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威生物(688062)

搜索文档
迈威生物董事长刘大涛:最好的BD是产品自己会说话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6 13:36
公司合作与交易 - 迈威生物与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抗衰龙头Calico达成合作 这是Calico十年来首次收购外部品种[2] - 合作涉及IL-11抗体项目 具备First-in-Class潜力 谈判仅用时5个月完成[2][3] - 2023年公司将靶向TMPRSS6单抗海外权益转让给DISC公司 该药物同样属于First-in-Class品种[4] - 公司2025年定位为"BD关键年" 目前有多款ADC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5] 公司研发战略与成果 - 研发聚焦First-in-Class创新 强调对靶点与疾病机制的深度认知而非单纯技术迭代[2][8] - IL-11抗体研发进度为中国首个全球第二 靶点研究早于《自然》论文发表前启动[8] - ADC领域采用差异化策略 根据肿瘤特性定制Linker和Payload[9] - 核心品种9MW2821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的Nectin-4 ADC 在宫颈癌和三阴性乳腺癌领域进度全球最快[9][10] - 新药7MW4911针对CDH17靶点 重点解决结直肠癌耐药性问题[10] 商业化进展与销售表现 - 公司保持年均1款产品获批节奏:2022年阿达木单抗 2023年地舒单抗(60mg) 2024年地舒单抗(120mg) 2025年注射用阿格司亭α[6] - 2023年三款生物类似药销售额同比增长243.53% 其中地舒单抗同比增长230.17%[6] - 2024年上半年药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3.50% 其中地舒单抗同比增长51.59%[6] - 将注射用阿格司亭α中国权益独家授权给齐鲁制药[11] 公司定位与发展规划 - 目标定位为Pharma而非Biotech 强调全产业链掌控能力[10] - 构建"共享销售"模式设想 联合多家Biotech组建共享销售团队实现多赢[11] - 通过生物类似药实现快速"造血" 去年三款生物类似药销售额达243.53%增长[5][6] - 地舒单抗新适应症获批后对应患者数量将是目前的百倍至千倍[6]
迈威生物董事长刘大涛:最好的BD,是产品自己会说话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6 13:25
核心观点 - 迈威生物与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抗衰龙头Calico达成IL-11抗体合作 打破Calico十年未收购外部品种的惯例 推动公司股价涨幅超140% 市值一度接近240亿元[1] - 公司创始人刘大涛强调First-in-Class创新策略 认为技术迭代背后需深度理解生物学机制和靶点与疾病关系 而非单纯追求Best-in-Class[1] - 公司通过BD交易和自研产品实现高速增长 2023年生物类似药销售额同比增长243.53% 2024年上半年药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3.50%[5] 合作与BD交易 - 与Calico合作基于IL-11抗体 该靶点全球仅勃林格殷格翰和迈威生物进入临床 合作谈判仅用5个月完成[2] - 2023年将靶向TMPRSS6单抗海外权益授权给DISC 该药物为First-in-Class品种 全球仅再生元和迈威生物进入临床[3] - BD交易均为对方主动寻求 公司认为产品数据质量是吸引跨国药企的关键[3] - 2025年定位为"BD关键年" 多款ADC药物处于临床阶段 市场投资热情高涨[3] 产品研发与商业化 - 保持年均1款产品获批节奏:2022年阿达木单抗、2023年地舒单抗(60mg)、2024年地舒单抗(120mg)、2025年注射用阿格司亭α[5] - 地舒单抗2023年销售额同比增长230.17% 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1.59%[5] - 阿达木单抗预计进一步提升市场渗透率 地舒单抗新适应证筹备中 患者数量预计扩大上百至上千倍[5] - 首个自研创新药迈粒生(注射用阿格司亭α)2025年获批 后将中国权益独家许可给齐鲁制药[10] 创新战略与研发理念 - 坚持First-in-Class创新路径 重点研究靶点与疾病机制深度关联 而非单纯技术迭代[7] - IL-11抗体研发基于临床样本验证靶点与纤维化关联 早于《自然》论文发表[7] - ADC研发采用差异化策略 根据肿瘤特性定制连接子和细胞毒性药物 非流程化创新[8] - 核心品种9MW2821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的Nectin-4 ADC 在宫颈癌和三阴性乳腺癌进度全球最快[8] - CDH17靶点ADC聚焦结直肠癌耐药性问题 选择特定细胞毒性药物克服耐药性[8] 公司发展路径 - 初期兼顾生物类似药和创新药 通过类似药实现快速"造血" 支撑创新研发[4] - 构建研产销一体化产业链 具备孵化"全球新"成果能力[6] - 定位为Pharma而非Biotech 目标掌控研发到销售全链条[8] - 提出"共享销售"模式构想 联合多家Biotech组建共享销售团队分摊成本提高效率[10] 行业背景 - 中国创新药行业以仿制药为主 缺乏完整研发到销售链条 Biotech需拓展销售能力或依赖海外BD生存[9][10] - 美国Biotech项目易被大公司接手 中国Biotech面临医保支付天花板和进院难等挑战[10] - 中国升白药物市场规模超100亿元 竞争激烈[10]
