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AI

搜索文档
对话群核科技CEO陈航:AI技术+中国制造硬实力,企业出海还有一轮红利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8 10:20
每经记者|叶晓丹 每经编辑|文多 "广东一家卖宠物围栏的客户,靠两名客服用我们(的工具)60天生成了1200张营销图,这可能是他们过往1~2年的量。"群核科技首席执行官(CEO)陈航 介绍说。 9月26日,在第四届全球数贸会上,作为"杭州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重点展示了采用3D AI(三维人工智能)技术的"酷家乐电商棚拍"解决方案。通过3D AI技术,曾让跨境商家头疼的"效率难题"正被逐一破解。 从AI翻译、AI视频生成到3D AI棚拍,AI应用正在渗透中国跨境电商行业。陈航认为,中国制造的硬实力叠加我国AI集群、数字贸易技术的高速发展,中企 出海仍有一轮红利期。 那么,人工智能能为中国企业带来哪些赋能?中企出海的长潮与大浪重塑了怎样的科技生态?基于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在 数贸会期间对话了群核科技CEO陈航。 群核科技CEO陈航 图片来源:企业提供 "视觉物料"是跨境贸易的第一语言 NBD:目前公司如何把AI技术应用在跨境电商等数字贸易领域? 陈航:群核科技是全球最大的空间设计平台,我们致力于用3D AI塑造视觉真实、结构化真实的世界。这些技术以往主要被我们应用在家装、连锁商业、文 ...
AI能力“非线性提升”,这被市场普遍低估!大摩:90%职业将受影响,就业结构将“根本转变”
华尔街见闻· 2025-08-29 03:23
AI经济潜力 - AI全面采用将为标普500公司带来9200亿美元长期收益[1][2] - AI技术可能释放13至16万亿美元长期市值增长潜力 超过标普500公司2026年预期税前总收入的25%[1][2] - 全球类人机器人市场到2050年预计达到5万亿美元 约为2024年全球20大汽车制造商总收入的两倍[5] AI能力发展特征 - AI性能指标在过去6年中呈指数级增长 翻倍时间约为7个月[7] - 预计不到五年AI智能体就能独立完成目前需要人类数天至数周完成的软件任务[10] - 微软医学AI诊断系统正确率达85% 是经验丰富医生群体的四倍以上[11] 行业影响分析 - 必需品分销/零售、房地产管理与开发、交通运输及医疗设备与服务行业的AI价值创造空间最大[1][8] - 制造业、建筑业、物流领域的人形机器人可显著降低成本 AI增强机器人全包成本约每小时5美元 而美国工厂工人平均工资为每小时36美元[18] - 价值创造分析尚未完全计入AI能力的非线性提升和AI增强人类员工创造高附加值任务带来的额外收益[6] 就业市场变革 - 约90%的职业将受到AI自动化和增强的影响 就业结构面临根本性转变[1][14] - 软件开发领域22至25岁人员就业人数从2022年底到2025年7月下降近20% 客户服务代表岗位出现类似下降趋势[15] - 亚马逊仓库机器人数量从2017年10万台增至2023年75万台 员工与机器人比例从4.5:1下降至2:1[16]
宇树推进IPO,王兴兴谈行业痛点:硬件现阶段够用,具身智能AI拖后腿
华夏时报· 2025-08-12 00:24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核心目标是让机器人干活而非表演 专注于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领域 并进行了大量数据采集和开源工作 [1] - 公司通过低价策略促进销售 G1机器人起售价9 9万元 R1小型人形机器人起售价3 99万元 旨在通过足够出货量构建生态 [3] 商业化进展 - 公司2024年机器狗年销量达2 37万台 占全球市场份额69 75% 人形机器人交付量突破1500台 [2] - 公司G1是2025年全球出货量最高的人形机器人 Go2是过去几年及2025年全球出货量最多的四足机器人 [2] - 行业整体仍处于商业化初期 尚未达到大规模出货阶段 [3] 财务与上市进展 - 公司2024年营收突破10亿元 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盈利 [2] - 公司已启动上市辅导 由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 上市被视为迈向成熟管理阶段的标志 [2] 技术瓶颈与挑战 - 当前行业最大瓶颈是具身智能AI技术不足 而非硬件问题 [4] - 具身智能大模型需处理多模态感知和实时决策 复杂度远超语言大模型 在实现 训练和部署三方面均存在极高难度 [5] - 语言大模型的Scaling Law在机器人运动控制领域尚未充分验证 现有模型架构不够统一和高效 [4] 技术研发路径 - 具身智能大模型研发应由机器人厂商主导 或与大模型厂商协作完成 因涉及专业传感器标定和场景数据 [6] - 智元机器人已发布通用具身基座模型ViLLA架构 阶跃星辰与多家机器人厂商达成技术合作 [5][6] - 合作研发被视为最快产生效益的方式 因多数机器人企业缺乏AI技术能力和GPU资源 [6] 行业发展预期 - 行业临界点标志为人形机器人能完成陌生场景任务 预计最快1-2年 最慢3-5年可实现 [1] - 具身智能大模型将成为未来核心竞争力 是规模商用的必要条件 [6]
