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阳科技(688299)
icon
搜索文档
长阳科技(688299) -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提前终止减持计划暨减持股份结果公告
2025-09-22 08:45
股东持股 - 减持前长阳永汇持股7,700,583股,占总股本2.68%[2] - 金亚东持股45,593,922股,占比15.86%[5] - 宁波长阳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持股3,613,003股,占比1.26%[5] - 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56,907,508股,占比19.80%[5] - 长阳永汇当前持股6,230,383股,占比2.17%[6] 减持情况 - 长阳永汇原计划减持不超1,920,000股,不超总股本0.67%[3] - 截至9月22日,集中竞价减持1,470,200股,占总股本0.51%[3] - 减持价格区间为18.17 - 23.67元/股,总金额27,536,751.73元[6] - 未完成减持449,800股[6] - 长阳永汇提前终止本次减持计划[6]
长阳科技:宁波长阳永汇投资管理合伙企业已减持0.51%股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08:36
减持计划执行情况 - 宁波长阳永汇投资管理合伙企业计划减持不超过192万股 占公司总股本0.67% [1] - 实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147.02万股 占公司总股本0.51% [1] - 减持总金额达2753.68万元 [1] 持股变动结果 - 减持后持股数量降至623.04万股 [1] - 持股比例由2.68%降至2.17% [1] - 减持计划提前终止 [1]
长阳科技:长阳永汇已减持0.51%股份
格隆汇· 2025-09-22 08:29
股东减持 - 股东长阳永汇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147.02万股 占公司总股本比例0.51% [1] - 减持计划因市场情况等因素提前完成 [1]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控股子公司药品获欧盟注册批准的提示性公告
产品获批情况 - 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的BILDYOSR(60 mg/mL)和BILPREVDAR(120 mg/1.7mL)地舒单抗注射液获欧盟委员会批准上市许可 覆盖所有欧盟成员国及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等欧洲经济区国家 [2] - 获批适应症参照原研药Prolia和XGEVA在欧盟上市的所有适应症 包括治疗骨折高风险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及标签相符的其他适应症 [2] 全球注册进展 - 2025年8月该产品已于美国获批 覆盖特定人群骨质疏松症治疗等8项适应症 对应原研产品在美全部适应症 [3] - 2024年9月HLX14的上市注册申请获加拿大卫生部受理 [3] 研发投入与市场规模 - 截至2025年7月 公司针对HLX14的累计研发投入约3.23亿元人民币(未经审计) [4] - 2024年地舒单抗注射液全球销售额达74.63亿美元 [4] 商业化安排 - HLX14在中国(含港澳台)以外全球范围的商业化权利已于2022年6月授予Organon LLC [5] - 复宏汉霖将根据许可协议享有销售里程碑及销售提成权利 [5]
复星医药子公司两个地舒单抗注射液获欧盟注册批准
北京商报· 2025-09-19 09:07
药品上市批准 - 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的BILDYOS®(规格60mg/mL)和BILPREVDA®(规格120mg/1.7mL)两个地舒单抗注射液产品的上市许可申请(MAAs)获欧盟委员会批准 [1] - BILDYOS®及BILPREVDA®于所有欧盟成员国及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欧洲经济区国家)获得集中上市许可 [1]
复星医药:复宏汉霖药品获欧盟批准上市
新浪财经· 2025-09-19 08:16
产品获批 - 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的地舒单抗注射液BILDYOS(规格60mg/mL)和BILPREVDA(规格120mg/1.7mL)获欧盟委员会批准上市许可 [1] - 该产品适用于骨折高风险的绝经后妇女及男性骨质疏松症治疗、前列腺癌男性与激素消融相关的骨质流失治疗、与长期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相关骨质流失的治疗 [1] - 产品还适用于预防成人晚期骨恶性肿瘤的骨相关事件和不可手术切除或手术切除后可能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骨巨细胞瘤患者的治疗 [1] 研发投入 - 截至2025年7月 集团针对HLX14的累计研发投入约为人民币3.23亿元 [1] 市场前景 - 2024年地舒单抗注射液产品于全球范围的销售额约为74.63亿美元 [1]
长阳科技涨2.05%,成交额2.80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928.74万元
