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集群
icon
搜索文档
经开区跑出绿色产业“加速度”
镇江日报· 2025-05-06 23:52
镇江经开区新能源产业发展历程 - 2010年5月镇江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并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同年9月启动建设新能源产业园 [1] - 2023年新能源产业园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入驻企业超20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9家),成为长三角新能源重要增长极 [1][4] - 园区先后获批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园区、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江苏省省级特色示范园区 [4][5] 龙头企业与产业集群 - 中节能太阳能科技(镇江)公司为首家入驻企业,2024年光伏组件全球累计出货量突破30GW,连续十年位列全球组件出货量前二十 [2][3] - 园区形成光伏组件、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三大细分领域集群,汇聚22家相关企业(含4家规上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 [4][5] - 特安锂新能源自主研发预镀镍电池钢产品可替代进口并降低成本20%,硅翔技术江苏公司锂电池模组产品年产值将增至2.5亿元 [4] 智能化转型与技术创新 - 中节能数字化车间日产能提升至15000件光伏组件,孚能科技镇江工厂实现物联网覆盖并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智能制造企业 [2][6] - 东方电热科技子公司华智新能源实现日产1000套新能源汽车PTC加热器,恩坦华汽车零部件每分钟下线一件无框玻璃升降器 [7] - 2024年经开区为10家企业争取江苏省制造强省资金超2600万元,新能源规上企业总产值达170.4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12.6%) [7] 未来发展规划 - 2025年计划通过"溯源招商"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打造"丁住办"服务品牌强化营商环境 [5] - 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倾斜资源支持重大龙头项目,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8]
河南全力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5-02 22:01
河南实体经济发展与项目投资 - 河南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2023年实施"三个一批"项目1.68万个,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9718个,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 - 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二期和中原医学科学城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形成新能源电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1][7] - 2024年河南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2%和12.0% [7] 物流与新兴产业布局 - 京东物流(豫北)智慧物流港项目总投资6亿元,建成后将带动数千人就业并成为豫北综合性物流枢纽 [2] - 上汽集团新能源电池工厂落户郑州,中原未来食品科技城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加速落地漯河 [4] - 2025年河南目标实现整车产量200万辆(含新能源汽车140万辆),推进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等重大项目 [4] 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 - 郑州恒达智控科技通过自动化改造,研发人员占比达制造工人5倍,人均生产率提升67% [5][6] - 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郑州研究院项目加速落地,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等创新平台建设推进 [8] - 2025年河南重点建设项目1037个,总投资约3.1万亿元,年度投资目标1万亿元 [7] 基础设施与交通建设 - 焦洛平高铁、南水北调观音寺调蓄工程等6个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总投资1646.8亿元 [3] - 加快建设雄商高铁、平漯周高铁,开工建设商丘机场、南信合高铁,建成沿黄高速公路等项目 [4] 营商环境优化 - 开封宸亚新能源碲化镉薄膜发电项目享受全流程代办服务,实现"一次都不用跑" [9] - 河南推行"联审联批+预审批+代办制",7195个事项实现"掌上办",用地和能耗指标优先保障重大项目 [9][10] - 郑州实行项目"四色信号"动态管理,南阳开发重点项目监管平台,漯河建立用地并联审查制度 [10]
江苏最小地级市,凭什么成为“创新强者”?
