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点染文化底色 智慧启迪城市新风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6 04:10
探索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之路 秋日的北京,思想交汇,智慧激荡。9月23日下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城市文化: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平行论坛拉开帷幕。这不仅仅是一场以"公共 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性论坛,更是一次关于未来城市文化生活的"头脑风暴"。在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下,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围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丰富数 字文化产品供给、新科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智能驱动文商旅体融合新场景等内容,搭建起一个高规格的对话平台,吸引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负责 人、头部企业负责人和知名学者等百余位嘉宾参加。 杨加玲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馆长 国际图联国家图书馆委员会秘书 许杰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前馆长 白雪华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 陈樱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 向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苏达·塔尼亚 北京塞尔维亚文化中心主任 克里斯蒂安·希达拉哥·马兹尔 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主席 刘希言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研究部主任 论坛上,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智能化转型成为焦点。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馆长、国际图联国家图书馆委员会秘书杨加玲以"前沿 ...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 共答“文化+科技”时代命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在北京举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个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800多位中外嘉宾,20余场专业沙龙,多项重要成果发布,多项配套活动……9月 23日至24日,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文化兴则国运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文化与科技互促共荣、深度融合,是推动文化繁荣与科技创新的重要途 径,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需求。行走在论坛现场,一个个平行论坛与沙龙的主题映入眼帘:破界共生、 虚实无界、双向赋能、交流互鉴……从不同侧面勾勒出相同的愿景——文化与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交 织共生。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守护文明瑰宝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论坛上,来自 全球的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与实践者,共同探讨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 当游客走进故宫,看到的是建筑,是文化。而其背后的重要支撑,是技术,是数据。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 文介绍,数字故宫的建设已经历了近30年。截至目前,故宫已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的架构。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圆满落幕,用中国经验回答时代之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5 11:52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办 吸引近800名中外嘉宾 设置6大平行论坛及20余场专业沙龙 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年度主题 [1] 文化科技融合机遇 - 人工智能被视为全球文化领域深刻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法国前总理指出AI将重塑文化创新与增长模式 [3] - 数字技术推动文明存续与跨国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肯定中国在数字创新领域的引领作用 包括三维数字扫描和5G网络应用 [5]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为智能时代提供和合共生范式 北京大学学者认为古老文明为AI时代贡献中国智慧 [5] 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 - 故宫博物院采用AI知识图谱技术 使"故宫名画记"扫描精度达10亿至60亿像素 超越实物观看体验 [6] - 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30个洞窟高清图像全球共享 覆盖78个国家 访问量超2000万次 [6] - 国家图书馆建成中华古籍智慧化平台 已发布1.2万余种12万余册数字化古籍 [6] - 北京中轴线"云上中轴"项目吸引109万名公众参与数字化保护 [6] 文化产业化表现 - 文创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 国博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破百万件 古建博物馆藻井冰箱贴带动文创销售3500万元 [8] - 《黑神话:悟空》游戏总销售额破百亿元 直接拉动山西文物景点2024年国庆接待188.54万人次游客 [8] - 《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票房榜首 周边销售额超3亿元 淘宝平台200万人下单购买相关产品 [8] 技术应用与产业升级 - AI技术显著提升影视制作效率 中影研究院案例显示原需一周的镜头制作现仅需单人半天完成 [10] - 导演群体认为AI技术降低创作成本50%以上 提供前所未有的艺术创作自由度 [10] - 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发布多项科技成果与产业合作项目 推动金融与科技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10] 版权治理与创新生态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指出AI生成内容版权治理需关注四大方向:训练数据规范、创作追溯、平台责任及跨境规则协调 [12] - 北京正在构建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质生产力走廊——世界第四大"全球创新圈" 形成人工智能文化新高地 [12] - 学者提出人类与机器正在共同重构文化叙事体系 AI并非艺术终结者而是新美学语言创造者 [12]
虚实结合更新服务体验
经济日报· 2025-09-24 22:49
