 [20]
2025年电力信息通信新技术大会在武汉成功召开,共绘电力行业数智化新蓝图
中国能源网· 2025-08-27 08:51
大会概况 - 2025年电力信息通信新技术大会在武汉召开 参会规模达800余人创历届之最 图片直播关注人次超50万 [1] 行业趋势与挑战 - "十五五"时期电力行业面临高比例新能源带来的系统平衡 资源配置及市场机制挑战 [4] - 电力通信网络从光纤为主无线为辅传统模式向高速泛在 天地一体 云网融合新形态演进 [4] - 5G 卫星通信 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加快推广为电力行业带来发展机遇 [4] - 需应对分布式能源接入 数据安全治理等挑战 依托平台化思维优化资源配置 [6] 技术创新与应用 - 语义信息论在语义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星地视频语义通信等领域取得关键验证 [6] - 移动机器人技术培育行业新质生产力 包括人形机器人和载重超180公斤四足运输机器人等四类解决方案 [6] - 国家电网打造千亿级多模态"光明电力大模型" 在六大业务场景落地应用 [16] - 国家能源集团"擎源"大模型应用于发电领域安全监控 电力交易等场景 [16] - 构建固移融合 天地互备 宽窄协同的空天地融合通信网络体系 [17] - 提出动态适配通信基座理论及四大核心技术应对低压配用电场景挑战 [17] - 云PC体系采用计算刀片集中化+图像加密传输+全生命周期管理架构 [17] 标准与规范建设 - 发布《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通信目标网白皮书》 目标实现电网全电磁暂态在线分析等四方面成效 [10][12] - 发布《新一代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白皮书》 注重高性能 多功能化和标准化 [10][12] - 中国能源研究会信息通信专业委员会开展信息 通信 安全 北斗等交叉融合领域团体标准制定工作 [19] - 2025年新型电力系统数字技术案例路演共有近150项案例获得证书 [19] 产业协同与支持 - 大会由国家能源研究会主办 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等联合主办 [22] - 得到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能源数字化专委会等单位支持 [22] - 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 华为 中兴等知名企业协办大会 [22]
“十四五”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抽蓄工程首台投产
中国电力报· 2025-08-27 07:23
项目投产与市场意义 - 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首台机组于8月26日投产,实现我国抽水蓄能电站首次"投产即入市" [1] - 该项目是"十四五"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抽蓄工程,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2021年12月核准,2022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 [1] - 首台机组投产使梅蓄二期成为我国首个核准、开工、发电均在"十四五"期间完成的抽蓄工程 [1] 技术性能与装备特点 - 机组总重约2000吨(相当于1000台新能源汽车),总高超过30米(10层楼高),底座"蜗壳座环"最大直径超过12米 [3] - 机组铁心由超过10万张0.5毫米厚硅钢片叠加而成,运行时振动幅度控制在50微米(1根头发丝粗细) [3] - 机组转速达每分钟375转,每小时可将30万立方米水能转化为30万度清洁电能,满足5万居民用户单日用电需求 [2] - 调试试验项目多达70余项,包括分部调试、整机启动、涉网联调、考核试运行四个阶段 [3] 电力市场运营 - 新机组投产当日即参与广东电力市场交易,推动梅蓄电站市场交易规模达150万千瓦,位居全国抽蓄市场之首 [8][9] - 电站采用"报量报价"方式参与电力现货交易,累计交易市场电量17.4亿度,响应市场需求启动4200余次 [6] - 市场化运营后日均启动次数较"入市"前增长37% [6] - 二期机组直接按电力现货交易技术条件设计安装,实现"一步到位"市场化运营 [9] 生态环保与工程规模 - 电站总库容达9200万立方米(相当于六个半西湖),二期工程采用共用上下水库方式,降低建设施工量约30% [11] - 工程实现周边生态环境"零扰动",废水零排放、施工除尘、噪声控制等环保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 [11] - 梅蓄电站获评"2025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是我国两个获此荣誉的抽蓄电站之一 [13] 行业影响与发展规划 - 我国抽水蓄能在运规模超6100万千瓦,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全产业链达世界领先水平 [10] - 二期工程全面投产后,电站总装机规模将达240万千瓦,调节能力达480万千瓦 [13] - 年清洁能源消纳能力约72亿千瓦时,可减少标准煤消耗约21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约590万吨 [13] - 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是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最大的抽蓄工程,将推动大湾区抽蓄在运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调节能力达2000万千瓦 [13]
