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000802)

搜索文档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舒勇:数字时代如何用好AI这支“新画笔”?
中国新闻网· 2025-09-20 09:45
论坛背景与主题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将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1] AI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AI技术为艺术创作开启无限可能 成为数字时代艺术创作者的新工具[3] - AI以极其大胆、多元的方式进行创作 能生成超出人类常规想象的作品 如输入"情绪森林"生成水晶构成的树林 输入"怀旧风的工业城"生成齿轮堆砌的倒转钟楼[6] - AI创作速度极快 大幅缩短创作进程 传统创作者需花费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构思作品 而AI能持续完整清晰地定格创作中的思想变化[6] - AI重新定义创作者角色 人们不再只是单向表达 而是在技术和创意之间摸索界线 AI也会以其独特个性影响创作者[6] AI艺术创作的风险与挑战 - 首要风险是原创性的消解与风格的同质化 AI基于既有数据训练 易再生产流行的"平均美" 使艺术失去个性与情感[7] - 训练数据中未经授权的作品及生成结果对特定艺术家风格的过度"借鉴"可能引发侵权争议[7] - 算法中固有的社会偏见被放大 技术可能被滥用于制造虚假信息等有害内容[8] - AI对传统艺术从业者的冲击引发关于艺术价值与人类创作者角色的哲学性焦虑[8] AI艺术创作所需素养与规范 - 创作者需具备复合型素养与能力 核心是成为技术驾驭者而非附庸[10] - 需要深厚传统艺术修养 对构图、色彩、光影和艺术史的深刻理解 以赋予超越算法的审美判断力[10] - 必须掌握精准的提示词工程能力 通过结构化、富有隐喻的文字引导AI实现创意构想 并了解不同模型特性与参数调节[10] - 需要强大概念与叙事能力 为创作注入独特思想、情感与灵魂 确保作品原创性和人文深度[10] - 必须践行负责任创作 主动规避侵权提示词 透明标注AI参与程度 坚决抵制生成有害内容[11] - 推动技术向善需通过社群努力 建立尊重原创、鼓励创新且富有伦理意识的创作规范[13] AI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挑战 - 运用AI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致力于在传统精神与当代表达之间建立对话[15] - 借助生成式模型语言 以精心构建的提示词引导技术捕捉难以言传的意境 如用"苍润的墨色""舒卷的云气"等描述生成承古见新的画面[15] - 面临"水土不服"问题 输入基础词汇如"女人""男人""建筑""风景"时 AI呈现结果倾向西方形象[15] - 问题核心在于数据根基 主流AI大模型训练数据池中大量西方文化数据构成其认知的"主体基座"[15] - 长期可能导致中国价值观难以精准传达 表达与传播被"带偏"[16] 未来计划与发展方向 - 全力推动建设由中国自主主导、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结构性数据库[16] - 联合重点高校成立"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创作实验室" 聚焦AI赋能文化创新[16] - 开展传统美学元素的智能转译、文化意象的生成式重建及跨媒介叙事的技术实现等前沿研究[16]
北京文化守护人|蔡志伟:让绒花开进生活,下个目标是巴黎时装周
新京报· 2025-09-20 02:48
