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学影像设备
icon
搜索文档
超研股份9月25日获融资买入271.72万元,融资余额9957.85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26 01:44
股价与交易数据 - 9月25日公司股价下跌0.04% 成交额4603.10万元[1] - 当日融资买入271.72万元 融资偿还466.80万元 融资净卖出195.08万元[1] - 融资融券余额9967.50万元 其中融资余额9957.85万元占流通市值6.90%[1][2] 融券交易情况 - 9月25日融券卖出100股 金额2474元 融券余量3900股 余额9.65万元[2] - 当日无融券偿还记录[2]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砂路77号 成立于1982年11月15日[2] - 2025年1月22日上市 主营医学影像设备和工业无损检测设备研发生产[2] - 收入构成:医用超声71.16% 工业超声17.30% 配附件5.72% X射线4.56% 其他1.26%[2] 股东结构变化 - 截至6月30日股东户数2.23万户 较上期减少16.65%[2] - 人均流通股2456股 较上期增加19.98%[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4368.96万元[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1-6月营业收入1.84亿元 同比增长15.00%[2] - 归母净利润6844.55万元 同比增长18.50%[2] 机构持仓情况 - 华宝中证医疗ETF为第一大流通股东 持股191.27万股[3] - 南方中证1000ETF为第二大股东 持股51.45万股[3]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47.00万股 较上期增加2.16万股[3] - 华夏中证1000ETF持股30.48万股 圆信永丰聚优A持股26.94万股[3]
联影医疗20250919
2025-09-22 01:00
行业与公司 * 联影医疗 一家医学影像设备公司 产品线包括CT MR MI XR DSA和RT[1] 核心观点与论据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整体收入增速接近13%[4] * 中国市场收入增速约为11%[4] * 海外市场收入增速达到22%[4] * 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2% 占公司整体收入比重14%[2][8] * 海外收入占公司整体收入的19%[2][7] 产品线表现 * CT产品线预计全年保持稳健增长[5] * MR产品线上半年实现接近17%的增长[2][5] * MI产品线上半年收入增长13%[2][6] * XR和DSA产品线上半年收入增速26%[2][6] * RT产品线中国市场排名升至第二 市占率同比提升近18个百分点[2][6]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国产首款光子技术能谱CT已获批上市[2][5] * 全球首创双宽体双源CT进入特别审查阶段[2][5] * 发布超高端CT系列Pro和Elite[2][5] * 5.0T MR装机超过40台[2][5] * 3.0T MR新品获FDA批准[2][5] * PET-CT全球装机超600台 其中美国市场超150台[2][6] * DSA产品Aviva获国内及FDA三重认证[2][6] * RT产品覆盖全国150余家核心医疗机构[6] 海外市场拓展 * MR和MI产品深耕欧美高端市场及亚太新兴市场[2][7] * XR与DSA在海外保持高增势头[2][7] * 欧美服务业务实现翻倍增长[2][7] 服务业务 * 全球装机超过3.6万台套[2][8] * 用户超1.5万家[2][8] * 服务收入占比3% 同比增速33%[4] 其他重要内容 未来发展方向 * 国内医学影像市场高端替代和基层县域市场潜力巨大[3][9] * 海外市场拓展 树立出海新范式[3][9] * 向中小型领域拓展 如超声领域[3][9] * 维保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有望改善公司盈利能力[3][9]
国内首个无屏蔽、移动式磁共振成像系统获批
新京报· 2025-09-05 06:13
