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津贴

搜索文档
生娃养娃,这些真金白银的政策值得关注(服务窗)
人民日报· 2025-09-01 22:41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完善生育支持体系和激励机制 聚焦育儿补贴 免费学前教育 托育服务等方面 旨在降低生育 养育 教育成本 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1] 直接经济补贴 - 从2025年1月1日起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育儿补贴 每孩每年3600元 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中央财政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 [2] - 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 目前20个省份实现直接发放 确保参保人第一时间得到经济支持 [2] 教育成本减免 - 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保育教育费 政策覆盖公办民办幼儿园 预计今年秋季学期惠及1200万人 [3] - 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覆盖子女养育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每月每孩2000元定额扣除 子女教育专项从学前教育至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每月每孩2000元定额扣除 [3] 服务体系建设 - 加快构建"1+N"托育服务体系 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 多种托育形式为网络 推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4] - 各省普遍延长产假至158天以上 设立15天左右配偶陪产假 5-20天父母育儿假 保障生育假期落实到位 [4] - 提高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水平 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 提高多子女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 进一步减轻家庭负担 [4]
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这些地方已实现→
中国基金报· 2025-09-01 07:27
来源:国家医保局网站 国家医保局消息,目前, 全国有20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实现生育津 贴直接发放至个人 ,即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山 东、河南、湖北、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生产建设 兵团,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的统筹区占比将近八成。 各统筹区生育津贴发放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 | | 沈阳 葫芦岛 | V | V | | --- | --- | --- | --- | --- | | | | 鞍山 | V | | | | | 抚顺 | V | | | | | 本溪 | V | | | | | 丹东 | V | | | | | 锦州 | V | | | б | 辽宁 | 营口 | V | | | | | 铁岭 | V | | | | | 朝阳 | V | | | | | 大连 | | V | | | | 阜新 | | V | | | | 辽阳 | | V | | | | 盘锦 | | V | | | | 长春市 | V | V | | | | 吉林市 | V | V | | | | 四平市 | V | V | | | | 辽源市 | ...
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这些地方已实现→
第一财经· 2025-09-01 07:11
全国生育津贴发放进展 - 全国20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全面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3] - 实现直接发放的统筹区占比接近80%[3] - 覆盖省份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 各省份具体实施情况 - 辽宁省内大连、阜新、辽阳、盘锦等城市实现直接发放[5] - 河北省沧州、衡水、省本级、雄安新区等地区实现直接发放[6] - 山西省大同、忻州、晋中、临汾等城市实现直接发放[6] -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乌海市、包头市等实现直接发放[6] - 江苏省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等实现直接发放[7] - 浙江省杭州、宁波、舟山等全省范围实现直接发放[7] - 吉林省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等实现直接发放[8] - 黑龙江省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实现直接发放[8] - 山东省济南、青岛、淄博等全省范围实现直接发放[9] - 安徽省合肥市、淮北市、蚌埠市等实现直接发放[10] - 福建省福州、莆田、泉州等全省范围实现直接发放[10] - 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等实现直接发放[10] - 河南省郑州市、新乡市、许昌市等全省范围实现直接发放[11] - 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等全省范围实现直接发放[11] - 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等实现直接发放[13] - 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等实现直接发放[13][15]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柳州、桂林等实现直接发放[15] - 海南省全省实现直接发放[14] - 重庆市全市实现直接发放[14] - 四川省成都、自贡、攀枝花等全省范围实现直接发放[14] - 贵州省黔西南州、遵义市、黔东南州等实现直接发放[14] - 云南省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等实现直接发放[17] - 西藏自治区全区实现直接发放[17] - 陕西省榆林市、西安市、宝鸡市等实现直接发放[16] -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市、嘉峪关市等实现直接发放[16] - 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等实现直接发放[16] - 宁夏回族自治区未在列表中但属于20个全面实现省份[3]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克拉玛依市及各师均实现直接发放[18] 特殊说明 - 部分统筹区存在根据申请途径、单位和人群不同 既可发放至单位也可发放至个人的情形[18]
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这些地方已实现!
