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具身智能大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东北证券:机器人训练向虚实融合、AI驱动通用化训练范式演变 物理AI大有可为
智通财经网· 2025-08-28 07:49
机器人训练产业演变 - 机器人训练产业正经历从工业定制化向虚实融合、AI驱动通用化训练范式的演变 [1][2] - 早期依赖物理设备进行单一场景专项训练 如20世纪80年代工业机器人操作培训 [2] - 当前迈向具身智能大模型驱动的全场景覆盖阶段 机器人大脑及小脑训练作用凸显 [2] 生成式AI应用 - 生成式AI使用户能够根据文本、图像、声音等输入快速生成新内容 [1][3] - AI训练数据从"采集为主"转向"生成为主" 数据获取成本降低80% [3] - 工业焊接场景中仅需100张真实焊缝图像即可生成10万张训练样本 [3] - 生成式模型结合大语言模型推动实现机器人任务的零样本泛化 [1][3] 物理AI发展 - 物理AI重塑机器人训练底层逻辑 从依赖真实数据转向基于物理规律 [4] - 英伟达通过全栈技术方案构建从云端训练到边缘部署的完整生态 [4] - 具身智能大模型与边缘计算结合使机器人逐步渗透至人类活动各个领域 [4] - 机器人需要更深刻理解物理世界以应对复杂现实场景 [1][4] 行业标的 - 相关标的包括索辰科技(688507 SH)、协创数据(300857 SZ)、群核科技等 [1]
竞逐“最后一厘米”灵巧手掀起资本热潮
证券时报· 2025-08-17 17:41
行业前景与市场空间 - 灵巧手被称为机器人领域的"最后一厘米",其工程量可能占整机开发的一半[1] - 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元年,灵巧手赛道迎来密集产品发布与融资潮[1] - 灵巧手占机器人价值比重有望超过30%,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50亿美元,2024-2030年CAGR达64.6%[1][5] 技术发展与产品迭代 - 自由度成为核心竞争指标,国内厂商已从10+提升至20+自由度,接近人手21-27个自由度的水平[3] - 特斯拉Optimus第三代灵巧手自由度达22个(此前11个),宇树科技Dex5单手集成20个自由度,灵巧智能DexHand021 Pro具备22个自由度仿生架构[3] - 传动方案呈现多元化:微型丝杠效率高但成本高,腱绳传动灵活但寿命低,连杆传动承载强但速度受限[7] 产业链与竞争格局 - 国内灵巧手企业超40家,参与者包括兆威机电、禾川科技等上市公司及灵巧智能、灵心巧手等初创公司[2] - 代表性产品包括DexHand021、DM17系列、Linker Hand、BrainCo、OHand等,覆盖工业、医疗、生活服务等多领域[2] - 灵心巧手L10产品国内售价1.99万元,较海外竞品6-10万元具备显著价格优势[4] 资本动态与商业化进展 - 2025年以来傲意科技、因时机器人等获融资,帕西尼4个月内累计融资10亿元,京东战略领投其A轮[5] - 灵心巧手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资,蚂蚁集团领投,月订单超千台,成为全球少数能量产高自由度灵巧手的企业[6] - 灵巧智能DexHand021已量产,升级版DexHand021 Pro展示22自由度仿生架构[5] 技术挑战与发展路径 - 需平衡自由度、驱动方式、感知能力三大维度,硬件层面存在驱动、传动、感知三大核心组件技术路线选择[7] - 软件层面具身智能大模型尚处早期阶段,类似ChatGPT出现前1-3年的技术积累期[8] - 行业趋向软硬件一体化发展,需自研数据库、数据采集系统及灵巧操作大模型以构建竞争优势[7]
从“整体憧憬”迈向“订单验证”!人形机器人第二轮行情有何不同?
