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好医生(01833)

搜索文档
平安好医生(01833)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8-28 08:35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公司收入同比增长19.5%至2,502,193千元人民币[22] - 公司期内净利润同比增长122.5%至134,908千元人民币[22] - 公司毛利同比增长24.6%至839,709千元人民币[22] - 公司总营收2502.2百万元,同比增长19.5%[25] - 归母净利润134.2百万元,同比增长136.8%[25] - 调整后净利润164.7百万元,同比增长83.6%[25] - 总收入同比增长19.5%至人民币25.02亿元,其中医疗服务收入增长20.2%至12.78亿元,健康服务收入增长7.0%至10.52亿元,养老服务收入大幅增长263.9%至1.72亿元[48] - 总毛利同比增长24.6%至人民币8.40亿元,其中医疗服务毛利增长10.4%至4.66亿元,健康服务毛利增长26.8%至3.09亿元,养老服务毛利大幅增长711.3%至6481.8万元[48] - 期内净利润大幅增长122.6%至人民币1.35亿元,2024年同期为6062.9万元[62] - 经调整净利润增长83.6%至人民币1.65亿元,剔除股份支付和外汇汇兑影响[62] - 收入同比增长19.5%至250.22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209.34亿元人民币[108] - 期内净利润同比增长122.5%至13.49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6.06亿元人民币[108] - 归母净利润为人民币1.3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665万元大幅增长136.9%[138] - 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0.07元,较去年同期的0.05元增长40%[138]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公司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7.1%至1,662,484千元人民币[22] - 公司销售及营销费用同比增长3.9%至381,020千元人民币[22] - 公司管理费同比下降5.7%至371,947千元人民币[22] - 总费用占收入比例30.1%,同比下降6.3个百分点[25] - 销售及营销费用增长3.9%至人民币3.81亿元,主要因销售规模扩大[57] - 管理费用下降5.7%至人民币3.72亿元,主要因组织效能优化[58] - 销售及营销费用增长3.9%至3.81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3.67亿元人民币[108] - 雇员费用(含高管薪酬)为人民币4.1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44亿元增长21.1%[132] 各条业务线表现 - 深化医险协同模式实现收入稳健增长[12][13] - 医疗AI能力建设实现跨越式突破推出7+N+1产品体系[12][14] - 企业健康管理业务成为B端长期增长核心驱动力[13] - 家庭医生与养老管家服务能力持续进阶夯实核心壁垒[12] - 协同平安集团拓展企业客户打造商业保险+健康保障+医疗健康服务体系[13] - AI赋能医疗全流程业务场景包括复杂疾病MDT会诊辅助平台[14] - F端收入1432.5百万元,同比增长28.5%[25][31] - B端企康收入526.8百万元,同比增长35.2%[25][35] - 家庭医生权益用户数超3500万人,年人均使用频次达5次,主动服务覆盖率达100%[37] - 签约专家医生超3200位,较去年末增加近300位[40] - 合作医院超4000家,健康服务供应商近10.6万家,合作体检供应商近3300家较去年末增加约700家[40] - 合作药店达24万家[41] - AI辅助咨询问诊准确率约98%,复杂疾病MDT治疗方案准确率近80%[44] - AI辅助医生日问诊承接量可达400万人次[44] - 家医客均服务成本同比下降约52%[44] - 中台运营效率同比提升约50%[44] - 线上问诊数据超14.4亿次[42] - 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国85个城市较去年末新增10城[39] - 综合毛利率提升1.4个百分点至33.6%,其中医疗服务毛利率下降3.2个百分点至36.5%,健康服务毛利率提升4.6个百分点至29.4%,养老服务毛利率大幅提升20.7个百分点至37.6%[48][50][52][55] - 养老服务板块表现突出,收入同比激增263.9%至人民币1.72亿元,毛利大幅增长711.3%至6481.8万元,毛利率提升20.7个百分点至37.6%[48][56] - 医疗服务业收入增长20.2%至12.78亿人民币,健康服务业收入增长7.0%至10.52亿人民币,养老服务业收入大幅增长263.9%至1.72亿人民币[125] - 