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000802)

搜索文档
颖儿亮相北京文化论坛分享新剧《小芳出嫁》拍摄幕后故事
北京青年报· 2025-09-24 04:14
行业活动参与 - 演员颖儿代表《小芳出嫁》剧组参加2025北京文化论坛"虚实无界:视听产业融合破圈"平行论坛 [1] - 论坛聚焦视听产业融合与跨界发展 [1] 影视内容创作 - 新剧《小芳出嫁》定位为轻喜剧类型 演员将进行颠覆性出演 [1] - 故事强调基于现实情感 旨在引发观众对爱与成长主题的思考 [1] 制作团队与合作 - 主演阵容包括范明 王姬 林永健 吴彦姝等资深演员 [1] - 演员表示通过与优秀团队合作获得专业提升 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创作经历 [1]
京彩文化“四问” | 北京文化产业如何转型?
北京青年报· 2025-09-24 03:01
文章核心观点 - 北京文化产业通过文旅融合与IP开发实现高速增长 上半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12223.3亿元同比增长13.3% 利润1759.2亿元同比增长33.5% [1][3][9] 文化资源转化 - 中轴线文旅融合形成网红打卡线路 通过铛铛车美食、京剧主题咖啡馆等体验式消费实现历史文化遗产活化 [2] - 文物文创化开发成效显著 如万善正觉殿天宫藻井冰箱贴成为爆款产品 推动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同频共振 [1][3] - 科技赋能文化体验 无界之境科技艺术中心通过VR技术提供沉浸式长征体验 实现从"观看"到"行走"的历史参与感 [6] 产业集群升级 - 郎园Station转型为影视创意基地 聚集近200家影视企业 参与2024年春节档4部爆火影片制作 [4][5] - 北影节期间园区人流量近10万人次 带动商业消费约1700万元 较平日增长180% [4] - 798·751园区形成泛文化生态圈 吸引600余家机构入驻 涵盖12大业态 2025年上半年游客量突破700万人次 [6] IP价值挖掘 - 北京环球度假区带动区域旅游升级 开业半年通州游客量同比增长46.7% 五一期间单日达限流5万人 [7] - IP辐射效应显著 周边酒店订单量曾暴涨800% 推动通州从"旅游途经地"变为"消费目的地" [8] - 演唱会经济带动全域消费 鸟巢44场演唱会观演人数240万人次 朝阳区商圈北影节期间销售额超4.8亿元 [9] 消费市场表现 - 1-8月北京服务性消费额同比增长4.4% 文化娱乐服务贡献显著 [9] - 大型活动联动商圈消费 北影节期间朝阳区商圈客流超500万人次 周环比增长超10% [9] - "IP引流+配套留客"模式有效拉动住宿、餐饮、零售产业增长 [9]
超长续航护航中外文明互鉴!亮亮视野AR翻译眼镜登场2025北京文化论坛主论坛
搜狐网· 2025-09-24 03:01
公司业务进展 - 公司成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指定AR翻译眼镜技术服务商 为主论坛等重要环节提供实时翻译服务 [1] - 公司继北京·IASP世界大会和京台科技论坛后再次服务大型国际论坛 AR翻译眼镜正逐渐成为北京文化科技新符号 [1] - 公司旗下Leion Hey2新一代消费级AR字幕翻译眼镜突破AR眼镜在轻量 性能与续航之间的"不可能三角"困境 整机仅49克 [3] 产品技术优势 - 产品支持100余种语言 实时翻译延迟低于500毫秒 单机续航达8小时 配合便携充电盒累计续航可达96小时 [3] - 设备采用近眼显示技术将字幕叠加于佩戴者视线前方 既不打断目光接触也不破坏自然观感 [5] - 产品可减少对同传耳机等传统听觉设备的依赖 已在海外课堂 跨语言会议 出境旅行等场景中落地应用 [5] 市场应用表现 - 本土AR翻译眼镜在重量级国际主会场完成大规模实测 以真实应用场景验证技术实力 [3] - AR翻译眼镜从概念演示走向大型国际会议主会场实战 可作为传统同传耳机的低干扰补充方案 [5] - 在严苛场景下 AR+AI硬件表现出成熟稳定的性能 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实践案例支撑 [5] 行业战略意义 - 产品频繁亮相于外交 科技 文化等国际舞台 展现国家自主技术实力 [5] - AR翻译眼镜成为连接不同文明 增进彼此理解的新桥梁 将作为代表性中国无障碍方案发挥更大潜力 [5] - 技术创新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和软实力 让文化科技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 [3][5]
全球专家聚首北京文化论坛 探讨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文化遗产
环球网· 2025-09-24 02:49
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 数字技术使文化遗产管理更精准科学 成为文物监测和修复的关键工具[3] - 智慧博物馆采用虚拟现实和体感互动技术打造沉浸式展陈空间 2024年全国博物馆推出1.2万个线上展览[3] - 卫星遥感和雷达传感技术应用于马丘比丘等考古遗址的大尺度探查与分析[3] 国际文化遗产数字化合作案例 - 法国展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计划 包括肖维岩洞360°全景影像技术[3] - 推动敦煌遗书等流失海外文物的数字化回归 搭建面向世界的文物数字化展示平台[9] - 深化在文物数字化保护 风险监测预警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国际合作[9] 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 -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已公开超过10万件(套)文物 院藏文物总数达195万件(套)[6] - 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 200个洞窟数据处理 总数据量超过500TB[6] - 北京中轴线"云上中轴"项目实现数字技术助力公众参与 为全球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6] 前沿数字技术实践 - 采用3D图像技术 数字孪生和VR沉浸式体验增强文化遗产展示效果[7] - 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智慧导览技术提升文化遗产管理能力[7] - 数字化技术正在全面重塑文化遗产的保护 研究和展示方式[9]
2025北京文化论坛重要成果发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4 00:51
