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支持政策

搜索文档
四川:拟延长婚假最长至25天、生育假最高150天
第一财经· 2025-06-04 07:20
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草案要点 核心政策调整 - 婚假从5天延长至20天 自愿参加婚前医学检查可再增加5天婚假 [1][5] - 生育假实行递增机制:一孩90天(原60天) 二孩120天 三孩150天 [1][5] - 男方护理假从20天延长至30天 [1][5] - 明确假期计算规则:婚假/生育假/护理假按自然日 育儿假按工作日计算 [5] 政策制定背景 - 2024年7月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2] - 2024年10月国务院要求各地完善生育休假政策 [2] - 2025年1月四川省委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延长婚假生育假 [2] - 2025年3月列入省政府立法计划 [2] 政策制定过程 - 卫健委联合人社厅开展深入研究 [3] - 调研全国各省假期规定 召开多部门座谈会 [3] - 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等意见 [3] - 委托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开展民意调查 [3] 配套保障机制 - 建立生育休假成本共担机制 政府统筹多渠道资金 [5] - 明确用人单位违规处理措施 由人社部门责令改正 [5] - 将"健全人口发展支持体系"写入条例总则 [4]
乳制品行业迎供需拐点,消费分层深化带来结构性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7 01:36
行业现状与价格趋势 - 2024年乳品市场受阶段性供给过剩冲击 零售价格中枢持续下移 [1] - 2025Q1生鲜乳收购价仍处周期低位 全产业链加速产能出清与结构调整 [1] - 乳制品板块收入同比增速从2024年-7 88%收窄至2025Q1的-0 04% 环比回升5 8pct [1] 盈利能力变化 - 2024年行业归母净利率同比下降0 93pct至6 12% [1] - 2025Q1净利率环比大幅修复16 3pct至11 6%(同比仍降2 5pct) 反映盈利质量边际改善 [1] 政策支持与消费刺激 - 生育支持政策进入强效实施阶段 建立"生育促进三支柱"体系(政策补贴、托育扩容、服务优化) [1] - 呼和浩特试验区推出多维激励体系 包含乳制品消费券等组合工具 形成实质性减负效应 [1] -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明确增加优质蛋白质供给 从国家战略高度锚定乳制品消费升级路径 [2] 产业周期与投资标的 - 供给侧改革加速出清落后产能 消费分层深化带来结构性机会 推动供需动态再平衡 [2] - 消费30ETF(510630)乳品含量超16% 居全市场第一 [2]
生育支持政策进入强效实施阶段,政策组合拳呈现力度与创新双突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3 02:18
政策支持体系 - 政府工作报告确立生育促进三支柱体系包含政策补贴、托育扩容和服务优化三大方向 [1] - 呼和浩特创新试验区实施多维激励体系 包括现金补贴、乳制品消费券和择校权优化等组合工具 [1] - 乳制品行业迎来政策供给与消费升级双向赋能的关键转折期 [1] 行业战略定位 -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将增加优质蛋白质食物供给和消费列为重点任务 从国家战略高度锚定乳制品消费升级路径 [1] -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旨在大力提振消费并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1] - 供给侧改革加速出清落后产能 消费分层深化带来结构性机会 [1] 供需与价格表现 - 2024年市场受阶段性供给过剩冲击 乳品零售价格中枢持续下移 [2] - 2025年第一季度生鲜乳收购价仍处于周期低位 [2] - 全产业链加速推进产能出清与结构调整 [2] 财务指标变化 - 乳制品板块收入同比增速从2024年-7.88%收窄至2025年第一季度-0.04% 环比回升5.8个百分点 [2] - 2024年归母净利率同比下降0.93个百分点至6.12% [2] -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率环比大幅修复16.3个百分点至11.6% 同比仍下降2.5个百分点 [2] 投资标的特征 - 消费30ETF紧密跟踪上证主要消费行业指数 涵盖白酒、食品、美容护理和生物科技等细分板块 [2] - 该ETF乳品含量超过16% 居全市场第一 [2]