论坛还重磅发布了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该平台由国家图书馆牵头,联动全国古籍收藏单位共同建 设,已发布1.2万余种、12万余册古籍数字化资源,为学术研究和公众学习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从辅助工具演变为重塑文化生态的核心力量,文化机构需要面对转型重新定位自 身角色,从内容提供者转变为体验设计者。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永 恒认为,推进数字文化繁荣发展要坚持"科技向善",立足人的发展、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以价值理性驾 驭工具理性,重新审视数字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数字文化发展,让数字文化惠及所有群体。 在勾勒未来图景的同时,论坛更聚焦于如何将理念落地。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白雪华表 示,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的建设,正在推动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拓展线下体验空间。沉浸式VR院线、 数字文物展陈院线等,借助高清数字化、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打造虚 实结合的文化新体验。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认为,破解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深层次矛盾,需要探索建立关键技 术与文化场景深度融合的新机制,完善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产业生态,探索文化与科技复合人才培养新模 式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 专家这样热议文化中的含“科”量
新华网· 2025-09-24 20:03
文化数字化应用案例 - 全景故宫平台实现四季流转漫游红墙黄瓦的沉浸式体验[1] - 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提供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录和珍贵图像的跨时空对话功能[1]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破译古文密码并架设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1] 敦煌研究院数字化成果 - 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2] - 全球78个国家访问资源库且访问量超过2000万次[2] - 数字藏经洞云游戏通过场景再现展示藏经洞从发现到流失的全过程[2] 文物保护技术应用 - 博物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AI预测模型实现文物风险预警和自适应调控的预防性保护[2] - AI技术改变观众角色从信息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接收者[2] - 虚拟与现实融合技术增强博物馆与观众的连接和互动体验[2] 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 -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新深度融合重塑艺术领域边界并呈现技术突破与伦理挑战并行的复杂图景[4] - 人工智能打开平行宇宙般的创作维度并推动人类与机器共同编织新的美学语言[4] - 人工智能重构艺术叙事新体系而非充当艺术的终结者[4] 数字化文化传播变革 - 数字化推动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走向互动共生模式[4] - 技术突破使文化传播从地域局限走向全球共享格局[4] - 数字文化发展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并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4]
2025北京文化论坛“城市文化: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平行论坛在北京举办
环球网· 2025-09-24 13:05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于9月23日在北京举办 聚焦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主题 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1] - 论坛邀请公共文化领域国际组织代表 国内外公共文化机构代表 头部企业代表 专家学者等百余位参加[1] - 论坛围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数字文化产品供给 新科技创新服务形式 智能驱动文商旅体融合等议题展开讨论[1] 国际视角与实践 -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提出利用人工智能小步试错快速迭代策略 为市民构建新型阅读和学习体验[3] - 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强调人工智能和现代科技成为文化服务转型的催化剂[4] -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通过科技实现从亚洲视角理解世界文化发展的宏大愿景[8] - 塞尔维亚文化中心指出科技不仅赋能文化传播 更重塑公众与文化互动方式[9] 国内机构创新实践 -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通过数字技术全面激活乡村振兴 助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4] - 国家图书馆积极拥抱技术发展趋势 已发布12万册古籍数字化资源 提供智慧化知识服务[6][12]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强调技术应用需保护文化艺术精髓 提升公众艺术参与度[9] -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提出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破解首都发展瓶颈 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10] 学术观点与理论框架 -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主张数字文化发展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 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 促进科技向善[9] - 论坛成果发布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 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建设 已发布1.2万余种古籍数字化资源[12]
2025北京文化论坛首次创新举办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9-24 08:48
论坛核心成果 - 2025北京文化论坛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集中发布多项文化成果并促成重要项目签约 旨在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 [1] - 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包括主论坛 6场平行论坛及20余场专业沙龙活动 [4] 成果创新性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和"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运用数智化技术革新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传播方式 [3] - 形成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示范性实践 [3] 成果突破性 - 《人工智能服务未成年人伦理规范共识》直面发展瓶颈问题 [3]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与12个国家主流媒体达成新闻服务合作 通过机制模式创新助推行业发展 [3] 成果引领性 - 第四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提供文化创新创造鲜活样本 [3] - 中国科学院北京同步辐射装置X射线吸收谱技术实现原子级解析宋代青白瓷呈色机理 [3] - "科学家精神和科学文化主题文库"出版工程从技术落地和理论创新维度践行文化科技融合 [3]
2025北京文化论坛重要成果发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4 00:51
