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价值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视点丨多元特色绘就文旅发展新图景
新华网· 2025-09-27 06:03
近年来,国内多地深挖地域特色,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文化赋能、模式创新等方式,多维度展现文旅产业发展新态势。 这里是东北地区首个全景式金代文化体验项目——长白山·金1172情景式金代主题演艺街区。该项目总占地面积达14000平方米,创新采用"文化 +科技+演艺"的融合模式,挖掘金代与长白山的历史渊源。 项目每日常态化呈现30余场演艺活动,设置了角色扮演互动、金代市井生活体验、祈福仪式展演、长白山奇境探秘四大模块。这些模块引导游客 从"旁观者"转变为"剧中人",实现多层次沉浸式体验。 近年来,长白山将生态建设、城镇发展与文化旅游相融合,坚持山上山下、景区城区一体化联动发展,把池北区二道白河小镇精心打造成4A级景 区、"国际慢城"。游客不仅能到山上观赏神秘壮美的天池景观,在山下亦可欣赏自然美景,体验小镇"慢生活"。 近年来,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立足"南太行之巅"的独特区位,依托生态、气候、文化、药材等资源优势,坚定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 探索出一条"生态价值转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路径。 "咖旅+"的多元业态带来了普洱旅游热。2025年7月至8月,普洱市全市共接待游客1025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86.5 ...
解码古城襄阳“绿色变奏”:执“生态笔”绘宜居城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05:43
解码古城襄阳"绿色变奏":执"生态笔"绘宜居城 据悉,襄阳将水污染防治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清单,层层压实治水责任;坚持水资源、水生 态、水治理"三水共治"理念;与周边多地建立水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机制等,筑牢汉江流域生态安全 屏障。 中新网襄阳9月25日电 (张倩龙 李丹 赵月)举目碧空如洗,四顾绿意萦怀。漫步湖北襄阳古城,蓝天碧水 与千年城墙相映成趣,生态福祉触手可及。近年来,襄阳以生态治理重塑城市底色,以绿色动能驱动产 业升级,交出一份生态与经济双赢答卷。 穿梭于夜幕下的襄水街,灯影波光交织,古居水岸相映。初次打卡,游人很难将这古色古香的"国潮 街"与曾积雨成涝的"接水盆"联系到一起。 9月24日,湖北襄阳汉江两岸碧空如洗,风景如画。(无人机照片)张倩龙 摄 汉水清波映古城 生态环境改善,源于襄阳"铁腕治水"决心。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在襄阳境内全长195公里。保护汉江 流域生态环境,是襄阳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襄阳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比例71.8%,同比增加2%;PM2.5平均浓 度48.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6%。这份"蓝天成绩单"背后,是该市多维度深化大气污 ...
走,一起参观“大熊猫老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5 00:08
图①: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两只大熊猫正在玩耍。 郝立艺摄 图②: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拍摄到的野生大熊猫。 马文虎摄 图③: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南入口社区"貊貊家园"。 任珏鑫摄 图④: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科普教育中心。 郝立艺摄 今年是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近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四川省人 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守护自然瑰宝、共绘和合之美"为主题的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在四川省成都市举 行。 在论坛举行前,来自新西兰、比利时、荷兰等国家的驻华大使、参赞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相关负责 人,深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等地,实地感受我国大熊猫保护 以及生态建设成果。 大熊猫种群稳步壮大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后,很多游客慕名而来,7月—9月是游览旺季,民宿几乎一房难求。"站在自家民 宿门口,发展村村民周洪告诉记者,除了大熊猫,龙苍沟的鸟类也比较丰富,很多观鸟爱好者以及动植 物保护者经常跑来调研、拍摄。 龙苍沟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熊猫文旅"已成当地支柱产业:投资10亿元建设"貊貊家园"综合体,提档 升级70家民宿并成立"熊猫民宿联盟","熊猫氧养 ...
中国威士忌,何以千岛湖
杭州日报· 2025-09-24 02:02
千岛湖威士忌国际嘉年华。 环湖翠峦叠嶂间,6座威士忌酒厂轮廓隐现,一股"金色浪潮"正澎湃涌动——除本土企业千岛湖威 谷酒庄这一技改项目外,淳安自2022年以来先后引进5个威士忌项目,总投资约42亿元,预计全面达产 后年产能超2万吨。 威士忌被誉为"时间的艺术",按国标需在橡木桶中陈酿至少3年。"酒体窖藏6年以上才趋于稳定, 风味也更富层次。"周雪松表示,这段等待如同"黑夜中的坚守"。因此,不少酒厂在打磨工艺的同时, 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隐象规划打造86亩工旅艺综合体,游客可参观酿造全流程、品鉴原酒,并体验 主题餐饮与住宿;淳岸酒业也将生产线设计为观光动线,增强互动体验。 这一创新得益于淳安推行的"工业+商服"混合用地模式。该政策突破传统工业用地功能限制,允许 在同一地块兼容生产与文旅业态,为企业节省约30%用地成本,助力实现"从蒸馏器到餐桌"的一站式体 验。 "天下第一秀水"千岛湖。 刚刚过去的周末,千岛湖畔酒香四溢、人声鼎沸。为期三日的第二届千岛湖威士忌国际嘉年华圆满 落幕,来自国内外的30余个威士忌品牌携上百款酒品与爱好者共飨。 千岛湖,这片以"天下第一秀水"闻名的生态高地,正悄然蜕变为中国威士忌版图上 ...