公司动态 - 旗下子公司杭州微影医疗自主研发的wMR-510系列移动式头部磁共振成像系统获得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及生产许可证 [1] - 公司成为中国首家掌握无屏蔽、移动式MRI核心技术并成功实现产品注册上市的企业 [1] - 设备主机重量仅850公斤 占地不足2平方米 使用220V/10A普通市电供电 运行功率低于3kW [2] 技术突破 - 2021年12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论文 初步验证系统在脑肿瘤和脑卒中诊断方面的临床可行性 [2] - 设备无需专用供电与冷却系统 实现即插即用 [2] - 有望实现价格的指数级降低 提升MRI产品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2] 行业趋势 - 医学影像设备正经历从"大型固定"向"小型移动"的革命性转变 [1] - 2020年美国FDA批准全球首款移动式核磁共振成像设备 适用于两岁及以上患者头部扫描 [1] - 小型化医学影像市场正迎来高速增长 其出货量未来有望超越大型设备 [1] 应用场景 - 小型化MRI有望彻底打破传统大型设备的使用壁垒 [2] - 为急诊 重症 基层医疗及床旁诊断等多场景提供影像支持 [2] - 为优质医疗资源普惠下沉注入动力 [2]
深至科技成功获得国内首张无屏蔽、移动式磁共振成像系统
国际金融报· 2025-09-05 04:56
公司动态 - 深至科技旗下子公司杭州微影医疗自主研发的wMR-510系列移动式头部磁共振成像系统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及生产许可证 [1] - 公司成为中国首家、全球少数几家掌握无屏蔽移动式MRI核心技术并实现产品注册上市的企业 [1] - 公司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上海 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双重认证企业 已服务超30,000家中国基层医疗机构 [2] 产品技术突破 - 设备实现无屏蔽可移动 通过深度学习驱动电磁干扰消除技术 摆脱射频屏蔽笼依赖 可在普通病房环境使用 [7] - 主机重量仅850公斤 占地不足2平方米 使用220V/10A普通市电供电 运行功率低于3kW 无需专用供电与冷却系统 [7] - 采用AI增强图像质量 通过人工智能优化原始图像 在低场强条件下生成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图像 [7] 行业发展 - 全球小型化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期 出货量未来有望超越大型设备 [3][4] - 医学影像设备正从大型固定向小型移动转变 2020年FDA批准全球首款移动式核磁共振成像设备 [4] - 小型化设备可推动MRI走出影像科 实现从中心化大型设备向床旁小型诊断设备转型 [8] 研发进展 - 无屏蔽移动式磁共振项目基于早期科研成果 由肖林芳博士领衔研发 [4] - 2021年12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验证脑肿瘤和脑卒中诊断临床可行性 [4] - 2023年6月通过型式检验 2024年7月完成临床试验 2025年7月获注册证 2025年8月取得生产许可证 [4] 战略意义 - 设备可为急诊和重症领域提供快速影像诊断新解决方案 以设备找病人模式取代传统病人找设备方式 [8] - 解决传统MRI在基层医疗机构装不起用不起难题 将三甲医院级别影像筛查能力延伸至县域和社区 [8] -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临床诊疗模式革新 助力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2][4]
深至科技获无屏蔽移动式MRI注册证及生产许可,有望破解基层医疗影像难题
IPO早知道· 2025-09-05 04:48
公司技术与产品突破 - 自主研发的wMR-510系列移动式头部磁共振成像系统获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及生产许可证 [2] - 成为国内首家掌握无屏蔽、移动式MRI核心技术并实现产品注册上市的企业 [2] - 通过深度学习驱动的电磁干扰消除技术实现无屏蔽设计 可在普通病房环境中直接使用 [10] - 设备主机重量仅850公斤 占地不足2平方米 使用220V/10A普通市电供电 运行功率低于3kW [11] - 采用AI技术优化原始图像 实现智能病灶分割和精准测量 在低场强条件下仍能生成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图像 [11] 研发背景与团队构成 - 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归国博士团队和国内外顶尖医学影像专家联合创办 包括中国第一代掌上超声缔造者 [3] - 团队学科背景跨越生物医学、机器学习、电气工程、机械自动化等医工交叉专业 [4] - 无屏蔽移动式磁共振项目基于早期科研成果 由肖林芳博士领衔研发 [8] - 2021年12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验证脑肿瘤和脑卒中诊断临床可行性 [8] 市场定位与行业趋势 - 医学影像设备正从大型固定向小型移动转变 小型化设备出货量未来有望超越大型设备 [6] - 已服务累计超过30000家中国基层医疗机构 [6] - 产品旨在解决传统MRI在基层医疗机构"装不起、用不起"的难题 [11] - 推动MRI从中心化大型设备向床旁小型诊断设备转型 实现"设备去找病人"的新模式 [11] 资金支持与发展历程 - 获得紫牛基金、美年健康、浙商创投、纪源资本、五源资本等多家机构投资 [4] - 2023年6月通过型式检验 2024年7月完成临床试验 2025年7月获注册证 2025年8月取得生产许可证 [8] - 致力于将三甲医院级别影像筛查能力延伸至县域和社区 实现"专业影像,人人可及" [11]