券商中国· 2025-09-01 06:37
国家医保局生育津贴发放政策进展 - 国家医保局积极推进各地医保部门优化生育津贴发放流程 持续调度推进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 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1] - 自6月以来 河北 浙江 吉林 云南 河南等省又相继在全省全面推开生育津贴发放至个人 [1] - 四川省也已于近日正式发文 9月1日起在全省全面实现生育津贴直达个人 [1] 全国生育津贴发放覆盖情况 - 目前全国有20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 [1] - 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的统筹区占比将近8成 [1] - 具体省份包括河北 山西 内蒙古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浙江 福建 山东 河南 湖北 海南 重庆 四川 云南 西藏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 地方统筹区实施情况 - 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中 沈阳 葫芦岛 鞍山 抚顺 本溪 丹东 锦州 营口 铁岭 朝阳等10个城市已实施 大连 阜新 辽阳 盘锦等4个城市未完全覆盖 [3] - 吉林省所有9个地级市及梅河口 长白山管委会均全面实施生育津贴直发 [3] - 黑龙江省13个地级市中 哈尔滨 牡丹江 佳木斯 大庆 鹤岗 绥化 大兴安岭等7个城市已实施 齐齐哈尔 鸡西 七台河 黑河 双鸭山 伊春等6个城市未完全覆盖 [3] - 江苏省13个地级市全部实现生育津贴直发 包括南京 无锡 徐州 常州 苏州 南通 连云港 淮安 盐城 扬州 镇江 泰州 宿迁 [3][4][5] - 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 杭州 宁波 舟山 嘉兴 湖州 台州 温州 丽水等8个城市已实施 绍兴 衢州 金华等3个城市未完全覆盖 [5]
9月1日起 四川职工生育津贴直接发给本人
四川日报· 2025-08-06 03:22
政策调整 - 省医保局决定调整全省职工生育津贴申领和发放方式 从9月1日起实施[1] - 申请方式由参保单位申请调整为职工或其委托人申请[1] - 支付方式由医保经办机构支付给用人单位调整为直接发放至职工本人[1] 政策背景 - 生育津贴是对职业妇女因生育休产假离开工作岗位期间工资收入的替代[1] - 计发标准为女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1] - 调整目的是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并优化生育津贴申领流程[1] 现行政策 - 目前全省灵活就业人员和领取失业金期间人员生育津贴由医保经办机构直接支付给个人[1] - 单位职工生育津贴由医保经办机构支付给用人单位[1] 配套措施 - 省医保局要求各地医保部门畅通生育津贴申领查询渠道[1] - 需为参保职工和单位提供职工生育津贴申领情况查询服务[1]
生育津贴直发个人 生育环境如何更友好?
央视网· 2025-06-25 21:17
生育津贴政策进展 - 全国近六成统筹区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 [1] - 13个省份所有统筹区已全面实现生育津贴直发个人 [4] - 2024年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超2.5亿人 [3][12] 生育津贴发放机制 - 生育津贴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非用人单位承担 [1] - 2024年人均生育津贴达2.6万元 全年待遇支出1431亿元 [4] - 津贴按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均工资计发 免征个税 [3] 流程优化成效 - 株洲市实现线上"一站式"办理 办理时长从20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 [9] - 取消准生证/结婚证等纸质材料 实现"不出月子即享津贴" [12] - 单位通过医保网厅"一键提交" 资料审核后直发个人账户 [13] 政策完善方向 - 探索免申即享模式 解决人户分离家庭跨地区数据共享问题 [15] - 部分地区已试点延长产假 扩大生育奖励保障范围 [17] - 需推动全国全覆盖 补齐未实现直发省份的短板 [15] 行业影响 - 生育保险与职工医保合并实施后参保人数显著增长 [3] - 津贴标准通常高于女职工本人工资 形成收入保障 [3] - 流程简化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缓解女性就业压力 [5]
我省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952.37万人
海南日报· 2025-06-18 00:58