热点思考|应对低生育:海外经验与我国特征 —— “应对低生育”系列二(申万宏观 · 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研究· 2025-05-22 01:27
应对低生育率的国际经验 - OECD经济体生育支持政策针对父母、幼儿、企业三大主体,包括生育津贴、托育支持、税费优惠、就业支持等政策,呈现系统化、阶梯型特征,由专门家庭福利部门持续完善 [2][27] - 现金转移类财政支持和托儿服务对总和生育率影响显著,家庭福利支出达GDP的2%-3%时政策效果较好,法国、瑞典生育率已回升至警戒线以上,而韩国、新加坡因政策推出较晚且力度不足效果有限 [2][43] - 财政支持、产假长短和正规儿童照料能提振生育率和女性就业率,托幼服务在瑞典、日本等国显著改善女性就业,形成生育与就业的正向循环 [31][38] 我国人口变化特征 - 育龄女性占比从2003年20.99%降至2023年16.96%,女性初婚年龄延迟至28岁,粗结婚率不足6%,晚婚晚育现象突出 [3][67] - 15-64岁女性劳动参与率达70%,年均工作时长约2500小时,高工作强度与育儿成本抑制生育意愿,与日韩工业化阶段特征相似 [3][78] - 流动人口达3.8亿占总人口27%,其中青壮年占比61.29%,户籍与公共服务差异使其生育意愿降至2以下 [4][90] 我国促生育政策方向 - 呼和浩特实施阶梯式补贴:一孩1万、二孩5万、三孩10万,全国22个地市已推行类似政策,若按该标准全国推广需财政支出3700亿元占一般预算1.3% [5][97][99] - 系统性政策需覆盖就业(弹性工作制、企业成本分担)、教育(普惠托育)、医疗(妇幼保健)、住房(共有产权优先)等多领域协同 [5][104] - 需针对性解决流动人口需求,2020年流动育龄女性占全国女性21.22%,公共服务均等化或成政策重点 [90][91] 全球人口发展规律 - 全球总和生育率从1963年峰值2.27%降至2021年1.52%,东亚地区最低仅1.5,2080年人口达103亿峰值后将下降 [7][23] - 低生育率存在自我强化机制,总和生育率1.5为警戒线,欧洲通过"速度奖励"(瑞典30个月内生二孩可获额外津贴)等创新政策阶段性提升生育率 [20][49] - 人口转变理论揭示工业化进程中生育率下降的三阶段特征,当前进入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的后工业化时期 [13]
热点思考|应对低生育:海外经验与我国特征 —— “应对低生育”系列二(申万宏观 · 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5-21 14:40
国际应对低生育率经验 - OECD经济体生育支持政策针对父母、幼儿、企业三大主体,包括生育津贴、托育支持、税费优惠、就业支持等,呈现系统化、阶梯型特征[2] - 现金转移类财政支持和托儿服务对总和生育率影响显著,家庭福利支出达GDP的2%-3%时政策效果较好[2] - 法国、瑞典因财政支持力度大且推出及时,生育率回升至警戒线以上,而韩国、新加坡因政策推出晚且力度不足效果有限[2][43] 中国人口变化特征 - 育龄女性占比从2003年20.99%降至2023年16.96%,女性初婚年龄升至28岁,粗结婚率不足6%[3][67] - 15-64岁女性劳动参与率达70%,年均工作时长2500小时,均处于全球较高水平[3][78] - 流动人口达3.8亿占总人口27%,其中青壮年占比61.29%,户籍制度限制致生育意愿下降[4][84][90] 中国潜在生育政策方向 - 呼和浩特实施阶梯式补贴:一孩1万、二孩5万、三孩10万,全国推广需财政资金1076-3700亿元[5][97][99] - 需构建就业保障(弹性工作制)、教育普惠托育、医疗妇幼健康、住房优先配售等系统性支持[5][104] - 2024年政策密集出台,包括税收抵扣提高至2000元/月、辅助生殖入医保等[96] 全球人口发展规律 - 全球总和生育率从1963年峰值2.27%降至2021年1.52%,东亚地区最低仅1.5[13][14] - 人口转变理论分为三阶段:高出生高死亡→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13] - 低生育率存在自我强化机制,总和生育率1.5为警戒线,2080年全球人口或达103亿峰值后下降[20][23] 典型国家政策效果 - 瑞典通过"速度奖励"政策(30个月内生二孩获同等津贴)推动生育率阶段性回升[49][51] - 日本1994年"天使计划"扩建保育机构,但长期效果受制于深层次社会因素[55] - 韩国家庭福利支出仅占GDP1.5%,60%用于托育服务,政策效果不显著[60][63]