公司整体毛利率提升至33.6%,较2024年同期的32.2%上升1.4个百分点[125] - 医疗服务业毛利率为36.5%,健康服务业毛利率为29.4%,养老服务业毛利率大幅提升至37.6%[125] - 服务及货品销售收入达24.14亿人民币,占收入总额的96.5%[130] - 佣金收入增长至8812万人民币,占收入总额的3.5%[130] - 公司总收入为人民币20.93亿元,其中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分别贡献10.63亿元和9.83亿元[131] 用户和客户表现 - B端服务付费企业客户数超3500家同比增长37.2%[13] - B端付费用户数超360万人同比增长39.2%[13] - 公司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35.1%至2400万人[24] - F端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34.6%至2000万人[24] - B端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39.2%至360万人[24] - B端付费服务企业数同比增长37.2%至超3500家[24] - 付费用户数约2400万人,同比增长35.1%[26] - F端付费用户约2000万人,同比增长34.6%[26][31] - B端付费企业客户超3500家,同比增长37.2%[26][32] 现金流和资金状况 - 毛利率同比及环比提升现金流持续流入[12] - 公司2025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人民币28.53亿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20.45亿元增长39.5%[63][65] - 公司2025年6月30日可利用资金总额为人民币92.48亿元,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占30.8%,理财金融资产占46.3%[6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46.71亿元,主要来自收回理财产品及定期存款人民币105.14亿元[6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6355.7万元,2024年同期为净流出1.35亿元[6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融资活动现金净流出39.24亿元,2024年同期为净流出1874万元[6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资本开支仅358.2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1053.6万元下降66%[67]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大幅增加39.5%至28.53亿元人民币,去年底为20.45亿元人民币[111] - 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净额由2024年上半年的负13.50亿人民币转为2025年上半年的正6.36亿人民币[116] - 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现金净额大幅增长至46.71亿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12.95亿人民币增长260.7%[116] - 公司支付股息39.07亿人民币,而2024年同期无股息支付[116]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余额为28.53亿人民币,较期初增长39.7%[116]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至人民币28.53亿元,较期初增长39.5%[144] 资产和负债状况 - 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大幅减少49.8%至42.79亿元人民币,去年底为85.21亿元人民币[111] - 应付股息从去年底的98.92亿元人民币降至0元,降幅100%[113] - 总资产下降22.8%至129.53亿元人民币,去年底为167.80亿元人民币[111] - 净资产激增170.9%至96.95亿元人民币,去年底为35.80亿元人民币[113] - 公司资产负债率为25.15%,仅有一笔子公司股东借款人民币1050万元[72] - 应收账款总额为人民币13.61亿元,其中3个月以内账期占比64.1%[143] - 应收账款减值拨备为人民币2.51亿元,较期初的2.16亿元增长15.9%[143] - 物业、厂房及设备购置成本为人民币321万元,较去年同期的1036万元大幅下降69.0%[141] - 受限资金达人民币10.16亿元,其中10.11亿元因未决诉讼被法院冻结[146] - 