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明多样性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百余位嘉宾交流互鉴,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聚焦“尊重文明多样性”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14:06
论坛核心观点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聚焦文明交流互鉴与多样性尊重 全球百余位文化领域嘉宾探讨文明发展路径与实践价值 [1][3] - 论坛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核心 提出"以文塑魂""数字赋能""人文共生"三大关键主张 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共识 [3] 文明多样性价值与特征 - 文明多样性被定义为人类社会基本格局与进步源泉 差异驱动交流 历史案例包括丝绸之路推动中国四大发明与阿拉伯医学互鉴 [7][8] - 文明五大共同特征包括:多元共生是固有特征 平等尊重是相处之道 交流互鉴是发展动力 民心相通是重要渠道 天下大同是终极追求 [3] - 文明多样性被视为财富而非负担 承认差异与平等尊重是实现共赢的基础 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支撑作用 [8] 文化交流实践与案例 - 中华文明历来坚持开放交流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 现代案例包括中国影视剧及《大中华文库》等文化成果出海 [11] - 东西方文明双向交流案例:17世纪利玛窦将中国文化引入欧洲并传播西方科学知识 现代媒介(手机/电视)进一步便捷化文化交流 [14][16] - 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 故宫2024年线上展览全球访问量达10亿人次 AI修复与多语言翻译(24小时译制30种语言)提升文化可及性 [16][18] 数字技术对文明交流的影响 - 数字技术兼具"破壁者"与"赋能者"双重角色 虚拟现实实现敦煌莫高窟与卢浮宫"云游" AI还原《最后的晚餐》原始笔触 [16] - 需警惕算法茧房加剧文化隔阂及数字鸿沟导致参与不平等 对策包括加大文化资源数字化投入 推动国际数字文化共享 [18][19] - 建议通过数智化赋能文明建设 开发沉浸式/交互式文化产品 筑牢数字文明价值根基 使技术成为文明对话桥梁而非壁垒 [19] 全球文明倡议与治理启示 - 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对传统的尊重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与之理念相通 "和而不同"被视为未来世界文明方向 [8] - 东方智慧(如"人民至上""和合共生")为全球治理提供启示 需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挑战中转化为务实行动 [13][14] - 呼吁各国摒弃文明优越论 打破文化交流壁垒 坚持平等互鉴 以文明多样性驱动人类进步 [13]
中外专家学者共话“文明传承与历史道路”
新华社· 2025-09-13 06:08
论坛概况 - 首届世界历史学前沿论坛于9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 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 [1] - 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历史学领域专家学者参与 包括中国 美国 俄罗斯 法国 德国 埃及 日本等 [1] - 论坛主题为"文明传承与历史道路" [1] 核心议题与观点 - 分议题包括"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多元模式" "文明碰撞中的近代中国与世界" "文明多样性与不同历史道路的选择" "文化交融对话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2] -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科斯塔斯强调历史学家应尊重文明多样性 揭示不同文明通过相互交流与影响变得丰富多彩 [1] - 埃及卢克索博物馆馆长曼沙维指出人类文明源于多元而非单一 人类进步依赖于文明交流互鉴 [1] - 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作奎表示以历史为鉴 以文明为脉 在传承中开拓新局 在对话中凝聚共识是推动人类走向包容可持续道路的重要途径 [1] 学术共识与使命 - 与会学者认为需要加强国际史学合作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进理解互信 [1] - 历史学家需坚定责任意识 强化使命担当 在回望历史中把握人类文明前进方向 [1] - 论坛旨在为寻找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历史学的智慧力量 [1]
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发布云南共识
新华社· 2025-09-06 14:27
全球南方媒体智库论坛核心共识 - 全球南方国家日益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建设性力量 媒体智库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凝聚共识发出正义声音 提升全球南方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1] - 捍卫真正多边主义和完善全球治理符合共同利益 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1] - 聚焦减贫 工业化 农业现代化 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现代化共同目标 讲好经济融合与发展联动故事 助力各国发展繁荣 [1] 文明交流与技术发展 - 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 履行赓续文明与传播文化职责 支持开展"世界遗产游"等行动计划 促进不同文明包容共存 [2] - 善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人技互促发展模式 推动传播方式变革 弥合全球智能技术鸿沟 同时坚守新闻伦理和专业标准 [2] - 深化人员培训 联合采访 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务实合作 共同展现全球南方在和平 发展 全球治理和文明互鉴中的担当 [2] 论坛规模与参与方 - 论坛由新华社 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2] - 参与方涵盖110个国家和地区 包括260余家媒体 智库 政府机构及国际组织 约500名代表出席 [2]
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经济日报· 2025-08-19 00:43
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观点 -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宽广历史视野把握人类文明发展主流本质 回答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文明之问 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性认识[1] - 提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倡导文明交流超越隔阂 互鉴超越冲突 共存超越优越[5][6] - 全球文明倡议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重视文明传承创新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6] 文明多样性本质 - 文明多样性是世界本色 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展规律 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2] - 每种文明都是国家民族智慧结晶 都有存在价值 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价值平等[2] -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理论显示公元前500年多地区同时出现伟大思想家 形成各具特色文化传统[2] 文明交流互鉴规律 - 文明是流动开放的 这是文明传播发展重要规律 不同文明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里程碑[3] - 罗素在《中西文明比较》中指出希腊学习埃及 罗马借鉴希腊 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等文明交流案例[3] -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本质要求 只有取长补短才能保持生命活力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 因交流而互鉴 因互鉴而发展[4] 中华文明发展逻辑 - 中华文明是六大文化区系相互影响 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百川归海汇聚而成 具有包容四海兼收并蓄特性[7] - 从佛教东传 伊儒会通到西学东渐 马克思主义传入 改革开放 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8] - 中国共产党以开放眼光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 结合中国实际运用 如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8] 中国式现代化贡献 -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把握文化主体性与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关系[9] - 植根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传统 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 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9] - 从中国历史现实国情出发 在同其他文明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中形成文明发展道路[9]
综述|保护传承创新 共同迈向现代化——多国人士热评《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守文化主体性》智库报告
新华社· 2025-07-19 14:23
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性 -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继承、创新、发展中所展现出的独特价值理念和精神特质 [2] - 文化主体性唤醒文化自觉、塑造文化自信、锻造文化自立、铸就文化自强 [2] - 文化主体性对于认清民族存在本质具有根本性意义 [3] 文化主体性与现代化 -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各国应独立自主选择发展道路 [3] - 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选择 [4]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也是实现充分文化主体性的过程 [5] 文化主体性与国际秩序 - 文化霸权的实质是文化帝国主义,表现为文明冲突论、文明等级论等 [6] - 推动文化主体性有助于全球南方国家实现独立、团结与共同发展 [6] - 中国的发展道路为墨西哥提供了"走出自己的发展路径"的启示 [6] 文化交流与合作 -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能减少"陌生感",有利于文化传承与创新 [3] - 中国与拉美国家应加强交流合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