国家能源局:推进共享储能与新能源联合运行,探索建立发电侧容量补偿机制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8-27 07:13
新能源发电就地消纳和直供电试点 - 支持广西钦州和甘肃酒泉采用绿电直连等新模式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水平[1][8] - 推动新能源与产业集成发展 通过绿电直连 智能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模式促进就地消纳[10]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研究完善新能源就近消纳价格机制以更好推动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1][8]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 - 印发《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加强火电 抽水蓄能 新型储能 水电和负荷侧等调节资源建设[2][9] - 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储能改造等调节能力项目给予资金支持[2][9] -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完善市场规则 推动调节资源通过参与电力市场获取收益[2][9] 储能价格机制与新模式 - 2021年7月完善分时电价机制 指导各地科学划分峰谷时段并扩大峰谷电价价差[3][11] - 2025年1月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 实现价格由市场交易形成[3][11] - 支持采用共享储能模式 推进共享储能与新能源联合运行以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4][11] 民营企业发展支持 - 2025年4月明确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新型储能等能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12] - 探索拓宽融资渠道 支持能源领域民营企业发行上市 再融资 并购重组和债券融资[12] -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符合能源领域民营企业特点的专项信贷产品[12]
用算法为新型电力系统赋能——国网湖北电力虚拟电厂建设观察
中国电力报· 2025-08-27 07:07
虚拟电厂发展现状 - 湖北电力建成华中地区首个省级虚拟电厂平台 通过先进信息技术聚合分布式发电 储能系统 商业楼宇 5G铁塔基站 新能源汽车等分散资源形成云端电厂[1][2] - 湖北电网构建资源层 应用层 技术层 运营层 指挥层5层联动的虚拟电厂生态体系 整合挖掘各类可调节资源潜力[2] - 截至7月接入虚拟电厂38家 注册公示27家 接入可调用户数量2248家 终端级资源12270个 总体报装容量2200万千瓦 可调资源包括充电桩 铁塔基站 空调 工业负荷等20多类[2] 运营机制与市场参与 - 依托调度支持系统 交易系统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为虚拟电厂运营商提供用户建模 用电信息核对 交易组织 运营监测等服务[3] - 计划打通虚拟电厂参与现货市场交易全业务流程 推进虚拟电厂 发电厂 电网企业 工商业用户等主体协同互动[3] - 执行偏差率约为3% 形成较好市场收益 按每千瓦时0.11元进行补贴[2][5] 电网调节功能 - 通过削峰填谷平衡电力供需 新能源大发时调动资源填谷消纳富余电量 用电高峰时调度储能等资源释放电能增强供电能力[4] - 2025年春节期间实现华中区域虚拟电厂调峰资源跨省调用 湖北虚拟电厂响应江西电网调峰需求[4] - 最大填谷电力达23.39万千瓦 为参与企业创造辅助服务收益5243.76元[5] 新能源消纳背景 - 截至7月底湖北风电 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5354.61万千瓦 占全省电源总装机的40.29% 新能源已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4] - 新能源出力最大占比超过全省用电负荷的75% 但存在随机性 波动性和间歇性特点[4]
全力应对能源转型给电力系统带来的挑战
中国电力报· 2025-08-27 06:28
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背景 -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上升1.55摄氏度 中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 [1] - 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占能源活动碳排放40% 电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势在必行 [1] - 新能源发展是破解能源安全难题的重要举措 因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高 [1] 中国新能源发展成就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新增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 超过全球新增装机一半 [1] - 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14.1亿千瓦 占全国发电总装机42% [1] - 2025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增至16.72亿千瓦 