金融活水点绿成金
经济日报· 2025-09-23 22:10
绿色金融发展模式 - 绿色金融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重要推动力 金融机构通过优化产品和服务将资源精准导向节能环保 生态修复等绿色领域 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赢 [1] - 浙江安吉余村通过整合周边24个村形成"大余村"发展格局 由浙江安吉余村建设控股集团统一规划经营 提升融资能力 风险控制和产业运营水平 金融支持对生态价值转化至关重要 [1] 融资工具创新 - 兴业银行通过银团贷款模式为浙江安吉余村建设控股集团提供10亿元贷款 期限18年 银团贷款有助于分散风险 降低信贷压力 提高金融稳定性 并提供灵活提还款安排 [2] - 除银行贷款外 集团正谋划运用PPN(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 CMBS(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及公司债等方式融资 [2] 绿色金融业务规模 - 截至今年6月末 兴业银行杭州分行绿色融资余额2219亿元 绿色贷款余额1399亿元 [3] - 业务结构中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规模最大达814亿元 占比58% 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产业213亿元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产业155亿元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73亿元 [3] 产业绿色转型案例 - 华峰集团利用废旧矿泉水瓶 旧衣服生产再生纤维 为国际运动品牌提供低碳运动鞋面 厂区日消耗塑料瓶六七百吨(约300万-350万个瓶子) [4] - 兴业银行莆田分行为华峰集团子公司福建赛隆科技"年产5万吨绿色纤维技改项目"开启绿色审批通道 一周内完成尽职调查并落地贷款 [4] - 后续支持集团福建赛纤新材料"年产12万吨循环再生绿色功能性新材料"项目 覆盖13个子公司 提供项目贷款 流动资金贷款等多元化信贷业务 [5] 区域产业金融支持 - 兴业银行莆田分行近三年为129家规模以上鞋服企业及上下游客户提供融资超140亿元 依托"鞋产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支持莆田鞋产业转型 [5] - 落地福建省首笔超亿元转型金融主体贷款 助力水泥企业降低能耗 并支持新能源 绿色交通等领域发展 [5] 生态价值量化机制 - 兴业银行湖州分行将贷款利率与气候生态友好型项目评分挂钩 从气象灾害风险等级 气候可行性论证等五方面建立赋分标准 [6] - 评估得分大于8分可下调利率 小于5分则调升利率 已为莫干山旅游文化提升工程项目发放贷款2.45亿元 [7] 金融产品创新 - 兴业银行与天合光能签署ESG挂钩贷款协议 落地全国首单多指标挂钩贷款 [8] - 天津银行推出"企业绿码"挂钩贷款 利率随绿码等级提升而降低 [8] - 威海银行创新开发"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CCER开发挂钩"贷款 对林业生态价值进行科学量化 [8]
肇庆广宁入选全国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百强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12:41
9月21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和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发布2025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 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其中,肇庆市广宁县首次入选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和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分别 位列第93位、97位。 南方财经记者赵晓晨 实习生陈丽虹 2024年广宁竹产业集群产值达45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速超16%,2025年上半年竹产业综合产值34.4亿 元,增长40%,预计年底突破60亿元,2027年冲刺百亿目标。全县竹企370多家,近4万名从业者借竹兴 业,"小竹子"撑起富民强县"大民生"。 同时,广宁深入挖掘竹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竹林+"生态旅游新业态,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 个、3A级旅游景区3个、精品线路12条。三年来接待游客近14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60亿元。 在能源方面,广宁县抢抓绿色能源发展战略机遇,累计引进重点项目21个,总投资255.6亿元,构建 起"水风光储气氢"多能互补的现代能源体系。其中,总投资86.7亿元的国家能源重点项目肇庆浪江抽水 蓄能电站完成投资超29亿元,2026年首台机组将投产,项目建成投运后年发电量13.5亿千瓦时,年均产 值超9.5亿元。 广宁县的创新不仅体现 ...
短评丨从“输血”到“造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07:48
9月12日,全国首个生态保护修复产业专项基金在浙江启动。这一改革试点不仅是金融工具的一次 创新,更是生态治理模式的重要转型——它试图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让社会资本真正"愿意来、留 得住、有回报",进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当然,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仍需警惕可能的风险。比如过度开发对生态本底的破坏,或资本逐利 性导致公益目标偏移。浙江强调的底线思维和规划管控正是为此设置红线。唯有在严格监管下,才能确 保生态优先原则不被突破。 浙江的实践之所以值得关注,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生态修复依赖财政投入的单一模式,通过市场化机 制设计,让社会资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基金投资范围既涵盖生态系统恢复等公益性领域,也延 伸至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板块。这种设计本质上是通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化解生态修复投入 大、周期长、收益低的难题。 从首批签约项目可以看出两大创新路径:一是"生态修复+产业导入",如安吉、浦江等地将耕地修 复与农文旅产业融合,让原本难以盈利的修复工程通过后续产业运营获得回报;二是"生态修复+权益 打包",如绍兴柯桥将矿山治理与旅游资源开发权绑定,践行"谁修复、谁受益"原则。这两种模式都在 ...
