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板材(000761)

搜索文档
调研速递|本钢板材接受长江证券等29家机构调研,聚焦发展前景与多项关键议题
新浪财经· 2025-09-16 09:55
业绩说明会情况 - 公司于9月15日下午2点30分至4点30分在鞍山东山宾馆举办投资者集体交流会 长江证券 国泰海通证券等29家机构参与 公司接待人员郑政利 刘铁成就公司发展前景和重点工作与机构进行深入交流 [1] 反内卷政策应对 - 公司认为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对行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将积极响应反内卷工作要求 [2] - 公司结合行业发展趋势 以用户结构最优和生产模式最优原则推进极致生产 扎实推进稳运行 防风险 提质量 优结构 促转型 增效益等工作 [2] 资产重组进展 - 2023年6月公司披露重大资产置换暨关联交易预案 因交易可能导致关联销售比例大幅增加 对公司独立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3] - 公司正在对交易方案的可行性与合规性做进一步审慎论证和评估 待事项确定后将再次召开董事会审议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3] 可转债相关情况 - 2020年公司发行68亿可转债 目前债券余额尚有56.31亿 [4] - 公司以市值管理为抓手 采取降本增效提高盈利 专业化整合提高管理效能 实施重大资产置换重新定位公司估值等措施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4] - 公司做好到期兑付准备 拓展融资渠道 目前授信充足且贷款利率较低 [4] 环保改造进展 - 公司坚持生态优先 践行节能低碳 地企融合战略 深入对标挖潜推进绿色发展 [5] - 按照四个"要"和四个"不要"原则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5] - 已于2024年8月完成清洁运输超低排放公示 计划2025年10月完成有组织 无组织超低排放公示 [5] - 随着项目陆续投运 公司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环保工作成效明显 [5]
本钢板材(000761) - 2025年9月1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16 09:02
业绩与经营策略 - 公司积极响应反内卷政策 推进极致生产模式 [4] - 2025年10月计划完成有组织及无组织超低排放公示 [4] 资产与融资状况 - 2020年发行68亿可转债 当前债券余额56.31亿 [4] - 资产重组方案因关联销售比例问题正在重新论证 [4] - 公司授信充足且贷款利率较低 已做好到期兑付准备 [4] 环保改造进展 - 2024年8月已完成清洁运输超低排放公示 [4] - 超低排放改造坚持"四要四不要"原则 [4] - 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强度持续下降 [4] 投资者交流信息 - 活动形式为鞍钢集团上市公司投资者集体交流会 [3] - 交流时间2025年9月15日14:30-16:30 [3] - 参与机构包括长江证券/中信建投/华夏基金等28家机构 [3]
2025年1-5月中国中厚宽钢带产量为9469.4万吨 累计增长4.8%
产业信息网· 2025-09-15 01:28
中厚宽钢带产量数据 - 2025年5月中国中厚宽钢带单月产量1887万吨 同比下降1.3% [1] - 2025年1-5月中国中厚宽钢带累计产量9469.4万吨 累计同比增长4.8% [1] 相关上市企业 - 行业主要企业包括宝钢股份 鞍钢股份 首钢股份 华菱钢铁 太钢不锈 马钢股份 包钢股份 柳钢股份 本钢板材 酒钢宏兴 [1] 数据来源 - 产量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1] - 行业报告由智研咨询发布 [1]
研判2025!中国低空经济+巡检行业发展背景、产业链、市场规模、代表企业及前景展望:低空经济赋能巡检智能化多元化,有望推动行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15 01:20
低空经济行业概况 - 低空经济以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融合无人机和通用航空技术,涵盖载人、载货及作业等多场景,具有新质生产力特征,发展空间广阔[4] - 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总体规模突破5000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达6702.5亿元,预计2025年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1][4] - 行业覆盖空域通常为距地面1000米以内,可根据需要延伸至3000米,最大限度达6000米,形成"低空经济+农业""低空经济+巡检"等多元化应用场景[3][4] 低空经济+巡检行业定义与构成 - 低空经济+巡检依托无人机、直升机等飞行器在低空域执行巡检任务,具有高效灵活、应用广泛的优势,可降低人工成本和风险[1][3] - 调度中心作为核心指挥枢纽,统一调度航空器执行任务,无人机应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及VR/AR技术实现实时监测,直升机应用人工智能、遥感探测与激光雷达技术承担电力设施巡检[3] - 飞行器基于GPS定位与报警信息技术开展高速公路超速检测与疲劳提醒,数据回传至调度中心形成闭环指挥流程[3] 政策支持 - 2021年"低空经济"概念首次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纳入战略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列为新质生产力[5] - 2024年3月四部门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重点推动电动垂直起降机适航取证和应用示范[5] - 2024年5月四川省出台政策措施,按项目投入30%给予财政支持,对破解"卡脖子"技术的项目支持比例提高至50%,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5]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上游包括金属材料、主控芯片、发动机等硬件,以及区块链、人工智能、VR/AR、遥感、激光雷达等软件与技术[6] - 