对话迈威生物董事长刘大涛:最好的BD,是产品自己会说话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2 14:00
公司合作与BD交易 - 迈威生物与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抗衰龙头Calico达成IL-11抗体合作 打破Calico十年未收购外部品种的惯例 [4] - 合作仅用5个月完成谈判 IL-11抗体为First-in-Class潜力品种 全球仅勃林格殷格翰和迈威生物推进至临床 [4][5] - 2023年曾将靶向TMPRSS6单抗海外权益授权给DISC公司 该药物同为First-in-Class 全球仅再生元和迈威生物进入临床 [6] - 两次BD交易均为对方主动寻求合作 公司强调产品数据本身是吸引跨国药企的关键 [7] 股价与市场表现 - 与Calico合作推动公司股价年初至今涨幅超140% 9月初总市值一度接近240亿元创历史新高 [4][7] - 公司宣布2025年为"BD关键年" 市场投资热情持续高涨 [7] 研发策略与产品管线 - 研发聚焦First-in-Class而非Best-in-Class 强调对靶点与疾病机制的深度认知 [4][14] - IL-11抗体研发基于团队自主发现的靶点与纤维化疾病关联 早于《自然》论文发表前启动 [14] - ADC领域采用差异化策略 根据肿瘤特性定制连接子和细胞毒性药物而非流程化创新 [15] - 核心品种9MW2821为全球第二、国内首款进入临床的Nectin-4 ADC 宫颈癌和三阴性乳腺癌进度全球最快 尿路上皮癌和宫颈癌已进入三期临床 [15] - 7MW4911靶向CDH17 聚焦解决结直肠癌耐药性问题 2024年8月获美国临床试验批准 [15] 商业化与产品上市 - 保持年均1款产品获批节奏:2022年阿达木单抗、2023年地舒单抗(60mg)、2024年地舒单抗(120mg)、2025年阿格司亭α [9] - 2023年三款生物类似药销售额同比增长243.53% 地舒单抗同比增长230.17% [10] - 2024年上半年药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3.50% 地舒单抗同比增长51.59% [10] - 地舒单抗新适应证布局后预计患者数量将扩大上百至上千倍 [10] 公司战略定位 - 目标定位为Pharma而非Biotech 追求全产业链掌控能力 [16][17] - 通过授权合作实现商业化灵活性 如将阿格司亭α中国权益独家许可给齐鲁制药 [17] - 提出"共享销售"模式构想 计划联合多家Biotech组建共享销售团队分摊成本提高效率 [18] 财务与产业链建设 - 生物类似药管线帮助构建研产销一体化产业链 但明确源头创新为核心方向 [10] - 通过授权合作获得收益反哺创新药研发 如百亿元规模的升白药物市场选择授权而非直接竞争 [17]
迈威生物股价跌5%,平安基金旗下1只基金重仓,持有4.92万股浮亏损失14.76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10 03:06
股价表现 - 9月4日股价下跌5%至56.97元/股 成交额8.40亿元 换手率6.88% 总市值227.65亿元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全称为迈威(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位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香港铜锣湾 [1] - 成立于2017年5月12日 于2022年1月18日上市 [1] - 主营业务为治疗用生物制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1] - 收入构成:抗体药物72.38% 技术服务27.55% 其他业务0.08% [1] 基金持仓情况 - 平安基金旗下平安瑞尚六个月持有混合A(010239)重仓持有迈威生物 [2] - 二季度持仓4.92万股 占基金净值比例0.67% 为第七大重仓股 [2] - 当日浮亏约14.76万元 [2] - 该基金规模1.45亿元 今年以来收益12.86% 近一年收益15.46% 成立以来收益17.75% [2] - 基金经理唐煜任职时间5年177天 管理规模81.35亿元 最佳回报24.8% 最差回报-10.22% [2]
迈威生物(688062):2025年半年报点评:两项BD相继落地,创新管线快速推进
西部证券· 2025-09-09 09:04