定期存款总额降至人民币10.99亿元,较期初减少54.2%[147] - 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实际利率降至2.56%,较期初4.51%下降195个基点[148] - 应付账款减少至人民币5.11亿元,较期初下降34.2%[149] - 3个月内账龄应付账款占比77.7%,金额为人民币3.97亿元[150] - 诉讼预计负债保持人民币9500万元未变动[151] 关联方交易 - 向平安寿险提供产品及服务收入同比增长83.4%至390,753千元[158] - 向平安产险提供产品及服务收入同比增长71.4%至146,461千元[158] - 向平安健康险购买服务支出同比增长113.3%至62,485千元[158] - 存放于平安银行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大幅增加155.9%至3,014,829千元[160] - 对平安理财的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大幅减少80.2%至274,232千元[160] - 应收平安寿险账款减少4.3%至318,770千元[160] - 应收平安产险账款减少13.4%至277,858千元[160] - 从平安银行获得存款利息收入减少25.4%至10,520千元[159] - 从平安理财获得投资收益减少23.7%至9,144千元[159] - 支付平安金融中心物业租赁费用3,867千元[159]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 - 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4,278,717(单位未注明,需确认)[169] - 第二层次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为4,003,556(单位未注明,需确认),占总金融资产93.6%[169] - 第三层次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为275,161(单位未注明,需确认),占总金融资产6.4%[169] - 相比2024年末,金融资产总额下降4,242,627(单位未注明,需确认),降幅49.8%[169] - 第二层次金融资产减少3,447,905(单位未注明,需确认),降幅46.3%[169] - 第三层次金融资产减少794,722(单位未注明,需确认),降幅74.3%[169] - 报告期内无公允价值层次间转移发生[169] - 公司金融资产主要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164] - 第三层次金融资产采用贴现现金流量模型等估值技术确定[166] - 公允价值计量依赖活跃市场报价或估值技术输入值[163] 其他财务和运营数据 - 财务收入净额下降41.4%至6003.3万元人民币,主要归因于利息收入减少[61] - 其他收益净额由盈利2770万元转为亏损2830万元,主要因联营公司投资减值准备变动[60] - 公司对联营公司投资计提减值拨备人民币4005万元,而去年同期无此项拨备[132][133] - 金融资产减值损失为人民币3019万元,较去年同期的6358万元减少52.5%[132] - 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人民币6364万元,较去年同期的8047万元下降20.9%[132] - 公司员工总数1545名,主要分布在中国多个城市[76] - 公司董事及高管持股比例极低,最高持股人李斗仅持有0.01%股份[77] - 公司于2024年11月宣派每股9.7港元的特别股息[71] - 特别股息派发港币44.72亿元(约人民币42.26亿元)[153] - 以股代息发行10.43亿股新股,平安集团持股比例由39.41%增至52.74%[153] - 已发行普通股增至21.61亿股,较期初增长93.2%[154] -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85.64亿港元[99] - 配售80,000,000股新股所得款项净额约为78.28亿港元[100] - 变更后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分配:544.9百万港元用于潜在投资及收购[101] - 变更后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分配:82.761亿港元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10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项下已使用51.687亿港元,剩余31.074亿港元[10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业务拓展项下120.8百万港元已全部使用[10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核心业务发展项下已使用3.314亿港元,剩余2.135亿港元[101] - 