联影医疗(688271):业绩符合预期 关注复苏背景下基本面修复
新浪财经· 2025-08-31 10:37
业绩表现 - 1H25收入60.16亿元 同比增长12.79% 归母净利润9.98亿元 同比增长5.03% [1] - 设备销售收入48.90亿元 同比增长7.6% 其中MR收入19.68亿元增长16.8% XR收入3.24亿元增长26.6% CT收入15.15亿元下降6.4% [2] - 维保业务收入8.16亿元 同比增长32.2% 收入占比提升至13.6% 软件及其他收入3.10亿元增长79.9% [2] 收入结构 - 中国市场收入48.73亿元 同比增长10.74% 海外区域收入11.42亿元增长22.48% 占比提升至19% [2] - 单季度收入增速持续改善 4Q24至2Q25同比变化分别为-15.9%/+5.4%/+18.6% 行业招投标活动自4Q24开始恢复 [2] 盈利能力 - 1H25毛利率47.9% 较可比口径1H24下降1.3个百分点 主要受产品结构变化及设备更新项目招采影响 [3] -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高端影像设备已覆盖美国超70%州级行政区 累计装机超400台/套 其中PET/CT部署超150台 [3] 产品进展 - 光子计数CT于8月获批 标志医学影像设备国产品牌进入全球化一线梯队 [3] - 高端产品落地有助于深化发达国家市场布局 驱动各产品线全球化商业放量 [3] 估值预测 - 维持2025及2026年盈利预测不变 基于DCF模型上调目标价11%至161元 [4] - 估值上调因公司持续突破高端产品及板块估值抬升 采用WACC 6.7%和永续增长率2.0%假设 [4]
辰光医疗2025上半年营收4735.27万元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4.79%
搜狐财经· 2025-08-29 08:28
财务表现 - 2025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35.27万元 同比下降17.15%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81.77万元 同比下降32.22% [1] - 销售费用较上年同期减少22.63% 管理费用较上年同期减少20.80% [1] - 国外营业收入944.04万元 较上年同期增加7.60% [1] 研发投入 - 研发费用达到1649.66万元 较上年同期增加34.79% [1] - 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4.84% [1] - 专注于磁共振系统集成技术、7.0T与多核高端射频探测器、3.0T磁共振核心部件及磁拉单晶超导磁体研发 [1] - 部分研发成果已应用于公司产品中 [1] 产品进展 - 数字化摄影X射线机(DR)已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并进入市场推广阶段 [1] -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CT)项目已完成样机生产 处于新产品注册审核阶段 [1] - 公司主营业务为医学影像超导磁共振系统及其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维修 [2] - 产品线包括超导磁体、射频探测器、MRI系统硬件及配件 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2] 运营管理 - 公司严格内部控制并加强人员管理效率 [1] - 优化人员结构 [1] - 进口维修业务报关流程恢复促进国外收入增长 [1] - 梯度线圈出口业务贡献海外收入 [1]
联影医疗荣获202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证券日报网· 2025-08-26 07:09
核心观点 - 公司凭借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202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该项目在分子影像领域实现多项全球领先创新 包括世界首台全身PET/CT和一体化PET/MR系统 显著提升设备性能和临床应用水平 并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1][2][3] 技术突破与创新 - 研发世界首台全身PET/CT 灵敏度较传统设备提升近40倍 仅需数十秒完成全身成像 支持分子层面实时观测人体生理病理过程 [2] - 攻克大尺寸LYSO晶体生长 PET专用芯片 高性能数字PET探测器 高清PET图像重建等关键技术 