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文艺

搜索文档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发布
北京商报· 2025-09-23 16:18
爆款文创入选年度十大事件 在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正式发布,具体包括:习近平文化 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成果丰硕、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深化中外文明对话、北京打造长城保护实践新样本、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彰显古都新韵、"240小时过境免签"带火国际文化游、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多项重 9月23日上午,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京开幕。与会嘉宾围绕培育 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信息时代的文化创造和传播方式变革、人工智能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数字文化产 品和服务的高效供给等前沿议题展开演讲交流,充分探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当晚,本届论坛 首次创新举办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集中发布《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等重要文化成果,并促成一批重要项目签约。 形成多维立体发展格局 北京商报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报告》分为思想引领、实践拓展、未来启示三大方面,主要体现新时代 中国理念和中外文化交流实践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活力,也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提供"以文明对话破 解全球赤字"的中国答案。 在理念 ...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发布 北京文化论坛聚焦文化与科技融合
北京商报· 2025-09-23 14:28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核心成果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 探讨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及数字文化产品高效供给等前沿议题 [1] - 论坛首次举办重要成果发布专场 集中发布《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并促成一批重要项目签约 [1] 中外文化交流报告核心内容 - 《报告》分为思想引领 实践拓展和未来启示三大方面 展现中国理念为中外文化交流指引方向 包括全球文明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的实践成效 [3] - 2024年中外文化交流形成机制引领 多元融合 路径创新 技术驱动和全民参与的多维立体发展格局 [3] - 《报告》新增卫生 生态 媒体及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合作案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中国在技术进步与文化保护结合方面的标杆作用 [4] 文化建设项目与成果发布 -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包括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带动国际文化游 爆款文创引领文博新潮流等重大文化事件 [5] - 专项发布8项成果包括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 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 聚焦数智化技术革新历史文化保护与研究方式 [5][6] - 集中发布10项成果涵盖X射线技术解析宋代青白瓷机理 苏超增强经济社会文化力量 古埃及文明大展促进文商旅体融合等项目 [5] 人工智能与文化融合实践 - 人民网AI之眼智能终端项目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 构建专业知识库与表达体系 提供交互式导览解说和个性化讲解服务 [7] - 中国—东盟AI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整合理论研究 创作实践与人才培养功能 聚焦AIGC伦理规范 人机协同机制和数字版权保护等关键议题 [7] -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及人工智能服务未成年人伦理规范共识从技术落地维度践行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 [5][6] 国际合作与平台建设 - 中德全球治理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围绕中德关系 全球治理和一带一路等议题开展联合研究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学术互访平台 [8]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与12个国家主流媒体达成新闻服务合作 突破发展瓶颈助推行业创新 [5][6] - 中国—东盟项目充分发挥北京科技资源与广西区位优势 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文艺创新高地 [7]
为什么韩国能“影视立国”,中国却盛产烂片?