36氪· 2025-04-29 07:55
核心观点 - 镇江作为江苏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级市,却培育出多个全球领先的产业和企业,如全球坝体最高的抽水蓄能电站(182.3米)、全球最大的碳纳米管生产企业天奈科技、全球最早获NMPA注册的便携式脑功能成像设备NirSmart [1][2][3] - 镇江2024年GDP达5540.01亿元(全国第57位),虽体量小但含金量高,科技创新集群全球排名第77(中国第22),城市创新能力全国第41(江苏第6) [8][9][10] - 制造业是镇江创新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制造业开票销售3684.3亿元(增速13.2%),形成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两个千亿级集群,拥有鱼跃医疗、天工国际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17][18][20][22] 产业格局 - **产业集群**:重点发展8条产业链包括智能农机装备、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每条产业链均有"隐形冠军"企业,如鱼跃医疗7大产品市占率连续10年第一、吉贝尔药业利可君片市占率80% [20][22] - **县域经济**:丹阳(眼镜产量占全球50%)、扬中(船舶海工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句容(新材料等4个百亿级集群)3市入选2024全国百强县,形成专业化制造基地 [16][17] - **技术突破**:大全集团直流断路器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图南合金掌握高温合金大型薄壁铸造核心技术,天工国际实现粉末冶金规模化生产 [22][24] 创新生态 - **研发能力**: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29.71件(江苏第4),有效发明专利25725件(同比+19.9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4.7% [24][31] - **产学研协同**:连续5年举办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大会,2023年与长三角技术合同交易额150亿元,上海项目占新签约项目的7%(64个/394亿元) [31][32] - **赛道选择**: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三大新兴产业,建成全省唯一航空航天特色产业试点,集聚118家涉航企业形成6大特色板块 [27][29] 发展策略 - **区域协同**:通过宁镇扬一体化对接上海"3+6"产业体系,上海项目投资年均增长200%,形成"双向赋能"的开放式生态 [29][31][32] - **差异化竞争**:避免与周边城市同质化,选择通用飞机等细分领域突破,构建"一园一场一镇一院"特色布局 [27][29] - **资源整合**:利用长三角区位优势承接创新资源溢出,技术交易额和高新产值占比显著提升,实现"小体量高能量"发展 [31][32][41]
从“追城市”到“追产业”,技术人才开始流向非一线城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8 13:04
技术人才流动趋势 - 粤港澳大湾区新一线城市及二三线城市如佛山、东莞、惠州正形成技术人才集聚效应,东莞2025年一季度简历投递量环比增幅超70% [1] - 一线城市虹吸效应仍强,但东莞、杭州、合肥等城市简历投递量环比增幅均超70%,郑州、合肥、东莞、重庆等产业特色鲜明城市投递增速超30% [3] - 跨城市投递人数同比增长23.22%,产业特色鲜明城市成为人才流动新势力 [3] 产业集群与人才吸引力 -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加速,佛山高端装备制造、东莞智能终端、惠州新型储能等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依托头部企业如华数机器人、华为、亿纬锂能等产业链辐射效应重构区域人才版图 [4] - 优质企业和新兴产业成为城市人才竞争力核心要素,珠三角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专业技术工程师招聘需求增长约10% [5] - 完整产业集群(如锂电)、地方政府人才政策支持、较低生活成本是吸引技术人才三大关键要素 [6] 企业招聘与人才匹配 - 亿纬锂能惠州总部外地员工规模显著,每年新增招聘需求约1000人,2025年春季招聘活动中技术研发和智能制造岗位占比超70% [6] - 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高度匹配,区域创新生态和配套设施完善推动人才向粤港澳大湾区主动流动 [6] - 企业品牌与产业平台是吸引人才第一步,区域产业集群认可度(如"杭州六小龙")对招聘效果有显著影响 [6] 人才择业观变化 - 研究型、技术型人才流动呈现"先选企业,再选城市"趋势,产业优先于区位的择业观重塑高端人才区域分布格局 [3] - 求职者更关注企业岗位与专业契合度,如科顺股份沥青焦化研究方向吸引材料与化工专业人才 [3] - 量子计算等前沿学科人才选择东莞因大湾区融合优势为全链条创新提供理想土壤 [2] 城市发展要素 - 房价、地理位置、经济环境、人才政策是技术人才判断城市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 [7] - 三四线城市岗位资源倾斜政策与可控生活成本、活力生活方式结合,有望吸引更多技术人才 [7]
从硅谷到深圳“机器人谷”,全球硬科技新范式何以再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3 13:35
作 者丨林典驰 编 辑丨孙超逸 当硅谷核心区Pa l o Alt o的咖啡馆里,工程师们用马克笔在玻璃窗上推演算法时,大洋彼岸的 深圳众擎机器人,正在大街上漫步。机器人的走路仪态酷似人类,以至于英伟达高级AI研究 科学家Jim Fa n也转发感叹,"这是真的么?很难分得清是真实的或是三维动画和So r a生成 的。" 东西方的科技碰撞一触即发,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深圳的机器人不仅能够走路,还能够助人爬 山、冲泡咖啡、送餐。 有意思的是,生产这些机器人的公司大多来自于深圳南山区,这里渐渐孕育出了一个"机器人 谷",它位于深圳大学城及其周边,沿着留仙大道、地铁5号线分布,恰好也是阳台山南部余 脉和塘朗山之间的谷地。 在这条狭长的谷地中,拥有诸如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近十所知名高校和 研究机构,更是有着密度堪比硅谷的机器人公司矩阵,以及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集聚特 色,成为一条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产业集群特色的"科技走廊"。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发现,在深圳"机器人谷"诞生了完整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链。近百家 机器人公司中,拥有诸多细分领域的龙头,如无人机龙头大疆,机器视觉识别领域的龙头奥比 中光, ...
