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000802)

搜索文档
“‘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亮相北京文化论坛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15:01
项目概况 - 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牵头"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 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作为重要成果亮相 [1] - 项目以跨学科数智方法赋能古城保护 通过卫星图片、天地图和海量文献资料的算法整合破解保护难题 [1] - 目前技术已应用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1] 技术应用与规模 - 已完成近3000个中华古城的数字复原和保护区划定工作 [1] - 项目为古城保护提供高效的"中国范式" 为全球人类历史聚落遗产传承保护创新方法和探索标准 [1] 研究方向 - 实验室以文明研究为"主轴" 重点开展文明探源与文明传承研究 [1] - 文明传承项目聚焦中华古城保护数字图谱集成和边疆地域中华古城图谱两大工程 [1]
2025北京文化论坛 |演员胡军:《归队》没有把镜头对准丰碑,而是对准了基石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15:01
电视剧《归队》创作视角 - 电视剧《归队》聚焦抗日战争中无名普通战士而非历史丰碑人物 [1] - 剧情核心对准十四年抗战期间连姓名都未留下的基层士兵群体 [1] - 通过平民化叙事视角展现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基石力量 [1] 文化产业内容创作趋势 - 主旋律作品呈现微观叙事和人文关怀的创作方向 [1] - 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开始关注个体命运与集体记忆的融合 [1] - 行业出现从宏大叙事向细节化、人性化表达转变的创作特征 [1]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三千年顶流文物团建 大运河畔对话殷商文明
新华社· 2025-09-23 14:33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办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 北京市委 市政府共同主办 [1] - 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2] - 论坛包括主论坛 6场平行论坛 20余场专业沙龙及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常态化活动 [2] 论坛议题 - 国内外嘉宾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围绕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 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 视听产业融合破圈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 [2] - 议题涵盖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 网络文化创新发展 尊重文明多样性 [2] - 论坛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文明交流互鉴汇聚智慧力量 [2] 文化展示 - 通过系列视频游览北京文化地标 倾听名家文化畅谈 [4]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出妇好墓青铜鸮尊 亚醜钺 商代唯一青铜手形器 殷墟唯一青铜牛尊等重要文物 [6] - 文物展示旨在感受中华文明不息的脉搏 [6]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吴丹娜:数字技术与“Z世代”助推俄中文化交流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14:33
北京作为中俄文化交流平台 - 北京已成为两国文化互动互鉴的重要平台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参赞吴丹娜受邀参加2025北京文化论坛[3] - 北京文化生活格外活跃 是一座世界文化之都 拥有博物馆、剧院、展览馆等文化瑰宝[4] 俄罗斯文化在中国受欢迎程度 - 俄罗斯芭蕾舞在中国极受欢迎 演出门票总是瞬间售罄 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芭蕾舞演员专场演出座无虚席[4] - 中国观众对俄罗斯民间艺术充满兴趣 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国立文化艺术学院歌舞团在北京演出剧场坐满[4] - 在"俄中文化年"活动框架下 有很多俄罗斯戏剧院团来华演出[4] 中国文化在俄罗斯受欢迎程度 - 俄中合拍电影《红丝绸》在俄罗斯上映时反响热烈[5] - 北京顺义大剧院演员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戏剧节赢得满堂掌声[5] - 俄罗斯各地举办大量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节、展览等活动[5] - 俄罗斯人对中国传统与现代造型艺术、电影、时尚服饰、美食等都感兴趣[5] 数字技术对文化交流影响 - 技术飞速发展影响文化生活 数字现实提供不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可能性[7] - 现代技术使文化更易接触 消除地理和经济障碍 提供多样化形式和沉浸式体验[7] - 技术创造对话空间 是现代文化交流的强大工具 使俄中年轻人交流更广泛[7] Z世代在文化交流中角色 - Z世代是积极的文化创造者、协调者和联结者 而非被动观察者[9] - 生于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高度发达时代 对技术得心应手[9] - 文化交流具有即时性、视觉化和互动性特点 主动参与并创新文化形态[9] - 打破刻板印象 创造并使用新交流形式 已成为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9]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主题 - 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反映技术创新融入文化领域的全球趋势[11] - 涵盖文化对话新形式、传统与创新协同增效等概念 提出创意产业经济国际合作新模式[11] - 展现中国构建"数字文明"愿景 通过技术进步保护促进文化多样性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11] 中俄文化合作展望 - 公众期待两国通过文化交流加深理解与友谊[12] - 加强表演艺术、影视、出版等领域合作 鼓励青年交流 推动文化产业建立多元伙伴关系[12] - 利用数字技术共同创建虚拟博物馆平台和线上展览 促进文化遗产交流[12] - 丰富俄中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涵[12]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发布 北京文化论坛聚焦文化与科技融合