见证河湖蝶变·共建美丽山东丨治水兴农,潮白河畔绘就新图景
齐鲁晚报· 2025-09-13 07:42
生态治理投入与成效 - 累计投入6840万元用于流域内57个村庄污水治理工程 受益户数超1.14万户[5] - 流域内164个规模养殖场和345个专业户均建设粪污处理设施 实施农药化肥"双减"工程[5] - 2023年新增水肥一体化农田3400余亩 推广商品有机肥3.5万吨[5] - 省控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氨氮降低88.7% COD降低33.9% 总磷降低85.6%[8] 生物多样性恢复状况 - 湿地维管植物达705种 含3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6] - 野生动物710种 包括2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6] - 水生植被覆盖度74.6% 底栖动物69种 鸟类189种[7] - 退化湿地重现生机 岸坡植被覆盖率超75% 吸引中华凤头燕鸥等稀有鸟类栖息[7] 生态经济价值转化 - 发展樱桃 茶叶 药用菌等特色产业集群[8] - 流域内现有省旅游民宿集聚区2个 省级景区化村庄13个 省星级民宿14个[8] - 2024年民宿接待游客7.45万人次 实现收入1090.9万元[8] - 7个村庄GEP合计1.81亿元 获"生态活力贷"授信5900万元[8]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强化金融资源导流 精准施策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华财经· 2025-09-10 12:25
核心观点 - 金融资源需通过生态价值转化和资本市场深化支持甘肃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特别强调特色产业优势与民营经济融资需求 [1][2] 甘肃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 - 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及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与产业升级成效显著 经济增速国内领先 [1] - 新材料、新能源及矿产勘探冶炼等特色产业优势突出 需充分发挥 [1] - 经济结构优化、资源优势发挥、政策支持及科技创新构成增长核心动力 [1] 金融支持策略 - 生态价值需转化为金融产品 使资源成为融资底层资产以激活流动性 [1][2] - 地方政府需通过增信措施支持民营经济 其占比高且需匹配金融资源 [1] - 深化资本市场作用 包括扩大上市公司数量、引进金融机构及创新金融服务维度 [2] - 优化信用担保体系并发展股票债券市场 科创板与北交所定位契合当地产业 [1][2] 金融工具创新 - 特色金融工具可通过金融杠杆加速产业发展 实现生态价值转换 [2] - 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明确指引 [2]
一叶兴百业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02:51
核心观点 - 武夷山市通过文化赋魂、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及体制创新推进"三茶"统筹发展 实现从生态资源到产业价值的转化 形成百亿级茶产业链并显著提升居民收入 [2][3][18] 文化赋魂 - 系统性保护古茶园和传统制茶技艺 传承创新"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6] - 以"万里茶道起点"为基底推进茶文化整体性保护 突出茶文化交流属性 推动茶文旅融合与产品创新 [6] - 建立"武夷茶天下"官方传播矩阵 通过短视频、数字藏品、书籍及品牌活动展示茶文化价值 [6] 科技赋能 - 通过"种质保护—生态种植—数字赋能—精深加工"全链条技术革新 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核心竞争力 [8] - 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 收集保存大红袍等名丛 成功驯化栽培八仙等优质品种 [9] - 运用5G通信、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高效绿色种植 构建覆盖数字茶园、工厂、溯源等的茶产业大数据平台 [9][12] - 政企校协同打造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 为产业提供长效技术支撑 [12] 产业强链 - 政策引导培育规模化茶企 2024年规上茶企达3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 税收超千万元茶企突破6家 [14] - 引进茶包装、茶机械等精深加工企业 合作开发茶含片、茶化妆品等衍生品 补全产业链短板 [14] - 打造"武夷岩茶"区域品牌及"武夷山大红袍"等公共品牌 建立全流程可追溯质量管控体系 [15] - 建成全国首个"茶产业数字孪生平台"覆盖14264家茶企 2023年抽检合格率达99.6% [15] 发展成效 - 茶园面积从2005年不足10万亩扩展至2024年14.8万亩 从业人员增长超10倍 [2][3] - 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亿元 较2005年1亿余元实现百倍级增长 [2][3] -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4516元增至27189元 茶产业收入占比达49.2% [3] 体制创新 - 建立国家公园协同联动保护机制 从管理体制、规划建设等方面提供法治保障 [17] - 成立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 打破条块分割行政模式 实现跨部门政策协同 [17] - 创新"生态茶基金"和碳汇交易机制 推出"生态茶贷"等金融产品支持生态保护企业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