券商中国· 2025-08-17 12:51
人形机器人行业前景 - 行业被多位公募人士视为"商业化元年",未来应用领域广泛,有望成为万亿美金级别的全球性业态,对标汽车赛道估算[2] - 中国信通院预计2045年后国内在用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超1亿台,整机市场规模达10万亿元级别,覆盖工业制造、家庭服务、医疗辅助等多个领域[4] - 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汽车销量超9000万辆,人形机器人未来有望超越这一数字,按特斯拉2万美金/台售价测算,行业规模可达万亿美金[4] 资本市场表现 - Wind分类下"机器人指数"去年9月至今年2月涨幅接近翻倍,近期再度领跑并有望超越前期高点[4] - 主动权益产品中永赢先进制造智选、中航趋势领航和方正富邦信泓年内收益率超60%,多只产品自4月8日以来反弹幅度超30%[4] - ETF方面多只主题产品年内收益超23%,华夏中证机器人ETF份额从53亿份增至170亿份,天弘和易方达相关ETF份额分别增24.56亿份和30.82亿份[5] 产业链格局 - 中美在产业链各具优势:美国在AI算法和高端芯片领先,中国在硬件集成与成本控制效率突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已突破70%[6] - 国内产业链参与者包括创新型本体企业(宇树、智元等)、整车厂(特斯拉、小米等)及上游软硬件零部件制造企业[7] - 制造企业机会集中在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供应链地位提升及规模效应抢占全球份额三个层面[8] 投资逻辑演变 - 首轮行情由技术突破催生概念想象,呈现普涨特征;近期行情则聚焦有客户验证、订单进展和量产规划的标的,业绩兑现成为核心驱动[9] - 基本面验证初露端倪:核心零部件企业获头部客户小批量订单,部分公司机器人业务收入同比翻倍[10] - 埃斯顿伺服系统与谐波减速器国产化率提升,在手订单增30%;大洋电机预计下半年交付能力提升20%;夏厦精密高精度传感器模组月产能突破1万套[11] 未来投资方向 - 重点关注上游核心零部件(减速器、六维力传感器、丝杠等)、系统集成能力强的整机厂商及智能化软件层面[12] - 核心零部件企业技术确定性强、竞争壁垒高且单机价值占比超60%,需关注通过头部厂商认证的供应商[13] - 整机制造企业需具备硬件集成、软件迭代与场景理解能力,能跑通商业模式并规模化交付的企业将享最大红利[13]
我们距离真正的具身智能大模型还有多远?
2025-08-13 14:56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重点关注**大模型端**和**硬件端**的发展[1] - 公司提及**特斯拉**作为硬件定型的核心推动者[3][4],以及国内企业如**银河通用**、**心动剂元**、**青铜视觉**、**凌云光**、**天奇**等[22][23][24] ---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大模型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卡点** - 当前行业瓶颈在于**模型端**,尤其是多模态大模型的智能水平,而非硬件控制成熟度[1][2] - 大模型为人形机器人提供“智能大脑”,是推动本轮发展的底层逻辑[2] **2 大模型发展的三条主线** - **多模态输入**:从C-CAN(仅语音)到RT1(动作+视频)、RT2(动作整合),再到Helix(200Hz频率)[5][6][11] - **频率提升**:RT2(1-5Hz)→ 派林(50Hz)→ Helix(200Hz,超过人类反应速度)[6][10][11] - **泛化能力**:通过增强推理能力(如PALM-E引入大模型分析)实现任务迁移[6][9] **3 数据飞轮与硬件定型的关系** - **数据不足**是模型停滞的主因,需真机数据形成闭环,但当前硬件未定型导致数据采集风险高[3][15] - **特斯拉的核心作用**:硬件定型后,行业才能规模化采集真机数据,推动模型迭代[3][4][16] **4 模型架构演进** - 从**分层模型**(大脑与小脑分开训练)到**端到端模型**(联合训练,效果更优但难度大)[7][8] - **快慢脑架构**(如Helix):快脑(80兆Transformer)+慢脑(7B