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生物制药(01177)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9-26 08:35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收入为人民币175.7亿元,同比增长10.7%[6] - 母公司持有者盈利为人民币33.9亿元,同比增长140.2%[6] - 基本溢利为人民币30.9亿元,同比增长101.1%[6]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人民币175.747亿元,同比增长10.7%[83]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持续经营业务盈利为人民币49.856亿元,同比增长66.2%[83] - 公司本期间盈利为49.856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46.067亿元人民币增长8.2%[86] - 公司总收入同比增长10.7%至175.75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158.74亿元人民币)[100][102] - 公司持续经营业务本期间盈利同比增长66.2%至49.86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30.00亿元人民币)[100][102] - 母公司普通股权益持有者应占净利润为人民币3,388,591千元,较2024年同期人民币3,017,162千元增长12.3%[126][129] - 公司本期间盈利为人民币33.89亿元,同比增长12.3%[90]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研发费用占收入比率为18.1%,同比增加1.9个百分点[6] - 销售及管理费用占收入比率为42.9%,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6]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为人民币31.875亿元,同比增长23.6%[83] - 税前盈利中研究及开发费用大幅增至31.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6%(2024年:25.78亿元)[111] - 公司财务成本同比下降19.8%至1.23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1.54亿元人民币)[109] - 公司资本支出同比下降33.5%至4.44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6.68亿元人民币)[100][102] - 使用权资产折旧增至4579.5万元人民币(2024年:2903.5万元),增幅57.7%[111] - 银行利息收益增至3.74亿元人民币(2024年:2.24亿元),同比增长66.9%[111] - 应收账款减值亏损增至2461.6万元人民币(2024年:1865.7万元)[111] - 2025年物业、厂房及设备购置金额为人民币270,849千元,较2024年同期人民币407,495千元下降33.5%[130]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创新产品收入达人民币78.0亿元,同比增长27.2%,占总收入44.4%[6]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创新产品收入达到人民币78亿元,同比增长27.2%[20] - 创新产品收入为人民币779.857亿元,占集团收入44.4%,同比增长27.2%[42] - 抗肿瘤用药收入为人民币669.423亿元,占集团收入38.1%,同比增长24.9%[43] - 外科/镇痛用药收入为人民币310.506亿元,占集团收入17.7%,同比增长20.2%[44] - 中藥現代製劑及西藥分部收入同比增长11.1%至173.92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156.50亿元人民币)[100][102] 各地区表现 - 公司非流动资产中其他国家和地区部分同比增长171.4%至10.56亿元人民币(2024年末:3.89亿元人民币)[103]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宣布派发中期股息每股5港仙[6]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有2个创新产品和5个仿制药获NMPA批准上市[20] - 预计2025-2027年肿瘤领域将有6个创新药和10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22] - 预计2025-2027年肝病/代谢领域将有1个创新药和5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31] - 预计2025-2027年呼吸领域将有4个创新药和10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32] - 外科/镇痛领域有3个创新药和6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预计在2025-2027年获批准上市[36] - 公司预计2025-2027年将有近20款创新产品获批上市[81] - 预计到2027年底创新产品收入占比将超过60%[81] - 2025年有4款创新药已申请纳入国家医保目录,1款申请纳入商保目录[78] - 公司预计超半数新药品种峰值销售额有望突破人民币20亿元[81] - 2025年拟派发中期股息每股5港仙,总额人民币816,327千元,较2024年同期3港仙(人民币508,201千元)增长60.6%[124] 研发进展和产品管线 - 福可维(盐酸安罗替尼胶囊)已获批9个适应症,另有3个适应症处于上市申请阶段[22] - 公司2023-2024年共有5款肿瘤领域国家1类创新药和4款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22] - 肿瘤领域研发管线包含37个创新候选药物(2个上市申请阶段,11个临床III期,7个临床II期,17个临床I期)[22] - 肿瘤领域另有13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候选药物(8个上市申请阶段,2个关键临床)[22] - TQB3616(CDK2/4/6抑制剂)于2024年7月递交上市申请,2025年7月递交新适应症上市申请[23] - TQ05105(JAK/ROCK抑制剂)于2024年7月递交上市申请,是全球研发进度最快的JAK/ROCK抑制剂[23] - LM-302(Claudin 18.2 