公司雇员激励计划涉及未行使购股权6,505,478股,占已发行股本0.30%[86] - 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2,161,443,720股[8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雇员激励计划下未行使的购股权总计为6,505,478股[89] - 报告期间(2025年1月1日至6月30日)已行使购股权总量为22,828股[89] - 报告期间(2025年1月1日至6月30日)注销或失效购股权总量为341,953股[89] - 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李斗持有300,000股未行使购股权,行使价为0港元/股[87] - 执行董事兼总裁吴军合计持有226,520股未行使购股权[87] - 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臧珞琦持有188,450股未行使购股权[87] - 薪酬最高五名个人合计持有1,167,730股未行使购股权[87] - 2017年3月31日授出的购股权行使价为26.47港元/股,期末未行使499,214股[88] - 2017年11月30日授出的购股权行使价为37.84港元/股,期末未行使980,536股[88] - 公司报告期内未购回、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90] - 紧接EIS购股权行使前加权平均收市价为7.38港元/股[91] - 配售股份价格为每股98.20港元[100] - 配售股份净发行价约为每股97.85港元[100] - 基本每股盈利从0.05元增至0.07元,增幅40%[108]
平安好医生(01833):“医险协同”助力业务快速增长,持续强化AI闭环能力
信达证券· 2025-08-27 09:28
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投资评级 [1] 核心观点 - "医险协同"助力业务快速增长 公司2025H1收入25.02亿元(同比+19.5%) 经调整净利润1.65亿元(同比+83.6%) 归母净利润1.34亿元(同比+136.8%)[2] - 深化AI能力建设 强化"数据+模型+场景"闭环能力 拥有6大医疗数据库及超14.4亿次线上问诊数据 推出"7+N+1"医疗AI产品体系[4]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达2.61亿元(同比+220%)、3.76亿元(同比+44%)、5.25亿元(同比+39%)[6] 业务表现 - 医疗服务板块收入12.78亿元(同比+20.2%) 权益用户超3500万人 年人均使用频次达5次[3] - 健康服务板块收入10.52亿元(同比+7.0%) 合作体检供应商近3300家(较2024年末增700家)[3] - 养老服务板块收入1.72亿元(同比+263.9%) 合作药店24万家 居家养老权益用户数同比增83% 覆盖85城(较2024年末增10城)[3] - F端收入14.33亿元(同比+28.5%) 付费用户约2000万人(同比+34.6%) B端收入5.27亿元(同比+35.2%) 付费用户达360万人(同比+39.2%)[3] 盈利能力 - 毛利率提升1.4个百分点至33.6% 其中健康服务板块毛利率升4.6个百分点至29.4% 养老服务板块毛利率升20.7个百分点至37.6%[3] - 总费用率下降6.3个百分点至30.1% 管理费用率降3.9个百分点至14.9% 销售及营销费用率降2.3个百分点至15.2%[3] - 经调整净利率提升2.3个百分点至6.6% 净利率提升2.5个百分点至5.4%[3] 战略布局 - 扩展"四到"网络覆盖:到线实现3小时内名医专家直连 到店覆盖37个科室约5万名医生(签约专家超3200位) 合作医院超4000家 健康服务供应商近10.6万家[3][4] - 到企提供员工健康服务 到家合作药店24万家并提供居家养老服务[3][4]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5.43亿元(同比+15%)、63.86亿元(同比+15%)、73.85亿元(同比+16%)[5][6] - 预计毛利率持续提升 从2024年31.68%升至2027年34.52%[5] - 预计ROE从2024年2.27%提升至2027年11.06%[5]
平安好医生(01833):利润率水平明显提升,B端企康及养老服务持续发力
西部证券· 2025-08-27 06:06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2][4] 业绩概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25.02亿元,同比增长19.5% [1][4] - 毛利率33.6%,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 [1][4] - 归母净利润1.34亿元,同比增长137% [1][4] - 净利率5.4%,大幅提升 [1][4] - 剔除股份支付及外汇损益影响后经调整净利润1.65亿元,同比增长83.6% [1][4] - 经调整净利率6.6%,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 [1][4] 费用控制 - 销售费用3.81亿元,同比增长3.9%,费用率15.2%,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1][4] - 管理费用3.72亿元,同比下降5.7%,费用率14.9%,同比下降4.0个百分点 [1][4] - 研发费用1.62亿元,同比增长0.2%,费用率6.5%,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 [1][4] 业务板块表现 - F端收入14.32亿元,同比增长28.5% [1] - F端付费用户数0.20亿人,同比增长34.6% [1] - 持续提升对平安集团近2.45亿个人金融客户的服务渗透 [1] - B端企康收入5.27亿元,同比增长35.2% [1] - B端付费服务企业数量超过3500家,同比增长37.2% [1] - B端用户数超过360万人,同比增长39.2% [1] - 养老服务收入1.72亿元(2024年同期47.3百万元),毛利率37.6%,同比提升20.7个百分点 [1] - 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85个城市,较去年末新增10城 [1]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年营收55.04亿元,同比增长14.5% [2][3] - 预计2026年营收62.76亿元,同比增长14.0% [2][3] - 预计2027年营收70.74亿元,同比增长12.7% [2][3]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2.63亿元,同比增长223.0% [2][3] - 预计2026年归母净利润3.60亿元,同比增长36.7% [2][3] - 预计2027年归母净利润4.53亿元,同比增长25.9% [2][3] - 预计2025年每股收益0.12元 [3] - 预计2026年每股收益0.17元 [3] - 预计2027年每股收益0.21元 [3] 估值指标 - 当前市盈率153.6倍(2025年预测) [3] - 当前市净率4.2倍(2025年预测) [3] - 当前市销率7.3倍(2025年预测) [10]
港股医药板块获主动外资持续加仓,港股医药ETF (159718.SZ)现涨0.74%
搜狐财经· 2025-08-25 02:43
港股医药板块表现 - 8月25日早盘港股医药ETF(159718 SZ)上涨0.74% 实现连续三日上涨 年内累计涨幅达88% [1] - 成分股平安好医生(01833)上涨6.10% 晶泰控股(02228)上涨5.90% 锦欣生殖(01951)上涨4.35% 一脉阳光(02522)上涨4.34% 先声药业(02096)上涨3.76% [1] 美联储政策影响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Jackson Hole年会释放鸽派信号 强调就业市场下行风险 预示9月可能降息 [1] - 降息预期提振港股医药板块表现 [1] 外资配置动向 - 7月1日以来外资增持港股创新药板块持股比例提升1.2个百分点 新消费板块提升4.6个百分点 [1] - 外资增持汽车、基础化工、有色金属行业 减持消费者服务、煤炭、国防军工行业 [1] 行业催化剂 - 世界肺癌大会(WCLC)摘要发布 迪哲、复宏汉霖等公司公布重点产品优异数据 [2] - 9月将召开WCLC会议并更新ESMO摘要 下半年医保目录调整和商保政策推进成为重要行业催化剂 [2] - 国家医保局已公示基本目录及商保创新药目录初步形式审查 [2] 板块投资逻辑 - 创新药板块后续存在多重催化剂:中报业绩、产业大会数据读出、潜在BD交易、商保目录推进 [2] - 港股医药ETF覆盖创新药、CXO、互联网医疗、创新器械等多领域 构成均衡的港股特色标的组合 [2]
从互联网到AI,平安超级入口的价值畅想
搜狐财经· 2025-08-23 15:4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5亿元,同比增长19.5% [1] - 归母净利润1.34亿元,同比增长136.8% [1] - 2024年全年营收48.08亿元,净利润8143万元,首次实现盈利 [1] 用户规模与服务覆盖 - 家庭医生权益用户数超3500万 [1] - 居家养老权益用户数同比增长83% [1] - 服务覆盖85个城市,累计落地5项团体标准 [1] - 合作资源包括5万名医生、3200位专家医生、4000家医院、10.6万家健康服务供应商、24万家药店及超百家养老护理机构 [7] 商业模式差异化 - 聚焦家庭医生会员制与居家养老服务,而非药品电商或重资产养老社区 [3][5] - 同业平台(如阿里健康、京东健康)自营药品收入占比超80%,叮当健康几乎完全依赖药品销售 [4] - 通过平台化整合医疗资源,避免重资产投入,提升资本效率 [5][6] 战略协同效应 - 医养业务赋能寿险及健康险:2025年一季度新业务价值128.91亿元,同比增长34.9% [12] - 医疗养老生态圈客户占比63%,客均合同数3.37个(为非生态圈客户的1.6倍),客均AUM达6.12万元(为非生态圈客户的4.0倍) [13] - 医养作为高黏性入口,降低获客成本并提升单客价值 [12][13] AI技术应用与数据优势 - 医疗数据库覆盖14.6亿人次咨询、1200万份体检报告、480万次慢病随访 [19] - 多模态大模型"平安医博通"覆盖43个业务场景,分层解决医疗专业性问题 [20] - AI辅助问诊准确率98%,复杂疾病治疗方案准确率近80%,日问诊承接量达400万人次 [22] - AI使家医客均服务成本同比下降52%,运营效率提升50% [22] 行业背景与竞争壁垒 - 中国医疗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3.04人(低于OECD国家4.0人),三甲医院医生日均接诊超200人次 [15] - 老龄化加剧需求:60岁以上人口3.1亿(占比22%),慢性病患者超3亿 [16] - 平安通过严肃医疗场景积累和数据壁垒(如4亿张保单、1.9亿次理赔)构建竞争护城河 [18][19] 未来价值潜力 - AI医疗重构服务效率,推动"医养+综合金融"体系价值重估 [23] - 参考巴菲特增持联合健康,平安"医疗+保险"模式在中国老龄化趋势下具备长期价值潜力 [23]
花旗:上调平安好医生目标价至20港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8-22 06:28
财务表现与增长预期 - 公司收入预计实现双位数年均复合增长 [1] - 中期净利润率将达到双位数增长 [1] - 花旗银行上调2024年至2027年收入和每股盈利预测 [1] 盈利能力驱动因素 - 供应链效率提升助力盈利改善 [1] - 集中采购措施控制运营费用 [1] - 市场收入增长推动利润扩张 [1] - 人工智能与数码化管理应用优化成本结构 [1] 战略发展方向 - 并购聚焦医疗保健领域布局 [1] - 老年护理领域成为重点拓展方向 [1] 投资评级与估值 - 目标价从12港元上调至20港元 [1] - 维持买入评级并列为首选股 [1]
大行评级|花旗:上调平安好医生目标价至20港元 上调收入及每股盈利预测
格隆汇· 2025-08-22 05:40
财务预测与目标 - 花旗将公司2024至2027年收入预测分别上调3%、4%及5% [1] - 同期每股盈利预测各上调40%、47%及49% [1] - 目标价由12港元大幅上调至20港元并维持买入评级 [1] 盈利能力驱动因素 - 管理层预计中期净利润率将达到双位数增长 [1] - 供应链效率提升与集中采购助力成本优化 [1] - 人工智能应用及数字化管理有效控制营运费用 [1] - 市场收入增长进一步强化盈利提升预期 [1] 战略发展方向 - 公司聚焦医疗保健与老年护理领域的并购机会 [1] - 预计未来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双位数水平 [1]
平安健康净利润增长136% AI与养老能否强化独立获客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13:4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2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9.5% [2] - 归母净利润1.3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36.8% 实现持续盈利 [2] - F端及B端企康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2% [2][3] - 整体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35.1% [3] 业务结构演进 - 战略重心由C端转向"医险结合"模式 深化F端和B端业务布局 [4][6] - 养老服务成为独立营收板块 上半年同比增长263.9% [2][8] - 服务网络覆盖"四到"模式 拥有5万名医生团队和24万家药店资源 [8] - 家庭医生权益用户超3500万 居家养老权益用户同比增长83% [9] 协同效应实施 - 精准匹配医疗健康服务与保单权益 形成矩阵式服务体系 [3][6] - 渗透平安集团2.45亿个人金融客户 目前已服务约3500万人 [6] - B端服务付费企业客户超3500家 付费用户数超360万人 [3] 技术赋能成效 - AI助力家医客均服务成本同比下降52% 运营效率提升50% [10] - AI日承载量达400万次 问诊准确率约98% [9][10] - 推出"7+N+1"AI医疗产品矩阵 覆盖健康咨询和康复指导等多场景 [9] 行业挑战与瓶颈 - 养老业务面临服务成本高、支付意愿有限、标准化难度大等行业共性难题 [2][9] - AI在复杂疾病MDT辅助治疗方案准确率接近80% 尚未完全成熟 [9] - 老年群体对AI医疗信任度有限 更倾向传统医患互动模式 [9]