文化科技融合成果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创新性突出 运用数智化技术革新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传播方式 [2] - 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创新性突出 形成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示范性实践 [2] -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X射线吸收谱技术助力原子级解析宋代青白瓷呈色机理 提供文化创新创造的鲜活样本 [2][3]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 H5智能电视落地应用程序作为集中发布成果 [3] - 人民网AI之眼智能终端国家博物馆应用项目完成签约 签约单位包括人民网和国家博物馆 [4] 人工智能应用发展 - 第四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引领性鲜明 从技术落地维度践行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 [2][3] - 人工智能服务未成年人伦理规范共识突破性显著 通过机制创新助推行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2][3] - 中国—东盟AI艺术创作研究中心项目完成签约 签约单位包括北京市文联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 [4] - 大型社会模拟器作为全球首个社会实验室 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不同文化群体交流协商过程 [12] - 算法推荐智能创作虚拟主播等新技术不断重塑媒体生态 用户获取信息方式发生深刻改变 [10] 中外文化交流实践 - 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体现新时代中国理念和实践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活力并为世界提供中国答案 [3] - 中外文化交流形成机制引领多元融合路径创新技术驱动全民参与的多维立体发展格局 [3]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与12个国家主流媒体达成新闻服务合作 突破性显著 [2][3] - 中德全球治理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项目完成签约 签约单位包括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和席勒研究院 [4] -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深化中外文明对话 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3] 文化建设项目发布 -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包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成果丰硕 [3] -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彰显古都新韵 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3] - 北京率先实施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 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3] - 科学家精神和科学文化主题文库出版工程引领性鲜明 从理论创新维度践行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2][3] -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突破百卷 作为集中发布成果 [4] 媒体技术变革 - 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技术创新正在重新定义媒体传播的方式和边界 [10] - 深刻思想与技术创新两翼齐飞 才能不断产生化学反应实现有效传播 [10] - 好作品自带流量自会发声 优质内容始终是舆论场的硬通货稀缺品 [10] - 广电视听丝路北京—阿拉伯合作行动作为集中发布成果 [4] - 优秀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由中宣部文艺局发布 [3]
让古籍走出库房、刷短视频看名著,这场文化论坛科技含量特别高
新京报· 2025-09-23 15:37
闲暇时间是刷短视频还是阅读古籍?不少人会选择前者,更轻松、门槛更低,但是以后有望两者兼得——刷短视 频的同时,就把古籍看了。9月23日,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城市文化: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平行论坛上,专 家学者发表了诸多新颖的观点,众多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方式正在悄然出现:可以向虚拟孙悟空、猪八戒提问的 《西游记》,能搜索每个朝代宰相的智慧化古籍平台,把古籍内容制作成浅显易懂的短视频…… 在这场文化和科技相向而行的论坛上,除了有人工智能、VR、虚拟阅读等前沿科技,还有部市联手推动的成果发 布。其中,成果发布内容为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上线发布,该平台已发布1.2万余种、12万余册古籍数字化资 源。 9月23日,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城市文化: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平行论坛上,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馆长、国际 图联国家图书馆委员会秘书杨加玲发表精彩观点。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 发掘古籍制作成短视频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表示,图书馆是工作、生活、学习之外的重要空间,其高度的开放性和普惠性 成为公众平等获取知识资源不可替代的场所。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机器人、 ...
北京文化论坛“城市文化: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平行论坛举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14:06
论坛背景与主题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于9月23日举办 聚焦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 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1] - 论坛围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数字文化产品供给 文商旅体融合新场景等议题展开 邀请国际组织代表 机构代表 企业代表及专家学者百余位参与[1][3] 科技赋能公共文化服务 -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提出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构建新阅读和学习体验 采用小步试错快速迭代策略[3] - 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强调人工智能和现代科技是文化服务转型的催化剂[4] -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通过数字技术激活乡村振兴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4] - 国家图书馆拓展阅读服务边界 以灵活多元方式触达读者[6] -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运用科技从亚洲视角解读全球文化发展[8] - 塞尔维亚文化中心指出科技重塑公众与文化互动方式 涵盖数字化保护及创新体验开发[9] 数字文化发展理念 - 清华大学提出数字文化建设需坚持社会效益优先 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 促进科技向善[9] - 中央美术学院强调技术应用需保护文化艺术精髓 提升公众参与度 履行文化机构社会责任[9] -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张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破解发展瓶颈 实现科技赋能从政策到生产的转化 构建产业新格局[10] 成果发布与数据 - 论坛发布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 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建设 提供开放共享的古籍资源与知识服务[12] - 平台已上线古籍数字化资源1.2万余种 12万余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