虎嗅APP· 2025-08-19 13:20
中国影视产业现状与特点 - 中国优质影视作品具有草根气质和共同奋斗的情感逻辑 构筑超越自我的英雄形象而非个人主义叙事 与欧美日韩以能力欲望突破普通人的英雄范式形成鲜明差异 [5][8][11] - 代表性作品包括《士兵突击》《山海情》《山花烂漫时》《潜伏》《我的团长我的团》等 这些作品采用中国章回小说叙事传统 深受观众喜爱 [8][11][12] - 中国影视特有的"希望"属性体现为胜利哲学下的可能性势能 与欧美"希望杀死人"的残酷机制形成对比 通过生活化场景如《山花烂漫时》中的滑肉摊实现共情与引领 [12][13][15] 产业机制与资本作用 - 当前优秀作品产出呈现偶然性 需借鉴韩国影像立国模式 政府与影视产业建立良性双赢关系 如《寄生虫》成功后首尔政府拨款1500户家庭改善居住条件 [17][18] - 资本具有双重性 既是流量民主与去中心化的推动力 也可能导致流量霸权与茧房化 《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闹海》等成功作品均依赖资本推动 [22][23][24] - 互联网资本自2010年起全面改写影视业测评标准 流量成为新驱动货币 直接架空传统生产和传播模式 [24] 创作生态与人才培养 - 非科班导演如饺子(药学转行)和郭帆通过海量阅片和实践获得成功 其路径类似法国新浪潮电影手册派 体现中国影视行业的草台班子灵活性优势 [20][21] - 短视频时代催生六亿神州尽编导现象 专业与业余界限模糊 未来需要汇聚民间创作能量 否则可能造成分崩力量 [21][22] - 创作者与观众需建立"协商解码"信任关系 韩剧通过此机制让医疗剧《重症外伤中心》和家庭剧《苦尽柑来遇到你》等类型获得观众欲罢不能的效果 [18][19] 传统文化元素运用 - 当前古装剧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多停留在表面情趣化消费 如《折腰》将守孝守节转化为圆房情趣障碍 《雁回时》让女主完成各种匪夷所思才艺展示 [25][26] - 传统文化引用不等于文化传承 需要避免将细节元素如《国色芳华》的忍冬纹花钿夸大为唐朝通关密码 应重建文化共同体与共同体感 [24][26] - 建议国家介入文化培育 防止传统文化沦为后革命时代的黄色幽灵 同时接纳二创文本如林黛玉倒拔垂杨柳等新文艺可能 [26][27] 市场生态与观众关系 - 影视剧需恢复"人间烟火是最大流量"的创作理念 通过衣食住行基本面实现葛兰西意义上的文化领导权创生 [15] - 观众普遍抱持"大概率是烂片"心态进入影院 亟需重建编码者与解码者的协商信任关系 [19] - 烂片问题并非价值观表述错误 而是无法完成预设目标甚至取向互相打架 缺乏共情能力成为关键缺陷 [14]
以文润心 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陕西干部群众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目标谈落实话举措
陕西日报· 2025-08-17 00:23
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 陕西省委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 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拓展西部影视品牌效应、丰富优质文化供给等具体措施 [1][2][3][4] - 政策要求建设XR电影产业基地和汉语电影内容AI辅助创作平台 引领影视生产制作模式革新 [2] - 推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发展 包括小剧场演出、"村BA"、"村晚"等新大众文艺样式 [4] 影视行业技术升级 - 西部电影集团自主研发出国内首个电影领域AI大模型"影谱·汉语电影辅助创作平台" 覆盖剧本创作至成片分析全流程 [3] - 行业深入探索生成式AI和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垂直应用 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 [3] - 陕西影视剧生产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装台》等作品产生重大影响 "西部影视"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2]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 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通过图书馆空间优化、设施完善提升阅读体验 [2] - 实施"西安天天有秦腔"城市惠民演出品牌 开展戏曲进校园、进社区等五进活动 [4] - 推进"薪火相传 名家传艺"工程 通过精品创作与人才培养双向反哺机制传承戏曲艺术 [4]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 依托文王山文化挖掘、村史整理和湿地公园建设 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4] - 岚皋县通过"村BA"赛事打造文体旅促商贸活动品牌 实现传统文化守正创新与旅游促进 [5] - 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 结合乡村游、采摘热实现村庄形神兼备提升 [4]
编者按
