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港股配置
icon
搜索文档
弱美元预期之下,持续看多中国资产
私募排排网· 2025-09-17 04:00
美元指数走势及原因 - 美元指数年内累计下跌约10% 延续震荡走弱趋势[3] - 特朗普干预美联储独立性及推动对等关税 削弱美元制度信用 引发美元信用危机[5] - 特朗普推动弱美元政策作为阶段性战略工具 以刺激制造业回流和出口竞争力[5] - 去美元化成为市场主流逻辑 CFTC数据显示资管公司美元指数期货净空头头寸达5558张[6][7] -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 市场普遍预期2025年9月降息25个基点 部分官员暗示可能降息50bp 预计累计下调150-175bp[10] 弱美元对新兴市场影响 - 美元指数与MSCI新兴市场指数呈现显著负相关 美元下行阶段新兴市场股市大幅上涨[13][17] - 弱美元通常伴随人民币稳定或升值 吸引外资流入A股 沪深300指数在2006-2006年、2018年、2020-2022年体现这一规律[15][16] - 美元指数仍处于低位区间 人民币计价资产相对美元计价资产保持吸引力[18] 弱美元环境下投资主线 - 科技成长类资产配置价值提升 关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领域 相关标的包括东方人工智能主题A(005844)[20] - 港股市场受益全球流动性宽松与国内盈利改善双重驱动 关注嘉实沪港深精选(001878)[20] - 银行、保险等低估值红利板块值得关注 相关标的包括东方红中证东方红红利低波动指数A(012709)[20] - 实物资产配置优先级上升 包括铜、黄金、油、铝、煤炭等 相关标的包括华安易富黄金ETF联接A(000217)[20] 中国资产优势 - 中国资产凭借稳健基本面、低估值优势和人民币稳定性 成为全球配置重要选择[3] -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政策红利为中国资产提供持续吸引力[21]
南向资金“扫货”港股,年内净流入超万亿港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12:35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 - 截至9月2日 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规模达10002.21亿港元 创2014年港股通开通以来新高 [1] - 自2014年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 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港股市场达4.7万亿港元 [3] - 高盛将2025年南向资金预测规模从1100亿美元上调至1600亿美元 约合1.25万亿港元 [4] 资金流入历史趋势 - 2015年南向资金净流入1271.77亿港元 2024年净流入8079亿港元 规模达2015年的6.35倍 [3] - 2020年和2021年南向资金净流入分别达6721.25亿港元和4543.95亿港元 为阶段性高峰 [3] - 2022年至2023年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稳定在3000亿至3800亿港元区间 [3] 市场影响力变化 - 南向资金日均成交额占港股比重从开通初期的5%升至当前36% 今年以来月度占比维持在30%以上 [4] - 南向资金为港股市场注入流动性 优化投资结构和定价逻辑 [4] - 内地投资者交易占比持续提升 南向资金成为港股市场的"稳定器" [7] 资金配置方向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增持前十大个股包括阿里巴巴(净买入126.7亿港元)、腾讯控股、美团等 [6] - 重点配置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互联网公司、高分红价值股及创新生物医药公司 [6] - 行业集中分布于金融、科技及生物医药三大领域 [7] 资金流入驱动因素 - 港股估值优势显著且拥有大型科技股、新消费股等独特投资标的 [5] - 高股息标的提供稳定现金流回报 央行互换便利政策间接提振高息股表现 [5] - 政策红利及IPO市场升温增强市场活力 长期配置价值受人民币国际化及中概股回归推动 [5] 机构配置行为变化 - 南向资金从散户主导转变为公募、保险、私募等专业机构主导 [9] - 主动股混基金在港股配置比例达15.59% 较2024年末上升3.99% 为所有板块中最大增幅 [9] - 机构加仓方向集中于医药生物和电子等行业 [9] 市场前景展望 - 银河证券指出2025年港股迎来科技创新驱动与资金流入共振窗口期 具备估值修复和盈利改善双轮驱动 [8] - 招商证券表示若美元指数进入贬值通道叠加美联储降息预期强化 港股或迎来阶段性表现机会 [9]