北京商报· 2025-09-23 14:28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核心成果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 探讨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及数字文化产品高效供给等前沿议题 [1] - 论坛首次举办重要成果发布专场 集中发布《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并促成一批重要项目签约 [1] 中外文化交流报告核心内容 - 《报告》分为思想引领 实践拓展和未来启示三大方面 展现中国理念为中外文化交流指引方向 包括全球文明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的实践成效 [3] - 2024年中外文化交流形成机制引领 多元融合 路径创新 技术驱动和全民参与的多维立体发展格局 [3] - 《报告》新增卫生 生态 媒体及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合作案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中国在技术进步与文化保护结合方面的标杆作用 [4] 文化建设项目与成果发布 -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包括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带动国际文化游 爆款文创引领文博新潮流等重大文化事件 [5] - 专项发布8项成果包括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 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 聚焦数智化技术革新历史文化保护与研究方式 [5][6] - 集中发布10项成果涵盖X射线技术解析宋代青白瓷机理 苏超增强经济社会文化力量 古埃及文明大展促进文商旅体融合等项目 [5] 人工智能与文化融合实践 - 人民网AI之眼智能终端项目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 构建专业知识库与表达体系 提供交互式导览解说和个性化讲解服务 [7] - 中国—东盟AI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整合理论研究 创作实践与人才培养功能 聚焦AIGC伦理规范 人机协同机制和数字版权保护等关键议题 [7] -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及人工智能服务未成年人伦理规范共识从技术落地维度践行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 [5][6] 国际合作与平台建设 - 中德全球治理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围绕中德关系 全球治理和一带一路等议题开展联合研究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学术互访平台 [8]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与12个国家主流媒体达成新闻服务合作 突破发展瓶颈助推行业创新 [5][6] - 中国—东盟项目充分发挥北京科技资源与广西区位优势 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文艺创新高地 [7]
2025北京文化论坛|大葆台遗址博物馆 汉代地下王宫重开
新华社· 2025-09-23 14:13
论坛基本信息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办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 北京市委 市政府共同主办 [1] - 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2] 论坛活动安排 - 包括主论坛 6场平行论坛 20余场专业沙龙以及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常态化活动 [2] - 邀请国内外嘉宾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围绕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 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 视听产业融合破圈 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 网络文化创新发展 尊重文明多样性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 [2] 文化地标宣传 - 通过一系列视频游览北京文化地标 倾听名家文化畅谈 [4] - 探访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 该博物馆地下有15880根柏木 采用黄肠题凑榫卯结构 是汉代王侯地下宫殿遗址 [6]
北京文化论坛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揭晓
新京报· 2025-09-23 14:13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旨在汇聚全球文化科技领域智慧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1] 中法文化合作 - 法国文化部长表示2024年中法文化旅游年成功举办 展现两国文化遗产和文创产业魅力 [2] - 法国希望在文化产业领域特别是电影产业方面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2] - 中法在文物保护领域开展合作 包括法国机构与中国陕西省文博单位的合作项目 [2] 世界遗产保护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指出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数字创新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3] - 世界遗产名录收录1200余处遗产地 覆盖480万平方公里 承载全球已记录物种的五分之一以上 包括75000种植物和30000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 [3] - 数字技术成为遗产保护重要工具 中国拥有60处世界遗产地 通过技术手段全面改变保护与体验方式 [4] 文化建设项目 -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市出台保护条例并编制三年行动计划 [9] - 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三年行动计划 建设长城资源信息及监测预警平台 [8] - 琉璃河遗址考古发现两重城垣结构和最大规模西周封国宫殿建筑基址 为华夏文明提供新实证 [11][12] 文化产业发展 - 文博文创迎来爆发式增长 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累计销售百万件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文创销售达3500万元 [13] - 北京市实施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 征集项目439个 获得专利372个 软件著作权577个 奖项233个 制定标准122项 产生经济效益超300亿元 [16] - 北京口岸全年为92万人次外籍旅客办理免签手续 向6.4万人次签发144小时或240小时临时入境许可 [10] 国际文化交流 -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举行 深化中外文明对话并成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 [7] - 国际青春诗会举办金砖国家专场 汇聚49名金砖国家诗人和23名中国诗人开展文化交流 [14] - 全球Z世代逛北京活动邀请国际青年创作者探访文化科技地标 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15]
