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分子圆桌派第一期:重估BD

中国创新药BD交易现状 - 2025年1-8月中国创新药BD交易首付款超300亿元 已超过同期一级市场融资额 [1] - BD交易推动多家创新药企进入第二个市值高峰 但近期因美国行政命令草案和临床数据争议出现股价回调 [1][5] 中国生物制药BD战略进展 - 公司明确将BD作为核心战略 临床产品储备全球排名第15位 拥有100多个进入临床的产品 [5] - 重点管线包括全球排名第一的CCR8(收购自礼新)和排名第二的PDE3/4 预计年底完成首个交易 [5] - 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近300亿元研发创新药 产品疗效和性价比具备竞争优势 [6] 跨国药企BD选择标准 - 优先关注"抢头位"靶点 前三个玩家可占据80%市场份额 后期管线价值大幅减弱 [7][8] - 青睐新兴非拥挤靶点 如CCR8、PDE3/4等 未来BD将呈现多点开花趋势 [9] - 重视药物结构设计和早期CMC工艺 中国在工程化转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6] 政策环境影响评估 - 美国行政命令难以实质性干预BD交易 因涉及IP层面交易且MNC利益巨大 [10] - MNC会通过游说支持BD交易 中国临床效率高成本低(患者成本为美国1/6至1/2) [11][43] - 临床策略多选择先在中国或澳洲完成早期验证 再利用欧美数据推进后期临床 [12][13] 行业发展趋势判断 - 2024年被视为中国创新药BD元年 交易数量远超2023年 [10] - 中国创新药资产供应已接近全球一半 ADC领域可出售资产占全球60%-70% [16] - 人才优势显著:每年毕业50万医药相关大学生 为美国两倍 工程师成本远低于美国 [17] 企业出海路径选择 - 更倾向与MNC合作 因其资金雄厚、全球临床和销售资源强大 能快速推动产品峰值销售 [23] - 通过BD学习全球运营经验 目标2033年成为全球制药30强 营收超100亿元 [40][41] - 当前中国已有17个产品在美国获批 泽布替尼年销售额达60亿美元 [45] 研发创新模式转型 - 从Fast Follow向工程化创新转变 在linker设计和payload合成等环节实现全球创新 [52] - 高校负责基础研究(research) 企业负责开发(development) 形成分工协作体系 [47] - 大企业产业基金(CVC)将成为早期研发重要资金来源 弥补传统VC不足 [53][61] 一级市场融资挑战 - 早期项目融资困难 因VC资金被困在现有项目 新基金募集受阻 [55][57] - CVC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专业企业投资更具确定性 [61][62] - 估值体系需要调整 市场化定价是成熟市场表现 [67] BD对产业发展的意义 - 扮演"催化剂"角色:为企业提供资金和国际化经验 加速全球化进程 [68] - 是"成人礼"象征:标志中国创新药企真正融入全球研发体系 [69] - 三生制药单笔BD首付款达12.5亿美元 相当于12.5万辆电动汽车出口价值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