BLM),数据回传实现200Hz高频动作[11][12] **5 数据采集的现状与挑战** - **数据类型**:低质量互联网数据(预训练)、仿真数据(成本低但真实性不足)、真机数据(质量高但效率低)[13][14][15] - **动捕设备**: - **光学动捕**(亚毫米精度,成本高,如青铜视觉、凌云光)[19][23] - **惯性动捕**(IMU,灵活低成本,如诺伊腾,特斯拉采购Xs为观察指标)[18][19] - 当前真机数据采集效率极低(每小时3-4条,单条成本超10元)[16] --- 其他重要内容 **1 未来大模型方向** - 融入更多模态(语言、视觉、传感器等)[20] - **世界模型**:用数学符号模拟物理规律,实现仿真数据≈真机数据(英伟达Cosmos目前效果不佳)[21] **2 国内企业布局** - **银河通用**:全仿真数据路线,发布Grasp VLA模型(无序抓取高成功率)[22] - **心动剂元**:ERA大模型采用双系统架构(快慢脑),早于Figure提出[22] - **天奇**:工业数据采集代工+仿真数据训练[24] **3 投资标的建议** - **动捕设备**:凌云光(光学动捕)、青铜视觉[23] - **摄像头**:阿比[26] - **遥操作**:当红科技、景业智能(工厂及协作场景刚需)[25][26] --- 关键数据引用 - 动作频率:RT2(1-5Hz)、派林(50Hz)、Helix(200Hz)[6][11] - 动捕成本:真机数据单条采集成本超10元,100台机器人日采8-10万条[16] - 光学动捕精度:亚毫米级[19]
宇树推进IPO 王兴兴谈行业痛点:硬件现阶段够用,具身智能AI拖后腿|聚焦2025WRC
华夏时报· 2025-08-11 15:40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核心目标是让机器人干活,包括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并重视数据采集和数据开源 [1] - 公司通过低价策略促进销售,如G1机器人9.9万元起,小型人形机器人R1售价3.99万元起,以吸引更多人使用并构建生态 [3] - 公司认为当前阻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具身智能AI(大模型)的发展水平 [1][4] 商业化进展与业绩 - 公司去年营收突破10亿元,自2020年以来已连续五年实现盈利 [2] - G1是今年全球出货量最高的人形机器人,Go2是过去几年及今年全球出货量最多的四足机器人 [2] - 2024年公司机器狗年销量达2.37万台,占全球市场69.75%的份额,人形机器人交付量突破1500台 [2] - 行业目前处于商业化初期,尚未达到大规模出货阶段 [3] 技术挑战与研发 -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硬件虽不够好但完全够用,最大问题是具身智能AI不够用 [4] - 具身智能大模型需要实现多模态感知和实时决策,复杂度和研发难度远超语言大模型 [5] - 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开发难点包括实现、训练和部署三个方面,均比语言大模型更复杂 [5] - 具身智能大模型的研发应由机器人厂商主导,或与大模型厂商协作完成 [6] 行业合作与竞争 - 智元机器人发布了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采用Vision-Language-Latent-Action架构 [5] - 阶跃星辰与多家机器人厂商合作,共同探索"大模型+具身机器人"的技术突破与应用创新 [6] - 未来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大模型上的竞争会加剧,合作研发是最快产生效益的方式 [6]
关于宇树科技上市,王兴兴最新回应!他还有一个预测
齐鲁晚报· 2025-08-10 14:11
