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丰田(TM)
icon
搜索文档
消息人士:丰田计划将部分GR卡罗拉跑车的生产从日本转移到英国;丰田计划在英国伯纳斯顿工厂投资约5600万美元,以扩大北美地区的出口;英国的生产班次旨在利用过剩产能缩短汽车交付等待时间。
快讯· 2025-05-27 03:09
生产转移与投资计划 - 丰田计划将部分GR卡罗拉跑车的生产从日本转移到英国 [1] - 公司将在英国伯纳斯顿工厂投资约5600万美元以扩大北美地区的出口 [1] - 英国的生产班次旨在利用过剩产能缩短汽车交付等待时间 [1] 战略调整与运营优化 - 生产转移可能基于供应链优化或成本效益考量 [1] - 投资英国工厂显示公司对北美市场的出口战略强化 [1] - 利用现有过剩产能可提升交付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 [1]
Toyota 'Electrifies' Top-Selling RAV4 SUV, Paving Transition To Battery Power Amid Tariffs
Seeking Alpha· 2025-05-27 00:24
丰田汽车行业地位 - 丰田汽车在2024年继续保持全球销量第一的汽车制造商地位 [1] - 公司具备强大实力应对未来财年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 [1] 行业专家背景 - 文章作者为底特律资深记者,长期为《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知名媒体撰写商业和经济类报道 [1] - 作者出版过两本著作,被公认为全球汽车行业专家 [1]
Toyota's 2026 RAV4 SUV to Have Hybrid and Plug-In Hybrid Options Only
ZACKS· 2025-05-26 15:35
丰田2026款RAV4电动化战略 - 2026款RAV4将仅提供混合动力(HEV)和插电混动(PHEV)版本 搭载2.5升四缸发动机 其中HEV版前驱/四驱功率分别为226/236马力 PHEV版功率提升至320马力(原302马力) [1][2] - 新车提供Core/Rugged/Sport三种设计风格及七种配置级别 配备新触控屏/六扬声器音响及升级安全功能 [2] - 第六代RAV4延续功能性与敏捷性设计理念 预计2026年内在美国上市 该车型自1996年推出已迭代五代 [3] 丰田电动车销售现状与目标 - 2025财年全球销量1020万辆中纯电仅14.5万辆(占比1%) 远低于全球14%的电动车渗透率 [4] - 2026年电动车产量目标从150万辆下调至100万辆(降幅20%) 反映公司对纯电路线持谨慎态度 [5] - 2027年前计划在关键市场推出10款新电动车 包括欧洲Urban Cruiser/C-HR+及美国三排座电动SUV(2025年肯塔基/印第安纳投产) [6] 中国市场布局与全球销售预期 - 在中国推出最低价电动车bZ3X(起价1.5万美元) 2026年中前将上市bZ7和雷克萨斯ES电动版 [7] - bZ4X在挪威成为最畅销电动车 显示区域市场突破 [7] - 2026财年全球销量目标980万辆(同比增4.7%) 丰田+雷克萨斯合计目标1040万辆(同比增1.2%) 电动车销量目标518万辆(同比增9%) [8] 供应链与产能建设 - 北卡罗来纳州电池工厂开始出货 系首个海外自建电池基地 [6]
杀疯了!中国车企狂攻日系腹地,最后堡垒要被击穿
凤凰网财经· 2025-05-26 14:16
中国车企在东盟市场的崛起 - 中国车企在泰国车展遭遇"潜规则",因大订单可能超越丰田而被主办方拒绝更新销量数据,背后反映日系车企对中国品牌崛起的抵制[2] - 东盟汽车市场年销350万辆,中国车企正快速蚕食日系车份额,电动车领域占比达45%[4][8] - 具体市场份额变化:印尼从2019年不足2%升至2024年6%,泰国从几乎为零升至12%,马来西亚从17%升至23%[5][6] 日系车企的市场溃败与战略收缩 - 日系车份额显著下滑:印尼从95%降至89%,泰国从87%降至76%,马来西亚从77%降至73%[9] - 日产关停曼谷一家工厂并裁撤1000人,销售网络从200家萎缩至140家,销售人员减少80%[10] - 本田合并泰国两家工厂并腰斩产能,铃木和斯巴鲁直接退出泰国生产[11][12] 中国车企的竞争策略 - 通过本土化建厂(比亚迪、长城、上汽等)利用政策红利,如泰国电动车补贴最高15万泰铢/辆,消费税从8%降至2%[15][16] - 凭借电池技术和全产业链优势降低电动车成本(电池占价格40%),比亚迪电动MPV售价较丰田混动车型低20%[16][19] - 挖角日系经销商网络,如泰国暹罗汽车结束与日产60年合作转投比亚迪[21] 日系车企的反击措施 - 打破传统降价促销:丰田皮卡起售价降至9.2万元,本田思域HEV降价6000元[21] - 利用政商网络施压,如泰国出台电动车电池赔付比例递减政策,日本保险公司停止电动车承保[22] - 联合投资43亿美元在东盟生产电动车,丰田、本田等计划五年内布局[23] 东盟市场的战略重要性 - 东盟经济体量3.8万亿美元(全球第五),人均GDP达5518美元,电动车销量2024年同比增长超50%,渗透率预计2025年达13%[24][26] - 泰国计划2030年新能源车占比30%,新加坡2040年淘汰燃油车,中国将东盟作为"一带一路"出海支点[25][26] - 中日车企视东盟为战略决战场,日本需保住最后控制力市场,中国将其作为全球化跳板[26]
