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京文化(000802)
icon
搜索文档
虚实无界,融合破圈!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探讨视听产业与技术融合发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13:51
行业活动概述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以"虚实无界:视听产业融合破圈"为主题 聚焦视听产业与新技术深度融合 汇聚17个国家500余位行业领袖与专家学者 [1] - 论坛包含嘉宾演讲、创作交流和圆桌对话三大环节 现场启动中关村题材电视剧《流金》项目 并分享三部"北京大视听"重点作品创作心得 [1] 标杆案例表现 - 《黑神话:悟空》总销量超3000万份 总销售额突破100亿元 强势带动文旅效应与衍生产业链发展 [3] - 《哪吒之魔童闹海》2025年吸引3亿人次观影 位列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 周边销售额超3亿元 淘宝平台200万人购买相关产品 [3][4] - 两部作品被视为影游融合与动游融合经典案例 通过跨媒介叙事创新打造新质文化生产力 [3] 技术驱动变革 - AIGC技术革新推动视听产业颠覆性变化 小红书案例显示AI翻译功能实现全球用户母语交流 一周内上线双语字幕及图文功能 [6] - AI技术重塑视听产业全链条 快手借助AI提供七种叙事风格和背景生成 缩短制作周期并提升用户体验 [7] - 北京大学提出艺术家与AI形成双创主体解决方案 通过大数据生成反套路内容 应对同质化问题 [7] 国际合作拓展 - 阿拉伯广播联盟加入"一带一路"媒体集团 支持中阿青年电影人竞赛 转播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8] - 中国与拉美国家建立全球影视合拍新范式 沙特将中文课程纳入初等教育 在北京设立阿拉伯世界外首间办事处 [10] - 沙特东桥投资基金与利亚德集团成立合资企业 旨在构建文化纽带支撑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 [10] 行业趋势洞察 - 网生代与游生代对青年亚文化想象力消费需求上升 需推动影游融合发展 人工智能加速媒介与产业融合 [12] - 创作需注重审美提纯与反抗陈规 趋异化审美成为流量变现重要根源 创作者需保持自觉与自省 [12]
北京文化论坛举办“城市文化: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平行论坛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13:26
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正成为驱动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 深刻重塑图书馆 博物馆及城乡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3] 公共文化服务形态重构 - 图书馆从传统藏书机构转变为智慧学习空间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通过生成式AI技术推出"智聊书"互动阅读产品 以《西游记》为模型提升儿童与家长的阅读体验 [4] - 国家图书馆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古籍文献从"藏"到"用" 通过科学化知识组织和专业化服务提升知识获取效率 [4] - 文化机构需从内容提供者转变为体验设计者 人工智能从辅助工具演变为重塑文化生态的核心力量 [5] 技术应用与创新实践 -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通过AR技术实现文物历史场景的沉浸式体验 使亚洲艺术在全球语境下焕发新生命力 [6] - 数字文化发展坚持"科技向善"原则 立足人的发展与社会效益优先 确保数字文化惠及所有社会群体 [6] - 科技赋能文化传播并重塑公众互动方式 从历史遗产数字化保护到创新文化体验开发提供关键启示 [6] 产业融合与落地实践 - 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激活农村文化资源 创造可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订单量显著增长 [8] - 需建立文化科技融合协同机制 加强技术企业与文创企业合作 实现"创意-技术-场景-消费"政策协同与产业链完善 [8] - 京津沪渝四直辖市文化馆签署数字战略合作协议 首都图书馆与雄安新区签署数字服务合作协议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便利化与标准化水平 [9] 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 - 国家图书馆牵头建设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 联动全国古籍收藏单位 已发布1.2万余种 12万余册古籍数字化资源 [9] - 平台提供开放共享的多元化古籍资源和科技赋能的知识服务 支持学术研究与公众学习 [9] 技术应用前景 - 科技赋能公共文化进入大规模落地阶段 个性化 智能化 沉浸式服务将更便捷惠及大众 提升城市文化活力 [10]
2025北京文化论坛发布“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12:49
文化政策与理论研究 -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于2024年5月在北京揭牌 成立学术委员会并设立7家协同研究基地 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和理论研讨会 [1] - 研究中心组织编写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案例选编 持续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宣传阐释 [1] 国际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 -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于2024年11月在北京举行 以"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为主题 宣布成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 [2] - 国际"青春诗会"首次举办金砖国家专场 聚集49名金砖国家诗人与23名中国诗人 通过诗歌论坛和文化参访促进人文合作 [7] - "全球Z世代逛北京"活动于2024年11月启动 邀请全球Z世代内容创作者探访北京文化科技地标 采用年轻化国际化表达方式 [8] 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发现 - 北京落实长城保护措施 开展长城保护条例立法 建设长城博物馆 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三年行动计划 [3] - 北京中轴线于2024年7月27日成功申遗 出台《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编制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 [4] - 琉璃河遗址考古发现西周都城两重城垣结构 发掘最大规模西周封国宫殿建筑基址 成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6] 文化旅游与入境政策 - 北京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新政 全年为92万人次外籍旅客办理免签手续 向6.4万人次签发临时入境许可 [5] - 入境旅游持续升温 政策增强北京国际竞争优势 [5] 文化科技与产业发展 - 北京实施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 征集项目439个 获得专利372项 软件著作权577项 奖项233项 制定标准122项 [9] - 超高清视听产业产生经济效益超300亿元 拓展"超现场"等应用场景 链接赛事 文化空间和商圈 [9] 文化创意与文博产业 - 文博文创迎来爆发式增长 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累计销售百万件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冰箱贴带动文创销售3500万元 [6] - 文创产品成为传统文化新载体 成功进入年轻人社交圈 [6]
凝聚共识,贡献智慧,2025北京文化论坛聚焦“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12:34
论坛背景与核心议题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聚焦"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主题 汇聚18个国家地区150余位文化科技界嘉宾探讨文艺新趋势及文化原创力内涵 [1] - 论坛涵盖文化软实力 数字文明新秩序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 人机共生创作等多元议题 包含科技传承传统文化及人工智能文化使命的实践与思考 [2] 科技对文化原创力的作用机制 - 科技通过科学思维 技术工具 科创机制三个层次促进文化原创力提升 [5] - 数字化与智能化解除思维约束 形成"大场景时代" 数字化潮流更新人的文化身份 改变世界文化地理格局 在数字创生 数字原生 数字孪生三维度开辟创造力新空间 [15] 人机共生创作的前沿观点 - 原创力本质从"人类独自成果"转变为"人机协作关系" 原创不再是结果而是路径 不再是少数天才特权而是全民可参与过程 [5] - 人工智能非艺术终结者 而是开启平行宇宙般创作维度 人类需与机器共同编织新美学语言并重构AI艺术叙事体系 [5] - AI成形快但不一定新 不能替代人类创作 作品成败取决于作家生命状态及对生活的深度感知 [9][11] 艺术家使命与创作本质 - 艺术家需在智能化 自动化 虚拟化社会中保持人类感性活力与精神自主 将科技转化为人类智识和世界经验 [7] - 原创力源于内心原动力 与学历头衔无关 创作需坚持真实与真诚 才能产生有生命力经久不衰的作品 [7][9] 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宏观愿景 - 科技是驱动文化创新的超强引擎和文艺创造丰沃土壤 深刻重塑创作格局与境界 [9] - 北京正形成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科技文化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走廊——世界第四大"全球创新圈" 目标成为全球AI研发应用高地及国家代表性AI文化新高地 [9] - 中国持续研发核心技术 在全球文化价值链攀登 国际文化贸易主张发展 共享 创新三大原则 发挥正能量 [15] 人文思想的重构方向 - 新人文思想需抛弃"人类神圣化"基石 强化群体利益尊重同时肯定个体价值尊严 必须顺应科技最新进展 并普适于人类与AI文明共生场景 [13] - 现代人文思想因农业科技初萌建立 又因科技爆炸解构 需建立适应科技发展的新人文体系 [13]
2025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新浪财经· 2025-09-23 12:34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开幕 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1] - 论坛设置主论坛 平行论坛 专业沙龙及多项配套活动 主论坛吸引800名中外嘉宾参与 [1] 核心议题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围绕《数字技术促进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发表主旨演讲 [1] - 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就《跨越不同文化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分享 [1]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短评:科技将如何重塑全球文明对话?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11:50