文化科技融合成果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创新性突出 运用数智化技术革新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传播方式 [2] - 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创新性突出 形成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示范性实践 [2] -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X射线吸收谱技术助力原子级解析宋代青白瓷呈色机理 提供文化创新创造的鲜活样本 [2][3]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 H5智能电视落地应用程序作为集中发布成果 [3] - 人民网AI之眼智能终端国家博物馆应用项目完成签约 签约单位包括人民网和国家博物馆 [4] 人工智能应用发展 - 第四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引领性鲜明 从技术落地维度践行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 [2][3] - 人工智能服务未成年人伦理规范共识突破性显著 通过机制创新助推行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2][3] - 中国—东盟AI艺术创作研究中心项目完成签约 签约单位包括北京市文联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 [4] - 大型社会模拟器作为全球首个社会实验室 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不同文化群体交流协商过程 [12] - 算法推荐智能创作虚拟主播等新技术不断重塑媒体生态 用户获取信息方式发生深刻改变 [10] 中外文化交流实践 - 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体现新时代中国理念和实践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活力并为世界提供中国答案 [3] - 中外文化交流形成机制引领多元融合路径创新技术驱动全民参与的多维立体发展格局 [3]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与12个国家主流媒体达成新闻服务合作 突破性显著 [2][3] - 中德全球治理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项目完成签约 签约单位包括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和席勒研究院 [4] -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深化中外文明对话 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3] 文化建设项目发布 -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包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成果丰硕 [3] -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彰显古都新韵 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3] - 北京率先实施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 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3] - 科学家精神和科学文化主题文库出版工程引领性鲜明 从理论创新维度践行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2][3] -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突破百卷 作为集中发布成果 [4] 媒体技术变革 - 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技术创新正在重新定义媒体传播的方式和边界 [10] - 深刻思想与技术创新两翼齐飞 才能不断产生化学反应实现有效传播 [10] - 好作品自带流量自会发声 优质内容始终是舆论场的硬通货稀缺品 [10] - 广电视听丝路北京—阿拉伯合作行动作为集中发布成果 [4] - 优秀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由中宣部文艺局发布 [3]
看见大国首都,读懂文化北京
新京报· 2025-09-23 23:01
论坛概况与主题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行 永久主题为传承·创新·互鉴 年度主题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1] - 论坛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首次举办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并揭晓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1] - 十件大事包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建设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等 [1] 活动内容与特色 - 论坛包含主论坛 6场平行论坛 20余场专业沙龙及多项配套活动 展现多元文化价值 [2] - 配套活动包括光影百年·中法同行电影音乐会 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 我与地坛北京书市等 [2] - 首次设立精品文创展示区 集中展示国博凤冠 天宫藻井 国子监金榜题名 天坛四季冰箱贴等博物馆公园顶级文创产品 [3] 文化产业经济数据 - 北京市上半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2429.5亿元 同比增长13.2% [3] - 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808.8亿元 同比增长15.9% [3] 城市文化定位与发展 - 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 文化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 [1] - 文化科技融合展现数字化与智能化潜力 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国际盛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3] - 论坛成为全球文化盛事 搭建文明对话平台 体现北京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 [2][4]
2025北京文化论坛“双向赋能:网络文化创新发展”平行论坛举办
中国青年报· 2025-09-23 21:44
论坛核心内容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双向赋能:网络文化创新发展"平行论坛在京举办 聚焦新技术催生网络文化新业态新模式、人工智能与媒体变革、AI时代版权保护技术创新等议题 [1] - 论坛设置5场专业沙龙 分别围绕"数智时代的文化新生态""AI重塑数字内容生产""文化智能新业态""智媒时代主流媒体变革""技术变革中的版权新生态"主题展开讨论 [1] 参会嘉宾构成 - 邀请10位中外嘉宾作主题演讲 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管晓宏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叶蓁蓁 浙报集团副社长钱伟刚等国内专家 [1] - 国际代表包括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和欧洲电工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联合技术委员会主席沃尔特·福美 英国标准协会区域总监马可明 全球设计思维联盟主席乌里·温伯格等 [1] 论坛目标与意义 - 通过高端对话平台持续推动网络文化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1] -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1]
北京文化产业如何转型?