北京文化论坛“城市文化: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平行论坛举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14:06
论坛背景与主题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于9月23日举办 聚焦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 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1] - 论坛围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数字文化产品供给 文商旅体融合新场景等议题展开 邀请国际组织代表 机构代表 企业代表及专家学者百余位参与[1][3] 科技赋能公共文化服务 -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提出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构建新阅读和学习体验 采用小步试错快速迭代策略[3] - 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强调人工智能和现代科技是文化服务转型的催化剂[4] -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通过数字技术激活乡村振兴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4] - 国家图书馆拓展阅读服务边界 以灵活多元方式触达读者[6] -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运用科技从亚洲视角解读全球文化发展[8] - 塞尔维亚文化中心指出科技重塑公众与文化互动方式 涵盖数字化保护及创新体验开发[9] 数字文化发展理念 - 清华大学提出数字文化建设需坚持社会效益优先 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 促进科技向善[9] - 中央美术学院强调技术应用需保护文化艺术精髓 提升公众参与度 履行文化机构社会责任[9] -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张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破解发展瓶颈 实现科技赋能从政策到生产的转化 构建产业新格局[10] 成果发布与数据 - 论坛发布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 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建设 提供开放共享的古籍资源与知识服务[12] - 平台已上线古籍数字化资源1.2万余种 12万余册[12]
全球百余位嘉宾交流互鉴,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聚焦“尊重文明多样性”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14:06
论坛核心观点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聚焦文明交流互鉴与多样性尊重 全球百余位文化领域嘉宾探讨文明发展路径与实践价值 [1][3] - 论坛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核心 提出"以文塑魂""数字赋能""人文共生"三大关键主张 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共识 [3] 文明多样性价值与特征 - 文明多样性被定义为人类社会基本格局与进步源泉 差异驱动交流 历史案例包括丝绸之路推动中国四大发明与阿拉伯医学互鉴 [7][8] - 文明五大共同特征包括:多元共生是固有特征 平等尊重是相处之道 交流互鉴是发展动力 民心相通是重要渠道 天下大同是终极追求 [3] - 文明多样性被视为财富而非负担 承认差异与平等尊重是实现共赢的基础 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支撑作用 [8] 文化交流实践与案例 - 中华文明历来坚持开放交流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 现代案例包括中国影视剧及《大中华文库》等文化成果出海 [11] - 东西方文明双向交流案例:17世纪利玛窦将中国文化引入欧洲并传播西方科学知识 现代媒介(手机/电视)进一步便捷化文化交流 [14][16] - 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 故宫2024年线上展览全球访问量达10亿人次 AI修复与多语言翻译(24小时译制30种语言)提升文化可及性 [16][18] 数字技术对文明交流的影响 - 数字技术兼具"破壁者"与"赋能者"双重角色 虚拟现实实现敦煌莫高窟与卢浮宫"云游" AI还原《最后的晚餐》原始笔触 [16] - 需警惕算法茧房加剧文化隔阂及数字鸿沟导致参与不平等 对策包括加大文化资源数字化投入 推动国际数字文化共享 [18][19] - 建议通过数智化赋能文明建设 开发沉浸式/交互式文化产品 筑牢数字文明价值根基 使技术成为文明对话桥梁而非壁垒 [19] 全球文明倡议与治理启示 - 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对传统的尊重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与之理念相通 "和而不同"被视为未来世界文明方向 [8] - 东方智慧(如"人民至上""和合共生")为全球治理提供启示 需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挑战中转化为务实行动 [13][14] - 呼吁各国摒弃文明优越论 打破文化交流壁垒 坚持平等互鉴 以文明多样性驱动人类进步 [13]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举行平行论坛
新华社· 2025-09-23 13:58
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活动 - 论坛于9月23日举行 包含6场平行专题讨论会[2] - 专题涵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科技与文化原创力结合 视听产业融合 公共文化品质提升 网络文化创新及文明多样性交流[2] 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 -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2][9] - 论坛聚焦技术对文化资源保存与活化的支撑作用[2][9] 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 - 科技手段突破传统边界 促进文化内容原创性生产[2][9] - 强调技术对文化创作生态的革新价值[2][9] 视听产业融合破圈 - 行业探索虚实结合模式 推动视听内容跨界传播[2][4] - 产业通过技术融合实现受众圈层突破[2][4] 城市公共文化品质提升 - 新科技应用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8] - 技术手段提升文化设施服务效能与体验感[2][8] 网络文化创新发展 - 论坛探讨网络文化与技术双向赋能机制[2] - 聚焦互联网平台对文化生产与传播模式的创新影响[2] 文明多样性交流互鉴 - 强调跨文明对话与多样性文化价值的尊重[2][6] - 论坛构建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的对话平台[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