ADC)正在中国开展III期临床试验,已被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23] - LM-108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用于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疾病进展的MSI-H/dMMR晚期实体瘤[25] - LM-108再次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用于一线标准治疗失败的CCR8阳性晚期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25] - TQB2868联合方案客观缓解率达63.9%疾病控制率达100%[25] - TQB2868联合方案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达86%预期总生存期有望超过1年[25] - TQB2102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用于HER2阳性早期或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新辅助治疗[28] - 天晴速畅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是中国首款获批上市的布地奈德雾化剂型仿制药[30] - M701是国内首个自主开发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CD3/EpCAM双特异性抗体[25] - TQB2868是全球研发进度最快的PD-1/TGF-β双功能融合蛋白[25] - TQB2102在2025年ASCO年会上公布三项早期研究结果显示安全性良好间质性肺病发生率远低于同类药物[28] - 天晴甘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已获批3个适应症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和改善肝功能异常[27] - 肝病/代谢领域有7个创新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及以上阶段,包括1个临床III期和6个临床II期[31] - 肝病/代谢领域有6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处于临床及以上阶段,包括4个上市申请阶段和1个关键临床[31] - 呼吸领域有13个创新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及以上阶段,包括3个临床III期、4个临床II期和6个临床I期[32] - 呼吸领域有12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处于临床及以上阶段,包括8个上市申请阶段和2个关键临床[32] - 拉尼兰诺(泛PPAR激动剂)已完成全球III期临床试验主队列受试者入组[31] - TQC3721(PDE3/4抑制剂)正在中国开展III期临床试验,是全球研发进度第二的PDE3/4双重抑制剂[32] - TQC2731(TSLP单抗)是中国研发进度最快的国产TSLP单抗,正在开展III期临床试验[32] - TDI01(ROCK2抑制剂)处于临床III期开发阶段,具有成为重磅药物的潜力[32] - 普坦宁于2025年5月获得NMPA和FDA上市批准,用于成人术后疼痛管理[35] - PL-5于2024年12月向CDE递交上市申请,是中国首个申报上市的加南类抗菌肽创新药物[36] - TRD205不良反响率低于15%,正在中国开展II期临床试验[36] - TCR1672正在中国开展Ib/II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35] 投资和并购活动 - 公司以5亿美元净对价全资收购礼新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9] - 2025年7月公司全资收购礼新医药以增强ADC技术平台[80] - 公司于2025年7月15日全资收购礼新医药95.09%股权,对价不超过9.5092亿美元[151] - 持有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5.03%股权,投资成本约5.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8,777万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允价值为人民币902,100万元,占集团总资产12.0%[53] - 2025年上半年从科兴中维收取税后股息约人民币135,270万元(2024年:人民币67,635万元)[53] - 投资分部业绩大幅改善,由亏损1.58亿元人民币转为盈利23.61亿元人民币[100][102] - 公司股息收益暴增,达到15.04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仅16.7万元人民币)[107] - 股息收益激增至15.04亿元人民币(2024年:16.7万元),主要来自联营公司投资回报[111] - 终止经营业务(正大青岛出售)产生税后收益16.07亿元人民币,含出售收益15.74亿元[119] - 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盈利贡献482.3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4.8%(2024年:9305.6万元)[111] - 公司于2025年2月17日全额赎回750,000,000欧元零息可转换债券[175] 财务结构和流动性 - 现金及银行结余约人民币111.044亿元,银行存款约人民币100.98亿元,理财管理产品总额约人民币92.8598亿元,资金储备合计约人民币304.8838亿元[3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集团现金及银行结余约人民币1,110,440万元(2024年12月31日:约人民币956,958万元)[6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集团可用授信额度总额约达人民币433亿元,其中人民币318亿元尚未使用[62] - 总资产约人民币7,489,441万元,较2024年末增长14.5%[65] - 总负债约人民币2,911,669万元,较2024年末增长28.6%[65] - 资产负债比率38.9%,较2024年末34.6%上升4.3个百分点[65] - 现金净额约人民币1,853,247万元,较2024年末增长28.7%[65] - 公司净流动资产为89.697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的51.288亿元人民币增长74.9%[87] - 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为111.044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的95.696亿元人民币增长16.0%[87] - 公司交易及票据应收账款为81.541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的49.676亿元人民币增长64.2%[87] - 公司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为500.438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的458.516亿元人民币增长9.1%[89] - 公司净资产为457.777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的427.741亿元人民币增长7.0%[89] - 