热点思考|应对低生育:海外经验与我国特征 —— “应对低生育”系列二(申万宏观 · 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5-21 08:38
应对低生育率的国际经验 - OECD经济体生育支持政策针对父母、幼儿、企业三大主体,包括生育津贴、托育支持、税费优惠、就业支持等政策及相关法律,呈现系统化、阶梯型特征[2][27] - 现金转移类财政支持和托儿服务对总和生育率和出生率影响显著,法国、瑞典等家庭福利支出达GDP 2%-3%的国家政策效果较好,生育率回升至警戒线以上[2][43] - 产假制度和托育服务改善显著提升女性就业率,日本、法国等国家通过集体幼托和保育所建设使女性就业率提高15个百分点[38][43] - 韩国生育支持政策因推出较晚且财政投入仅占GDP 1.5%,其中60%用于托育服务,现金补贴占比仅30%,政策效果不明显[60][63] 我国人口变化特征 - 育龄女性占比从2003年20.99%降至2023年16.96%,女性初婚年龄从1978年上升至2020年28岁,粗结婚率从2011年降至2023年不足6%[3][67] - 15-64岁女性劳动参与率达70%,高于欧洲和亚洲发达经济体,年均工作时长2023年达2500小时,高于日韩欧美[78][79] - 流动人口规模从1982年持续增长至2020年3.8亿,占总人口27%,其中乡-城流动占50%,青壮年占比61.29%[4][84][90] - 低收入群体总和生育率降至1.77,流动人口生育意愿受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差异影响明显收敛[90] 我国促生育政策方向 - 呼和浩特2025年实施阶梯式育儿补贴:一孩1万元、二孩5万元、三孩10万元,全国22个地市已出台类似政策,重点倾斜二孩以上家庭[5][97] - 按呼和浩特模式全国推广需财政资金3700亿元,占一般财政支出1.3%,若按地区平均水平推广需1076亿元[99][103] - 系统性政策包括:就业领域建立企业政府育儿成本共担机制,教育系统发展普惠托育,医疗完善妇幼健康体系,住房提供共有产权房优先配售[104][106] - 2013-2024年政策演变:从"单独二孩"到"三孩"政策,2022年纳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2024年提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96]
宏观策略周论:“对等关税”以来的输家和赢家
2025-05-06 15:27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涉及行业包括能源、运输、互联网、软件、非银金融、银行、房地产、工程机械制造、汽车、科技、消费、航空货运、医疗耗材等 涉及公司包括美国银行、中国银行业、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全球资产表现分化**:对等关税后,黄金、比特币等避险资产震荡上行;资金流向欧洲、日本,新兴市场内部资金腾挪,中国市场(尤其是港股)相对落后;大宗商品因关税导致的全球衰退风险增加而表现不佳,美元因信用风险担忧而走弱,中概股因面临退市风险而跑输[1][3][5] 2. **中美行业受影响情况**:对等关税以来,中美内需板块相对泡沫化,外需板块受拖累;美国能源、运输业和中国互联网、软件、非银金融、银行业受影响较大;互联网及消费者服务领域因之前涨幅较大成为调整重点[1][7] 3. **中国房地产和生育政策**:中国房地产脱困可借鉴日本长期低息贷款和城市规划经验;生育支持政策可参考日韩经验,提供经济补贴、完善育儿设施,刺激内需,提高出生率[1][9] 4. **美国经济情况**:美国股市、债市、汇率三杀,资金流出美国,但外资对美国存量资金影响有限;美联储降息预期推迟至 7 月,美债利率交易在 3.8%左右,下行受限;二季度美国经济面临关税谈判、减税和汇率变化三大关键因素;抢进口拖累约 2 个百分点的 GDP 增长,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速约为一点几个百分点,关税仍会造成约 1 个百分点的增长拖累[1][11][17][18][20] 5. **港股市场策略**:港股市场宜采取低迷时积极介入、亢奋时适度获利的策略;行业配置应考虑成长与防御、外需与内需两条线,并结合宏观经济影响进行细致分析[1][21][22] 