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大学合作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01 00:15
马铃薯的杂交起源 - 马铃薯是番茄和类马铃薯祖先在800-900万年前杂交的产物,这一发现揭示了其非纯种演化的背景[4][8] - 杂交事件与安第斯山脉剧烈抬升(600-1000万年前)同期,为后续生态适应奠定基础[8] - 研究通过分析128个基因组(含88个单倍型解析基因组)确认杂交起源[8] 块茎形成的遗传机制 - 块茎形成依赖双亲基因互补:番茄贡献光信号基因SP6A(触发匍匐茎膨大),类马铃薯提供调控基因IT1(定位块茎形成位置)[10] - CRISPR基因编辑验证显示,敲除SP6A基因导致块茎无法膨大,敲除IT1基因则抑制地下茎发育[11] - 杂交特有的基因兼容性使马铃薯获得定制化"生存工具包",其他近缘物种无法复制此组合[13] 杂交带来的进化优势 - 无性繁殖能力使马铃薯适应高寒环境,避免杂交后生育力下降[15] - 约40%基因在不同分支中呈现亲本特异性分化,推动107个野生马铃薯物种的多样性爆发[15] - 生态位扩张:耐寒基因接近类马铃薯,成功入侵干旱草原、高寒草甸等多样环境[15] 研究对行业的启示 - 杂交直接创造新性状(如块茎),颠覆了其作为物种形成"配角"的传统认知[16] - 解析块茎基因起源可为设计抗寒、高产马铃薯品种提供理论支持[17] - 地质剧变中杂交成为生命适应性进化的关键途径[18] 研究团队与发表信息 -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院士领衔,发表于2025年7月31日《Cell》期刊[3][19] - 论文标题为《Ancient hybridization underlies tuberization and radiation of the potato lineage》[3]
中国科学院发表最新Nature论文,挑战极端环境生命极限模型
生物世界· 2025-07-31 10:30
深海化能合成生物群落研究 - 在太平洋西北部最深9533米处的海沟底部发现能从化学反应中获得能量的管状蠕虫和软体动物 [3] - 这些化学能自养生态系统的存在挑战了关于深海极端深度下生命潜力以及深海复杂碳循环的假说 [3] - 为生命在极端环境中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新见解 [3] 研究团队与发现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杜梦然研究员和彭晓彤研究员在Nature期刊发表相关研究 [2] - 研究团队通过中国自主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千岛-堪察加海沟和阿留申海沟西部进行科学考察 [5] - 发现了已知最深、分布最广的化学合成生物群落,深度为5800米到9533米,横跨逾2500千米 [5] 生物群落组成与机制 - 生物群落主要由海洋管状蠕虫(西伯加虫多毛类)以及双壳类软体动物组成 [6] - 同位素分析显示这些动物利用构造板块断层渗出的硫化氢和甲烷合成能量 [6] - 断层渗出的甲烷产自沉积物中发现的有机质的微生物过程 [6] 研究意义与影响 - 考虑到其他超深渊海沟具有类似地质特征,这类化学合成生物群落的分布范围可能远超此前预期 [6] - 这一发现对当前极端环境生命极限模型及深海碳循环理论提出了挑战 [6]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11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31 08:15
华人学者科研成就 - 2025年7月30日Nature期刊上线20篇论文中,11篇由华人学者主导(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2] - 中科院深海所杜梦然、彭晓彤团队发现海沟最深处化能合成生命繁茂现象,突破极端环境生命认知[2] - 巴塞尔大学Xiang Zhang、Dongping Chen团队实现血红素蛋白在不对称金属催化氢原子转移中的创新应用[5] 材料科学与高压物理突破 - 北京高压科学中心毛河光院士团队成功合成块状六方金刚石,为超硬材料开发提供新路径[9] - 南方科技大学林玉峰副教授揭示早期地球模型发电机作用不变性,推进地磁起源研究[10] 生物医学与疾病机制 - 麦克马斯特大学Jianhan Wu团队证实ACLY抑制可激活肿瘤免疫并抑制肝癌,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12] - 