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良渚文化大走廊在数贸会“上新”
杭州日报· 2025-09-29 02:31
数贸会上,怎么能少得了良渚元素?来自良渚数字文化社区的良源文化有限公司带来了动画作品 《汉字小精灵》,该作品将良渚文化七大玉器元素融入汉字精灵形象设计,以动画语言讲述中华文明故 事。而思享无限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则运用AI技术,通过"AI拍照亭"让游客"一秒穿越"良渚古城。 下一步,良渚文化大走廊将继续聚焦"双招双引"、新兴产业培育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高能级文化 产业平台。 游客参观"小热昏"摊位 "宁可一天不吃荤,不可一天不听小热昏。"这是68岁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俞康发常常挂在嘴边 的话。9月25日,他把这段话带到了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数贸会")的现场。 在"数字文娱"展区3号馆的"浙江老字号"区块,俞康发站在杭州小热昏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小热昏食品")的展位前,穿着蓝色长衫,戴上清朝瓜皮帽,一段传统小热昏曲艺表演吸引了众多游 客驻足。而另一边,小热昏食品公司负责人郑磊正向参观者介绍新品"数字音乐梨膏棒棒糖"。该产品采 用骨传导技术,内置歌曲《千年等一回》与小热昏传统唱段两首乐曲,将传统梨膏糖与数字音乐相结 合,实现"可听可食"的创新体验。 这是良渚文化大走廊上文化科技企业在本届数 ...
虚实结合更新服务体验
经济日报· 2025-09-24 22:49
论坛还重磅发布了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该平台由国家图书馆牵头,联动全国古籍收藏单位共同建 设,已发布1.2万余种、12万余册古籍数字化资源,为学术研究和公众学习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从辅助工具演变为重塑文化生态的核心力量,文化机构需要面对转型重新定位自 身角色,从内容提供者转变为体验设计者。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永 恒认为,推进数字文化繁荣发展要坚持"科技向善",立足人的发展、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以价值理性驾 驭工具理性,重新审视数字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数字文化发展,让数字文化惠及所有群体。 在勾勒未来图景的同时,论坛更聚焦于如何将理念落地。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白雪华表 示,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的建设,正在推动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拓展线下体验空间。沉浸式VR院线、 数字文物展陈院线等,借助高清数字化、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打造虚 实结合的文化新体验。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认为,破解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深层次矛盾,需要探索建立关键技 术与文化场景深度融合的新机制,完善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产业生态,探索文化与科技复合人才培养新模 式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 专家这样热议文化中的含“科”量
新华网· 2025-09-24 20:03
文化数字化应用案例 - 全景故宫平台实现四季流转漫游红墙黄瓦的沉浸式体验[1] - 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提供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录和珍贵图像的跨时空对话功能[1]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破译古文密码并架设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1] 敦煌研究院数字化成果 - 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2] - 全球78个国家访问资源库且访问量超过2000万次[2] - 数字藏经洞云游戏通过场景再现展示藏经洞从发现到流失的全过程[2] 文物保护技术应用 - 博物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AI预测模型实现文物风险预警和自适应调控的预防性保护[2] - AI技术改变观众角色从信息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接收者[2] - 虚拟与现实融合技术增强博物馆与观众的连接和互动体验[2] 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 -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新深度融合重塑艺术领域边界并呈现技术突破与伦理挑战并行的复杂图景[4] - 人工智能打开平行宇宙般的创作维度并推动人类与机器共同编织新的美学语言[4] - 人工智能重构艺术叙事新体系而非充当艺术的终结者[4] 数字化文化传播变革 - 数字化推动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走向互动共生模式[4] - 技术突破使文化传播从地域局限走向全球共享格局[4] - 数字文化发展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并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4]
2025北京文化论坛“城市文化: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平行论坛在北京举办
