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F(聆风)

搜索文档
日产新款LEAF产量减半,远景动力电池良率偏低
日经中文网· 2025-09-20 00:33
日产新款纯电动汽车"LEAF"的生产计划大幅下调 日产相关人士表示,远景动力为新款LEAF提供的电池良品率未达预期,导致日产无法充分确保电池。 新款LEAF是日产改善业绩的重要车型之一,此次计划调整将成为经营重建的障碍…… 据悉,日产汽车大幅下调了计划年内推出的新款纯电动汽车"LEAF(中国名:聆风)"的生产计划。由 于配备的电池采购延迟,9~11月近三个月的产量被调整为原计划的一半以下。新款LEAF是日产改善业 绩的重要车型之一,此次计划调整将成为经营重建的障碍。 日产将在栃木工厂(栃木县上三川町)生产面向美国和日本市场的新款LEAF。多位日产相关人士透 露,栃木工厂新款LEAF的2025年度生产计划已被下调。尤其是9~10月的降幅较大,某些月份降幅甚至 达到数千辆。 栃木工厂的电池由日产出资的电池厂商远景动力(AESC)负责生产。日产相关人士表示,远景动力为 新款LEAF提供的电池良品率未达预期,导致日产无法充分确保电池。这可能会对实际的销售情况产生 影响。 LEAF作为全球首款量产EV于2010年上市,此次更新后将迎来第三代车型。计划在2025年秋季在美国上 市,年内在日本推出,并将在2026年在欧洲销 ...
日产全球销量止跌回升,中国N7拉动
日经中文网· 2025-09-05 08:00
全球销量表现 - 2025年7月全球销量同比增长1%至262,745辆 实现16个月来首次同比增长 [2] - 北美地区整体销量增长4%至107,929辆 但美国市场出现下滑 [4] - 日本国内销量同比下降19% 在日本八大汽车厂商中减幅最大 [4] 区域市场分化 - 中国市场销量同比增长22%至57,359辆 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2][4] - 欧洲市场销量依然低迷 与日本市场共同拖累整体表现 [2][4] 产品战略与电动化进展 - 纯电动轿车N7于2025年4月下旬在中国推出 市场表现出色 [2] - 公司计划对电动车型LEAF(聆风)进行8年来首次全面改进 [4]
日产全球销量16个月来重回增长,受中国市场拉动
日经中文网· 2025-08-29 08:00
全球销量表现 - 日产7月全球销量达26万2745辆 同比增长1% [2][4] - 中国市场销量强劲增长22% 达5万7359辆 成为主要拉动力量 [2][4] - 北美地区整体销量增长4% 达10万7929辆 但美国市场出现下滑 [4] 区域市场分化 - 日本国内销量大幅下降19% 在八家日本车企中降幅最大 [4] - 欧洲市场表现萎靡不振 与日本市场共同拖累全球业绩 [2][4] - 中国市场纯电动轿车N7自4月下旬上市后销售表现强劲 [2] 日本汽车行业整体状况 - 日本八家乘用车企业7月全球产量同比减少2% 降至197万8949辆 [4] - 除丰田外七家企业均出现两个月来首次同比下降 [4] - 马自达产量降幅最大达23% 全球产量降至8万6551辆 [4] 生产与出口数据 - 日本八家车企国内产量下降8% 降至70万5101辆 [4] - 海外产量增长2% 达127万3848辆 [4] - 日本出口量下降5% 降至34万54辆 [4] 产品战略布局 - 日产计划年内向日本市场投放八年来首次升级的新款LEAF车型 [4] - 新款LEAF(中国名:聆风)的市场表现将成为公司复苏关键 [4]
全球上半年新车销量:两家中企超日产跻身前10
日经中文网· 2025-08-26 08:00
全球汽车销量排名变化 - 2025年1-6月全球新车销量排名中 日产汽车首次跌出前十 销量同比减少6%至161万辆 为16年来最低水平[1][3] - 比亚迪销量同比增长33%至214万辆 排名从去年同期第十升至第七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销量增长29%至193万辆 从第十一升至第八 两家中国车企首次在上半年超越日产[7][8] - 铃木销量163万辆 以2万辆优势领先日产排名第十 这是自2004年有记录以来铃木首次反超日产[1][8] 日产汽车经营表现 - 公司连续四个季度出现亏损 2025年4-6月最终损益为亏损1157亿日元(2024年同期盈利285亿日元)[3] - 销量下滑导致工厂等固定成本对收益造成压力 经营状况持续低迷[3] - 主力车型大部分新车要到2026年后才能推出 新车型不足问题持续存在[9] 区域市场表现 - 中国市场销量同比减少18%至27万辆 较2018年高峰时期72万辆减少6成 尽管4月推出性价比高的EV轿车"N7"(售价11.99万元)但整体市场回升仍需时间[3] - 美国市场因混合动力车产品线不足及为控制销售奖金错失关税引发的抢购需求[6] - 日本国内市场销量减少10%至22万辆 创1993年以来最低水平 消费者信任度下降是主要原因[8] 行业竞争环境 - 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价格战加剧 比亚迪7月销量仅微增至34万辆 两位数增长势头受阻[9] - 美国将汽车关税定为15% 高关税成为新常态 新车涨价可能导致销量减少[9] - 日产计划2025年在日本推出纯电动汽车"LEAF"新款车型以扭转局面[1][9]