港股开盘 | 恒科指高开0.99% 机构:港股长期配置性价比仍较高
智通财经网· 2025-09-03 01:46
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高开0.64% 恒生科技指数涨0.99% [1] - 大型科技股集体上涨 京东涨近3% 百度涨2.3% 小米涨近2% 阿里巴巴涨超1% 快手涨0.77% [1] - 黄金股持续走强 现货黄金涨至3547美元/盎司创新高 潼关黄金和赤峰黄金涨超5% 招金矿业、中国黄金国际和山东黄金创历史新高 [1] - 汽车股普遍上涨 蔚来汽车和理想汽车涨超3% [1] - 生物医药股、家电股、体育用品股、新消费概念股和半导体股纷纷上涨 [1] - 海运股、食品饮料股和石油股部分下跌 中远海发和珍酒李渡跌约1% [1] 港股市场趋势 - 港股市场自5月以来连续第四个月收涨 8月市场振荡向上再度收涨 [2] - 南向资金保持强势净流入 外部资金面环境改善 资金面强势驱动市场情绪 [3] - 美联储降息周期有望在9月开启 港股未来或继续震荡上行 [3] - 港股整体估值仍然偏低 长期配置性价比仍较高 [3] - 三季度港股将呈现震荡向上趋势 四季度有望迎来估值和盈利的戴维斯双击 [3] - 港股长期结构性优势依然显著 可关注海外需求链条带来的配置机会 [4] 政策与行业动态 - 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对承接主体运用划转的国有股权和现金收益投资免征增值税 相关收入作为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 [5] - 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国科学院联合举办中央企业生物科技产业高级研修班 强调加快发展中央企业生物医药产业 [5] - 外资巨头在ETF上动作频频 巴克莱银行和瑞银集团持有ETF数量显著提升 均持有多只港股和A股相关产品 [5] - 全球投资者对A股市场信心大幅提升 未来海外资金仍有加仓A股的充足空间 [5] - 在美国交易的中国相关ETF连续第三周吸引新注资 Xtrackers嘉实沪深300中国A股基金上周录得1.77亿美元资金流入创3月以来最高纪录 [6] - KraneShares金瑞中证中国互联网ETF吸金7800万美元 iShares MSCI中国基金流入7300万美元 [6] - 2025年8月A股新开户265万户 同比大增165% 远超2024年8月新增100万新开户水平 [6] 公司动态 - 药明合联拟配售2300万股股份 筹资13.1亿港元 配售价每股58.85港元 [6] - 蔚来二季度汽车销售额161.361亿元同比增加2.9% 收入约190.09亿元同比增加9% 三季度营收指引218.1亿元至228.8亿元创历史新高 [7] - 首程控股附属北京机器人基金追加投资松延动力 促进被投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品迭代升级 [7] - 云锋金融董事会批准购买ETH作为储备资产 累计购买1万枚ETH总投资成本4400万美元 [7]
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刘晖:港股在新经济、高股息等优质资产方面具备配置价值
新浪财经· 2025-08-28 05:25
公司投资策略 - 今年新获批QDII额度 在配置上会非常关注港股市场[1] - 港股市场是权益投资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1] 港股市场表现 - 上半年港股估值持续修复 涨幅领先全球主要权益指数[1] - 在全球资金再平衡背景下 港股在新经济 高股息等优质资产方面具备配置价值[1]
外资加仓中国,资金为什么爆买港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15:16