新浪证券· 2025-09-18 02:45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18日盘中股价上涨2.05%至23.93元/股 总市值68.77亿元 成交额2.80亿元 换手率4.12%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928.74万元 特大单买卖占比分别为5.18%和6.76% 大单买卖占比分别为31.96%和33.70%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62.79% 近5日/20日/60日分别上涨3.28%/29.98%/16.85% [1] - 年内1次登龙虎榜 最近3月31日净买入1.60亿元 买入总额2.23亿元占比43.31% 卖出总额6297.64万元占比12.22% [1] 主营业务与行业属性 - 公司主营反射膜(71.84%)、背板基膜、光学基膜(8.01%)及其他特种功能膜研发生产 [1] - 属于电子-光学光电子-面板行业 概念板块涵盖锂电池、固态电池、光伏玻璃、储能及新材料 [2] 财务与经营数据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25亿元 同比减少18.81% 归母净利润-854.73万元 同比下滑150.11% [2] - 股东户数1.50万户 较上期增长18.14% 人均流通股19148股 减少15.19% [2] 分红历史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30亿元 近三年累计派现2831.75万元 [3]
长阳科技:公司独家开发的电解质复合膜基膜已取得该行业国内外头部及腰部客户的企业订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03:53
产品技术优势 - 公司独家开发电解质复合膜基膜产品 具备超高孔隙率 超大孔径 可压缩性高等特点 [1] - 产品可广泛用于硫化物 氧化物和聚合物电解质等技术路线 [1] 市场进展 - 产品已取得行业国内外头部及腰部客户的企业订单 [1] - 当前产品市场需求尚未放量 收入金额较小 [1] 业绩影响 - 该产品短期内不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1]
长阳科技跌2.02%,成交额2.34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4649.88万元
新浪证券· 2025-09-16 02:57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16日盘中下跌2.02%至22.27元/股 成交额2.34亿元 换手率3.61% 总市值64.00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4649.88万元 特大单净卖出1858.24万元 大单净卖出2791.64万元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51.50% 近5日下跌5.03% 近20日上涨22.03% 近60日上涨13.62% [1] - 年内1次登上龙虎榜 最近3月31日净买入1.60亿元 买入总额2.23亿元占比43.31% 卖出总额6297.64万元占比12.22% [1] 公司基本情况 - 主营业务为反射膜(71.84%) 背板基膜 光学基膜(8.01%)及其他特种功能膜研发生产销售 [1] -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 2010年11月成立 2019年11月上市 [1] - 所属电子-光学光电子-面板行业 涉及锂电池 固态电池 光伏玻璃 储能 太阳能等概念板块 [2] 财务与经营数据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25亿元 同比减少18.81% [2]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854.73万元 同比减少150.11% [2] - 股东户数1.50万户 较上期增加18.14% 人均流通股19148股 较上期减少15.19% [2] 分红情况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30亿元 [3] - 近三年累计派现2831.75万元 [3]
固态电池行业深度:固态中试线加速落地,各材料环节全面升级
浙商证券· 2025-09-10 11:24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看好 [2] 核心观点 - 固态电池具备本征安全性与极高能量密度 有望成为动力电池终极技术路线 [3] -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为当前国内外最重视路线 预计国内在2027年突破电解质技术链 2030年迈向规模化 [3] - 国内政策大力支持固态电池发展 电池和新能车龙头全面布局 [3] 固态电池综述 - 全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电解液 可大幅降低电池内部短路的风险 具备本征安全性与极高能量密度 [18] -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发展路线:2025-2027年重点攻克石墨/低硅负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技术链 向长寿命大倍率方向发展 2027-2030年重点攻关高容量硅碳负极 2030-2035年重点攻关锂负极 [22] - 预计到2030年全球全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180GWh [21][23] - 全固态电池作为最具前景的新一代电池技术 中国及欧美日韩纷纷布局 [27] - 国内头部电池厂和整车厂争相布局 产业层面多认为2027年为小规模生产节点 [28] 固态电解质 - 无机物电解质(硫化物、氧化物、卤化物)具备高离子电导率和宽电化学窗口优势 尤其硫化物路线为当前热点 [32][33] - 聚合物电解质柔韧性好 可改善界面接触 但室温离子电导率较低 [32][33] - 复合物电解质可结合无机和有机物电解质两者优势 远期有望成为最佳路线 [32][33] - 硫化锂成本降低至50万元/吨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拐点 对应硫化物电解质的成本有望降至30万元/吨区间 [39] -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成本30万元时 占电芯BOM成本比重约34% [36][37][39] - 卤化物固态电解质具有远优于硫化物的正极稳定性 产业通过正极改性或与硫化物复合进行应用 [44] 正极材料 - 高镍三元将是未来较长时间内全固态电池的正极首选 [50] - 单晶高镍相比多晶高镍三元与硫化物电解质冷压组合时保持结构完整 高电压下体积应变小 [47][50] - 小颗粒尺寸单晶兼具高倍率和高容量 缓解体积应变 增强固-固界面接触 [50] - 超高镍三元需引入铝(Al)等实现高熵元素掺杂 提升界面接触和循环稳定性 [50] - 通过正极包覆形成缓冲层 防止高电压三元正极材料和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直接接触 [50] - 厦钨新能、容百科技、当升科技等老牌三元正极厂商已推出适配固态电池的改性高镍三元正极材料 实现小批量出货 [48][50] - 富锂锰基放电比容量有望超过250mAh/g 能量密度超过1000Wh/kg [55] -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低首效、寿命短、倍率差、结构脆弱等问题正通过ALD表面包覆、电化学退火、单晶化等技术逐步解决 [55] - 富锂锰基是正极材料圣杯 正处实验室向产业化的0-1节点 预计2030年后规模化应用 [55] - 容百科技、当升科技、厦钨新能开发进度领先 [53][55] 负极材料 - CVD硅碳负极兼具性能和成本优势 有望成为全固态电池未来较长时间的首选负极材料 [57][61] - 生产单吨CVD硅碳负极消耗约0.5吨多孔碳及0.7吨硅烷 [61] - 2025年初硅烷跌至10万元/吨以下 生物质类多孔碳跌至15万元/吨以下 生物质基CVD硅碳负极原材料成本相比2024年初已降低40%至20万元/吨 [61] - 据GGII 2024-2030年中国锂电硅基复合材料出货量预计从2.1万吨增长至30万吨以上 6年CAGR超过56% [58][61] - 锂金属负极具有超高理论比容量(3860mAh/g)和能量密度 结合固态电解质本征安全性 有望成为固态电池的终极负极 [62][66] - 锂金属负极制备主要有压延法、蒸镀法、熔融法三种路线 [65][66] - 固态电解质选择包括氧化物电解质和硫化物电解质+界面改性两种路径 [66] 集流体 - 传统铜集流体与硫化物电解质界面易遇水腐蚀 需在铜箔表面镀镍进行防腐 [69][73] - 针对硅碳负极充放电过程体积膨胀率大的问题 多孔铜箔能够缓解膨胀应力 [69][73] - 诺德股份和嘉元科技推出适配固态电池的耐高温双面镀镍铜箔并送样 [72][73] - 多孔铜箔还具备轻量化、电阻低、抑制锂枝晶生长等特性 [72][73] - 诺德股份、德福科技和三孚新科均有布局多孔铜箔 进入小批量送样测试阶段 [72][73] - 镍与硫化物难反应 有望成为硫化物固态电池的可选负极 [74][79] - 纳米多孔镍弹性柔度高 能有效缓解锂枝晶生长 使得硫化物+锂金属负极成为可能 [74][79] 其他材料 - 单壁碳纳米管具备卓越的导电性和柔性网络结构 可显著提升硅碳负极循环、倍率及首效 以及改善固态电池界面接触 [82][85] - 在硅基负极中添加0.1wt%单壁碳管即可提升20%容量保持率 同时降低界面阻抗40% [85] - 2024年中国单壁碳纳米管浆料出货突破10吨级 [84][85] - 全球实现吨级生产的只有OCSiAl、天奈科技及道氏技术 [84][85] - UV打印是胶框印刷路线之一 首先用激光在极片上制造凹槽 然后在槽内注入可通过紫外光快速固化的绝缘胶(UV胶) [88][90] - 德龙激光的极片制痕绝缘设备已获得行业头部客户订单 [90] - 松井股份的材料、工艺设备一体化电芯绝缘UV喷墨打印样板工程已成功交付 [90] - 骨架膜能够缓解锂枝晶生长和硅碳负极膨胀产生的应力从而增强界面接触 [92][95] - 星源材质、长阳科技、恩捷股份等已布局骨架膜产品 [94][95]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各细分材料环节布局领先的龙头企业 [8][99] - 电解质环节关注天赐材料、恩捷股份、新宙邦等 [99] - 硫化锂环节关注厦钨新能、上海洗霸、华盛锂电等 [99] - 正极环节关注容百科技、当升科技、湖南裕能等 [99] - 负极环节关注贝特瑞、璞泰来、尚太科技等 锂金属负极环节关注赣锋锂业、天铁科技、英联股份等 [99] - 集流体环节关注嘉元科技、诺德股份、远航精密等 [99] - 其他材料环节关注单壁碳纳米管的天奈科技、道氏技术、捷邦科技 UV胶的松井股份 骨架膜的星源材质、恩捷股份、长阳科技 电解质粘结剂的海辰药业等 [99] - 同时建议关注终端龙头进展: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