6. **关税对市场的影响及配置建议**:关税对美国是供给冲击,对中国是需求冲击;短期内关注红利和科技成长轮动,中期等待关税及刺激政策明确,长期可考虑科技硬件、家电、机械及家庭用品,但需聚焦个股;美国需求占比较高且转口渠道溢价能力有限的行业市场表现会相对弱一些[24][25] 7. **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韧性超出预期,并非完全由基本面解释,伴随结构性或资金面因素;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利率政策有一定影响,市场预期降息幅度较小,中国央行可能采取结构性工具和扩表工具来降低风险溢价[2][26][29][30][32] 8. **银行业情况**:一季度银行业绩负增长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增速放缓、不良贷款增加以及监管压力加大;高股息银行股票具有吸引力;银行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来自盈利模型、监管层面的金融稳定视角以及资金视角;监管推进高风险及中小型银行兼并重组,保障银行利润的稳定性;保险公司因银行股息率较高选择投资银行股票;区域性银行对关税问题反馈偏积极,将其视为寻找新业务发展机会的契机[10][43][44][47][48][49][5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美国国债持有情况**:美国国债总额约 36 万亿美元,75%由国内持有,美联储持有大量国债,海外投资者持有 25%,美国并不依赖外资来支撑其国债市场[13] 2. **巴菲特现金持仓比例**:巴菲特现金和短债资产比例一直较高,表明他对美元信用并未完全丧失信心[15] 3. **不同国家房地产应对措施**:不同国家在应对房地产泡沫及金融机构危机中采取了不同措施,如美国的 RTC 和 RFC 模式、日本的硬着陆和软着陆政策等,各有优劣[34][35][36] 4. **美国 TARP 计划**:美国在金融危机期间实施的 TARP 计划主要包括注资、政府购买资产和小范围收储,提供了约 7000 亿美元的额度,总体投入资金规模不到百亿[37] 5. **中国房地产救助方式**:中国目前采取的房地产救助方式主要是收储,郑州较为成功,全国范围内进展相对缓慢,定价机制、参与意愿及用途和退出方式仍需改进[38][39] 6. **日本和韩国人口政策经验**:日本和韩国的人口政策经验显示直接和间接补贴可以有效降低家庭生育成本,提高生育率,中国应参考日本经验,扩大补贴范围至全年龄段,并增加直接经济支持[40] 7. **呼和浩特市生育补贴政策**:呼和浩特市目前执行的一次性生育补贴政策处于初级阶段,提升生育率有限,未来应扩大补贴范围至全年龄段,并增加直接经济支持,加强职场改革及全周期支持体系建设[41][42]
山东延长婚、产假时间,从政策到文化助力生育服务升级
齐鲁晚报网· 2025-04-22 07:4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贺照阳 4月22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提升生育服务水平,保障妇 女儿童健康情况。 发布会上,记者提问:山东作为人口大省,在优化生育政策、提升家庭健康素养、引领婚育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葛玉桂介绍,省卫生健康委始终将强化生育支持政策供给、推进家庭健康促进行动和弘扬新型婚育文化作 为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聚焦政策供给、服务创新与文化引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精准施策。 第一方面,着重强化生育支持政策供给。推动新《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落地实施,将婚假由3天增加至15天,参加婚前医学检查 的,再增加婚假3天;产假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再增加60天;设陪产假15天;三周岁以下婴幼儿父母各每年累计不少于10天育儿假,并且 明确假期内工资照发、福利待遇保持不变,从制度层面减轻家庭生育负担。 第二方面,持续推进家庭健康促进行动。以健康山东建设为引领,组建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等专业师资队伍,培训家庭健康指导员近3 万人。推动优生优育指导中心、"向日葵亲子小屋"建设提质扩面,将优生优育指导服务融入家庭 ...