超过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1] 电力系统基础理论挑战 - 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导致系统转动惯量持续降低 传统稳定理论难以适应"双高"系统特性 [2] - 大规模储能接入改变"发输用同时完成"铁律 系统平衡与调度理论需重构 [2] - 配电网向有源化转型 面临电压调节难度增加、保护系统适应性不足等多维度挑战 [2] 电力系统运行层面挑战 - 新能源出力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大幅增加电网平衡压力 [3] - 新能源"大装机小电量"特性与电网实时平衡要求不匹配 2024年1月寒潮期间东北电网新能源出力降至10%左右 [3] - 电力电子设备占比提高导致系统稳定形态复杂化 出现中频带新问题 [3] 基础理论研究方向 - 研究低惯量系统广域同步稳定机理 攻关构网型技术提升新能源主动支撑能力 [4] - 建立"统一平衡+分散平衡"相结合的新电网运行机制 适应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业态 [4] - 通过高精度感知与智能控制实现配电网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掌控"转型 [4] 运行管理技术措施 - 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构建新能源接入的物理基础 [5] - 加快电化学储能等调节资源建设 发挥毫秒级快速调控能力 [5] - 保障电力可靠供应需发挥煤电"压舱石"作用 同时研究新型长时储能替代方案 [5] 系统安全与标准建设 - 加强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覆盖电池本体、设计、施工、运维等环节 [6] - 强化标准建设 落实《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等标准 加快构网型变流器标准制定 [6] - 深化电力市场改革 完善新能源和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模式 [6] 技术支撑体系创新 - 融合人工智能和5G等先进技术 提高电力系统调度运动支撑和保障能力 [6] - 着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保障"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6]
北京推进用户侧储电 储热/智能微电网/绿电直供等示范!数据中心2030年绿电占比100%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8-27 06:23
核心观点 - 北京市通过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实施方案》 全面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 重点包括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储能管理 氢能应用 绿电消费机制等 目标是在2025年及以后新建及改扩建数据中心实现绿色电力占比超过80% 2030年达到100% 并建立覆盖京津冀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 [8][9][18][19] 可再生能源目标规划体系 - 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10] - 编制《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指引》 科学识别资源潜力 合理划定开发利用规划引导分区 [11] - 建立目标考核机制 研究分解各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 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考核工作方案》 建立目标引导机制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考核机制 [11] - 编制印发实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 分类制定发展目标 布局 重点任务 重大工程等 [11] - 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其他领域协同融合 将相关内容纳入电力规划 供热规划 水务规划等专项规划 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12] 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 - 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 印发《北京市加快推动第五立面光伏应用的若干措施》 加快建筑 交通 水务等基础设施第五立面光伏规模化应用 规范风电光伏项目开发建设全流程管理 [13] - 强化区域能源合作 发挥京津冀能源专题工作组作用 印发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年度计划 协同推进三地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 编制绿电交易实施方案 深化与内蒙古 山西 宁夏等能源资源富集地区政府间能源合作 [13] - 深化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制定《北京市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施方案》 构建坚强智能电网 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 推进配电网高质量发展 