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净息差与不良贷款率倒挂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银行业正迎来重要拐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3 00:27
行业核心趋势 - 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1.43%)首次低于不良贷款率(1.51%) 二季度净息差进一步降至1.42% 不良率1.49% 净息差为2005年以来最低水平[1] - 42家上市银行中超五分之一出现净息差低于不良率现象 包括2家国有大行 2家股份行 4家城商行和2家农商行[1][6] - 行业面临收益端收缩与风险端承压的双重挤压 净息差可能难以覆盖信用成本 运营成本和资本成本[5] 净息差与不良率指标分析 - 净息差为流量指标 计算公式为(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平均生息资产 反映银行盈利能力[8] - 不良贷款率为存量指标 计算公式为不良贷款余额/总贷款 衡量信贷资产质量[8] - 二者直接对比存在统计口径差异 但动态背离趋势反映行业经营压力[4][5] 净息差收窄驱动因素 - 资产端受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制约 2025年1-5月住户贷款占新增贷款比例仅5.36% 企业贷款占比91.76%[10] - 市场利率走低带动LPR下降 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1.29% 净息差较年初下降8BP至1.53%[10] - 负债端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 尽管42家上市银行付息负债成本率较年初下降28BP 但优化速度不及资产端收益率下滑[11] - 债券市场对银行贷款产生替代效应 2025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发行再融资专项债1.8万亿元 新增专项债2.16万亿元同比增45%[12] 资产质量状况 - 202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342亿元 较一季度减少24亿元 不良率1.49%环比降0.02个百分点[15] - 拨备覆盖率211.97% 较上季提升3.84个百分点 上半年新计提拨备1.1万亿元同比多增579亿元[15] - 不良生成率0.48%同比微升0.6个基点 贷款逾期率1.67%较2024年底上升3.5个基点[16][17] - 零售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16BP至1.58% 个人经营贷和消费贷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显著[18] 银行应对策略 - 多家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策略 通过加强大类资产配置 优化负债结构和压降成本提升净息差管理水平[13] - 招商银行在零售贷款需求较弱时加大公司贷款投放 兴业银行从抓存款 优结构和降成本三方面对冲压力[13] - 银行业加速转向中间业务 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同比增长6.97% 中收同比增长3.06%[21] - 银保业务强势回归 上半年银保渠道收入占比重回50% 招商银行零售代销保险存量保费突破1万亿元 平安银行代理个人保险收入同比增长46.1%[2][22] 未来展望 - 下半年息差有望维持稳定 零售新发利率降幅预计小于LPR调整幅度 消费贷和按揭贷利率维持在3%以上[13] - 对公领域资产质量度过最艰难时期 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发行缓解隐性债务压力 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贷款受政策支持[19] - 零售不良生成率有望逐步企稳 银行已通过收紧审批标准和加强贷后管理控制新增风险[18][19]
中国银行业正迎来重要拐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3 00:14
行业核心趋势 - 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1.43%)首次低于不良贷款率(1.51%) 二季度净息差进一步降至1.42% 不良率1.49% 净息差为2005年以来最低水平 [1] - 42家上市银行中超过五分之一(9家)出现净息差低于不良率现象 包括交行、工行等国有大行及多家城商行、农商行 [1][6] - 行业面临"收益端收缩、风险端承压"双重挤压 净息差可能难以覆盖信用成本、运营成本和资本成本 [1][5] 净息差与不良率指标分析 - 净息差为流量指标 计算公式为(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平均生息资产 反映银行盈利能力 [4] - 不良贷款率为存量指标 计算公式为不良贷款余额/总贷款 衡量信贷资产质量 [5] - 二者分母不同(全口径生息资产vs信贷资产) 直接对比绝对值存在统计误区 但动态背离反映经营压力加剧 [4][5] 息差收窄驱动因素 - 资产端受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制约 2025年1-5月住户贷款占新增贷款比例仅5.36% 企业贷款占比91.76% [9] - LPR持续下降导致生息资产收益率承压 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1.29% 净息差下降8BP至1.53% [9] - 负债端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 付息成本居高不下 尽管付息负债成本率下降28BP 但优化速度不及资产端收益率下滑 [9] - 债券市场对信贷产生替代效应 2025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2.16万亿元 同比增45% 企业直接融资压缩银行资产收益 [10] 资产质量状况 - 202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3万亿元 较一季度减少24亿元 不良率1.49%环比降0.02个百分点 [13] - 拨备覆盖率211.97% 较上季提升3.84个百分点 上半年新计提拨备1.1万亿元 同比多增579亿元 [13] - 不良生成率与逾期率双升 42家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生成率0.48%同比微升0.6BP 贷款逾期率1.67%较2024年底升3.5BP [14][15] - 零售贷款不良率显著上升 34家披露数据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平均1.58% 较年初升16BP 较2023年中期升56BP [16] 银行分化特征 - 不良生成率分化显著 平安银行1.1%居首 成都银行0.09%最低 相差101BP [14] - 贷款逾期率差距达458BP 郑州银行5.19%最高 杭州银行0.61%最低 [16] - 9家净息差低于不良率银行包括:兰州银行(差-44BP)、贵阳银行(-17BP)、青农商行(-14BP)、郑州银行(-12BP)、民生银行(-9BP)、交通银行(-7BP)、华夏银行(-6BP)、紫金银行(-6BP)、工商银行(-3BP) [7] 盈利模式转型 - 中间业务收入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同比增长6.97% 中收增长3.06% [19] - 银保业务强势回归 上半年银保渠道收入占比15年来首次重回50% 招行、平安银行银保收入同比增幅超40% [2][20] - 招行零售代销保险存量保费破1万亿元 平安银行代理个人保险收入6.66亿元同比增46.1% [20] - 保险公司扩大银行合作规模 中国人寿合作银行超百家 中国太保期缴举绩网点1.3万个同比增28.9% [21] 未来展望 - 下半年息差有望企稳 上半年净息差较一季度仅微降0.01个百分点 零售新发利率降幅小于LPR调整幅度 [11] - 零售不良生成率有望逐步企稳 因零售贷款具有"小额分散"特点 银行已收紧审批标准加强贷后管理 [17] - 对公资产质量度过最艰难时期 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发行缓解隐性债务压力 制造业等领域经营状况回暖 [17]
最低2.68%,银行卷完消费贷又卷经营贷
第一财经· 2025-07-03 12:48
银行信贷市场竞争态势 - 多家大型银行推出年化利率3%左右的纯信用经营贷产品,利率较前期明显下降,招商银行对部分优质客户提供最低2.68%的特惠利率 [1][2] - 消费贷市场仍存在变相价格竞争,部分银行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贴息或默许客户经理个人补贴等方式突破利率监管要求 [1][4] - 商业银行将业务重心转向经营贷领域,掀起新一轮利率下调潮,招商银行"生意贷"基础年利率3%起,建设银行"信用快贷"最低年利率3% [2] 银行差异化定价策略 - 银行针对特定客群实施差异化定价,招商银行向特定客户发放2.68%利率优惠券,中国银行"银税贷"年利率不超过3.6% [2][3] - 部分银行基于内部客户评级系统对优质客户提供更低实际利率,公开宣传利率普遍维持在3%以上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优惠 [3] - 银行通过政府贴息和利率优惠券降低客户实际融资成本,招商银行四川省消费贴息计划使实际年利率可降至1.5% [4][5] 信贷市场现状与挑战 - 5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6200亿元同比少增3300亿元,信贷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至7.1%,居民短期贷款新增-208亿元 [6] - 银行业一季度整体净息差1.43%与平均不良贷款率1.51%出现倒挂,A股42家上市银行中19家利息净收入同比负增长 [7] - 银行基层KPI考核压力导致贷款内卷竞争加剧,出现员工自掏腰包贴息等极端案例,部分银行员工游走灰色地带 [6] 行业发展趋势 - 业内普遍认为"以价换量"竞争模式不可持续,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空间有限,银行需考虑商业模式可持续性 [1][7] - 银行需加强自营获客能力、优质场景挖掘和科技能力,围绕重点客群迭代精品消费贷产品与服务 [7] - 当前低利率产品更多是针对特定客群的营销策略而非全行业性利率下调,未来监管规范将影响市场走向 [1][3]
净息差与不良贷款率倒挂,商业银行经营面临考验
华夏时报· 2025-07-02 13:38
银行业净息差与不良贷款率倒挂 - 2024年一季度银行业整体净息差为1.43%,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51%,出现倒挂现象[2] - 净息差低于不良率意味着存贷款收益可能无法覆盖信用成本、运营成本和资本成本三大成本[2] - 监管对银行净息差的"合意"标准为1.8%以上,2023年一季度已首次跌破至1.74%[2] 商业银行经营现状 - 商业银行通过"以量补价"维持利润,2024年一季度总资产同比增长7.2%,但增速较去年同期的11.7%大幅收缩[3] - 2024年商业银行净利润23235亿元,同比下降2.27%,2023年增速为3.23%[3] - 42家上市银行中有37家投资收益实现正增长,5家中小银行投资收益增速超100%[5] 银行资本补充与业务转型 - 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有限,A股上市银行平均市净率仅0.58,外部融资能力受限[4] - 多家银行上调资信业务、银行卡年费等手续费,调整经营战略[4] - 银行加大债券投资,招商银行2024年投资收益298.80亿元(增长34.74%),公允价值变动收益60.85亿元(增长229.63%)[4] 行业发展趋势 - 商业银行利润增速将持续下降,资产增速放缓将加剧利润压力[3] - 债券市场牛市行情带动银行投资收益增长,国债和地方债因免税效果和低风险受青睐[4] - 活跃资本市场有助于银行上市融资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