公司上市进展 - 宇树科技正在推进中规中矩的上市流程 公司已成立9年 上市被视为企业迈向更成熟管理和运营阶段的标志 [1] 人形机器人战略转变 - 公司创始人早年坚决反对做人形机器人 因认为其商业价值和技术实现难度极高 [2] - 2022年未布局人形机器人时已有客户主动支付定金下单 直接促使公司于2023年正式启动人形机器人业务 [2] 行业技术瓶颈 - 当前限制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核心因素并非硬件 而是具身智能大模型尚未达到可用阶段 [2][5] - 硬件虽可满足基本需求 但仍需在规模化 成本控制和可靠性方面持续优化 [5] - 具身智能大模型发展不同于纯数据驱动的语言模型 需通过少量数据实现高成功率和泛化能力 [6] 技术突破预期 - 人形机器人领域尚未出现类似语言大模型的"Chat GPT时刻" 需等待飞跃性技术进步 [5] - 技术临界点标志为人形机器人能自主完成人类指派的多场景任务 [5] - 预计最快1-3年内可能迎来突破 最迟3-5年内实现概率较大 [6] 应用场景现状 - 当前人形机器人多用于表演性功能(如跳舞) 尚未实现大规模生产劳动场景落地 [2] - 技术成熟度不足导致无法在家庭或工业场景产生显著经济价值 [2][3]
上市、海外市场、具身大模型投入……最新对话王兴兴
贝壳财经· 2025-08-09 13:38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创始人王兴兴从学生时期靠比赛获得第一桶金到如今准备上市,是中国年轻创业者和机器人产业崛起的代表 [2] - 公司已成立9年,目前正在推动上市流程,创始人将上市视为企业迈向更成熟管理和运营阶段的重要里程碑 [7] - 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王兴兴,直接持有23.8216%股权,并通过有限合伙控制10.9414%股权,合计控制34.7630%股权 [7] 产品与技术 - 公司最新款机器人R1售价3.99万起,体态更小,基于多年四足机器狗技术积累,关键核心零部件全部自研,成本管控良好 [3] - 公司认为机器人生态建立需要足够大的出货量,目前机器人租赁市场已因公司产品崛起并产生商业价值 [3] - 机器人技术距离"干活"还有2-3年差距,慢则需3-5年,行业热潮大概率不会超过10年 [3] 行业观点与挑战 - 具身智能大模型是行业重要方向,但目前技术不成熟,行业内无明确共识,公司对相关投入保持谨慎 [4][6] - 机器人领域数据突破面临挑战,数据与实物机器人存在较大差距,行业内尚无成熟模型 [6] - 大语言模型依赖数据量和质量,但机器人领域即便使用大量数据效果仍不理想 [6] 市场与营收 - 公司过去几年业绩50%来自海外市场,注重全球合作,四足机器人全球市占率达60%-70% [7] - 公司已开启上市辅导,由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 [7] 行业活动与曝光 - 公司创始人王兴兴在世界机器人大会分享行业思考,并接受媒体采访讨论产品定价、海外市场等热点话题 [1] - 公司产品因春晚表演带动机器人租赁市场崛起,产生实际商业价值 [3]
上市、海外市场、具身大模型投入......最新对话王兴兴
贝壳财经· 2025-08-09 12:31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创始人王兴兴从学生时期靠比赛获得第一桶金到如今准备上市,其故事代表了中国年轻创业者和机器人产业崛起 [3] - 公司已成立9年,目前正在推动上市流程,创始人将上市比作"高考",视为企业迈向成熟管理运营阶段的重要里程碑 [9] 产品与技术 - 公司最新款机器人R1售价3.99万起,凭借多年四足机器狗技术积累实现核心零部件全自研,成本管控优势显著 [4] - 公司四足机器人全球市占率达60%-70%,春晚表演后带动机器人租赁市场崛起并产生商业价值 [5][9] 市场与营收 - 公司过去几年业绩50%来自海外市场,注重全球化合作 [9] - 创始人提出机器人商业化场景设想:未来机器人可通过开荒种地等劳动创造价值并直接向国家交税 [5] 行业技术挑战 - 具身智能大模型尚未成熟,行业内缺乏明确研究方向共识,公司对此领域投入保持谨慎 [6][8] - 当前技术难点在于具身智能突破,需实现机器人自主执行指令的能力,预计需2-5年技术发展周期 [5][6] - 机器人领域数据应用存在挑战,即使采集大量数据也难以与实物机器人实现有效对齐 [6][8] 行业前景判断 - 创始人预测机器人具备人类多任务处理能力需2-3年(乐观)或3-5年(保守),但行业热潮大概率不会持续超过10年 [5]
机器人大模型深度报告:我们距离真正的具身智能大模型还有多远?