宇树推进IPO,王兴兴谈行业痛点:硬件现阶段够用,具身智能AI拖后腿|聚焦2025WRC
华夏时报· 2025-08-11 16:09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宇树科技核心目标是让机器人干活,包括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并重视数据采集与开源 [2] - 公司通过低价策略促进销售,G1机器人售价9.9万元起,R1小型人形机器人售价3.99万元起,旨在吸引更多用户并构建生态 [4] - 宇树科技已开启上市辅导,由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上市被视为迈向成熟管理和运营阶段的关键步骤 [3] 市场表现与销量 - 宇树科技2024年机器狗年销量达2.37万台,占全球市场69.75%的份额,人形机器人交付量突破1500台 [4] - G1是2024年全球出货量最高的人形机器人,Go2是过去几年及2024年全球出货量最多的四足机器人 [4] - 公司自2020年以来连续五年实现盈利,2023年营收突破10亿元 [4] 技术挑战与行业瓶颈 - 当前阻碍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具身智能AI(大模型)的发展水平 [2] - 具身智能大模型需实现多模态感知和实时决策,复杂度和研发难度远超语言大模型 [6] - 具身智能大模型在实现、训练和部署三方面面临挑战,包括实时环境感知、大规模仿真训练及端云结合部署 [7] 技术研发与合作 - 具身智能大模型研发应由机器人厂商主导,或与大模型厂商协作完成,因涉及专业传感器标定、决策控制及场景数据 [9] - 智元机器人已发布通用具身基座模型ViLLA架构,阶跃星辰也与多家机器人厂商合作探索"大模型+具身机器人"技术突破 [7][8] - 缺乏AI大模型技术和GPU资源的机器人企业需与传统AI企业或高校合作,以加速具身智能大模型研发 [9] 商业化进展 - 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于商业化初期,尚未达到大规模出货阶段 [5] - 宇树科技认为机器人"ChatGPT时刻"可能在未来1-5年内实现,标志是机器人能完成陌生环境下的复杂任务 [3]
宇树推进IPO 王兴兴谈行业痛点:硬件现阶段够用,具身智能AI拖后腿|聚焦2025WRC
华夏时报· 2025-08-11 15:40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核心目标是让机器人干活,包括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并重视数据采集和数据开源 [1] - 公司通过低价策略促进销售,如G1机器人9.9万元起,小型人形机器人R1售价3.99万元起,以吸引更多人使用并构建生态 [3] - 公司认为当前阻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具身智能AI(大模型)的发展水平 [1][4] 商业化进展与业绩 - 公司去年营收突破10亿元,自2020年以来已连续五年实现盈利 [2] - G1是今年全球出货量最高的人形机器人,Go2是过去几年及今年全球出货量最多的四足机器人 [2] - 2024年公司机器狗年销量达2.37万台,占全球市场69.75%的份额,人形机器人交付量突破1500台 [2] - 行业目前处于商业化初期,尚未达到大规模出货阶段 [3] 技术挑战与研发 -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硬件虽不够好但完全够用,最大问题是具身智能AI不够用 [4] - 具身智能大模型需要实现多模态感知和实时决策,复杂度和研发难度远超语言大模型 [5] - 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开发难点包括实现、训练和部署三个方面,均比语言大模型更复杂 [5] - 具身智能大模型的研发应由机器人厂商主导,或与大模型厂商协作完成 [6] 行业合作与竞争 - 智元机器人发布了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采用Vision-Language-Latent-Action架构 [5] - 阶跃星辰与多家机器人厂商合作,共同探索"大模型+具身机器人"的技术突破与应用创新 [6] - 未来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大模型上的竞争会加剧,合作研发是最快产生效益的方式 [6]
宇树科技王兴兴:人形机器人硬件够用 挑战在AI不够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9 03:39
行业观点 - 机器人目前没有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原因是具身智能AI技术不足而非硬件性能或成本问题 [1] - 当前硬件性能已完全满足机器人应用需求但AI能力成为人形机器人普及的核心瓶颈 [1] 技术瓶颈 - 具身智能AI的发展滞后是限制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最大挑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