2024人口格局变了!经济第一大省重返第一,经济第二大省陷入停滞!什么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01 09:05
人口格局新变化 - 2024年25个省份公布人口总量数据,其中8个省份实现常住人口正增长 [1] - 江苏首次出现人口零增长,陕西、安徽、福建等省份人口止跌反弹 [3] - 广东和浙江保持人口增长,广东人口增量74万居全国第一,浙江人口机械增长排名第一 [3][7] 人口大省新变局 - 2024年广东常住人口12780万人,增量74万,其中机械增长27万 [8] - 山东人口总量10080.17万,自然负增长16.8万,机械负增长26万 [9] - 江苏和四川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连续负增长,江苏自然负增长但机械正增长超20万 [10][11] 人口流动与经济结构 - 浙江数字经济、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表现突出,广东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吸引人口流入 [4] - 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快速发展,2024年产量增长13.9%,带动人口机械正增长3.7万 [14][15] - 合肥常住人口增长14.9万,机械增长占比87.9%,强省会效应显著 [15][16] 人口结构与老龄化挑战 - 广东16-59岁人口占比66.38%,山东57.39%,江苏65岁以上人口占比18.7% [11] - 浙江自然负增长-0.36‰,但机械正增长超45万,常住人口增长43万 [12] - 多地通过落户政策、购房补贴吸引青年人口,但职业发展和社会配套仍是关键考量 [18][20]
直线拉升!事关人口、生育!刚刚,重磅来了
券商中国· 2025-03-25 03:37
国家卫健委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揭榜攻关活动 核心观点 - 国家卫健委启动2025年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 聚焦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完善 婚育文化构建及人口发展理论创新 旨在通过多学科研究提出可操作性政策建议 [3][4][6][7] - 政策研究覆盖生育医疗 假期 保险 托育 教育 住房 就业等全链条支持措施 强调国内外数据对比及中长期政策储备 [6] - 资本市场反应迅速 贝因美涨停 孩子王 爱婴室等婴童概念股跟涨 显示行业对生育支持政策预期升温 [2] 工作目标与方向 - **人口高质量发展理论体系** - 系统梳理国内外理论与实践成果 开展定量研究 优化政策环境设计 [5] - **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 评估现有措施效果 包括育儿补贴 托育服务等 提出改进方案 [6] - **生育友好社会氛围** - 分析婚育观念变化趋势 研究构建新型婚育文化的政策路径 [7] 实施安排 - **时间节点** - 申报截止2025年4月5日 专家评审4月20日完成 10月31日前提交最终成果 [9] - **参与机制** - 允许高校 科研院所及省级卫健委牵头 鼓励跨单位联合申报(协作单位≤3家) [9] - **成果验收** - 中国人口学会组织专家评估 优秀成果将获表扬并辅助决策转化 [10] 市场影响 - 婴童产业板块异动 贝因美 骑士乳业 西部牧业等公司股价快速拉升 反映资本市场对政策潜在利好的提前布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