投资评级 - 报告对迈威生物上调至"买入"评级 [3][6]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H1实现收入1.01亿元(同比下滑12.43%),归母净利润-5.51亿元,归母扣非净利润-5.74亿元 [1] - 营收下滑主要因同期9MW3011与美国DISC MEDICINE达成独家许可协议确认收入金额高基数所致 [1] - 药品销售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53.50%),其中地舒单抗销售收入9954.07万元(同比增长51.59%) [1] - 两项BD交易落地优化现金流:与齐鲁制药就8MW0511达成技术许可,首付款和销售里程碑合计最高5亿元(含首付款3.8亿元及净销售额最高两位数百分比分成);与CALICO就IL-11靶向治疗达成独家许可,获首付款2500万美元、最高5.71亿美元里程碑及阶梯式特许权使用费 [2] - 创新管线全球进度领先:靶向ST2单抗(9MW1911)全球进度第二、国内首款进入临床II期;靶向TMPRSS6单抗(9MW3011)获FDA快速通道认定和孤儿药认定 [3]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8.79亿元(+340.2%)、12.0亿元(+36%)、20.5亿元(+71.2%) [3][4] 财务数据 - 2025H1研发投入持续加码,现金流因BD交易优化 [1] - 2023-2027年预测营业收入:127.84百万元(+361.03%)、199.78百万元(+56.28%)、879.36百万元(+340.16%)、1195.86百万元(+35.99%)、2046.76百万元(+71.15%) [4] - 同期归母净利润持续亏损但收窄:-1053.43百万元、-1043.92百万元、-690.08百万元、-536.54百万元、-234.74百万元 [4] - 毛利率2025E达92.6%,2024-2027年预测为85.5%/82.0%/85.0% [11] - 资产负债率从2023年42.2%升至2027E 97.9% [11] 业务进展 - 9MW3011除大中华区及东南亚外区域授权DISC公司开发,并获FDA快速通道认定和孤儿药认定 [3] - ADC管线临床加速推进,海外BD有望持续落地 [3]
又一只A股来了!迈威生物连年大亏,能否获得青睐?
搜狐财经· 2025-09-09 04:33
公司上市与股价表现 - 迈威生物-U(688062 SH)于2022年1月登陆A股科创板 截至2025年9月5日总市值逼近233亿元人民币[1] - 公司年内股价飙升近190% 并一度连创新高[1] - 公司近期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拟通过第18A章在主板挂牌 中信证券和海通国际为联席保荐人[1] 业务与产品管线 - 公司专注于自主开发肿瘤和年龄相关疾病药物 涉及肿瘤、免疫、眼科、骨科等领域[1] - 已建立包括10个以上不同品种的药物资产管线产品组合[1] - 截至2025年8月22日 公司拥有三款商业化生物类似药产品:迈利舒®、迈卫健®及君迈康®[2] - 2025年8月迈利舒®及迈卫健®获巴基斯坦药品监管局上市批准 系巴基斯坦批准的Prolia®及Xgeva®首款生物类似药[2] - 2025年5月首款商业化创新药迈粒生®(8MW0511)获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 用于降低非髓性恶性肿瘤患者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感染发生率[2] 核心产品研发进展 - 核心产品9MW2821为靶向Nectin-4 ADC 利用公司专有ADC平台及抗体发现平台开发[3] - 截至2025年8月22日 该产品是中国尿路上皮癌靶向Nectin-4 ADC临床开发进展最快者 全球仅次于Padcev[3] - 正在进行多项临床试验:单药及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尿路上皮癌III期试验、单药治疗宫颈癌III期试验、单药或联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II期试验、单药治疗晚期食管癌II期试验[3] - 9MW2821获FDA三项快速通道认定:2024年2月22日用于食管鳞状细胞癌、2024年5月13日用于宫颈癌、2024年7月11日用于三阴性乳腺癌[4] - FDA于2024年4月30日批准用于治疗食管癌的孤儿药资格认定[4] - 国家药监局于2024年8月9日批准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尿路上皮癌 2025年1月8日批准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尿路上皮癌的突破性疗法认定[4] - 关键产品9MW1911为靶向ST2单克隆抗体 可阻断IL-33诱导的ST2信号通路激活 对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效[4] - 其他候选产品包括7MW3711(靶向B7-H3 ADC)、7MW4911(靶向CDH17 ADC)、9MW3011(靶向TMPRSS6单克隆抗体)等[5] 财务表现 -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128亿元、200亿元和101亿元[5] - 营收来自药品销售和对外授权收入 其中药品销售占比从2023年330%升至2025年上半年999%[6] - 对外授权收入持续下降 从2023年85595万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94万元[6] - 研发成本处于高位:2023年836亿元、2024年783亿元、2025年上半年392亿元[6] -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亏损1059亿元、1047亿元和552亿元[7]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389亿元[7] 募资用途与战略规划 - 公司拟将港股募集资金用于:9MW2821多种适应症临床试验开发、其他管线产品研发、商业化目的、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7] - 公司需要大量额外融资以支持运营及扩张 若无法融资可能无法完成候选药物的开发和商业化[7]