华盛顿大学刘彩璇、吴可嘉团队开发针对内在无序蛋白的扩散蛋白结合剂,拓展蛋白质设计边界[17] - Scripps研究所Baiyuan Yang团队发现基于SuFEx的抗结核化合物可不可逆抑制Pks13,为结核病治疗提供新策略[19] 神经科学与灵长类模型 - 斯坦福大学丁军团队揭示运动学习过程中皮质纹状体轴突末梢重塑机制[7] - 斯坦福大学Shixuan Liu参与构建鼠狐猴分子细胞图谱,为灵长类基因与疾病研究建立新模型[14][15][16] AI与免疫治疗创新 - 斯坦福大学James Zou团队利用AI虚拟实验室设计出新型SARS-CoV-2纳米抗体,展示计算生物学应用潜力[22] 过敏与炎症机制 -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徐墨团队发现上皮细胞膜穿孔直接诱发过敏性气道炎症,为哮喘机制研究提供新视角[20][21]
Cell Stem Cell:邓宏魁团队首次将人类血液细胞化学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
生物世界· 2025-07-31 04:13
多能干细胞化学重编程技术突破 - 化学重编程利用小分子组合操控细胞命运 可将体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 相比转录因子方法更灵活简便[2] - 2013年首次实现小鼠体细胞化学重编程 2022年扩展至人类细胞生成hCiPS细胞 2025年突破表观遗传障碍建立加速平台[2] - 技术通过模拟逆向发育路径实现细胞命运转换 小分子特性利于标准化生产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2] 人类血液细胞重编程研究进展 - 血液细胞是理想来源但重编程存在挑战 2025年研究首次实现血液至多能干细胞的化学重编程[3][4] - 新方法支持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C)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高效转化 对新鲜/冷冻样本均适用[14] - 单滴指尖血可生成超100个hCiPS克隆 显著提升技术可及性[7][14] 技术应用价值 - 建立高效可扩展的下一代干细胞生产平台 再生医学领域应用潜力显著[10] - 研究成果由北京大学邓宏魁/关景洋团队主导 发表于《Cell Stem Cell》[4][11]
Nature/Science两连发:David Baker团队中国博后利用AI“驯服”无序蛋白,攻克“不可成药”靶点
生物世界· 2025-07-31 04:13
内在无序蛋白(IDP/IDR)的特性与挑战 - 内在无序蛋白(IDP)及具有内在无序区域(IDR)的蛋白约占人类蛋白质组的60%,缺乏单一明确结构,具有高度灵活性[1] - IDP/IDR驱动关键细胞信号转导、应激反应及多种疾病进展,但传统上被认为是"不可成药"靶点[2] - 传统药物设计方法难以靶向IDP/IDR,因其结构动态变化且易降解聚集[7][9] AI技术突破与核心原理 - 研究团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设计能精准结合IDP/IDR的结合蛋白,精度达原子级别[2] - AI模型RFdiffusion采用"动态匹配"原理:不预设结构、局部构象引导、双向优化[11][12][13] - 互补的logos策略预制1000个"结合口袋"库,有效连接成单一结构[17] 研究成果与应用潜力 - 设计生成的结合蛋白对IDP/IDR的结合亲和力达3-100纳摩尔,部分低于100皮摩尔[15][18] - 靶向胰淀素的结合蛋白可抑制淀粉样纤维形成并分解已形成纤维,与2型糖尿病相关[16] - 靶向G3BP1的结合蛋白可破坏应激颗粒形成,为帕金森病研究提供新工具[16] - 设计的结合蛋白在癌症治疗、疾病诊断、神经疾病干预等领域展现应用潜力[18] 技术特点与行业影响 - 两种互补设计策略:RFdiffusion适合具有螺旋和链状二级结构的靶点,logos策略适合缺乏规则二级结构的靶点[22] - 研究工具已在线发布供免费使用,可能引发新治疗手段和诊断方法浪潮[20] - 标志着计算生物学进入"实用时代",推动AI与生物医药的深度融合[24]
Nature系列综述: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周期、预防及检测研究最新进展
生物世界· 2025-07-31 04:13