核心观点 - 北京绒花(绒鸟)非遗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蔡志伟通过守正创新推动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 包括国际舞台亮相 设计创新和商业化探索 [2][3][18][19] - 绒花技艺拥有四百余年历史 起源于隋唐 兴盛于明清 是具备宫廷艺术背景的高超手工艺 [6][7] - 行业面临传承基数小和机械化替代局限性等挑战 但手工独特性与商业化结合构成可持续发展路径 [15][19][21] 传承人背景与成就 - 蔡志伟2002年师从第五代传人高振兴 2025年被评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学习过程强调"偷师"和自主琢磨 [10][13] - 作品《双孔雀》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中艺杯"银奖 《国色天香》《争奇斗艳》获2019年"工美杯"铜奖 [2] - 为2022年冬奥会制作"唐花飞雪"颁奖礼帽饰 21天完成近200朵绒花 首次使非遗技艺登上国际舞台 [8][9] 工艺特性与技术要求 - 核心工序包含拴拍子(做绒条) 刹活儿(修剪造型) 攒活儿(组合成型)共20道复杂流程 [14][15] - 手工染色需使用矿物染料 冬奥会调色要求"霞光红"需达到红而不艳的层次效果 [8][9] - 绒条工艺极限长度达30厘米 需保持粗细均匀和光滑饱满 突破传统小型化限制 [3][18] 历史渊源与文化地位 - 技艺起源于隋唐妃子饰花传说 明代形成产业 清代供宫廷使用 北京花市大街因绒花集散得名 [6] - 官方称谓"宫花"证实其宫廷艺术地位 区别于民间艺术认知 曾引领古代时尚风潮 [7] - 传统用途包括婚嫁凤冠 头饰等 现代应用扩展至时装 日常配饰等多元化场景 [18][19] 创新与商业化发展 - 设计创新包括开发耳环 胸针等现代配饰 与西装 卫衣 晚礼服等服饰搭配 [19] - 建立"教学-创作-销售"生态 通过新媒体平台招收50余名学员 实现手艺变现 [19] - 目标包括建立北京展示空间 全国布点体验 推动非遗商业化同时保持手工本色 [20][21] 国际推广与行业挑战 - 计划以四季花卉主题作品参加巴黎时装周 平衡中国元素与国际审美 [19] - 机械化生产存在精细度不足缺陷 手工独一无二性构成核心价值 [15] - 当前国际接受度有限 需通过文化符号转化提升全球认可度 [19]
北京文化:关于股东减持计划期限届满暨未实施减持的公告
证券日报· 2025-09-19 15:44
减持计划执行情况 - 股东青岛海发控股原计划减持不超过21477007股 占公司总股本3% [2] - 减持方式包括集中竞价交易或大宗交易 原定减持期间为公告披露后十五个交易日起三个月内 [2] - 截至公告披露日 减持计划期限已届满 该股东未实施任何股份减持行为 [2] 股东持股结构 - 青岛海发控股为持股5%以上重要股东 其持股动向受市场关注 [2] - 公司通过正式公告形式披露股东减持进展 符合信息披露规范要求 [2]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杨宇辰:让京剧盔头进校园,打造孩子喜欢的非遗
新京报· 2025-09-19 14:40
核心观点 - 杨宇辰作为曹氏面人 彩塑京剧脸谱和京剧盔头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 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文化传播 并尝试将传统工艺与潮流元素结合以吸引年轻群体[2][3][9] 个人背景与传承 - 1993年出生 艺术家庭成长 曹氏面人第三代传承人 彩塑京剧脸谱和京剧盔头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 2025年6月获评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 - 曾赴俄罗斯红场参加艺术展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并参与海淀区非遗进校园活动[2] - 本科计算机专业 后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学习视觉传达 瑞典林奈大学钻研艺术设计 2018年回国后重新学习传统技艺[5] 非遗传播与教育 - 通过非遗进校园项目在多所中小学及校外传承基地教授面塑和脸谱课程 课程从每周一节课发展到每周五节甚至一天两节 课时费从300元逐渐涨至500元 800元甚至1000元[8] - 组建课程开发团队 帮助其他非遗传承人设计适合中小学的教学内容 例如将报纸油漆材料调整为拼接式材料包 用丙烯代替油漆 使孩子一小时能组成青铜剑[9] - 