人民日报· 2025-08-03 22:10
大众文艺创作趋势 - 核心观点:非专业背景的从业者(工人、农民、保安、服务员、快递员等)正成为大众文艺创作的新兴力量,其作品充满生活气息与纯粹热爱 [1] - 行业现象:此类写作蔚然成风,新时代作家通过文字从平凡生活中提炼意义,反映新生活与新群体 [1] - 典型案例:东莞各行业作家近期完成鲁迅文学院研修,作品展现大众生活与生命体验 [1] 创作群体特征 - 群体构成:创作者来自百行百业,未经专业训练但具备鲜活的生活经历 [1] - 作品特质:文字融合汗水、钢铁、泥土等现实元素,体现对文艺的原始热情 [1] - 社会影响:作品成为连接生活与文学的桥梁,展现创造力与未来潜力 [1] 媒体与传播 - 发布渠道:相关作品通过《人民日报》选登,引发公众关注 [2] - 编辑团队:由卫嘉、白宇等媒体人参与内容策划 [2]
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主题打卡活动超3000万人次观看,全面赋能城市副中心文旅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7-12 03:37
大会概况 - 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以"视听潮涌 文艺生辉"为主题,旨在为网络视听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1] - 快手科技联合创始人银鑫表示公司将通过技术赋能创作、文化滋养创新,推动新大众文艺发展 [1] 快手平台活动 - 快手承办"新大众文艺主题研讨会",汇聚广电局、平台、学者及创作者探讨行业发展 [3] - 围绕"通州大运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专题页面和大V接力直播,48小时内吸引超3000万人次观看 [3][4] - 预热期发起通通看这里、寻美北京城市副中心话题征集,定向运营激发用户参与 [4] - 7位大V接力直播场均观看超200万人次,最高单场达300万场观 [7] 内容与商业协同 - 快手月活超7亿,2024年电商GMV达1.39万亿元,本地生活GMV同比增200% [7] - 活动间接带动上千人次从线上观看转化为线下打卡通州文旅地标 [8] - 2025年上半年环球度假区门票GMV同比增60%,短视频带动GMV激增440% [8] 行业影响 - 网络视听新动能深度赋能北京城市副中心文旅产业发展,开辟增量销售渠道 [9] - 通过优质内容提升副中心文旅项目品牌声量,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9]
视听精品纷呈 大众共创生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9 22:49
网络视听艺术大会概况 - 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以"视听潮涌 文艺生辉"为主题,汇聚行业精英、专家学者及文艺创作者,探讨网络视听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5] - 大会发布2025"北京大视听"网络视听精品项目片单(80部作品)及《2024北京微短剧研究报告》等多项行业重点内容 [5][7] - 活动包含"创作者之夜"等环节,百名从业者围绕行业新趋势展开研讨,关键词包括"初心""信念感""内容为王" [8] 网络视听精品项目 - 2025"北京大视听"片单涵盖网络剧、电影、微短剧、综艺等类型,分为6大主题篇章:"传薪火长赓""见文明长河""品烟火长情""赴山水长卷""执正义长锋""赏多元长韵" [7] - 代表作品包括革命历史题材《寻找李顺章》《怒刺》、传统文化创新作品《资治通鉴》《扎西特别得乐》、现实题材《种地吧3》《萌萌哒一家》、文旅融合类《我心中的那座城——阿勒泰》等 [7] 微短剧市场发展 -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同比+34.9%),其中北京产值336.2亿元占全国2/3,25-34岁用户占比54.1% [10] - 行业提出IP系列化开发(郭靖宇)、影视化表达转型(杨海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大标准(李啦)等升级路径 [10][11] - 腾讯视频通过合作策略升级/中台赋能/人才扶持构建支持体系,爱奇艺推出"精品短剧百部计划"和"短剧大剧计划" [10][11] 新大众文艺趋势 - 草根创作者崛起形成"人人皆可文艺"的全民共创生态,特征包括全民创作/再现现实/媒介融合/即时互动 [12][13] - 创作主体年轻化,需平衡流量与质量,平台方强调扎根生活(王兆楠)与科技赋能(生成式AI)的重要性 [13] - 典型案例包括农民诗人"沂蒙二姐"的乡土诗歌创作、国翠儿传统文化科普短视频等 [14]
专访谦寻董事长董海锋:商业与文化在电商直播中共生共荣
新京报· 2025-05-30 12:22