基孔肯雅病毒疫情与科研进展 - 广东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 均为轻症[1] - 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约22万例基孔肯雅热病例 涉及美洲非洲和亚洲地区[1] 病毒结构与进化特征 - 基孔肯雅病毒含5个结构蛋白和4个非结构蛋白 E2蛋白在病毒血症期可作为重要检测指标[5] - E1-A226V突变使病毒在白纹伊蚊感染适应性提高约40倍 E2-K252Q等突变使传播适应性提高5-8倍[8] 病毒感染机制 - 病毒通过蚊子叮咬进入人体 在皮肤成纤维细胞和肌肉前体细胞中复制后扩散至关节滑膜等靶器官[10] - E2–E1刺突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MXRA8结合 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并释放病毒基因组RNA[11] 疫苗研发进展 - 全球两款疫苗获批上市:Ixchiq减毒活疫苗(2023年FDA批准)和Vimkunya病毒样颗粒重组疫苗(2025年FDA批准)[15] - 单克隆抗体通过中和病毒活性或抑制病毒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目前处于临床前筛选阶段[15] 检测方法与防控措施 - 检测方法包括核酸检测 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ELISA IFA等)[16] - 控制传播主要依靠控蚊防蚊 因病毒通过"人-蚊-人"方式传播[16] 行业相关试剂开发 - 公司成功开发基孔肯雅病毒E1 E2重组蛋白及相关抗体 纯度达90%以上[18][19] - 产品包括鼠单克隆抗体和兔多克隆抗体 应用于ELISA和WB等场景[19]
南方科技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31 00:00
地球磁场研究 - 地球磁场产生机制已持续存在至少35亿年,早期由地核冷却驱动,近期由固体内核生长驱动[1] - 当前数值模型已能模拟类地磁场,但古地磁数据显示历史上发电机运行可能不依赖固体内核[2] - 南方科技大学林玉峰团队2025年7月在Nature发表论文,质疑固体内核对磁场时空变化的核心作用[3][4] 发电机作用新发现 - 研究揭示早期地球低黏度环境下发电机作用具有与流体黏度无关的特性[5] - 采用早期地球几何结构的模型产生的磁场形态与远古数据及现代磁场高度相似[5] - 该发现从根本上挑战了固体内核在地球磁场产生机制中的传统认知[6] 学术成果传播 - 论文发表于Nature期刊,标题为《Invariance of dynamo action in an early-Earth model》[3] - 研究论文可通过Nature官网链接获取[7] - 学术社群通过专业交流群促进前沿研究传播,需备注机构/专业/身份信息入群[11]
Nature Medicine:我国学者解析猪肝脏异种移植后人类患者的免疫细胞改变
生物世界· 2025-07-31 00:00
异种移植里程碑突破 - 2021年10月纽约大学完成首例基因编辑猪肾脏移植至脑死亡患者[1] - 2022年1月马里兰大学实施全球首例活人基因编辑猪心脏移植 术后存活2个月[1] - 2024年3月西京医院团队完成世界首例基因编辑猪肝脏移植至脑死亡受体 猪肝脏在人体内存活并发挥功能[1] 猪肝脏异种移植研究进展 - 2025年3月西京医院团队在Nature发表论文 证实基因编辑猪肝脏可作为肝衰竭患者过渡疗法[1] - 2025年7月该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后续研究 解析移植后免疫细胞变化[2] - 单细胞测序显示外周血T细胞激活 γδT细胞和耗竭性T细胞广泛浸润移植肝脏[8] 免疫机制新发现 - 发现THBS1+单核细胞通过THBS1-CD36通路调节早期凝血反应[9] - C1QC+单核细胞后期浸润肝脏 可能通过PD-L1诱导T细胞耗竭[9] - 研究为阐明异种移植后凝血排斥和免疫调节提供理论基础[11] 技术应用前景 - 基因工程猪推动心脏/肾脏/肝脏异种移植研究发展[6] - 临床监测显示移植猪肝脏正常运作10天 产生胆汁和白蛋白且无排异[7] - 研究推动解决人类器官短缺问题 需进一步探索免疫细胞作用机制[11]
Nature系列综述:浙江大学张进团队总结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关键发育事件的代谢调控
生物世界· 2025-07-30 09:10