建立配电网可开放容量按季度发布机制 [14][15] - 建立健全新型储能管理体系 以房山新型储能电站应用示范区建设为契机 建立健全储能电站项目审批 建设 运行 监管体系 制定运行规范 监督管理相关制度 推进用户侧储电 储热等多领域示范应用 [15] - 推动可再生能源供热规模化发展 印发《完善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可再生能源供热项目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加强新能源项目储备 推进城市副中心地热能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 空气能 太阳能等 [16] - 统筹生物质能开发利用 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和梯级利用 提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效率 探索焚烧设施协同处置园林废弃物 农林废弃物路径 [17] - 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及多领域应用 推动建成覆盖全市 辐射京津冀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多元化布局本地制氢试点 做好制加氢一体站建设 积极谋划绿氢输送管道 推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绿电制氢项目输送通道建设 [18] - 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消费促进机制 稳定绿证市场供给 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 推动多种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参与绿色电力交易 建立基于绿证的绿色电力消费核算机制 [19] - 推动2025年及以后新建及改扩建数据中心实现绿色电力占比超过80% 鼓励到2030年实现100%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 打造绿电工厂 绿电园区等 [19] - 加强宣传引导 编制《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指南》 明确相关政策 标准 审批建设流程等 [20] 配套支持政策 - 支持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 支持企业 高等学校 科研机构参与建设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 推动相关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21] - 印发实施《北京市绿色先进能源和低碳环保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支持光伏 风电 地热 新型储能 氢能等符合区域产业布局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21] - 推动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建设 支持企业 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各类标准制定 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 完善光伏发电 地热等重点领域地方标准 [21] -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超长期国债 中央预算等国家资金 用好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 落实金融支持北京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意见 加大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在京实施力度 [22] - 创新绿色服务模式 鼓励金融机构深化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 绿色保险等业务 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企业绿色融资需求的支持力度 [22] - 健全可再生能源统计制度 优化各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统计方法 完善可再生能源供热统计规则 [23] - 严格监督考核 制定《建设项目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监督办法(暂行)》 对建设项目各环节落实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出要求 [23] 组织实施 - 加强统筹协调 市发展改革委 市城市管理委负责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作 各区 各部门 各能源企业加强协同配合 [24] - 强化责任落实 各区 各部门 各能源企业主要负责同志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 各区落实主体责任 [24]
今年夏天不缺电|年中能源观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03:51