产业链中游涵盖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与综合服务,无人机制造商和航空器制造企业是重要组成部分[6][7] - 产业链下游应用领域包括安防、环保、电力、交通、化工等[7] 核心硬件芯片 - 芯片是飞行控制、数据处理、任务执行与通信传输的核心硬件,承担飞行姿态调控、AI算法运算、图像处理等功能[9] - 中国芯片产量从2017年1564.58亿块增长至2024年4514.2亿块,年复合增长率16.34%,2025年1-7月产量2945.5亿块,同比增长20.49%[9] 下游安防应用 - 安防产业通过无人机、直升机搭载高清摄像、热成像、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实现全天候监控与智能识别[10] - 中国安防行业产值规模从2017年6200亿元增长至2024年107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8.12%[10]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低空经济+巡检行业市场规模约536.2亿元,预计2025年增长至1200亿元[1][11] - 飞行器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电力线路、油气管道、农林、城市治理等领域巡检任务[1][11] 企业竞争格局 - 行业形成以头部企业为引领、专业化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头部企业在品牌影响力、技术研发及市场份额占优势[12] - 代表企业包括大疆创新、纵横股份、蜂巢航宇、科比特创新、中飞艾维航空等[2][12] 重点企业分析 - 纵横股份专注于工业无人机研发生产,2025年上半年无人机业务营业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61.72%,主要产品包括CW-15、CW-25E等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12] - 大疆创新成立于2006年,主营无人飞行器控制系统及解决方案,应用领域覆盖公共安全、测绘、电力、石油与天然气等[13] 技术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机器视觉与边缘计算技术深度集成,实现数据实时处理与自主决策,提升复杂环境感知与多机协同能力[14] - 新型传感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推动行业向高效化、智能化发展[1][11] 应用场景拓展 - 应用场景从传统电力、能源管道巡查延伸至智慧城市管理、生态环保监测、交通设施巡检、农林状态评估及应急救援等新兴领域[15] - 定制化解决方案持续涌现,满足高空、地下、水域等复杂环境的专业化巡检需求[15] 系统集成发展 - 巡检设备、传感终端与数据分析平台加速整合,形成任务调度、实时监控、智能诊断和决策反馈于一体的操作系统[16] - 多源数据融合、数字孪生建模与云端协同成为标准配置,提供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分析的全链路服务[16]
本钢板材跌2.17%,成交额1727.04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出705.52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11 02:22
股价表现 - 9月11日盘中下跌2.17%至3.60元/股 成交1727.04万元 换手率0.13% 总市值147.90亿元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12.50% 近5个交易日微涨0.28% 近20日下跌3.23% 近60日微涨0.28% [2] - 主力资金净流出705.52万元 其中特大单卖出902.41万元占比52.25% 大单买入277.50万元占比16.07% [1] 财务数据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46.98亿元 同比减少12.93% [2] - 归母净利润亏损13.99亿元 但同比增长9.78% [2]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钢板占比97.40% 其他业务占比2.60% [2] 股东结构 - 股东户数4.62万户 较上期减少3.47%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91.74亿元 但近三年未进行分红 [3] - 十大流通股东中招商证券(香港)持股1601.19万股(较上期增17.22万股) 香港中央结算持股1002.11万股(较上期减52.55万股) [3] 公司概况 - 1997年6月成立 1998年1月上市 注册地址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钢铁路1-1号 [2] - 主营业务涵盖钢铁冶炼、压延加工、发电、煤化工、特钢型材、进出口贸易等 [2] - 行业分类为钢铁-普钢-板材 概念板块包括央企改革、低价、中盘、融资融券 [2]
本钢板材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问答实录
全景网· 2025-09-10 03:01
资产重组与战略规划 - 资产重组是集团双核战略的重要部署 旨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并促进高质量发展 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并完善方案[2] - 公司持续推进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转型 智能制造换人率达32% 数据资产化率达88%[2] 智能化转型成效与目标 - 智能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 实现24小时连续生产且生产速度和精度高于人工操作[2] - 提升产品质量 减少人为因素干扰 降低产品缺陷率并提高一致性和稳定性[2] - 降低人力成本 减少对人工需求 避免人为失误带来的成本损失[2] - 改善工作环境 降低员工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2] - 优化生产决策 基于数据分析优化生产计划 资源配置和供应链管理[2] - 提升创新能力 