代谢调控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中的核心作用 - 代谢调控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中扮演远超传统认知的主动驱动角色,不仅提供能量和生物合成原料,还直接参与发育事件的时空调控和命运决定 [1][2] - 特定代谢物(如丙酮酸、乳酸)和代谢途径(如TCA循环)通过氧化还原平衡、表观遗传重编程等机制主动塑造胚胎形态发生 [2][4] 胚胎发育关键阶段的代谢特征 早期发育(受精卵至二细胞期) - 丙酮酸是早期胚胎发育的必要条件,其通过维持氧化还原平衡发挥关键作用 [4][6] - 乳酸富集于细胞核中,抑制其生成或摄取会导致胚胎在二细胞期停滞 [4] 合子基因组激活(ZGA)阶段 - 线粒体TCA循环酶以丙酮酸依赖方式临时定位于细胞核,活性与表观遗传重编程直接相关 [4] 囊胚形成阶段 - 线粒体活动增强,丙酮酸氧化和TCA循环代谢物增加,葡萄糖需求上升 [4][8] - 脂质动态变化对桑葚胚外侧细胞极性建立至关重要 [4] 胚胎植入阶段 - 脂质及其衍生物(如脂肪酸)通过促炎反应优化子宫容受性,对囊胚植入起决定性作用 [4][10] 原肠运动与器官发生阶段 - 时空特异性葡萄糖代谢波调控原肠胚形成,代谢梯度具有关键意义 [4][10] 特殊发育状态的代谢适应 - 胚胎滞育期表现为自噬活动增强、牛磺酸/次牛磺酸合成增加(抗氧化)、mTOR信号下调等代谢适应特征 [4] 研究方法进展 - 少量胚胎代谢组学、空间代谢组学和拉曼光谱技术成为评估胚胎代谢状态的前沿手段 [4] 研究团队与资助 - 浙江大学张进教授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颉伟教授完成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 [10] - 论文发表于《Nature Cell Biology》,第一作者为徐雨雁 [2][10]
清华学者Nature Medicine发文:DeepSeek狂奔,已在近800家医院部署,应完善监管以保障安全
生物世界· 2025-07-30 09:10
核心观点 - 中国科技初创企业DeepSeek发布的旗舰推理大语言模型DeepSeek-R1在医疗领域迅速普及,截至2025年5月8日已在中国755家医院部署,覆盖从三甲医院到基层医疗机构 [5][8] - DeepSeek-R1凭借开源、低成本(最低10万美元)、本地部署(OPD)等优势,解决了医疗AI落地的数据隐私、计算成本等核心痛点 [12][21][23] - 该模型在临床决策支持、医院运营、科研教育等场景展现多任务处理能力,包括诊断建议、报告生成、处方审核等16项具体应用 [16] - 当前医院大规模部署处于监管"灰色地带",存在准确性隐患、数据安全风险、黑盒决策、监管真空四大挑战 [25][26][29][31][32] - 研究团队呼吁建立分级监管框架,按风险等级分类管理AI应用,对高风险场景实施医疗器械级管控 [35][36][38] 模型技术特性 - 采用多阶段训练,推理能力达到国际顶尖水平,特别适合处理复杂医疗任务 [22] - 基于MIT开源协议,支持医院自由定制模型并集成现有系统 [22] - 本地部署模式确保医疗数据不出医院,满足合规要求 [18][23] - 具备"思维链"(Chain-of-Thought)能力,可部分展示推理过程但仍存在黑盒问题 [31] 医疗应用场景 临床服务 - 导诊分诊:根据症状推荐科室和紧急处理级别 [16] - 诊断决策支持:分析主诉、检查报告等辅助诊断 [16] - 治疗方案推荐:提供多方案利弊分析 [16] - 处方审核:自动检测药物冲突和剂量问题 [16] 医院运营 - 电子病历生成/纠错:自动化标准病历处理 [16] - 行政助理:解答流程问题并生成办公文档 [16] - 文档质控:批量检查病历等关键文件质量 [16] 科研教育 - 数据处理:结构化医疗数据支持研究 [16] - 医学知识问答:实时解答专业问题并模拟教学病例 [16] 部署现状 - 755家医院已部署,其中500家采用本地部署(OPD)模式 [5][8] - 部署机构涵盖顶尖三甲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 [8] - 成本优势显著:商用一体机方案价格亲民,县级医院可负担 [21] 国际监管对比 - 美国将诊断决策支持、患者分诊等应用归类为医疗器械 [33] - 欧盟对治疗规划决策支持实施医疗器械监管 [33] - 中国目前缺乏基于风险的明确分类标准,存在监管主体模糊问题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