全社会用电量创新高 - 2025年7月全社会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 达到10226亿千瓦时 [2] - 2025年前七个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约586万亿千瓦时 持续刷新世界纪录 [3] - 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预计同比增长5%至6% 或超过103万亿千瓦时 [6] 用电量增长驱动因素 - 高温异常天气大幅拉升城乡居民用电量 [3] - 经济回暖带动工商业用电需求增长 三次产业成为用电主力 [3] - 新能源汽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05% [16] - 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超40% [16] 电力装机容量与结构 - 截至2025年5月底全国发电总装机达361亿千瓦 同比增长188% [7] - 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367亿千瓦 同比增长182% [13] - 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占比提升至579% 风电光伏水电新增装机约292亿千瓦 占新增装机868% [8][13] 可再生能源发电表现 - 2025年前六个月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18万亿千瓦时 占全部发电量397% [14] - 2025年7月5日山东电网新能源出力达66615万千瓦 占全网负荷549% 占全网发电出力631% [14] 电力保供与系统稳定性 - 2025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四次刷新历史纪录 单日突破15亿千瓦 峰值达1508亿千瓦 [11] - 全国19个省级电网负荷46次突破历史新高 但未出现大范围停电限电情况 [11][12][13] - 储能和特高压技术共同发力 支撑火电与绿电并存的电力结构稳定运行 [14] 电力消费结构变化 - 2025年上半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用电量占比分别为14% 65% 189% 146% [15] - 高新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8% 增速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15] - 汽车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87%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74% [15] 能源发展目标转型 - 能源电力工作目标从"用上电"升级为"用好电" 需继续扩容输配网和加大调峰能力投入 [16] - 将以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为引领 坚持电力适度超前原则 引导合理能源消费和绿色能源消费 [17]
中原期货晨会纪要-20250827
中原期货· 2025-08-27 01:1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核心观点 - 2025 年全社会物流总额规模有望达 380 万亿元,物流业总收入规模预计超 14 万亿元,市场规模有望连续 10 年居世界第一;今年暑期旅游需求强劲,品质游趋势明显,订单均价同比增 9.9% [9] - 市场进入上行趋势共识逐步增强,资金和情绪正反馈加强,内外部环境偏有利,美联储 9 月降息预期升温推升流动性宽松预期;结构上科技成长方向浮盈筹码累积多,资金抱团松动或加大短线波动,低位滞涨大消费方向在资金高低切换中或补涨 [18] - 市场整体处于强势格局,不宜盲目猜顶,若短期内市场上行斜率偏高需留意短线波动,保持交易灵活度;维持牛市行情判断,市场或需巨震消化浮盈筹码,前期获利头寸可逢高减仓,底仓依托 10 天均线处理 [18][19] 各部分总结 化工期货行情 - 8 月 27 日部分化工品主力合约价格有涨跌,焦煤涨 12 元至 1172.5 元,涨幅 1.034%;焦炭涨 9 元至 1690 元,涨幅 0.535%;原油跌 9.3 元至 486.8 元,跌幅 1.875%等 [4] 农产品期货行情 - 8 月 27 日部分农产品主力合约价格有涨跌,黄大豆 1 号跌 13 元至 3961 元,跌幅 0.327%;白砂糖涨 3 元至 5635 元,涨幅 0.053%等 [4] 宏观要闻 - 国务院总理李强强调主动扩大优质服务进口,推动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加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等 [7] - 2012 年以来中国对外投资流量连续 13 年位居全球前三,截至 2024 年底境外设企超 5 万家,对外投资存量超 3 万亿美元,连续 8 年全球前三,占比增至 7.2% [7]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 9 月 8 - 12 日举行,审议多项法律草案和报告 [7] -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强调国资央企深化产业援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在藏投资兴业力度 [8] - 国家能源局介绍“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下一步以“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为引领,引导合理和绿色能源消费 [8] - 特朗普称美国同欧盟、日本、韩国贸易协议完成,暗示对进口家具征高达 200%关税以振兴美国家具制造业 [8] 主要品种晨会观点 农产品 - 白糖:8 月 26 日主力合约收于 5632 元/吨,跌 0.93%,震荡下行;供应端巴西增产、北半球新榨季增产预期强,需求端双节备货购销温和,进口糖到港增加,基差走弱预期强化,原糖区间震荡,建议逢高沽空,关注 5600 元支撑位 [11] - 