南向资金流入港股 - 截至8月18日,南向资金年内累计净流入超94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1][3] - 2020年至2024年南向资金净买入额分别为6721.25亿港元、4543.96亿港元、3862.81亿港元、3188.42亿港元和8078.69亿港元 [5] - 8月15日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358.76亿港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4] 港股市场表现 - 上半年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最大涨幅分别达33%、49%,但6月中旬后表现逊于A股 [4] - 8月18日恒生指数跌0.37%,恒生科技指数涨0.65%,国企指数跌0.06% [4] - 最近3日恒生指数累计下跌1.71% [4] 南向资金配置方向 - 主攻低估值、高股息类资产和科技类资产 [1][9] - 保险资金偏好高分红资产,散户及私募资金聚焦短期边际改善标的如新消费 [10] - 机构采用"哑铃策略":一手高股息红利资产,一手高科技高弹性资产 [11] 港股投资逻辑 - 港股估值优势叠加利率下行带来的流动性宽松是资金流入主因 [6] - 港股拥有腾讯、美团、阿里等A股稀缺资产 [6] - 外资对中国股票处于历史性低配状态,悲观预期反转或推动港股持续上涨 [8] 机构观点分歧 - 部分机构认为A股补涨已透支融资杠杆,更倾向增配港股 [7] - 短期A股快速上涨可能对港股产生资金虹吸效应,但中长期港股稀缺资产仍具配置价值 [7] - 互联网、创新药、新消费等赛道被普遍看好 [11][12] 行业配置动态 - 金融板块配置力度持续强劲,科技板块配置较二季度回升 [12] - 高股息资产(银行、能源、通信)和成长性科技板块(AI、创新药)受青睐 [12] - 部分机构已对涨幅较高品种动态止盈,转投低估值互联网、消费和地产 [11]
主动基金为什么又行了?大幅跑赢指数
雪球· 2025-08-08 13:00
主动基金表现分析 - 截至8月1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年内收益率达13.94% 显著超越被动指数型基金指数的8.28%和沪深300指数的3.05% [3] - 主动基金超额收益主要来源于成长风格加持 港股配置贡献和小微盘策略提升 [5] 成长风格主导市场 - 中信成长风格指数年初至今涨幅13.90% 领先消费(6.70%) 金融(9.51%)等其他风格指数 [9] - 公募主动权益类基金重仓科技股占比达31.28% 显著高于制造板块(21.94%)和消费板块(15.83%) [9] 港股配置贡献超额收益 - 主动偏股型基金港股持仓市值达4379亿元 较一季度增长6.5% 港股仓位比例升至32.5%创历史新高 [11] - 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20.80% 港股通互联网指数涨幅33.28% 远超A股主要宽基指数表现 [13] 小微盘策略表现突出 - 万得微盘股指数年内涨幅51% 北证50和中证2000分别上涨36.79%和20.99% [15] 主动基金长期表现特征 - 2015年以来股市上涨年份中 除2024年外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均跑赢被动指数型基金指数 [17] - 股市下行年份(2016 2018 2022 2023)主动基金表现不及被动指数基金 [18] - 主动基金在牛市中的超额收益能够弥补熊市中的不足 长期来看仍具优势 [20]
首批新模式浮动管理费基金快速建仓 第二批产品设计亮点频现,陆续开启发行
上海证券报· 2025-08-06 18:33
新模式浮动管理费基金发展态势 - 第二批新模式浮动管理费基金于8月4日集中发行 首日认购资金超12亿元 显示市场热度较高 [1][3] - 首批26只基金中22只实现正收益 多只产品成立不足2个月收益突破6% 反映快速建仓策略 [1] - 景顺长城成长同行混合基金收益接近8% 嘉实成长共赢混合基金收益6.62% 易方达成长进取混合基金收益6.23% [1] 产品设计创新特点 - 业绩基准增设港股相关指数 例如中欧核心智选混合基金基准含5%港股通指数 易方达价值回报混合基金含20%港股通指数 [3] - 建信医疗创新股票基金作为主题基金 基准包含70%中证医药卫生指数和15%恒生医疗保健指数 凸显港股配置倾向 [3] - 部分基金设置季度分红条款 如中欧核心智选混合基金规定每份可供分配利润高于0.01元时强制分红 提升持有人体验 [4] 基金运作策略与市场影响 - 首批基金暂未开放日常申赎业务 旨在保持规模稳定 体现审慎运作态度 [2] - 快速建仓行为表明基金经理对后市持乐观预期 多只基金净值涨幅显著 [1][2] - 浮动管理费模式与业绩表现及持有时间挂钩 鼓励长期投资理念 [2]
