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药(SBHMY)

搜索文档
中国生物制药(01177)下跌4.48%,报7.03元/股
金融界· 2025-08-11 02:24
股价表现 - 8月11日盘中下跌4.48%至7.03港元/股 成交额达3.03亿元[1] 财务数据 - 2024年总营收288.66亿元 净利润35.0亿元[1] - 2025财年中报将于8月18日披露[1] 业务概况 - 公司为创新研发驱动型医药集团 业务涵盖医药研发/智能化生产/销售[1] - 核心产品包括生物药和化学药 重点布局肿瘤/肝病/呼吸系统/外科镇痛四大领域[1] - 产品收入占比逐年提升[1] 市场地位 - 2000年上市后入选MSCI全球标准指数及恒生指数成分股[1] - 连续六年跻身《制药经理人》全球制药企业TOP50[1] - 核心企业正大天晴药业/北京泰德制药多年位列中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榜[1]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政策、发展历程、产业链、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行业增长非常强劲,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600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08 01:36
生物制药行业定义及分类 - 生物制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器官、体液等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1][2] - 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生物医药行业划分为生物药物、化学药物、现代中药三个子类,其中生物药品包括血液制品、重组蛋白、疫苗、单克隆抗体、细胞治疗产品等 [2] - 生物药物可用于治疗肿瘤、艾滋病、心脑血管病、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相关疾病等 [2] 生物制药行业发展历程 - 生物制药行业发展与生物技术革新息息相关,20世纪以来随着对遗传、生命进化及生物学了解深入,生物技术不断突破,行业快速发展 [1][4] -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起步较晚,1982年侯云德院士团队成功研制重组人干扰素,是我国首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 [6] - 1990年后人胰岛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干扰素及重组疫苗纷纷登上舞台,但此阶段欧美国家已涉足第二代生物药研制,我国落后整整一代 [6] 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生物医药市场处于发展初期,行业增长强劲,生物制药已成为医药领域最重要组成部分,在部分疾病领域开始取代化学药成为主流 [6] - 免疫细胞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新冠疫情爆发后国家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产业规模增长 [6] - 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从2018年2576.5亿元增长至4541.7亿元,预计2025年有望达到4600亿元 [1][6] 生物制药行业产业链 - 上游产业由原材料、制药设备及生物技术构成,原材料包括微生物、人体、动物、植物、海洋生物等 [8] - 生物制药设备包括生物反应器、培养基、灭菌设备、冷冻机等,其中生物反应器为最核心关键设备 [8] - 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抗体工程技术,为药物研发生产带来巨大变革 [8] - 中游为生物制药产品研发及生产,下游通过销售渠道应用于医疗机构、第三方诊断机构、科研单位、疾控中心等 [8] 生物制药行业政策环境 - 2024年2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建立新上市化学药品征求意见稿》,坚持药品价格由市场决定,支持高质量创新药品获得与高投入高风险相符收益回报 [12] - 2024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医疗监督跨部门执法联动工作的意见》,针对非法回收药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联合专项整治 [12] - 2024年3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旨在降低群众用药负担 [12] - 2024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全国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使用监测管理标准》,持续稳定推进药品使用监测工作 [12] - 202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加强集采中选药品和医用耗材质量监管 [12] - 2024年10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印发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探索建立科学高效全过程管理制度体系 [12] - 2025年3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健全药品价格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等10项措施 [12] 生物制药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包括药明康德、恒瑞医药、智飞生物、百济神州、万泰生物、复星医药等 [13] - 疫苗领域有中国生物、沃森生物、成大生物、智飞生物、艾美疫苗等 [15] - 诊断试剂领域有利德曼、达安基因、迪安诊断、科华生物等 [15] - 血液制品领域有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等 [15] - 单抗领域有三生国健、百泰生物、复星医药等 [15] 代表企业分析 - 沃森生物专业从事人用疫苗研发生产销售,2024年疫苗产品累计出口22个国家和地区,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24.82%,自主疫苗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5.42亿元,占总营收90.10% [20] - 达安基因是国内分子诊断行业龙头企业,2024年生物制品营业收入8.2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96.20%,营业成本5.22亿元,毛利率36.36% [22] 生物制药行业发展趋势 - 大力发展新型疫苗和改造传统疫苗,我国病毒性灭活疫苗研发已进入第一梯队,但在疫苗佐剂、抗原呈递系统等方向仍需加强技术创新 [25] - 抗体药物和蛋白质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的产业化,抗体药物从鼠源单抗发展为人源化抗体及全人源化抗体,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治疗上发挥重要作用 [26] - 蛋白质类药物源自人体及生物生理物质,对人体生理机制刺激性小毒性低,在治疗艾滋病、癌症、肝炎等方面效果显著 [27] - 重大疾病诊断和检测技术的研究与产品开发,纳米材料凭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优点在医学检测领域广泛应用 [28]
中国生物制药(01177):LM-24C5“CEACAM5/4-1BB双抗”II期临床试验申请获NMPA批准
智通财经网· 2025-08-07 13:55
核心进展 - 中国生物制药全资附属公司礼新医药自主研发的创新药LM-24C5 "CEACAM5/4-1BB双抗"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准 同意在CEACAM5阳性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开展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物的II期临床试验 [1] 药物机制与设计 - LM-24C5为条件激活型4-1BB平台开发的双特异性抗体 通过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CEACAM5和免疫细胞表面的4-1BB 将免疫细胞定向至肿瘤微环境并激活增强其抗肿瘤活性 [1] - 独特结构以CEACAM5依赖性方式选择性激活4-1BB信号通路 避免非特异性外周免疫系统激活带来的毒性风险 [1] 靶点特征与适应症 - CEACAM5在非小细胞肺癌 结直肠癌和胃癌等多种实体瘤中高表达 是极具前景的肿瘤治疗靶点 [1] - 临床前研究表明LM-24C5可诱导持久抗肿瘤免疫记忆 并与其他免疫治疗药物具有协同效应 [1] 开发进度与潜力 - LM-24C5具有成为同类首创免疫疗法的潜力 [1] - 目前正在美国开展I/II期临床试验 [1]
中国生物制药:LM-24C5“CEACAM5/4-1BB双抗”II期临床试验申请获NMPA批准
智通财经· 2025-08-07 13:54
核心观点 - 中国生物制药全资附属公司礼新医药自主研发的创新药LM-24C5"CEACAM5/4-1BB双抗"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准 将开展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物的II期临床试验 [1] - LM-24C5针对CEACAM5阳性的晚期实体瘤患者 具有成为同类首创免疫疗法的潜力 [1] 产品特性 - LM-24C5是双特异性抗体 通过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CEACAM5和免疫细胞表面的4-1BB 将免疫细胞定向至肿瘤微环境并激活抗肿瘤活性 [1] - 独特结构以CEACAM5依赖性方式选择性激活4-1BB信号通路 避免非特异性外周免疫系统激活带来的毒性风险 [1] - 临床前研究表明可诱导持久抗肿瘤免疫记忆 并与其他免疫治疗药物具有协同效应 [1] 靶点特征 - CEACAM5在多种实体瘤中高表达 包括非小细胞肺癌 结直肠癌和胃癌等 是极具前景的肿瘤治疗靶点 [1] 研发进展 - LM-24C5目前正在美国开展I/II期临床试验 [1] - 新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II期临床试验 [1]
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LM-24C5"CEACAM5/4-1BB双抗"II期临床试验申请获NMPA批准
格隆汇· 2025-08-07 13:51
核心观点 - 中国生物制药全资子公司礼新医药自主研发的创新药LM-24C5(CEACAM5/4-1BB双抗)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临床试验批准,将在CEACAM5阳性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开展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物的II期临床试验 [1] 药物机制与靶点 - LM-24C5是礼新医药基于条件激活型4-1BB平台开发的双特异性抗体,通过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CEACAM5和免疫细胞表面的4-1BB,将免疫细胞定向至肿瘤微环境,激活并增强其抗肿瘤活性 [1] - CEACAM5(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5)在多种实体瘤中高表达,包括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使其成为一个极具前景的肿瘤治疗靶点 [1] - LM-24C5的独特结构可以CEACAM5依赖性方式选择性激活4-1BB信号通路,避免非特异性外周免疫系统激活带来的毒性风险 [1] 临床前研究与开发进展 - 临床前研究表明,LM-24C5可诱导持久的抗肿瘤免疫记忆,并与其他免疫治疗药物具有协同效应,具有成为同类首创(First-in-Class)免疫疗法的潜力 [1] - 目前,LM-24C5正在美国开展I/II期临床试验 [1]
中国生物制药(01177) - 自愿公告 - LM-24C5「CEACAM5/4-1BB 双抗」II...