新浪财经· 2025-08-09 10:32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关键 -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需突破传统工业机器人"控制刚、泛化弱"局限,增强对不确定性的理解与适应能力 [1] - 工业机器人依赖确定性控制逻辑,缺乏感知与决策能力,导致成本高、通用性差 [1] - 人形机器人以"通用智能体"为目标,需依托大模型实现多模态理解与泛化能力,适应复杂任务 [1] - 当前多模态大模型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初级智能,但整体仍处于L2初级阶段 [1] 机器人大模型进展 - 架构端:从SayCan语言规划模型到RT-1端到端动作输出,再到PaLM-E、RT-2多模态融合,形成"感知-任务理解-动作生成"完整链条 [2] - π0模型动作输出频率达50Hz,Helix架构控制频率突破200Hz,提升操作流畅性 [2] - 数据端形成互联网、仿真、真机动作三类数据协同体系,真机数据依赖高精度动捕设备 [2] - 训练范式从"低质预训练+高质调优"转向结构优化,光学动捕或成具身模型核心数据来源 [2] 大模型未来发展方向 - 模态扩展:从视觉、语言、动作向触觉、温度等感知通道延伸 [3] - 推理机制:Cosmos等架构通过状态预测赋予机器人"想象力",构建"世界模型"提升环境推理能力 [3] - 数据构成:仿真与真实数据融合训练成为主流,高标准训练场为通用机器人关键支撑 [3] 投资标的 - 模型端关注银河通用、星动纪元、智元机器人(一级公司) [4] - 数据采集领域关注青瞳视觉(一级)、凌云光(688400)、奥比中光(688322) [4] - 数据训练场领域关注天奇股份(002009) [4]
投资者踊跃开户 机构看好A股中长期上涨趋势
中国证券报· 2025-08-06 21:09
A股市场开户数据 - 2025年7月A股新开户数合计196.36万户 同比大增70.54% 环比增长19.27% [1] - 7月新开户投资者中个人投资者占绝大多数 达195.4万户 机构投资者仅0.96万户 [1] - 2025年前7个月A股新开户数合计1456.13万户 同比增长36.88% 单月开户数均维持在150万户以上 [1] A股市场表现 - 7月上证指数 深证成指 创业板指分别上涨3.74% 5.20% 8.14% [2] - A股7月成交量2.94万亿股 成交额37.57万亿元 双双创今年以来月度新高 [2] - 8月前6日三大指数累计上涨1.70% 1.53% 1.32% 上证指数续创年内收盘新高 [2] 机构市场观点 - 上证指数短期在3420点附近支撑力度较强 中长期上涨趋势未打破 建议以多头思维持股为主 [2] - 市场总体环境有利 国内政策方向未变 基本面预期向好 调整企稳后将延续上行态势 [2] 重点推荐板块 - 科技成长方向受看好 建议关注AI 人形机器人 创新药等细分领域 [2] - AI应用板块估值略高于历史均值 但产业变革与事件催化下估值扩张空间明确 [3] - AI硬件板块受益于海外云厂商亮眼财报 半导体设备资本开支延续 估值仍具上行弹性 [3]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展示1500余件展品 首发新品超100款 数量为去年近2倍 [3] - 人形机器人精细操作泛化能力有望提升 或加速在家庭 工业等场景商业化落地 [3] - 创新药板块仍有弹性空间 2025年是创新药"出海"爆发年 对外授权交易额不断刷新纪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