日产披露第3代LEAF,变为SUV、续航超600km
日经中文网· 2025-06-20 07:30
产品更新与定位 - 第3代LEAF更新为小型SUV车型 续航距离比原来增加3成 达到600公里以上 属于世界最高水平 [1][2] - 新款LEAF最快可在35分钟内完成日常使用所需的充电 在北美首次采用特斯拉NACS充电标准 [3] - 公司将其定位为标准车 与轻型车"樱花"和高档车"ARIYA"形成产品矩阵 [2] 技术性能与竞争优势 - 通过空气动力学设计延长续航 美国版最大续航303英里(约490公里) 日欧版超600公里 较美国现款(210英里)大幅提升 [2] - 续航表现超越竞品比亚迪ATTO3和大众ID3(均不足600公里) [2] - 引入软件定义车辆(SDV)技术 支持上市后通过系统更新提升性能 [3] 市场战略与规划 - 2025年秋季从美国开始销售 2025年内进入日本市场 2026年登陆欧洲 [2] - 作为经营重建核心战略车型 被赋予"全球战略车"地位 加入畅销要素 [2] - 瞄准SUV热门细分市场 跨界车型设计提升消费者吸引力 [2] 行业竞争与挑战 - 第一代LEAF曾引领EV市场 但当前在价格和性能上落后于比亚迪、特斯拉及欧洲车企 [4] - 中国市场合资车型N7上市首月订单超预期 显示复苏迹象 [4] - 放弃日本本土电池工厂建设计划 失去低成本电池量产能力 [4] 定价与盈利策略 - 新款LEAF价格尚未公布 公司承诺保持竞品对标定价 [4] - 计划通过提高销售价格确保利润 具体定价策略受市场关注 [4]
日本国产EV电池遇阻,被中国甩远
日经中文网· 2025-05-23 22:40
日本车企电池工厂计划调整 - 日产汽车放弃在日本国内建设首座纯电动汽车电池工厂计划,原计划投资1533亿日元,最早2028年度搭载到轻型EV [1][2] - 丰田决定推迟原定2025年春季在福冈县建设的电池工厂,该工厂计划生产下一代EV车型电池 [2] - 日产放弃计划的主要原因是业绩不佳导致投资能力不足,即使获得日本经济产业省最高约557亿日元补贴仍难以实施 [2] 中国企业在电池领域的优势 - 2024年全球汽车电池搭载量前10名中有6家中国企业,宁德时代以37.9%份额连续8年居首 [1][3] - 中国企业在电池材料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正极材料89.4%、负极材料93.5%、隔膜87.4%、电解液85.0% [4] - 中国通过从原材料采购到电池制造的垂直整合供应链实现成本优势,磷酸铁锂电池生产成本比传统电池降低3成左右 [2][4] 日本电池产业现状与挑战 - 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到2030年国内蓄电池产能达150吉瓦时目标,目前有望确保120吉瓦时产能 [2] - 松下能源将从2027年起向斯巴鲁和马自达供货,计划投资4630亿日元新建工厂,2028年度开始生产 [3] - 日本在车载电池领域曾领先,三菱2009年推出世界首款量产EV,日产2010年推出初代EV均使用日本电池 [3]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模式提升成本竞争力,已在日本销售EV并计划2026年进军轻型汽车市场 [4] - 中国企业还在欧洲设立工厂开拓客户,进一步扩大全球影响力 [4] - 日本电子产业曾在半导体等领域因无法承受竞争和巨额投资而失去优势,汽车产业面临类似风险 [5][6]
日产告别戈恩路线,不再重视全球南方
36氪· 2025-05-19 09:56
日产全球工厂调整战略 - 公司计划关闭或停产7家工厂,包括墨西哥2家、日本神奈川县2家、南非1家、印度1家、阿根廷1家,其中5家位于"全球南方"地区 [2] - 2024年度全球产量310万辆中,墨西哥工厂占67万辆(20%),印度超15万辆,阿根廷近2万辆,南非1万辆 [2] - 调整标志着公司告别过去重视新兴市场的战略,将资源集中于日美欧中市场 [2][3] 历史战略转型背景 - 1999年卡洛斯·戈恩提出"复兴计划"裁员2.1万人,与雷诺合作全球扩张 [3] - 2011年"日产Power88"计划目标将市场份额从6%提升至8%,全球产能超800万辆 [3] - 新兴市场品牌"达特桑"因销量低迷于2022年停产 [3] - 墨西哥作为美国出口基地的优势因特朗普关税政策而动摇 [3] 主要市场竞争态势 - 在中国市场面临比亚迪等本土企业激烈竞争,推出AI技术EV新车型"N7" [4] - 美国市场因缺乏混合动力车型而销售低迷,考虑将部分生产从日本转移至当地 [4] - 计划提前发布新款EV车型"LEAF"以提振销量 [4] 成本削减与产品战略 - 到2035年将底盘数量从13个减少至7个 [4] - 零部件数量削减70%,2026年度前减少5000亿日元费用(固定+变动) [5] - 裁员规模扩大至2万人,与1999年复兴计划相当 [5] - 社长强调需利用品牌粉丝基础提升产品吸引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