环球网· 2025-09-24 13:05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于9月23日在北京举办 聚焦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主题 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1] - 论坛邀请公共文化领域国际组织代表 国内外公共文化机构代表 头部企业代表 专家学者等百余位参加[1] - 论坛围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数字文化产品供给 新科技创新服务形式 智能驱动文商旅体融合等议题展开讨论[1] 国际视角与实践 -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提出利用人工智能小步试错快速迭代策略 为市民构建新型阅读和学习体验[3] - 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强调人工智能和现代科技成为文化服务转型的催化剂[4] -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通过科技实现从亚洲视角理解世界文化发展的宏大愿景[8] - 塞尔维亚文化中心指出科技不仅赋能文化传播 更重塑公众与文化互动方式[9] 国内机构创新实践 -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通过数字技术全面激活乡村振兴 助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4] - 国家图书馆积极拥抱技术发展趋势 已发布12万册古籍数字化资源 提供智慧化知识服务[6][12]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强调技术应用需保护文化艺术精髓 提升公众艺术参与度[9] -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提出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破解首都发展瓶颈 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10] 学术观点与理论框架 -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主张数字文化发展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 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 促进科技向善[9] - 论坛成果发布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 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建设 已发布1.2万余种古籍数字化资源[12]
让古籍走出库房、刷短视频看名著,这场文化论坛科技含量特别高
新京报· 2025-09-23 15:37
闲暇时间是刷短视频还是阅读古籍?不少人会选择前者,更轻松、门槛更低,但是以后有望两者兼得——刷短视 频的同时,就把古籍看了。9月23日,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城市文化: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平行论坛上,专 家学者发表了诸多新颖的观点,众多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方式正在悄然出现:可以向虚拟孙悟空、猪八戒提问的 《西游记》,能搜索每个朝代宰相的智慧化古籍平台,把古籍内容制作成浅显易懂的短视频…… 在这场文化和科技相向而行的论坛上,除了有人工智能、VR、虚拟阅读等前沿科技,还有部市联手推动的成果发 布。其中,成果发布内容为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上线发布,该平台已发布1.2万余种、12万余册古籍数字化资 源。 9月23日,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城市文化: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平行论坛上,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馆长、国际 图联国家图书馆委员会秘书杨加玲发表精彩观点。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 发掘古籍制作成短视频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表示,图书馆是工作、生活、学习之外的重要空间,其高度的开放性和普惠性 成为公众平等获取知识资源不可替代的场所。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机器人、 ...
北京文化论坛“城市文化: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平行论坛举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14:06
论坛背景与主题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于9月23日举办 聚焦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 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1] - 论坛围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数字文化产品供给 文商旅体融合新场景等议题展开 邀请国际组织代表 机构代表 企业代表及专家学者百余位参与[1][3] 科技赋能公共文化服务 -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提出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构建新阅读和学习体验 采用小步试错快速迭代策略[3] - 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强调人工智能和现代科技是文化服务转型的催化剂[4] -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通过数字技术激活乡村振兴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4] - 国家图书馆拓展阅读服务边界 以灵活多元方式触达读者[6] -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运用科技从亚洲视角解读全球文化发展[8] - 塞尔维亚文化中心指出科技重塑公众与文化互动方式 涵盖数字化保护及创新体验开发[9] 数字文化发展理念 - 清华大学提出数字文化建设需坚持社会效益优先 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 促进科技向善[9] - 中央美术学院强调技术应用需保护文化艺术精髓 提升公众参与度 履行文化机构社会责任[9] -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张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破解发展瓶颈 实现科技赋能从政策到生产的转化 构建产业新格局[10] 成果发布与数据 - 论坛发布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 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建设 提供开放共享的古籍资源与知识服务[12] - 平台已上线古籍数字化资源1.2万余种 12万余册[12]
北京文化论坛举办“城市文化: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平行论坛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13:26