电商直播与新大众文艺的融合 - 电商直播作为数字时代新兴产物,正成为新大众文艺发展的重要力量,重塑大众文化生活和审美体验 [1] - 行业通过直播间展示汉服设计、非遗银器锻造等传统技艺,实现传统文艺的数字化传播,如谦寻直播间双十一单场观看人次突破2亿 [3] - 互动性是核心特色,观众通过弹幕实时参与,形成双向即时交流,例如粉丝分享产房经历引发直播间情感共鸣 [4][5] 商业与文化的共生关系 - 商业属性与文化价值在直播间形成共生:主播表达体系既服务销售也传播知识,如《樊登讲论语》7万册秒空,"321上链接"成为文化符号 [7] - 公司打造"蜜蜂侦茶局"IP,联动茶艺师与非遗传承人,完整呈现茶道流程并推动茶叶销售,实现商业文化双赢 [8] 社会责任与公益实践 - 提出"直播向善"理念,涵盖消费、智能、人文三大维度:新疆棉花溯源直播助力地域产品推广,AI数字人系统免费开放支持教育 [9] - 人文向善方面,合作非遗品牌"王的手创",举办老字号专场直播,并与乌镇戏剧节联动设立50万元专项基金资助偏远地区儿童 [10] 未来技术应用与内容创新 - 技术层面将深化VR/AR应用,例如虚拟家具展示提升沉浸式购物体验 [11] - 内容创作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如民俗手工艺直播,并探索与影视、音乐行业的跨界合作,推出明星分享、音乐专场等创新形式 [12] 行业领导力与战略布局 - 公司董事长董海锋被聘为《延河》新大众文艺传播顾问,推动行业与文艺深度融合 [2] - 未来计划持续投入公益直播,关注乡村振兴、教育公平等议题,强化行业社会价值 [12]
共话建设文化强国之道 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扫描
金融时报· 2025-05-30 03:14
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 论坛于5月26日至27日在广东深圳举办 聚焦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活力激发 设置10个分论坛探讨文化领域时代命题 [1] - 政府部门代表 专家学者 行业人士共同参与 凝聚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 [1] 老城保护与复兴 - 北京中轴线 阆中古城 扬州古城 深圳大鹏所城等文化遗产展示保护成果 文创产品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 [2] - 文化遗产保护需"大文化观"指引 避免文化旅游开发碎片化 同质化和过度商业化 [3] - 老城保护要点包括城垣标志 街道骨架 河道血脉 民居细胞 需系统性保护未被列入国家级名城的城镇 [4] - 阆中古城保护注重历史真实性与生活延续性 保留建筑形态与人文烟火气 [5] 新大众文艺发展 - 新大众文艺是跨媒介写作 融合文字 图片 声音 影像 形成多模态叙事范式 [7] - 网络文学成为大众共写新样式 数千万作者创作 数亿读者即时互动 [8] - 面临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 低俗内容博流量等挑战 需构建价值坐标体系 [8] 科技赋能文化创新 - AIGC技术可赋能艺术创作全流程 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未来或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 [9] - 敦煌研究院建成840TB分布式存储系统 形成400TB数字资源 推出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 [10] - 大模型技术带来创作大众化 生产智能化 生态普惠化三重变革 重塑个体创作生态 [11] - 多语言技术重新定义文化传播 从翻译工具升级为文化桥梁 [9]
文艺创作应与时代同频
经济日报· 2025-05-28 18:43
新大众文艺的定义与特征 - 新大众文艺是由技术驱动,全民广泛参与创作、传播和共享的文艺现象 [1] - 新在主体:大众从传统的接受者变成创作者,参与规模和热情空前 [1] - 新在交互性:创作与接受、传播与反馈同时进行,打破线性模式 [1] - 新在科技赋能: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突破传统媒介局限,推动多媒介融合 [1] 新大众文艺的发展现状 - 以短视频平台创意短剧、网络文学IP跨界联动等形式多元发展 [1] - 在线上线下蓬勃生长,成为新时代文化创新的重要体现 [1] - 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专门讨论其发展 [1] 行业参与者的观点与建议 - 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强调"写什么"和"谁在写"与"怎么写"同等重要 [1] -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呼吁守正创新,发挥新大众文艺共同体的作用 [1] - 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指出需承担"审美守门人"责任,坚持人民导向 [2] - 《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主张文艺应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与时代同频共振 [2]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 流量裹挟的创作环境对文艺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2] - 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统文化呈现形式 [2] - 强调开阔视野、壮大情怀,向民间和生活汲取灵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