实现业内最佳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 [4] - 首创模块化多单元架构 使用56万根以上晶体完成大规模数据采集 采用GPU集群分布式重建 在2至3分钟内完成图像重建 [4][5] - 一体化PET/MR系统为国内首款 全球第二款具备飞行时间性能产品 首次实现MR与PET数据实时同步采集 最快10分钟完成全身扫描 [3] 产品性能与优势 - 全身PET/CT被英国物理学会评为"2018全球十大科学突破" 为全身系统性疾病 新药研发 癌症微转移研究提供全新技术支撑 [2] - 数字化脑专用PET-CT NeuroEXPLORER为2024年全球首台 与耶鲁大学合作研究获SNMMI会议"2024年度最佳影像"奖 [2] - 多模态分子影像系统可无创 灵敏 准确探测人体组织代谢信息 探查细胞分子水平异常 适用于肿瘤 心脑血管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发现与精准诊疗 [1] 市场应用与成果 - 项目获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3项 美国和欧盟认证12项 全球装机超600台 覆盖中国 美国 日本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 [6] - PET/CT产品在中国市场连续9年占有率第一 PET/MR产品2022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 [6] - 联合国内十家知名医院 基于超四万例肿瘤临床成像 建立个性化诊疗方案 推动全身PET/CT肿瘤显像规范化应用 [5] - 国内外专家基于公司分子影像产品发表论文380余篇 多数发表于JNM EJMMI等行业顶刊 [5] 产业影响与协同 - 项目填补中国高端分子影像领域空白 提升国内PET技术至国际领先水平 带动晶体材料等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3] - 垂直创新体系支撑国产分子影像产品持续创新 提升全球医学影像行业影响力 [2]
联影医疗:公司自主研发光子计数能谱CT获批上市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26 06:36
产品获批上市 - 联影医疗自主研发的光子计数能谱CTuCTUltima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标志着中国在医疗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 也是"十四五"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光子计数能谱CT研发"项目的重大进展 [1] - 该产品目前已入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行临床医学研究 [1] 技术优势 - 相比传统CT 探测器像素面积减小到原来的1/9 实现超高分辨率成像 可呈现更细微病变结构 [1] - 通过创新校正算法和重建算法解决信号强度降低问题 抑制噪声并保证图像质量 [1] - 实现全准直覆盖的超高分辨率成像 在心脏等大范围覆盖检查中可做更深层次探索 [1] - 辐射剂量降低率达60%到70% 某些组织器官可降低80%到90% 显著提升患者CT扫描安全性 [1] 行业地位与研发背景 - 光子计数能谱CT被行业公认为下一代CT技术的革命方向 [2] - 作为中国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领军企业 联影医疗揭榜领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 联合中山医院 瑞金医院等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开展协同研发 [2] - 公司在整机系统设计 算法创新 能谱应用等核心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
先导科技集团:首发量子流PCCT全产业链技术
中证网· 2025-08-17 07:44
产品发布 - 公司发布中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流光子计数CT系统VITA Genesis [1] - 该系统标志着医学影像技术开启"量子流"感知时代 [1] 技术突破 - 传统能量积分探测器技术已历经50余年且物理极限日益暴露较大局限性 [1] - 传统CT空间分辨率不足且难以捕捉细微病灶 [1] - 光子计数CT能显著提升图像空间分辨率并降低辐射剂量 [1] - 新技术能够直接获取能量图像并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全面丰富的信息 [1] 行业影响 - 传统CT已触及"形态成像"边界而精准医疗亟需"功能解析"级工具 [1] - 光子计数CT被公司称为破壁之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