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正成为驱动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 深刻重塑图书馆 博物馆及城乡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3] 公共文化服务形态重构 - 图书馆从传统藏书机构转变为智慧学习空间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通过生成式AI技术推出"智聊书"互动阅读产品 以《西游记》为模型提升儿童与家长的阅读体验 [4] - 国家图书馆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古籍文献从"藏"到"用" 通过科学化知识组织和专业化服务提升知识获取效率 [4] - 文化机构需从内容提供者转变为体验设计者 人工智能从辅助工具演变为重塑文化生态的核心力量 [5] 技术应用与创新实践 -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通过AR技术实现文物历史场景的沉浸式体验 使亚洲艺术在全球语境下焕发新生命力 [6] - 数字文化发展坚持"科技向善"原则 立足人的发展与社会效益优先 确保数字文化惠及所有社会群体 [6] - 科技赋能文化传播并重塑公众互动方式 从历史遗产数字化保护到创新文化体验开发提供关键启示 [6] 产业融合与落地实践 - 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激活农村文化资源 创造可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订单量显著增长 [8] - 需建立文化科技融合协同机制 加强技术企业与文创企业合作 实现"创意-技术-场景-消费"政策协同与产业链完善 [8] - 京津沪渝四直辖市文化馆签署数字战略合作协议 首都图书馆与雄安新区签署数字服务合作协议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便利化与标准化水平 [9] 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 - 国家图书馆牵头建设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 联动全国古籍收藏单位 已发布1.2万余种 12万余册古籍数字化资源 [9] - 平台提供开放共享的多元化古籍资源和科技赋能的知识服务 支持学术研究与公众学习 [9] 技术应用前景 - 科技赋能公共文化进入大规模落地阶段 个性化 智能化 沉浸式服务将更便捷惠及大众 提升城市文化活力 [10]
国脉文化2025年9月23日涨停分析:业务结构优化+股份回购+数字文化
新浪财经· 2025-09-23 06:11
股价表现 - 2025年9月23日触及涨停 涨停价13.64元 涨幅10% 总市值108.53亿元 流通市值108.53亿元 总成交额3.33亿元 [1] 业务转型成效 - 数字化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40% 毛利率改善5.3个百分点 显示业务结构优化成效显著 [2] -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8.89% 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2] - 公司聚焦数字文化主业 新增互联网直播技术服务等业务 经营范围调整契合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2] - 围绕数字内容、数智应用、元宇宙等五大方向开展业务 2024年1-9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占营收超五成 [2] 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 - 计划回购5000万-10000万元股份并注销 将提升每股收益 增强市场信心 [2] 市场关注与资金动向 - 数字文化、元宇宙等概念在市场上较受关注 同概念板块部分个股有活跃表现 形成板块联动效应 [2] - 在公司发布一系列利好信息后 市场资金可能进行重新评估和布局 吸引部分资金流入 [2] - 技术形态上可能出现如MACD金叉等积极信号 推动股价涨停 [2]
北京文化产业跨界创新活力涌现
北京晚报· 2025-09-23 06:10
公司创新与业务发展 - 同仁堂知嘛健康零号店引入超大无人售货机 最多可容纳9000个商品并支持24小时运营 机器人配送夜间订单 [1] - 同仁堂将药食同源理念与年轻消费潮流结合 推出枸杞拿铁 陈皮拿铁等创新热销单品 [1] - 集思科技在"模数世界"产业社区开发数字人生成技术 3分钟录入形象声音 2小时生成高度还原的数字人 [2] - 集思科技生成的个性化数字人已应用于超过500家品牌直播间 问答准确率超过98% [2] 行业技术应用与升级 -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文化创意升级 数字人技术突破传统形象生成限制 [2] -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通过VR影院提供沉浸式体验 数字文物展打破时空限制汇聚海内外博物馆瑰宝 [2] - 文化数据资产柜集成展示 存储 管理功能 解决文化单位数据资产管理难题 [2] 产业生态建设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模数世界"人工智能新质产业社区 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 [2] - 传统中医文化混搭新消费潮流 人工智能科技赋能文化升级 数字技术助力文化传承 [1][2]
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北京晚报· 2025-09-19 06:42
创新文化发展现状 - 北京市推动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 聚焦创新文化领域进展[1] - 东升镇从工业大院转型为科技园区 实现瓦片经济向科创高地迭代升级[1] - 首钢园三高炉采用全域沉浸投映技术展示"钢铁的故事" 体现工业遗存数字化改造[1] 东升镇AI原点社区建设 - 社区引入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人工智能学院等顶尖科研机构[2] - 集聚人工智能企业210家 汇聚科研技术产业人才6000余人[2] - 完成31个公共空间及内部楼宇改造 实现约1万平方米环境提升[2] - 推动20余个智能场景落地包括康养小屋 无人巡检机器人 IPV6国际互联网和冰激凌机器人[2] - 已举办130多场科创活动包括AI+物流沙龙和可视计算媒体研讨会[2] 数字技术应用案例 - 米塔视界研发空中成像技术 无需实体屏幕即可在空气中形成三维影像[1] - 东升大厦电梯应用空中成像技术 通过触碰空气影像操控电梯[1] - RE睿·国际创忆馆采用500平方米纵深超20米影像空间展示《重返·圆明园》光影展览[2] 首钢园数字化改造 - RE睿·国际创忆馆自2020年7月开馆已完成7个主题大展[3] - 开发2门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原创课程 筹办数十场文化专题活动及论坛[3] - 三高炉更新改造采用2.5D投影技术 通过等轴测和斜向投影实现历史场景生动呈现[3] - 听觉系统采用5.1声道环绕立体声 提升观众沉浸体验真实感[3] - 将工业功勋高炉转变为数字文化综合体 塑造可观可玩可购可沉浸的文旅消费新范式[3] 石景山区科幻产业发展 - 集聚科幻企业和机构236家 2024年科幻产业实现收入153亿元[3] - 产业收入占北京市近三分之一 成为全市一核多点布局中的核心区域[3] - 计划设立2亿元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专项基金与4亿元文化科技产业发展基金[3] - 加速前沿技术转化与精品内容孵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