公司非控制权益为124.041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的108.133亿元人民币增长14.7%[89] - 公司附息银行借款总额为118.516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的95.824亿元人民币增长23.7%[87][89] - 公司总资产同比增长14.5%至748.94亿元人民币(2024年末:654.08亿元人民币)[100][102] - 公司总权益从人民币427.74亿元增至人民币457.78亿元,增长7.0%[90]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人民币31.60亿元,同比增长2.7%[92] - 投资活动所用现金流量净额为人民币72.89亿元,同比增加257.2%[92] - 融资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人民币15.77亿元,去年同期为净流出人民币40.99亿元[92]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余额为人民币36.51亿元,同比下降18.3%[92] - 公司回购股份支出人民币1.10亿元,同比减少69.6%[92] - 新增银行贷款人民币48.68亿元,同比减少27.5%[92] - 交易及票据应收账款总额为人民币8,154,080千元,较2024年末人民币4,967,560千元增长64.2%[132] - 即日至90天账期应收账款为人民币7,669,451千元,占应收账款总额94.1%[132] - 现金及银行结余总额为人民币11,104,402千元,较2024年末人民币9,569,584千元增长16.0%[132] - 超逾三个月期满定期存款为人民币7,453,028千元,较2024年末人民币3,338,061千元增长123.3%[132] - 交易及票据应付账款总额从2024年末的人民币149.75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人民币282.03亿元,增长88.3%[133] - 超逾180天的应付账款从2024年末的人民币25.64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人民币70.78亿元,增长176.1%[133] - 即日至90天的应付账款从2024年末的人民币84.16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人民币150.80亿元,增长79.2%[133] - 附息银行借款从2024年末的人民币95.83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人民币118.52亿元,增长23.7%[136] 金融资产和投资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通过其他全面收益指定以公允价值列账的非流动权益投资约人民币1,019,827万元(2024年12月31日:约人民币1,091,153万元)[5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通过损益指定以公允价值列账的流动权益投资约人民币4,199万元(2024年12月31日:约人民币7,686万元)[5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通过损益以公允价值列账的非流动金融资产约人民币504,019万元(2024年12月31日:人民币443,911万元)[5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通过损益以公允价值列账的流动金融资产(含理财产品)约人民币867,691万元(2024年12月31日:约人民币495,083万元)[55] - 理财产品及分类为其他应收款项的理财产品总额约人民币928,598万元,占集团总资产约12.4%[5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通过损益指定以公允价值列账的流动权益投资录得亏损净额约人民币1,611万元[56] -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调整金额为收益3.32902亿元(2025年)及亏损4981.6万元(2024年)[47][50] -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失人民币2.81亿元[90] - 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带来净收益5.41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亏损0.50亿元人民币)[108] -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从2024年末的人民币210.74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人民币242.07亿元,增长14.9%[136] - 透过损益以公允价值列账的金融资产从2024年末的人民币49.51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人民币86.77亿元,增长75.2%[136] - 公司通过其他全面收益指定以公允价值列账之权益投资为101.983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末的109.115亿元人民币下降6.5%[87] - 非流动透过损益以公允价值列账的金融资产中,第三层级不可观察输入数据部分从2024年末的人民币44.39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人民币42.75亿元[139][140] - 或然对价公允价值于2025年6月30日为人民币204,512千元,较2024年末210,615千元下降2.9%[141][142] - 第三层级金融资产总额于2025年6月30日为人民币14,473,591千元,其中透过损益以公允价值列账之金融资产4,275,318千元,透过其他全面收益以公允价值列账之权益投资10,198,273千元[142] - 第三层级金融资产期内变动:透过损益以公允价值列账之金融资产因转出第三层级减少人民币606,261千元,透过其他全面收益以公允价值列账之权益投资因汇率调整减少人民币324,858千元[142] - 2024年上半年第三层级金融资产增长显著:透过损益以公允价值列账之金融资产从4,699,703千元增至4,806,730千元,增幅2.3%[143] - 或然对价估值采用折现现金流方法,关键输入数据为盈利预测[150] - 非上市权益投资估值采用估值倍数法,关键输入数据包括平均市净率、市研发投入率或同行业平均市销率倍数[150] - 第二层级金融工具包含中国内地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采用贴现现金流模型估值[146] - 期内各级别间未发生公允价值计量转移[147] 关联方交易 - 对联营公司销售产品收入从2024年的人民币2.74亿元降至2025年的人民币2.47亿元,下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