医保参保情况 - 截至6月13日全省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952.37万人,其中职工278.86万人、居民673.51万人,综合参保率稳定在95% [1] - 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参保激励约束机制,对连续参保和零报销人员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 [1] - 聚焦大学生、新就业形态人员、断保人员等群体,精准发动参保 [1] 医保基金运行 - 1-5月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82.63亿元,总支出64.51亿元,累计结余459.29亿元 [1] - 医保基金运行总体平稳,统筹基金实现合理结余 [1] 医保待遇提升 - 职工医保普通门诊待遇提高,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普通门诊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2500元和3000元 [1] - 从6月1日起生育津贴实行"即申即享",可直接发放给参保人 [1] - 澄迈县长期护理保险试运行稳步推进,已有123名失能人员享受护理服务待遇 [1] 便民服务措施 - 试点上线"惠琼保"2025版"一站式"理赔,实现"医保+商保+自付"同步结算 [2] - 全省开通跨省联网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住院366家、普通门诊744家、门诊慢特病340家 [2] - 优化异地就医备案服务,上线"即申即享",住院参保人员跨省直接结算率达99% [2]
热点思考|应对低生育:海外经验与我国特征 —— “应对低生育”系列二(申万宏观 · 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研究· 2025-05-22 01:27
应对低生育率的国际经验 - OECD经济体生育支持政策针对父母、幼儿、企业三大主体,包括生育津贴、托育支持、税费优惠、就业支持等政策,呈现系统化、阶梯型特征,由专门家庭福利部门持续完善 [2][27] - 现金转移类财政支持和托儿服务对总和生育率影响显著,家庭福利支出达GDP的2%-3%时政策效果较好,法国、瑞典生育率已回升至警戒线以上,而韩国、新加坡因政策推出较晚且力度不足效果有限 [2][43] - 财政支持、产假长短和正规儿童照料能提振生育率和女性就业率,托幼服务在瑞典、日本等国显著改善女性就业,形成生育与就业的正向循环 [31][38] 我国人口变化特征 - 育龄女性占比从2003年20.99%降至2023年16.96%,女性初婚年龄延迟至28岁,粗结婚率不足6%,晚婚晚育现象突出 [3][67] - 15-64岁女性劳动参与率达70%,年均工作时长约2500小时,高工作强度与育儿成本抑制生育意愿,与日韩工业化阶段特征相似 [3][78] - 流动人口达3.8亿占总人口27%,其中青壮年占比61.29%,户籍与公共服务差异使其生育意愿降至2以下 [4][90] 我国促生育政策方向 - 呼和浩特实施阶梯式补贴:一孩1万、二孩5万、三孩10万,全国22个地市已推行类似政策,若按该标准全国推广需财政支出3700亿元占一般预算1.3% [5][97][99] - 系统性政策需覆盖就业(弹性工作制、企业成本分担)、教育(普惠托育)、医疗(妇幼保健)、住房(共有产权优先)等多领域协同 [5][104] - 需针对性解决流动人口需求,2020年流动育龄女性占全国女性21.22%,公共服务均等化或成政策重点 [90][91] 全球人口发展规律 - 全球总和生育率从1963年峰值2.27%降至2021年1.52%,东亚地区最低仅1.5,2080年人口达103亿峰值后将下降 [7][23] - 低生育率存在自我强化机制,总和生育率1.5为警戒线,欧洲通过"速度奖励"(瑞典30个月内生二孩可获额外津贴)等创新政策阶段性提升生育率 [20][49] - 人口转变理论揭示工业化进程中生育率下降的三阶段特征,当前进入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的后工业化时期 [13]
热点思考|应对低生育:海外经验与我国特征 —— “应对低生育”系列二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3-25 16:24
应对低生育率的国际经验 - 欧洲和东亚经济体推出生育支持政策,包括生育津贴、托育支持、税费优惠和就业支持等,政策呈现系统化和阶梯型特征[2][27] - OECD数据显示现金补贴和托儿服务对提升生育率和出生率效果显著,具体效果因国家经济社会状况而异[2][31] - 法国和瑞典因财政支持力度大且育儿制度完善,生育率回升至警戒线以上,而韩国和新加坡因政策推出晚且力度不足效果不明显[2][43] 我国人口变化的特征 - 我国育龄女性占比从2003年的20.99%降至2023年的16.96%,女性初婚年龄升至28岁,粗结婚率降至不足6%[3][67] - 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达70%,工作时长呈上升趋势,2023年达2500小时,高于韩国、日本和美国[78][79] - 流动人口达3.8亿,占总人口27%,其中青壮年占61.29%,生育意愿受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差异影响明显下降[4][84][90] 我国可能的促生育政策 - 呼和浩特对一孩、二孩和三孩家庭分别补贴1万、5万和10万元,全国已有22个地市出台类似政策[5][98] - 若按呼和浩特模式全国推广,总补贴规模或超370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3%[5][100] - 系统性政策支持包括就业权益保障、普惠托育、妇幼健康服务和住房优先配售等多维度措施[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