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补贴战

搜索文档
外资加仓中国,资金为什么爆买港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15:16
南向资金流入港股 - 截至8月18日,南向资金年内累计净流入超94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1][3] - 2020年至2024年南向资金净买入额分别为6721.25亿港元、4543.96亿港元、3862.81亿港元、3188.42亿港元和8078.69亿港元 [5] - 8月15日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358.76亿港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4] 港股市场表现 - 上半年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最大涨幅分别达33%、49%,但6月中旬后表现逊于A股 [4] - 8月18日恒生指数跌0.37%,恒生科技指数涨0.65%,国企指数跌0.06% [4] - 最近3日恒生指数累计下跌1.71% [4] 南向资金配置方向 - 主攻低估值、高股息类资产和科技类资产 [1][9] - 保险资金偏好高分红资产,散户及私募资金聚焦短期边际改善标的如新消费 [10] - 机构采用"哑铃策略":一手高股息红利资产,一手高科技高弹性资产 [11] 港股投资逻辑 - 港股估值优势叠加利率下行带来的流动性宽松是资金流入主因 [6] - 港股拥有腾讯、美团、阿里等A股稀缺资产 [6] - 外资对中国股票处于历史性低配状态,悲观预期反转或推动港股持续上涨 [8] 机构观点分歧 - 部分机构认为A股补涨已透支融资杠杆,更倾向增配港股 [7] - 短期A股快速上涨可能对港股产生资金虹吸效应,但中长期港股稀缺资产仍具配置价值 [7] - 互联网、创新药、新消费等赛道被普遍看好 [11][12] 行业配置动态 - 金融板块配置力度持续强劲,科技板块配置较二季度回升 [12] - 高股息资产(银行、能源、通信)和成长性科技板块(AI、创新药)受青睐 [12] - 部分机构已对涨幅较高品种动态止盈,转投低估值互联网、消费和地产 [11]
爆买!南向资金年内狂扫近万亿港元创纪录 神秘扫货清单曝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13:36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 - 截至8月18日南向资金年内累计净流入超94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2][9] - 有券商预计全年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有望超1.2万亿港元 [3][12] - 2020年至2024年南向资金成交净买入额分别为6721.25亿港元、4543.96亿港元、3862.81亿港元、3188.42亿港元和8078.69亿港元 [9] 南向资金流动特征 - 近期南向资金逆势而动在港股回调时买入节奏加快 [8] - 8月15日南向资金全天净买入358.76亿港元创历史最高单日净买入纪录 [9] - 最近3日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382.97亿港元 [9] 南向资金流入原因 - 港股市场相对偏低的估值优势叠加利率下行带来的流动性宽松 [10] - A股市场活跃度提升后的流动性外溢强化资金对港股高性价比资产的布局动力 [10] - 港股市场有许多A股稀缺的资产如腾讯美团阿里等大型平台公司 [11] 港股与A股市场表现对比 - 今年上半年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最大涨幅分别达到33%和49% [5] - 6月中旬以来港股表现逊色于A股恒生指数已连续3日回调 [5][7] - 8月18日恒生指数跌0.37%报25176.85点恒生科技指数涨0.65%国企指数跌0.06% [7] 南向资金配置策略 - 主攻两大方向一是低估值高股息类资产二是科技类资产 [4][15] - 保险资金关注高分红资产散户及私募资金扎堆短期边际改善标的 [15] - 配置策略围绕港股通标的中具备稀缺性成长性及高股息率的行业展开 [17] 机构投资观点 - 多数机构投资者仍更看好港股的投资机会 [3] - 港股互联网行业仍处于机遇期创新药新消费龙头或未普遍高估 [14] - 外资对中国股票处于历史性低配状态悲观预期的反转或为港股提供持续动力 [14] 板块配置方向 - 高股息板块在利率下行资产荒背景下配置价值凸显 [17] - 科技AI创新药新消费等领域具备稀缺性获得南向资金净买入 [17] - 近期金融板块配置力度较强科技板块相比二季度有所回升 [17] 操作策略变化 - 机构采取哑铃策略一手低估值高分红资产一手高科技高弹性资产 [16] - 对涨幅已高的品种动态止盈锁定收益 [16] - 在回调中买入低估值的互联网消费和地产等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