通过数据分析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服务[2] - 提高运营效率 实时监控生产过程数据 及时发现问题和瓶颈[2] - 降低成本 通过优化生产流程 合理安排库存和物流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2] - 未来坚持高端化 绿色化 智能化发展方向 聚焦效益中心 发挥AI+赋能和数据要素乘效应[2] 原燃料价格应对措施 - 加强原燃料供给和市场需求分析研判 构建采购模型并科学把控采购时机[3] - 加强原燃料供应战略合作 巩固拓展国内采购渠道并深度聚合资源[3] - 加快形成国内国外供应链安全保障格局 提升规模采购价格优势[3] - 优化生产炉料结构 调整原燃料采购结构并强化对标挖潜[3] - 优化配煤配矿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合理控制库存减少价格波动影响[3] 销售网络与市场拓展 - 销售布局遍布国内外主要区域 国内有东北 华北 中西部 华东 华南五大区域公司[4] - 国内设有沈阳 大连 本溪 天津四家剪切加工配送中心 覆盖主要经济发达地区[4] - 未来与鞍山钢铁协同 发挥差异化优势和装备品牌优势[4] - 将汽车钢 能源用钢 高端特钢打造为战略产品 家电用钢 集装箱用钢 高强钢作为重点产品[4] - 提高区域市场掌控力和产线效率 向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 高效化转型[4] 主要业务与产品 - 主要业务包括钢铁冶炼 压延加工 发电 煤化工 特钢棒材 铁路 进出口贸易 科研 产品销售等[6] - 引入世界先进装备技术实施装备升级改造 基本建成精品钢材基地[6] - 形成60多个品种 7500多个规格的产品系列[6] - 主导产品包括汽车表面板 家电板 石油管线钢 集装箱板 船板等[6] - 产品应用于汽车 家电 石油化工 航空航天 机械制造 能源交通 建筑装潢和金属制品等领域[6] - 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6] 可转债与资本管理 - 公司股价相距可转债强赎条件差距较大 待触发条件后将根据市场情况决定是否强赎[6] - 采取降本增效 提高盈利 专业化整合提高管理效能 实施重大资产置换等措施提振股价促进转股[6] - 做好到期兑付准备 拓展融资渠道 目前公司授信充足且利率较低[6]
本钢板材业绩说明会: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 将积极与鞍山钢铁协同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09-08 12:07
公司战略规划 - 未来公司将积极与鞍山钢铁协同 发挥差异化优势 发挥装备和品牌优势 将汽车钢、能源用钢、高端特钢打造为战略产品 将家电用钢、集装箱用钢、高强钢等作为重点产品 提高区域市场掌控力 提高产线效率 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转型 [1] - 公司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 提高生产效率 智能制造设备和系统能够实现24小时连续生产 且生产速度和精度都高于人工操作 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 - 未来公司将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 聚焦以效益为中心 坚持场景牵引 以数据价值挖掘为重点方向 发挥AI+赋能和数据要素乘效应 推动智慧升级 挖掘数据价值 发现、解决生产经营方面的痛点难点 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 筑牢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支撑战略目标落地 助力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2] 成本控制措施 - 公司积极面对原燃料价格波动产生的负面影响 制定了针对性措施 加强原燃料供给和市场需求分析研判 构建原燃料采购模型 科学把控采购时机 及时调整采购策略 [1] - 加强原燃料供应战略合作 巩固拓展国内原燃料采购渠道 深度聚合原燃料资源 加快形成国内、国外供应链安全保障格局 提升规模采购价格优势 [1] - 优化生产炉料结构 调整原燃料采购结构 强化对标挖潜工作 优化配煤配矿结构 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合理控制原燃料库存 有效减少原燃料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最大限度降低原燃料成本 [1] 资产重组进展 - 公司拟与本溪钢铁进行资产置换 拟置入公司的资产为本溪钢铁(集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 拟置出公司的资产为上市公司除保留资产及负债外的全部资产及负债 拟置入资产与拟置出资产的差额由一方向另一方以现金方式补足 [2] - 本次资产重组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公司正在积极推进 进一步完善方案和沟通 [2]
本钢板材(000761) - 2025年9月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08 08:10
智能制造与转型成效 - 智能制造换人率达32% [3] - 数据资产化率达88% [3] - 智能制造设备实现24小时连续生产,提升生产效率和精度 [3] - 降低产品缺陷率,提高产品一致性和稳定性 [3] - 减少人力需求,降低人力成本和人为失误损失 [3][4] - 基于数据分析优化生产决策、资源配置和供应链管理 [4] - 实时监控生产数据,提升运营效率并降低成本 [4] - 未来聚焦AI赋能和数据价值挖掘,强化网络安全体系 [4] 资产重组与战略规划 - 资产重组旨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高质量发展 [4] - 公司正积极推进方案完善和沟通 [4][5] 原燃料成本管控 - 构建原燃料采购模型,科学把控采购时机和策略 [5] - 巩固拓展国内采购渠道,形成国内外供应链保障格局 [5] - 优化配煤配矿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5] - 合理控制库存,减少价格波动影响 [5] 市场布局与产品战略 - 国内销售覆盖东北、华北、中西部、华东、华南五大区域 [5] - 设沈阳、大连、本溪、天津四家剪切加工配送中心 [5] - 未来重点拓展汽车钢、能源用钢、高端特钢等战略产品 [5] - 产品涵盖60多个品种、7500多个规格,应用于汽车、家电、能源交通等领域 [5][6] 可转债与资本管理 - 当前股价与强赎条件差距较大 [5] - 通过降本增效、资产置换等措施提升股价促进转股 [5] - 公司授信充足且利率较低,已做好到期兑付准备 [5]