日本国产EV电池遇阻,被中国甩远
日经中文网· 2025-05-23 22:40
日本车企电池工厂计划调整 - 日产汽车放弃在日本国内建设首座纯电动汽车电池工厂计划,原计划投资1533亿日元,最早2028年度搭载到轻型EV [1][2] - 丰田决定推迟原定2025年春季在福冈县建设的电池工厂,该工厂计划生产下一代EV车型电池 [2] - 日产放弃计划的主要原因是业绩不佳导致投资能力不足,即使获得日本经济产业省最高约557亿日元补贴仍难以实施 [2] 中国企业在电池领域的优势 - 2024年全球汽车电池搭载量前10名中有6家中国企业,宁德时代以37.9%份额连续8年居首 [1][3] - 中国企业在电池材料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正极材料89.4%、负极材料93.5%、隔膜87.4%、电解液85.0% [4] - 中国通过从原材料采购到电池制造的垂直整合供应链实现成本优势,磷酸铁锂电池生产成本比传统电池降低3成左右 [2][4] 日本电池产业现状与挑战 - 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到2030年国内蓄电池产能达150吉瓦时目标,目前有望确保120吉瓦时产能 [2] - 松下能源将从2027年起向斯巴鲁和马自达供货,计划投资4630亿日元新建工厂,2028年度开始生产 [3] - 日本在车载电池领域曾领先,三菱2009年推出世界首款量产EV,日产2010年推出初代EV均使用日本电池 [3]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模式提升成本竞争力,已在日本销售EV并计划2026年进军轻型汽车市场 [4] - 中国企业还在欧洲设立工厂开拓客户,进一步扩大全球影响力 [4] - 日本电子产业曾在半导体等领域因无法承受竞争和巨额投资而失去优势,汽车产业面临类似风险 [5][6]
中汽协付炳锋:合资车企大浪淘沙,难挡头部品牌良好发展态势
第一财经· 2025-05-23 09:16
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现状与挑战 - 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份额持续下滑,从2020年的超60%降至2024年的31.5%,2025年前4个月进一步微跌至31.3% [1] - 自主品牌崛起和新能源转型加速是合资品牌份额下滑的主因,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渗透率不足10% [1] - Stellantis高管对跨国车企在华份额流失表示"震惊",并预警外资在中型燃油车市场的优势"不会长久" [2] 头部合资企业的战略调整与表现 - 通用、大众、奔驰、宝马等头部合资企业加速中国战略转型,推动"中国创新,反哺全球"模式 [2] - 2024年11月-2025年4月销量数据显示,大众和丰田仍位列中国市场品牌销量第二、第三名 [2] - 中汽协认为头部合资企业通过本土化研发和新品引入,仍能在中国千万辆级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1][2] 行业活动与未来趋势 - "2025中国汽车论坛"将于7月在上海召开,主题涵盖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等前沿领域 [3] - 论坛设置动力电池、智慧出行、"一带一路"汽车出海等专题,反映行业技术升级和国际化趋势 [3] - 中汽协强调中国市场将继续保持开放,中外品牌将共同参与全球汽车产业变革 [2][3]
从“在中国制造” 到“为中国设计” 再到“由中国定义” 合资车企转型开启“加速度”(经济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5-22 21:47
合资车企转型趋势 - 合资车企正从"在中国制造"转向"由中国定义",深度共创和生态融合成为"汽车合资2.0"时代的关键标签 [1] - 合资品牌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从2014年的61 6%降至2024年的31 5%,4S网络规模同比减少13 5%至7744家,新增网点占比仅3% [2] 营销策略调整 - 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合资车企推出"一口价"策略,提升价格透明度和终端表现 [3] - 2025年上海车展合资与自主新车首发比例接近1∶1,产品设计更符合年轻化审美需求 [3] - 新车型推出后市场反馈积极,4S店客流和销售信心显著提升 [3] 研发模式重构 - 丰田在上海设立雷克萨斯纯电研发生产公司,启动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本土工程师主导研发 [4] - 日产未来两年追加100亿元投资中国电动汽车研发,研发周期缩短至24个月并由中国团队主导 [4] - 大众中国团队开发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广汽本田新建新能源工厂,长安马自达技术反哺日本总部 [4][5] 本土生态融合 - 合资车企供应链从外资主导(外资零部件占比超80%)转向与本土供应商合作 [6] - 宁德时代、华为等本土技术被搭载到合资车型,缩短与自主品牌在智能座舱、智驾等领域的差距 [7] - 丰田和大众高管强调通过本土合作推动技术反哺全球市场,加速融入中国生态链 [7]