文化与科技融合趋势 - 人工智能复原敦煌壁画 虚拟现实重现圆明园遗址 区块链技术赋能文物保护 体现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跨界实践成功案例 [3] - 数字技术突飞猛进 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深度渗透社会生活 科技从工具转变为环境 推动文化生产传播接受全链条加速重构演进 [4] - 科技呈现明显不对称性 全球文化数字化进程由少数技术强国主导 技术基础设施可能编码特定文明价值观 威胁文明对话平等性并加剧数字鸿沟与文化鸿沟 [6] 2025北京文化论坛核心内容 - 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设置6场平行论坛和20余场专业沙龙 涵盖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 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等方向 [8] - 平行论坛聚焦数字时代文明对话新范式 科技助力文化传承新动能 涉及保护传承 破界共生 城市文化 交流互鉴四大板块 [8] - 设置"交流互鉴:尊重文明多样性"平行论坛 强调相互尊重与平等互鉴的文明对话 呼应全球化挑战下的价值选择 [10] 科技应用与文化传承关系 - 科技具有双刃剑属性 数字化拷贝不等于有效传承 算法可能决定文化内容接触 虚拟体验替代真实交流 存在文化主体性被吞噬风险 [4] - 真正融合需基于文化基因创造性转化 科技应增强而非替代人的创造力 拓展而非压缩文明表现形式 北京实践体现以人为本以文为魂的应用理念 [8] - 故宫数字化重生 中轴线智慧保护 胡同创意改造 工业遗址文化赋能 展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教科书级案例 [8] 技术实践与文明对话 - XR全景奇幻展《流动的敦煌:千色之域》等实践 呈现传统与现代 虚拟与现实 东方与西方的多元对话 [10] - 论坛聚焦方向超越技术手段更新 触及文明交流互鉴本质 涉及文化保护传承技术更新与哲学命题深度思考 [6][8] - 技术应为文明对话搭建便捷桥梁 但需避免简单连接取代深度理解 防止数字鸿沟反噬文化多样性 [4][6]
陈旭光:“哪吒”“黑神话”破圈,融合时代已来临丨北京文化论坛
新京报· 2025-09-23 11:26
影游融合行业趋势 - 影游融合成为创新性强且产业潜力巨大的新业态 符合青少年想象力消费需求并代表文化发展未来 [3] - 媒介融合 影游融合与跨媒介叙事在推动作品破圈中起重要作用 [3] - 人工智能技术重塑电影与游戏叙事 加速媒介与产业融合 [3] 代表性作品表现 - 《黑神话:悟空》带动山西旅游业发展 跨界和破圈效应显著 [2] - 《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破圈 周边商品销售额超过3亿元 [2] - 两部作品达到影游融合新美学 新思维和新产业的新高度 [2] 产业融合模式 - 影游融合 动游融合 影旅融合正成为推动文化资源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模式 [3] - 影游融合已成为国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课题 [3] - 网生代 游生代导演创作呈现游戏思维与游戏化趋势 [3]
许磊:AI时代,洞求需求的能力比编码技术更珍贵丨北京文化论坛
新京报· 2025-09-23 11:26
AI技术应用 - AI翻译功能实现多语言精准翻译 包括英语 小语种 中文方言 网络热词和中英混搭表达[2] - AI为外国俚语添加注释避免文化误解 实现从文字转化到文化解码的升级[2] - 技术使命是传递情感 洞求需求能力比编码技术更珍贵[2] 内容生态发展 - 2025年初出现大量海外用户涌入平台 推动一键翻译功能快速上线[2] - AI编织"融合之网" 模糊文学 音乐 绘画 影视 游戏等传统艺术门类边界[3] - 催生难以被单一标签定义的"新物种" 使文艺表达呈现丰富性与可能性[3] 文化传播价值 - 技术奇迹背后是文化共鸣 AI实现从"直接翻译"到"文化适配"的跨越[2] - 当AI翻译不再是字符而是心跳 代码书写不仅是程序而是梦想时实现科技造梦和文化破圈愿景[3] - 沟通本质是让隔阂消散让共鸣生长 以科技造梦以文化破圈[2][3]
梁振华:审美创造和流量像“貌离神合”的一对兄弟丨北京文化论坛
新京报· 2025-09-23 11:26
行业趋势分析 - 泛流量时代影视行业面临审美与流量平衡的挑战 创作者需在顺应流量逻辑的同时保持艺术创新性 [2] - 互联网时代观众偏好"爽感"和"轻逸"的观影体验 追求最短时间获得最强刺激 并希望保持随时进出的观看自由度 [2] - 当代观众在集体认同外更追求小众独特性 新鲜奇特和反常规的内容成为流量变现的重要根源 [2] 创作方法论 - 优质作品通过新旧叙事风格融合实现突破 既借鉴新媒体叙事节奏 又延续传统现实主义深度 [2] - 艺术创作核心在于求新求异 需反抗观念与形式陈规 包括表面客观的数据统计 [2] - 流量变现关键在于"审美提纯" 即保留创作初始冲动 放大差异化特质 传递新奇感受 [2] 创作者定位 - 创作者本职是咀嚼生活 深掘人性 凝视时代 在流量洪流中选择自身创作方向 [2] - 手艺是影视行业制胜的关键武器 无论处于流量化或去流量化时代 [2] - 爆款作品本质是审美与流量结合体 表面顺应流量逻辑 实则依靠新异艺术魅力实现突围 [2]
2025北京文化论坛开幕,李书磊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尹力致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10:40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方向 -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 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 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1] - 坚持价值引领 需求导向和着眼长远 让科技服务于文化传承创新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 - 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和水平 助力历史文脉赓续传承 [2] 文化数字化建设 - 加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扩大文化产品数字化生产 [2] - 全面赋能文化创作生产传播 促进文化生产内容和传播方式变革 [1] - 提高文化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文化深度变革 [1] 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 有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搭建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 让中外人民更好了解彼此优秀文化 [2] - 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800多位嘉宾出席论坛 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文明进步等主题发言 [2] - 通过数字技术促进全球文化遗产保护 跨越不同文化的电影创作等主题开展交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