东吴证券给予迈威生物买入评级,IL-11单抗全球领先,战略布局抗衰老及病理性瘢痕等
搜狐财经· 2025-09-07 01:47
核心观点 - 东吴证券给予迈威生物买入评级 评级理由包括自主研发的IL-11单抗全球进展领先且获硅谷巨头布局 抗衰老机制明确且有望拓展病理性瘢痕适应症 多款重磅管线厚积薄发 [1] 产品管线进展 - 9MW3811为迈威生物自主研发的IL-11单抗 全球进展领先且获硅谷巨头布局 [1] - 9MW3811抗衰老机制明确 后续有望拓展病理性瘢痕适应症 [1] - 公司多款重磅管线厚积薄发 [1] 财务与市场数据 - 迈威生物最新股价为58.22元 [1]
新股消息 | 用友网络(600588.SH)、胜宏科技(300476.SZ)等拟港股IPO已获中国证监会接收材料


智通财经网· 2025-09-05 12:21
境外上市备案动态 - 中国证监会于9月5日发布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备案情况表 涵盖截至2025年9月5日的首次公开发行及全流通信息 [1] - 本周(9月1日至5日)新增用友网络 胜宏科技 卓优智美 斑马智行 博铭维技术等公司拟香港IPO获证监会接收材料 [1] - 迈威生物拟香港IPO的备案状态为"补充材料" 显示其申报流程处于材料完善阶段 [1] 企业申报详情 - 迈威生物采用直接境外上市方式 选择香港联交所 由中信证券(香港)及海通国际资本联合保荐 [2] - 用友网络选择香港联交所直接上市 保荐机构包括招银国际融资 中信證券(香港)及中信建投(国际)融资 [2] - 胜宏科技由JP Morgan Securities (Far East)与广发融资(香港)共同承销 同样采用香港直接上市模式 [2] - 卓优智美教育咨询集团由中泰国际融资与德意志证券亚洲联合保荐 拟香港联交所直接上市 [2] - 斑马网络技术选择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与国泰君安融资作为承销商 上市目的地为香港联交所 [2] - 博铭维技术由中信證券(香港)独家保荐 安得智联供应链科技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与摩根士丹利亚洲联合承销 均采用香港直接上市途径 [2] 市场参与机构 - 中信證券(香港)同时参与用友网络 博铭维技术两家企业的承销工作 显示其在该领域活跃度较高 [2] - 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同时担任斑马智行与安得智联的保荐机构 体现其跨境承销业务布局 [2] - 国际投行如JP Morgan 摩根士丹利 德意志证券参与保荐 反映香港IPO市场国际化程度 [2]

用友网络、胜宏科技等拟港股IPO已获中国证监会接收材料


智通财经· 2025-09-05 12:21
境外上市备案进展 - 9月1日至5日新增用友网络、胜宏科技、卓优智美、斑马智行、博铭维技术等公司拟香港IPO获中国证监会接收材料 [1] - 迈威生物同期境外上市备案状态更新为"补充材料" [1] - 新增备案企业均选择香港联交所作为境外上市目的地 [2] 企业申报类型与保荐机构 - 7家企业均采用直接境外上市方式申报香港IPO [2] - 保荐机构以中资券商为主 包括中信证券(香港)、中金公司、招银国际等 [2] - 国际投行参与度较高 J.P.摩根担任胜宏科技保荐人 摩根士丹利参与安得智联项目 [2] 行业分布特征 - 科技类企业占比显著 涵盖用友网络(企业软件)、斑马智行(智能汽车)、博铭维技术(智能设备) [1][2] - 生物医药板块代表为迈威生物 [1][2] - 制造业企业胜宏科技(PCB)与供应链企业安得智联同步申报 [2]

新股发行及今日交易提示-20250904





华宝证券· 2025-09-04 11:35
要约收购与现金选择权 - 抚顺特钢(600399)要约收购申报期为2025年8月12日至9月10日[1] - *ST天茂(000627)现金选择权申报期为2025年9月15日至9月19日[1] 异常波动与风险警示 - 开普云(688228)出现严重异常波动[1] - 天普股份(605255)面临可能暂停上市风险[6] - *ST东通(300379)存在可能终止上市风险[4] 可转债操作关键日期 - 雪榕转债(123056)赎回登记日为2025年10月14日[6] - 强联转债(123161)赎回登记日为2025年9月30日[6] - 海亮转债(128081)赎回登记日为2025年9月26日[6] - 金轮转债(128076)最后交易日为2025年10月9日[6] 基金操作与调整 - 科技ETF(515000)份额拆分日为2025年9月5日[6] - 深创100ETF(159716)转型选择期为2025年8月26日至9月8日[6] - 纳指100ETF(513390)出现基金溢价风险提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