2025-08-07 13:43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公司全资附属公司礼新医药自主研发的创新药LM - 24C5获NMPA批准开展II期临床试验[3] - LM - 24C5正在美国开展I/II期临床试验[4] 其他信息 - CEACAM5在多种实体瘤中高表达[3] - 公告日期公司董事会有六位执行董事和五位独立非执行董事[5]
中国生物制药 自主研发的罗伐昔替尼片“TQ05105 (JAK/ROCK抑制剂)”被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
智通财经· 2025-08-06 10:29
药物研发进展 - 公司自主研发的罗伐昔替尼片(TQ05105)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BTD),用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治疗 [1] - 罗伐昔替尼是全球研发进度最快的JAK/ROCK双重小分子抑制剂 [1] - 公司已于2024年7月向CDE递交罗伐昔替尼的上市申请并获受理,用于治疗中高危骨髓纤维化(MF) [1] - 罗伐昔替尼正在中国开展cGVHD的III期临床试验,并已在美国获批开展II期临床试验 [1] 临床数据表现 - 罗伐昔替尼Ib/IIa期临床研究纳入44例中度或重度糖皮质激素难治性或依赖性cGVHD患者 [2] - 研究结果显示最佳总体缓解率(BOR)为86.4%,12个月无失败生存率(FFS)为85.2% [2] - 88.6%的受试者降低了对糖皮质激素剂量的需求,59.1%的受试者cGVHD相关症状得到改善 [2] - 研究中未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且未发生与罗伐昔替尼相关导致停药的不良事件 [2] 疾病背景与市场潜力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有效方式 [2] -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allo-HSCT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可达30%-70% [2] - 罗伐昔替尼用于治疗中重度cGVHD的Ⅲ期临床试验正在受试者招募环节 [2] - 公司将加速罗伐昔替尼的全球临床开发,尽早为全球患者提供更优治疗方案 [2]
中国生物制药(01177) 自主研发的罗伐昔替尼片“TQ05105 (JAK/ROCK抑制剂)”被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
智通财经网· 2025-08-06 10:29
药物研发进展 - 公司自主研发的罗伐昔替尼片被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用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 [1] - 罗伐昔替尼是全球研发进度最快的JAK/ROCK双重小分子抑制剂 [1] - 该药物已于2024年7月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受理用于治疗中高危骨髓纤维化 [1] 临床试验数据 - Ib/IIa期临床研究纳入44例中度或重度糖皮质激素难治性或依赖性cGVHD患者 [2] - 最佳总体缓解率达86.4% 12个月无失败生存率达85.2% [2] - 88.6%受试者降低糖皮质激素需求 59.1%受试者cGVHD症状得到改善 [2] 疾病治疗背景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有效治疗方式 [2] -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可达30%-70% [2] 全球开发布局 - 罗伐昔替尼在中国开展cGVHD的III期临床试验 [1] - 已在美国获批开展II期临床试验 [1] - 公司正加速全球临床开发并为III期试验招募受试者 [1][2]
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罗伐昔替尼片“JAK/ROCK抑制剂”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
格隆汇· 2025-08-06 10:27
核心进展 - 公司自主研发的罗伐昔替尼片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 用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 [1] 药物研发地位 - 罗伐昔替尼是全球研发进度最快的JAK/ROCK双重小分子抑制剂 [1] - 药物已于2024年7月向CDE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受理 适应症为中高危骨髓纤维化 [1] - 当前正在中国开展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III期临床试验 并已在美国获批开展II期临床试验 [1] 临床试验进展 - 针对中重度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Ⅲ期临床试验正处于受试者招募阶段 [1] - 公司将加速全球临床开发进程 旨在为全球患者提供更优治疗方案 [1]
中国生物制药(01177) - 自愿公告 - 罗伐昔替尼片「JAK/ROCK抑制剂」纳入突破性治疗药...
2025-08-06 10:20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公司自主研发的罗伐昔替尼片被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用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3] - 2024年7月公司向CDE递交罗伐昔替尼上市申请并获受理,用于治疗中高危骨髓纤维化[3] - 罗伐昔替尼正在中国开展cGVHD的III期临床试验,已在美国获批开展II期临床试验[3] 数据相关 -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可达30%-70%[4] - 罗伐昔替尼Ib/IIa期临床研究纳入44例患者,未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和相关停药不良事件[4] - 罗伐昔替尼最佳总体缓解率为86.4%[4] - 罗伐昔替尼12个月无失败生存率为85.2%[4] - 88.6%的受试者降低了对糖皮质激素剂量的需求[4] - 59.1%的受试者cGVHD相关症状得到改善[4] 未来展望 - 罗伐昔替尼用于治疗中重度cGVHD的Ⅲ期临床试验正在受试者招募环节[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