教授100个孩子中有一个未来愿意从事非遗行业即视为成功 强调用年轻人熟悉的方式传播文化[8][9] 创新实践与商业发展 - 创办文化公司 开发融合传统与潮流元素的文创产品如熊猫盔头系列 运营视频号黄小侠和公益公众号拾遗听69以吸引年轻人关注非遗[9] - 在盔头制作中引入现代工艺如激光雕刻贴金步骤 使用现成材料如纱网金珠 提高效率同时保留核心技艺[11] - 工作室发展为融合教学研发文创和传播的小型文化基地 夫妻合作模式中妻子负责课程设计与推广[8][11]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吴彬:点评爱徒李连杰和吴京,盼着武术进奥运
新京报· 2025-09-19 14:40
吴彬个人背景与成就 - 1937年出生于浙江湖州 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 中国武术最高段位九段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3][6] - 师从武术泰斗张文广教授 参与创建北京武术队 长期担任总教练 [2][7] - 培养李连杰 吴京等武打影星 被评为"世界十大武术教练" [2][3][12] 北京武术队创立与成绩 - 1974年11月正式成立北京武术队 [13][14] - 创造全国锦标赛团体十连冠纪录 累计收获200余枚金牌 培养10位世界冠军 [2][13][14] - 1975年全运会获男女团体冠军 12岁李连杰获男子全能冠军 [13][14] 武术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 - 招生原则侧重低年级学生 确保3-4年训练周期 注重基本功训练 [10] - 1973年参与拍摄《花儿朵朵向阳开》纪录片 传递国家恢复武术运动信号 [10] - 强调武术与文化课并重 李连杰文化课成绩优异 [12] 武术国际化推广进程 - 1986年调入中国武术研究院 主导举办首届国际武术培训班 覆盖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17] - 1990年北京亚运会武术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采用规定套路赛制 [17] - 国际武术联合会现有140多个成员单位 2026年达喀尔青奥会首次成为奥运正式项目 [18] 行业影响与社会贡献 - 推动武术与表演结合 中央戏剧学院2024年开设表演动作本科班 吴京任指导老师 [12] - 太极拳2020年申遗成功 全民习武健体风气形成 [13][18] - 主导统一武术规则 为武术进入亚运会和奥运会奠定基础 [3][17]
北京文化:本次减持计划期限已届满,青岛海发控股未减持公司股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9 12:15
公司股东减持 - 青岛海发控股减持计划期限届满且未减持公司股份 [1] 公司业务构成 - 2025年1至6月份营业收入全部来自影视及经纪业务 占比100% [1] 公司市值 - 截至发稿时北京文化市值为34亿元 [1]
北京文化(000802) - 关于股东减持计划期限届满暨未实施减持的公告
2025-09-19 12:03
减持计划 - 青岛海发控股原计划2025年5月29日后三个月内减持不超21,477,007股,不超总股本3%[1] - 减持计划期限届满未减持股份[1] 股权情况 - 减持前后青岛海发控股持股49,059,319股,占总股本6.85%[2] - 公司有限售条件股份为0股,占比0.00%[3] 合规信息 - 本次减持无违规情形[4] - 未实施减持无违反承诺情形[5] 信息披露 - 公司指定媒体为《证券时报》和巨潮资讯网[5]
北京文化(000802) - 关于累计诉讼、仲裁事项的公告
2025-09-19 12:01
诉讼情况 - 公司及子公司连续十二个月累计涉案约11146.04万元,占净资产绝对值10.28%[1] - 与嘉影上行三起合同纠纷涉案分别为126.25万、119.5万、220.05万元,一审部分诉求获支持,对方上诉[7] - 与多家公司合同纠纷及执行案件待开庭或已上诉,投资者集体诉讼部分开庭[7][8]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卡门·卓别林:祖父查理·卓别林传递给我哪些文化基因?