决战决胜 奋勇争先
辽宁日报· 2025-09-07 02:25
改革与金融创新 - 辽宁打破数据壁垒 企业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填报融资需求 金融机构依据信用信息为企业精准画像 提升企业贷款可得性和便利度 [1] - 2024年上半年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5% 高于全国9.2个百分点 [1]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东软医疗自主研发中国首台光子计数CT NeuVizP10获准上市 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1] - 本钢板材冷轧总厂生产线应用于汽车和家电行业 通过智能系统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65% 产品合格率提升10% [4][5][6] - 2025年上半年公司重点产品占比同比提升31% 高附加值新产品增利2737万元 实现综合降低碳排放27%至40% [6] - 辽宁建成469个省级数字化车间 238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和63家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 沈飞工业、沈鼓集团等8家企业获评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11] - 64个场景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4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 [11][12] 制造业发展 - 制造业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 本钢板材数据资产化率达88% 投入26台套机器人 智慧指数达82.67分 [4][5] - 辽宁形成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 22个重点产业集群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超三分之一 [12] - 集成电路装备、机器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持续壮大 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12] 企业经营与投资环境 - 2024年上半年辽宁3万余家四上企业沿链成群 300余家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在细分赛道加速领跑 [9] - 近百家央企区域总部、分公司、子公司落户辽宁 新登记外资企业超2000家 [9] - 2023年全省经济增长5.3% 总量突破3万亿元 2024年经济增长5.1% 总量超3.26万亿元 [9] - 2024年辽宁与央企合作项目超200个 总投资超1.4万亿元 全省经营主体数量达532.1万户 增长率及活跃度超全国平均水平 [20] 基础设施与对外开放 - 沈阳—别雷拉斯特精品班列运输距离8000余公里 运输时间仅10天 全程压缩30% 为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首发 [15] - 辽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 [15] 农业现代化 - 辽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 阜新市彰武县先达万和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麦豆轮作及补贴实现增收 [13][14] - 作为国家重要粮食主产省 辽宁肩负粮食安全首要担当 [14] 政府服务与营商环境 - 辽宁深化矿业权审批改革 办采矿证时限从60个工作日减至20个工作日 [17] - 开展领导干部进园区进企业专项行动 4.5万余名干部深入6.1万个经营主体 累计办理问题诉求7.4万件 形成制度成果516项 [19] - 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率超90% 改革经验全国推广 [19]
本钢板材:跑出智能制造“加速度”,轻量化汽车钢夯实长远发展基础
证券时报网· 2025-09-05 09:41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246.98亿元 同比下降但环比回升 [1] - 归母净利润同比减亏9.21% 亏损幅度显著收窄 [1] - 生铁产量519.97万吨 粗钢产量541.65万吨 钢材产量816.16万吨 [1] 成本控制 - 通过原材料低点采购和优化库存节奏降低采购成本 [1] - 拓展年度长协采购合作获取优惠价供应 [1] - 铁矿石和焦煤等原材料价格下降助力行业业绩修复 [1] 产品高端化 - 重点产品占比同比提升31% 热成型系列产品销量同比增89% [2] - 高附加值新产品增利2737万元 [2] - 2300产线成功轧制2180mm和2190mm超宽幅热轧板 刷新国内纪录 [2] 智能制造 - 数据资产化率达88% 智慧指数82.67分 较前期69.26分提升19.36% [2] - 在3D岗位投入26台机器人 换人率由9%提升至32% [2] - 构建技术引领+产品跃迁双轮驱动策略 [2] 绿色低碳 - 实现综合降低碳排放27%-40% [3] - 推进超低排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 [3] - 开展绿钢产品试制及低碳排放钢产品认证 [3] 行业趋势 - 反内卷政策可能催化减产措施落地 释放行业盈利空间 [3] - 钢铁产能呈收缩趋势 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4] - 下游制造业投资加速 行业受益于制造业升级和AI转型 [4] 汽车钢研发 - 加快打造轻量化高强度低成本汽车钢 [4] - 980MPa级超高强钢通过主机厂认证 可减少零部件厚度实现减重 [4] - 形成销研产一体化高效运营链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