从硅谷到深圳“机器人谷”全球硬科技新范式何以再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3 11:52
深圳"机器人谷"产业集群 - 深圳南山区形成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特色的"科技走廊",沿留仙大道、地铁5号线分布,聚集近十所高校及研究机构,产学研一体化特征显著[1][3] - 区域内拥有近百家机器人公司,包括大疆(无人机)、奥比中光(机器视觉)、速腾聚创(激光雷达全球出货量第一)、优必选(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等细分领域龙头[2][6] - 产业链本地化率达60%,半径10公里内可完成机器人从设计到量产闭环,头部企业国产化率超90%[9] 技术突破与创新模式 - 企业实现"机电智一体化"融合,如速腾聚创突破激光雷达和灵巧手技术,优必选将群体智能技术引入工业人形机器人[4][11] - 关键技术专利增长显著:2021-2023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7.9%,柔性关节、多模态感知等领域形成专利护城河[5] - 智平方发布搭载自研具身大模型AlphaBot 2的通用智能机器人,融合DeepSeek技术实现长程任务推理[11][12] 供应链与产业生态 - 深圳电子制造生态全球最密集,支持"上午设计、下午打样、次日量产"的极限效率,如华强北电子市场缩短研发周期[6] - 供应链高度集聚:触觉传感器、伺服电机、机械臂等核心部件均可本地快速交付,企业定制零件效率提升50%且成本节省30%[6][9] - 2023年深圳机器人产值达1797亿元(全国第一),聚集超1600家企业覆盖全产业链[6] 资本与政策支持 - 深圳设立百亿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如乐聚机器人获松禾资本1000万元天使投资[4][5] -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孵化越疆科技(协作机器人全球前二)、优必选等企业,形成"孵化摇篮"效应[4][7] 全球竞争差异化路径 - 大湾区唯一同时具备机电技术与人工智能优势的区域,英伟达CEO黄仁勋称此组合全球罕见[10] - 对比硅谷"软硬分离"模式,深圳以"具身智能"突围,如众擎机器人实现"体能+智能"融合,英特尔选择在深圳发布具身智能解决方案[10][12]
2025 VS 2024,企业出海的变与不变
吴晓波频道· 2025-04-22 16:04
中国企业出海趋势 - 2024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024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7%,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5万亿元,同比增长7.1% [4] - 出海模式从"产品出海""产能出海"向"品牌出海"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方向不断涌现 [6][13] - 东南亚成为重要增量市场,2024年对东盟投资增长12.6%,泡泡玛特东南亚营收达24亿元,同比增长619.1% [20] 全球化新特征 - 全球化未结束但形式改变,主角从发达国家转向亚洲,需构建全球供应链网络应对复杂环境 [9][11] - 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2000年美国GDP是中国的8倍,2024年缩小至1.5倍,中国GDP将超越美国 [16][17] - 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的中产阶级催生庞大增量市场,中国招商打法转变为"市场换空间" [21] 本土化战略关键 - 需从能力"溢出"转向对当地的"付出",比亚迪乌兹别克斯坦工厂提供就业,口碑反哺市场 [22][24] - 产业集群经验可赋能出海,华立集团在海外建立工业园区,200+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链生态 [29][33] - 华商出海产业服务联盟整合2000+企业和200+服务机构,实现资源互通和抱团出海 [34] 峰会核心议程 - 探讨全球化3.0时代破局,聚焦供应链重构、本地化实践、产业链协同等议题 [39][40][41] - 发布《2025中国企业出海人才培养报告》,解决人才卡点问题 [42][43] - 设置"新马游学"和"出海必修课",涵盖政策洞察、标杆参访及全生命周期管理 [79][80] 行业案例数据 - 中国出海微短剧单月收入达5970万美元,下载量增长1893%,东南亚占比超780万次 [20] - 网易游戏《巅峰极速》占领泰国、马来西亚免费榜榜首,文娱领域表现突出 [20] - 泡泡玛特海外业务中东南亚贡献47.3%营收,显示区域市场爆发力 [20]
2025 VS 2024,企业出海的变与不变
吴晓波频道· 2025-04-22 16:04
中国企业出海趋势 - 2024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024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7%,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5万亿元,同比增长7.1% [3] - 中国企业出海正从"产品出海""产能出海"向"品牌出海"转变,新产业、新业态、新方向不断涌现 [5] - 东南亚成为重要增量市场,2024年对东盟投资增长12.6%,泡泡玛特东南亚营收24亿,同比增长619.1% [19] 全球化新特征 - 全球化未结束但形式改变,主角变化,美国等发达国家试图阻止全球化扩展 [8] - 构建全球供应链网络成为企业参与国际博弈的重要筹码 [9] - 2024年中国企业在东南亚、中东、中亚等地建立工厂,推动出海模式升级 [10][11] 亚洲市场机遇 - 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2000年美国GDP是中国的8倍,2024年仅为1.5倍 [14] - 东南亚成为中企出海重要目的地,泡泡玛特、网易等企业在东南亚市场表现亮眼 [18][19] - 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的中产阶级催生庞大增量市场 [19] 本土化战略 - 企业需学会"付出"而非"溢出",扎根当地才能获得市场成功 [21] - 比亚迪乌兹别克斯坦工厂提供大量就业,口碑反哺市场,实现正向循环 [23] - 出海企业需理解当地基础设施、政策法规,互惠互利才能长期发展 [24] 产业集群与抱团出海 -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群经验可复制到海外,如东南亚、墨西哥的中国工业园区 [27] - 华立集团在海外建立工业园区,数百家企业入驻作为出海第一站 [28] - 华商出海产业服务联盟已有2000+企业,200+服务机构,实现资源互通 [30] 第二届峰会亮点 - 聚焦全球化3.0时代破局与重构,邀请50+学者、企业家、政府代表 [35] - 关注全球产业链重构机遇,建立1500+企业家资源链接圈层 [36] - 发布《2025中国企业出海人才培养报告》,解决人才卡点问题 [38]
仪征:聚焦汽车产业,立足“6群8链”,奏响全面发展强音
扬子晚报网· 2025-04-21 01:18
汽车制造产能与效率 - 上汽大众仪征工厂每分钟可下线1辆新车 年产量近20万辆[1][3] - 2024年开票销售额达180亿元 同比增长40%[3] - 新能源整车产线改造项目加速落地 将整合新能源车型产能并引入高附加值车型[3] 产业链布局与集群发展 - 形成整车及零部件"1+100"产业格局 涵盖传动件、发动机零部件、底盘、座椅等完整体系[5] - 构建"大众整车-零部件-地方国企"联合体 推动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制造转型[6] - 汽车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 分为四大功能分区 被授予多项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基地称号[3] 区域经济与产业集群 - "6群8链"产业集群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等六大集群和八大产业链[8] - 2024年一季度八大产业链实现营收455.9亿元[9] - 规划未来3-5年打造2个千亿级、2个500亿级、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13] 基础设施与配套建设 - 开展定制化人才公寓改造 优化交通、餐饮、商业等配套设施[6] - 2024年11月启动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提升园区专业辨识度[6] - 2024年实现22个项目"拿地即开工" 位列扬州县市区第一[12]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实施工业企业梯度培育 新增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 - 全年技改项目超80个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1] - 与南京高校合作建立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和大数据研究院 大学生创业协作联盟高校达17家[11] 多元化产业发展 - 新材料产业以300万吨PTA和对位芳纶项目为支撑向绿色高端化转型[8] - 大数据产业三大算力中心标准机架达3.7万个 服务器上架率80% 智算能力20000P[8] - 临江重工聚焦LNG船和海工装备 装备制造产业实现西门子项目"当年开工投产"[9]
20多万条企业大数据背后:上海制造为何仍有竞争力
澎湃新闻· 2025-03-25 23:04
上海2025重点产业布局 - 上海发布14个区级主导的产业特色赛道集聚区,包括浦东张江+金桥新一代电子信息集聚区、静安超高清视听产业集聚区、徐汇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等 [1] - 金山区碳谷绿湾产业园为上海市26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聚集巴斯夫、科莱恩等全球化工企业及联乐化工、新旺科技等新材料企业,重点发展半导体材料、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 [1] 产业集群优势 -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占地3平方公里,工业机器人产值占全国1/9、上海1/3,涵盖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商及发那科等全球机器人制造商 [4] - 中国产业集群特点为地理集中促进合作,2019年起国家部委公布500多个国家级产业集群,上海入选超20个,居全国前列 [4] - 徐汇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模速空间"孵化器集聚上百家大模型企业,从业者中超千名AI人才中1/3为28岁以下年轻人 [9] 产业政策与成本优化 - 2024年上海工业降本增效政策累计减负521亿元,其中企业融资成本占比47%,覆盖756家中小微先进制造企业,贷款利率下降近1% [11] - 上海大工业平均电价下降6分钱(同比降6.8%),天然气成本降12.9%,蒸汽成本降8.7% [11] - 上海推出4000亿元"专精特新贷",信用贷款占2000亿元,单户担保额度从2000万元提升至3000万元 [13] - 2024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收成本为82.46元,低于全国均值2.7元及长三角均值2.9元 [13] 创新要素与新兴领域 - 2024年上海新增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2万家 [9] - 上海强化智算、语料、绿电等创新要素供给,依托人才、教育、医疗资源及全球最大口岸降低企业出海成本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