中国新闻网· 2025-09-19 11:44
2025北京文化论坛 - 论坛将于2025年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旨在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搭建文化之桥 深化交流对话 推动人文合作 [1] 卡门·卓别林参与安排 - 卡门·卓别林将携作品《卓别林:流浪之心》参加2025北京文化论坛 展映个人执导的纪录片 论坛组委会正筹备一系列配套活动 具体安排将于近期公布 [3][4] 纪录片内容特点 - 纪录片《卓别林:流浪之心》以作家迈克尔·J·卓别林为线索 追随他探寻查理·卓别林的吉普赛血统 揭示这一血统如何为查理创作最经典的流浪汉角色提供灵感 [6] - 影片收录查理·卓别林的作品片段和家庭影像资料 邀请约翰尼·德普、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丽塔·卡贝鲁特等多位知名艺术家参与录制 是一部聚焦父子关系的私人化作品 [6] 文化传播理念 - 卡门·卓别林期望从家族视角出发 为中国观众呈现查理·卓别林鲜为人知的一面 以其吉普赛血统为切入点重新解读流浪汉经典角色 此前这一背景对创作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6] - 她坚信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的重要桥梁 对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8] 中国文化交流 - 查理·卓别林1936年访华期间对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留下深刻印象 结识梅兰芳等中国文化界知名人士 被京剧表演深深触动 [8] - 卡门·卓别林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风格、文物及传统服饰有浓厚兴趣 欣赏张艺谋与王家卫的作品 成长过程中常观看李小龙、成龙主演的功夫电影 《花样年华》是她最喜爱的影片之一 [8] 影视合作计划 - 艺术电影发行公司数梦DDDream负责《卓别林:流浪之心》在中国的发行工作 该片已被列入其发行片单 [11] - 卡门·卓别林期待与合作团队紧密合作推动纪录片传播 希望获得北京观众认可 并期盼与更多中国电影人会面交流 认为面对面沟通是促成艺术合作的重要基础 [11]
虚实无界:视听产业融合破圈!2025北京文化论坛这场平行论坛,解锁产业新未来
北京晚报· 2025-09-19 06:47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以"虚实无界:视听产业融合破圈"为主题 将于9月23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2] - 平行论坛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 北京市广电局和电影局联合承办 旨在打造贯通产学研的视听产业高端对话平台[2] - 论坛下设五场专业沙龙 于9月19日至24日在北京多个文化地标举行[2] 国际参与度 - 吸引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国际嘉宾参会 包括阿拉伯广播联盟秘书长和沙特东桥投资基金CEO等[4] - 阿根廷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主席将分享全球影视合拍新范式[4] - 国内外专家将围绕文化新质生产力、新大众文艺等话题交流 助力中国视听产业探索文化出海新路径[4] 内容创作展示 - 集中推介"北京大视听"精品力作 包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电视剧《归队》和北京题材电视剧《冬去春来》等[6] - 中关村题材电视剧《流金》将在论坛上举行启动仪式[6] - 主创团队将分享创作心得并探讨新时代影视创作方向[6] 技术融合应用 - 视听科技沙龙于9月19日举行 聚焦超高清、XR/VR、AI等技术如何赋能文化传播[8] - 京东东方、HTC、PICO等行业领军企业将参与探讨沉浸式科技赋能中国文化国际表达[8] - 通过三场圆桌对话讨论产业竞争力、中华文化沉浸式表达和科技赋能文化出海[8] 人工智能应用 - AI应用沙龙于9月24日举办 聚焦生成式AI在影视创作中的创新应用与伦理探索[10] - 北京电影学院、四川传媒学院等院校将展示AIGC最新成果[10] - 业界专家共议AI技术在剧本创作、虚拟制片、智能分发等环节的应用前景[10] 短剧与网络视听 - 网络视听创作沙龙于9月24日举行 探讨科技与创意结合打造优质内容[12] - 百度副总裁将发布星河计划 联合多方推动AI+短剧创作精品化发展[12] - 圆桌对话围绕"破圈破界"与"内容跃迁"探索微短剧的长期价值与全球传播路径[12] 动画产业发展 - 影视动画沙龙以"全球漫话·东方绮梦"为主题 探讨中国动画以东方美学突围全球市场[14] - 邀请国际动画协会、中国动画学会、哔哩哔哩、央视动漫等机构企业参与[14] - 中国动画学会会长和哔哩哔哩副总裁等将发表主题演讲 为中国动画出海提供新思路[14] 剧集产业升级 - 剧集创作沙龙以"剧力无限"为主题 聚焦剧集精品创作与产业升级新视野[16] - 邀请《生万物》《以法之名》等多部爆款剧集幕后创作者分享实战经验[16] - 从剧本源头到产业版图 探讨剧集行业高质量发展全新路径[16] 论坛战略意义 - 论坛回应人工智能与文化发展深度融合的时代命题[16] - 展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的双重担当[16] - 为全球影视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注入新动能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