北京青年报· 2025-09-23 19:01
文化传承与文创产业发展 - 文物文创化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以万善正觉殿天宫藻井为灵感的冰箱贴成为爆款文创产品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文创店出现限量发售和提前预约的抢购现象 [1] - 中轴线7.8公里空间序列通过文旅融合形成网红打卡线路 串联正阳门大北照相馆 前门大街铛铛车美食 钟鼓楼京剧主题咖啡馆等体验场景 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可触摸化 [2] - 传统符号现代转译使文化传承突破传统认知 文气浓郁的网红打卡地成为年轻人社交密码 体现文化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的路径 文创载体使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同频共振 [3] 文化产业集群与园区转型 - 郎园Station由上世纪60年代纺织仓库转型为影视创作基地 聚集近200家影视上下游企业 参与2024年春节档4部爆火影片制作 [4][5] - 北影节期间园区承办超百场活动 前三日入园人流近10万人次 带动商业消费1700万元 较平日增长180% 票根联动机制促进文创产品8折消费 [4] - 798·751园区形成以艺术为核心的12大业态泛文化生态圈 吸引600余家机构入驻 2025年上半年游客量突破700万人次 VR科技艺术中心提供沉浸式长征体验 [6] IP赋能与文旅消费拉动 - 北京环球度假区作为全国唯一环球主题IP公园 开业半年使通州游客量同比增长46.7% 五一期间单日限流5万人 优速通售罄 热门项目排队超2小时 [7] - IP效应推动通州从旅游途经地转为消费目的地 周边酒店订单量暴涨800% 催生数百家餐饮民宿购物门店 客源辐射京津冀及周边省份 [8] - 演唱会经济显著带动消费 鸟巢44场大型演唱会观演人数达240万人次 朝阳公园表情球 Q版公仔打卡点等配套活动使看演唱会升级为全域文旅体验 [8][9] 产业经济数据表现 - 2024年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12223.3亿元 同比增长13.3% 利润总额1759.2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33.5% [1] - 2024年1-8月北京服务性消费额同比增长4.4% 文化娱乐服务带动作用明显 北影节期间朝阳区10余商圈吸引客流超500万人次 销售额4.8亿元 周环比增超10% [9] - 索尼音乐娱乐中国2019年因北京文化地位选址郎园Vintage 强化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 体现国际文化机构对北京文化中心地位的认可 [6]
2025北京文化论坛“虚实无界:视听产业融合破圈”平行论坛举办
中国青年报· 2025-09-23 16:02
行业发展趋势 - 影游融合和动游融合被视为创新性强且产业潜力巨大的趋势 需持续创新应对挑战 [2] - AI技术正在重塑视听产业全链条 需同步建立规范体系以推动健康可持续发展 [3] - 全球影视合拍需寻找共同语言讲述故事 同时保留各自本土特质以实现市场共赢 [2] 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 - 视听媒体是促进中阿人民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平等理性文化对话是推动进步的重要动力 [2] - 国际合作需共同为电影电视和各类平台创作视听内容 探索跨文化叙事模式 [2] 创作与审美导向 - 泛流量时代影视创作需兼顾作品对话流量时代与创作者自我对话 [2] - 新大众文艺繁荣发展需结合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构建网络视听生态 [3]
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 2025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中国青年报· 2025-09-23 15:13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汇聚全球文化科技领域智慧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位嘉宾参加论坛 [1] - 论坛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组织6场平行论坛 20余场专业沙龙以及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常态化活动 同时举办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 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等配套活动 [6] 文化科技融合案例 - 电影《狼图腾》用超过95%实拍场面斩获多项国际电影大奖 十年间电影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不断重塑观众视听经验 [3] -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冲入全球影史票房前五 全片共有1900多个特效镜头 平均每个镜头包含5种以上特效元素 [3] - 北京天坛采用实时游客监测系统实现可持续旅游 先进三维数字扫描技术实现古迹虚拟修复 5G网络融入丰富遗产展示形式 提供沉浸式数字体验 [4] 战略方向与城市发展 -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 需充分认识AI为文化繁荣发展带来创作生产 内容传播 产业生态等方面的重大机遇 积极拓展AI国际合作包括扩大技术合作 加强文化交流 维护共同安全 完善全球治理 [3] -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以更开放姿态推动文化与科技双向融合 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 870多年建都史 北京中轴线历时12年成功申遗 至此北京世界文化遗产达到8处居全球城市首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