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系列综述: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周期、预防及检测研究最新进展
生物世界·2025-07-31 04:13
基孔肯雅病毒疫情与科研进展 - 广东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 均为轻症[1] - 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约22万例基孔肯雅热病例 涉及美洲非洲和亚洲地区[1] 病毒结构与进化特征 - 基孔肯雅病毒含5个结构蛋白和4个非结构蛋白 E2蛋白在病毒血症期可作为重要检测指标[5] - E1-A226V突变使病毒在白纹伊蚊感染适应性提高约40倍 E2-K252Q等突变使传播适应性提高5-8倍[8] 病毒感染机制 - 病毒通过蚊子叮咬进入人体 在皮肤成纤维细胞和肌肉前体细胞中复制后扩散至关节滑膜等靶器官[10] - E2–E1刺突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MXRA8结合 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并释放病毒基因组RNA[11] 疫苗研发进展 - 全球两款疫苗获批上市:Ixchiq减毒活疫苗(2023年FDA批准)和Vimkunya病毒样颗粒重组疫苗(2025年FDA批准)[15] - 单克隆抗体通过中和病毒活性或抑制病毒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目前处于临床前筛选阶段[15] 检测方法与防控措施 - 检测方法包括核酸检测 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ELISA IFA等)[16] - 控制传播主要依靠控蚊防蚊 因病毒通过"人-蚊-人"方式传播[16] 行业相关试剂开发 - 公司成功开发基孔肯雅病毒E1 E2重组蛋白及相关抗体 纯度达90%以上[18][19] - 产品包括鼠单克隆抗体和兔多克隆抗体 应用于ELISA和WB等场景[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