丰田:丰田集团五家公司将加快技能开发及在人工智能和软件方面的创新。
快讯· 2025-05-22 05:04
公司战略 - 丰田集团旗下五家公司将加速技能开发 [1] - 公司重点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创新 [1] - 软件相关创新成为集团战略发展方向 [1] 技术布局 - 人工智能技术被纳入集团核心发展路径 [1] - 软件能力提升被明确列为优先事项 [1]
丰田新款RAV4用自主操作系统发起软件攻势
日经中文网· 2025-05-22 03:32
丰田第6代RAV4发布 - 公司时隔5年全面改款SUV车型RAV4,推出第6代车型,搭载自主操作系统Arene,购车后可通过软件更新扩展功能,摆脱单纯买断汽车的商业模式,瞄准依靠软件盈利 [1] - 新车将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推出,日本国内将在2025年度内发布,具体价格稍后公布 [1] - 公司首席品牌官表示RAV4是挑战软件定义汽车(SDV)的第一步,实现Arene的开端,开辟汽车与客户共同成长的道路 [1] - 通过搭载Arene,RAV4具备新的AI语音操作车载终端和可通过软件更新提升性能的先进安全功能 [1] RAV4市场表现与战略 - 2024年RAV4全球销量达110万辆,占公司全球销量(1015万辆)的1成,美国是主要市场占销量4成,在美国市场按车型销量排名第3,混合动力车领域排名第1 [2] - 公司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下推出新款RAV4,推进当地生产,2024年从日本向美国出口约10万辆,较2018年(约25万辆)减少一半以上,目前美国销量中日本进口车占2成左右 [2] - 公司社长表示将在当地开发适合当地的产品并进行当地生产 [2] - 目前Arene在RAV4上仅应用于先进安全和多媒体领域,动力源和车身控制等方面尚未使用,转化为实际收益仍需时日 [2] 软件定义汽车行业动态 - 特斯拉提供OTA服务和付费升级自动驾驶功能,比亚迪等也在积极开发,索尼本田移动出行提出2026年推出可持续提升驾驶性能的EV [3] - 加拿大调查公司预计软件定义汽车全球市场到2034年将达到约3000亿美元 [3] - 软件定义汽车设想像智能手机那样在软件平台加载外部APP丰富功能,特斯拉正推动引入其他公司APP,Arene也考虑今后引入第三方开发APP [3] 操作系统竞争格局 - iOS和安卓已占据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主导地位,软件定义汽车能否吸纳更多内外部APP将影响其竞争力 [4]
丰田自研软件平台终于来了,首搭这款SUV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21 14:17
产品发布 - 丰田北美宣布推出2026款RAV4,首次搭载自主研发的软件平台Arene [1] - 新款RAV4提供混合动力(H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两种驱动形式,并推出运动版本 [1] - 插混版本输出功率达320马力,纯电续航里程提升20%至150公里,混动版本升级为第五代混合动力系统 [1] - RAV4是北美最畅销紧凑型SUV,2024年销量达100万辆 [1] Arene软件平台 - Arene OS是面向软件定义汽车的操作系统,目标是成为汽车行业的安卓系统 [2] - 系统具有车辆API和安全模块,支持快速迭代开发 [2] - 可控制方向盘、刹车等基础部件,管理安全系统及交通信息,支持OTA升级 [2] - 开发人员可通过Arene将代码部署到任何运行该系统的车辆 [2] - 系统首次应用于RAV4,支持多媒体座舱语音代理和中央显示屏 [1] 智能化转型 - 2015年成立丰田研究院(TRI)专注AI和机器人技术研究 [2] - 2018年联合爱信精机、电装成立TRI-AD加速自动驾驶技术开发 [3] - 2020年重组为Woven Planet Holdings等三家公司,向车联网延伸 [3] - 2023年Woven Planet Holdings更名为Woven by Toyota [3] 技术升级 - 搭载Arene支持的最新版丰田音响多媒体系统,兼容Apple CarPlay和Android Auto [4] - 新增主页按钮优化用户体验,改进原生语音助手响应速度 [4] - 首款搭载Toyota Safety Sense 4.0(TSS 4.0)系统的丰田车型 [4] - 新版主动安全套件更新硬件和检测功能 [4] 生产规划 - 考虑在美国生产2026款RAV4以规避进口关税 [4] - 当前RAV4在肯塔基州、日本和加拿大生产 [4] - 原计划从日本和加拿大出口至美国,需重新评估供应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