爆发,资金大举买入
证券时报· 2025-08-05 12:51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 - 8月5日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234.25亿港元 为近一个月内第二次单日净流入突破200亿港元 [1] - 年内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金额达到8843.81亿港元 刷新历史纪录 [3] - 中金公司预计全年南向资金累计流入可能超万亿港元 高盛预测2025年净流入1100亿美元(约7900亿人民币) [6][7] 资金流入驱动因素 - 美联储降息预期显著回温 高盛预计从9月份开始连续三次降息25个基点 [3] - 美国7月非农新增就业7.3万低于预期 5月数据从14.4万修正至1.9万 6月从14.7万下调至1.4万 [3] - 港股上市公司中期业绩表现较好 如药明康德上半年营收207.99亿元同比增长20.6% 净利润82.87亿元同比增长95.5% [4] 港股市场特征分析 - 港股作为离岸市场 流动性与美债利率高度相关 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存在明显正反馈 [4] - 港股分析框架核心变化为亚太市场流动性竞争加剧 需关注外资在亚太市场的配置流向 [4] - 恒生指数上半年累计上升20%超过4000点 为历来最大上半年升幅 [9] 市场结构与资产配置 - 内地主动偏股基金港股持仓达30.8% 若增长至50%可新增约2500亿港元 [6] - 港股IPO市场活跃 上半年完成42宗IPO总集资额1070亿港元 较去年全年多22% [9] - 科技和医药板块长期看有较大修复空间 港股对A股处在估值合理范畴 [9] 市场前景展望 - 光大证券认为港股互联网、新消费、创新药等资产相对稀缺 当前估值偏低长期配置性价比高 [10] - 恒生指数突破前期高点 在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下可能继续震荡上行 [10] - 申请在港IPO个案快速增加 已收到约200宗申请较年初数字倍增 包括中东和东南亚企业 [9]
港股回调显配置机会?恒生科技ETF易方达(513010)本周“吸金”9亿,规模突破130亿元
凤凰网· 2025-08-01 10:41
港股市场表现 - 港股近期震荡调整 汽车股和大型科技股集体回调 [1] - 恒生科技ETF易方达(513010)本周累计获近9亿元净流入 规模突破130亿元创历史新高 [1] 资金流向与配置 - 资金积极抢筹港股科技板块 [1] - 以险资为代表的长期资金存在较大配置压力 港股不会缺乏增量资金 [1] 估值水平分析 - 恒生科技指数滚动市盈率位于2020年发布以来20%分位以下 [1] - 前期滞涨的港股凸显估值洼地特征 [1] 投资机会研判 - 当前是增配港股的时机 [1] - 投资者可通过恒生科技ETF易方达(513010)等产品便捷布局港股科技龙头 [1] 指数成分构成 - 恒生科技指数由港股上市公司中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市值最大的30只股票组成 [1] - 指数覆盖小米、腾讯、美团、阿里巴巴等科技大厂 [1]
港股回调显配置机会?恒生科技ETF易方达本周“吸金”9亿,规模突破130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1 07:10
港股市场表现 - 港股近期震荡调整 汽车股和大型科技股集体回调 [1] - 资金积极抢筹港股科技板块 [1] 恒生科技ETF资金流向 - 恒生科技ETF易方达(513010)本周累计获近9亿元净流入 [1] - 产品规模突破130亿元 创历史新高 [1] 港股估值与配置价值 - 前期滞涨的港股凸显估值洼地特征 [1] - 以险资为代表的长期资金存在较大配置压力 [1] - 港币兑美元处于弱方保证附近 HIBOR利率有所回升 [1] - 港股不会缺乏增量资金 当前是增配时机 [1] 恒生科技指数特征 - 指数由港股科技主题市值最大的30只股票组成 [1] - 覆盖小米 腾讯 美团 阿里巴巴等科技大厂 [1] - 当前滚动市盈率位于2020年发布以来20%分位以下 [1] - 投资者可通过恒生科技ETF易方达(513010)等产品布局港股科技龙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