玉米:8 月 26 日主力合约收于 2158 元/吨,日跌幅 0.28%,价格弱势震荡;供应端新粮上市压力大、进口玉米投放和小麦替代压制市场,需求端饲料消费承压、深加工企业压价,价格逼近种植成本线但有政策托底预期,维持偏空思路,关注 2150 元支撑位 [11] - 生猪:8 月 26 日全国生猪价稳定,供应端养殖端抗跌,需求端转好,供需博弈,现货稳中有涨,期货震荡偏强但盘面技术偏弱,偏空对待 [11] - 鸡蛋:8 月 26 日全国现货稳中有涨,供应宽松,需求端临近备货但冷库鸡蛋有不确定性,预计短期价格小幅走强但反弹受限,期货升水现货,下跌修复基差后底部震荡,建议盘面反弹做空、月间反套 [11] - 棉花:8 月 26 日 ICE 美期棉 12 月合约收盘报 67.32,跌 69 个点,跌幅 1.01%;郑棉 2601 日盘收报 14100 元,跌 10 元;20 万吨滑准税加工贸易配额发放对郑棉影响有限,年末约有 60 万吨配额较充裕,基本面无大变动,金九银十旺季订单有启动迹象,纺织企业棉纱库存微降但整体仍高,终端布厂去库慢,今日棉花 14050 附近振荡,明日或小幅上涨 [11][13] 能源化工 - 尿素:国内市场价格持稳,主流区域出厂报价 1660 元/吨左右;部分企业装置检修,日产环比降至 19.24 万吨,企业库存同比偏高,供应充足;需求端复合肥企业开工下滑、成品库存增加,但秋季肥提货有改善预期,期价或延续弱势震荡,UR2601 合约关注 1700 - 1800 元/吨区间 [12] - 烧碱:8 月 25 日山东地区 32%碱主流价报 860 元/吨,郑商所仓库仓单 135;周末山东主力下游采购价上调 15 元/吨,省内液碱库存低位,随着需求旺季来临,2511 合约偏强运行,建议逢低偏多 [12] - 焦煤:现货 Mysteel 临汾低硫主焦煤现货价 1470,口岸贸易商挺价,成交有限;焦炭八轮提涨未回复,焦企正常生产,厂内库存偏低,钢焦博弈持续,预计双焦价格波动反复、震荡运行 [12] 工业金属 - 铜铝:8 月 25 日上海有色 1电解铜均价报 79355 元/吨,升贴水报 140 元/吨;A00 铝均价报 20780 元/吨,升贴水报 20 元/吨;鲍威尔发言强化 9 月降息预期,美元指数走弱,铜价获支撑,突破振荡区间建议偏多;铝锭库存有累库压力但总量不高,部分再生铝企业税收返还政策终止,利废企业产能利用率或下滑,支撑原铝消费,等待金九银十需求表现,预计铝价高位运行 [12][15] - 氧化铝:8 月 25 日上海有色氧化铝均价报 3242 元/吨,上期所仓库仓单 83132;截至 8 月 21 日全国氧化铝周度开工率环比降 0.2 个百分点至 83.00%;利润刺激供应增加,电解铝需求持稳,期现商采购需求减弱,现货货源宽松,价格上涨乏力,基本面过剩,2601 合约区间整理,关注铝土矿供应干扰 [14][15] - 螺纹热卷:螺纹钢夜盘跌 12 收报 3114,热卷夜盘跌 20 收报 3360;现货市场成交谨慎,报价下调 10 - 30 元/吨,基差走扩;产业结构短期变动不大,淡季小幅累库,铁水暂处高位,关注 8 月末至 9 月初减产铁水减量;原料方面大商所扩大焦煤期货标准仓单量和日发货速度,日度双焦走势承压,焦煤供应有扰动,关注供需和库存变动;钢价受原料和大宗回落拖累,需求未好转走势承压,月末贸易商出货为主,预计价格震荡调整 [14][15] - 铁合金:8 月 26 日主产区 72 硅铁自然块 5300 - 5400 元/吨,期货 11 合约基差 44 元/吨;6517 北方价格 5700 - 5750 元/吨,南方价格 5770 - 5820 元/吨,天津港 Mn45%澳块 40.5 元/吨度,Mn36.5%半碳酸 34.5 元/吨度,期货锰硅 01 合约基差 238 元/吨;周二工业品整体跌多涨少,双硅跟随走势偏弱,反内卷预期以来合金与黑色系同频波动,近期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国内宏观氛围偏暖,市场供需逻辑与政策预期分歧持续,短期宽度震荡延续,产业高位保值注意资金控制,投机谨慎对待 [14][15] - 碳酸锂:8 月 26 日主力合约收盘 79020 元/吨,下跌 0.75%,高开低走;现货市场电池级碳酸锂均价持稳于 82700 元/吨,基差收窄期货贴水扩大;供应端江西云母矿停产但减产有限,7 月进口同比降 42.7%;需求端新能源车零售预计 110 万辆支撑旺季预期,但仓单增至 25630 手库存压力仍在;价格跌破 8 月 25 日关键支撑位,突破原震荡区间,建议等待价格企稳轻仓试多,关注 78000 元支撑位,下破需警惕加速下行风险 [17] 期权金融 - 每日股指期权:8 月 26 日 A 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超 2800 只个股上涨,成交萎缩,全天成交额 2.71 万亿;行业板块涨跌互现;沪深 300 股指期货 IF 加权指数减仓缩量下跌,当月合约转为贴水标的,次月合约贴水当月合约基差扩大,两个 300ETF 期权成交量 PCR 下降,三个 300 期权持仓量 PCR 下降但两个 300ETF 期权持仓量 PCR 仍在 1.2 以上,加权隐含波动率降低;上证 50 股指期货 IH 加权指数减仓缩量下跌,当月合约升水标的基差缩小,次月合约升水当月合约扩大,两个 50 期权成交量 PCR 上升,仅华夏 50ETF 期权持仓量 PCR 下降但仍在 1.14,加权隐含波动率降低;中证 1000 股指期货 IM 加权指数减仓缩量下跌,当月合约贴水标的基差缩小,次月合约贴水当月合约基差扩大,中证 1000 期权成交量 PCR 下降,期权成交量 PCR 升至 1.16,加权隐含波动率降低;8 月 27 日是上交所、深交所 ETF 期权八月合约最后交易日,趋势投资者关注品种间强弱套利机会,波动率投资者标的指数上涨时做多波动率、下跌时做空波动率 [16][17] - 股指:8 月 6 日 A 股三大指数收盘涨跌不一,游戏等行业涨幅居前,医疗服务等行业跌幅靠前;周二欧美股市分化,美股小幅收涨,科技股普涨,特朗普称美国贸易协议完成增强市场信心;指数冲高有分歧震荡但资金承接力强,周一两市成交额突破 3.1 万亿元创年内新高,周二量能虽收窄但仍在 2.6 万亿元以上,市场量能充沛资金围绕热门方向轮动,行业板块交替表现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