平安健康净利润增长136%,AI与养老能否强化独立获客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13:28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25亿元,同比增长19.5% [1] - 归母净利润1.34亿元,同比增长136.8%,实现持续盈利 [1] - F端及B端企康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2% [1][2] - 整体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35.1%,服务付费企业客户超3500家,B端付费用户超360万人 [2] 业务战略与模式 - 商业模式聚焦"会员保险+医疗健康权益"产品载体,深化医险融合 [4] - 通过精细化运营保险客户,推动医疗健康服务与保单权益精准匹配 [1][2] - 战略经历多轮迭代:从初期聚焦C端在线问诊,转向削减低毛利板块,深化医险结合并拓展B端业务 [3] - 养老服务在2024年成为独立营收板块,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263.9% [1][6] 客户与网络覆盖 - F端业务通过平安集团近2.45亿个人金融客户渗透,目前服务约3500万人 [4] - 建立"四到"服务网络,覆盖37个科室约5万名内外部医生团队,签约超3200位专家医生 [6] - 合作超4000家医院、近10.6万家健康服务供应商、24万家药店、超百家养老护理机构 [6] - 家庭医生权益用户超3500万,居家养老权益用户同比增长83%,覆盖85个城市 [7] 技术赋能与效率提升 - AI技术助力家医客均服务成本同比下降52%,业务中台运营效率提升50% [8] - AI日承载量达400万次,柔性增长能力显著 [8] - AI医疗产品矩阵覆盖健康咨询、报告分析、复杂疾病MDT辅助等领域,问诊准确率约98%,复杂疾病方案准确率近80% [7] - 技术目前以辅助角色为主,侧重降本而非直接创收 [7][8] 增长挑战与行业瓶颈 - 高度依赖平安集团导流,自主获客能力受市场质疑 [1][4] - 养老业务面临服务成本高、支付意愿有限、标准化难度大等行业共性难题 [1][7] - AI商业化仍处初期阶段,需突破复杂场景应用及用户接受度限制 [7][8][9] - C端市场拓展能力及支付方多元化问题待解 [4][5]
支付、服务、数据融合:医保商保协同塑造健康产业新未来
经济观察报· 2025-08-21 12:29
医险协同政策环境 - 国家医保局2024年连续出台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政策 推动医保商保数据互通和制度创新[2] - 全国首个医保+商保清分结算中心2024年7月在北京投入运营 实现基本医保与商保数据互联互通[2][11] - 国家医保局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 聚焦5年内上市的独家新药和罕见病用药 为创新药可及性提供制度基础[2] - 上海2024年8月发布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措施 在支付机制、数据共享等方面加强医保商保协同[16] 行业参与格局 - 医险协同参与者从传统保险公司扩展至医药企业和科技平台[4] - 人保与中山医院2023年5月合作商保直赔试点 阳光人寿2022年4月推出癌症直通服务[4] - 复星医药打造医药险闭环模式 跨国药企参与惠民保和多方共付模式探索[4] - 76%保险公司反映现行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与医保支付规则存在冲突[17] 平安好医生战略布局 - 公司2021年启动战略转型 深耕家庭医生和养老管家两大核心 推动医疗与保险养老业务融合[8] - 构建支持保险产品设计-健康服务交付-用户价值提升的全链条能力[8] - 协同平安人寿发布安有护健康服务计划 升级重疾保险+重疾专案管理服务[8] - 深化保险+居家养老模式 2025年上半年居家养老权益用户同比增长83% 覆盖85个城市[9] 业务协同成效 - 2025年上半年服务集团近2.45亿个人金融客户 F端付费用户数约2000万人 同比增长34.6%[12] - 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的金融客户客均合同数为其他客户1.6倍 客均AUM达4.0倍[12] - B端服务付费企业客户超3500家 付费用户数约360万人 同比增长39.2%[12] - 参与医保+商保清分结算试点 打造平安医健付实现无感快赔产品[11] 行业发展特征 - 服务模式从事后赔付转向全周期健康管理[16] - 支付体系形成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商保创新药目录的双目录模式[16] - 上海等地推动医疗医保数据向商保开放 应用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16] - 制度差异和技术整合构成主要挑战 商保理赔风控审核复杂度高[17] 公司竞争优势 - 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优势 构建保险保障+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协同生态[4][9] - 差异化医疗+保险闭环模式规避纯线上平台流量焦虑 建立可持续利润来源[1][18] - 通过服务渗透提升金融客户价值 规模效应带来服务性价比提升和成本节约[13] - 提前卡位医险协同生态位 成为医保改革深化过程中的主要受益者[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