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抑郁症
icon
搜索文档
Nature子刊:李敏/胡霁/骆艳丽团队发现,鼻腔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降解性激素,促进抑郁
生物世界· 2025-09-24 00:00
然而,肠道以外的身体部位的细菌定植或感染是否会影响大脑功能,我们仍知之甚少。尤其是 鼻腔微生物 群 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大脑功能,还几乎未被研究过,这令人惊讶,因为鼻腔系统与大脑距离很近,而且鼻 内给药途径可使药物和生物制剂直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这提示了鼻腔定植细菌产生的代谢物可能到达并 影响大脑。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抑郁症 是一种复杂疾病,其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增加心脏病等多种并发症风 险,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在分子层面,抑郁症常伴有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和性激素的丰度异 常,导致突触神经递质浓度发生变化。尤其是类固醇性激素,作为强有力的内源性神经调节剂,已被证明 对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有重大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对多巴胺和血清素生物合成的调节来实现 的。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许多人类疾病都与定植微生物群的失调有关。也有大量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会影 响大脑功能 (包括抑郁症) ,其可能通过改变饮食中神经递质前体的水平或对性激素的降解而发挥作用。 2025 年 9 月 22 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主任 李敏 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 与技 ...
抗抑郁药物,卖爆了
投资界· 2025-09-18 08:1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抑郁障碍总人数达9500万 其中登记在册患者约3800万人(2023年)[5] - 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抑郁化药销售额超91亿元 同比增长6%[5] - 线上平台常见抗抑郁药物销量以十万为单位 部分产品30天内种草量飙升5倍[5] 行业竞争格局 - 抗抑郁药市场形成"原研药企+本土仿制药企"激烈竞争格局 伏硫西汀片呈现"原研1家+国内17家"模式[14] - 2023年以来国内已有40个抗抑郁仿制药获批上市 至少32款国产1类化药新药处于临床及以上阶段[14] - 舍曲林主要仿制药企从2018年仅3家增至十余家 氢溴酸伏硫西汀今年新增9家仿制药企入局[13] 企业表现 - 翰森制药凭借阿戈美拉汀片跻身抗抑郁化药一级集团TOP3[7] - 京卫制药艾司西酞普兰片销售额达7亿元[7] - 绿叶制药独家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销量暴涨99.9%[7] 价格与集采影响 - 伏硫西汀原研药价格从500元/盒降至27.5元/盒 降幅达40%[19] - 集采后伏硫西汀最低中标价仅9.87元/盒 单片价格低至0.7元[20] - 舍曲林纳入集采后辉瑞市场份额半年内下滑14% 华海药业份额从不足10%跃升至超20%[22] 患者用药特征 - 抑郁症需长期规律服药 患者可能同时服用8种药物[25] - 抗抑郁药物无法立竿见影 需持续用药调节神经递质水平[26] - 撤药反应常被误认为成瘾 实际是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的戒断反应[26]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精神卫生普及度提升 福建/广东/安徽/山东等地开展心理讲座超千场 覆盖超15万人次[12] - 专科医院建设加速 全国已有88家精神专科医院 正投资4亿元扩建床位[12] - 年轻一代就诊意愿增强 推动临床需求增长[11]
沉迷工作,原来是“抑郁”了?
虎嗅· 2025-08-26 12:23
男性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 其中抑郁症患病率为3.4% 对应患者人数达9500万[3] - 女性抑郁症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 女性患者占比约65% 男性患者占比约35%[3] - 男性抑郁患者自杀完成率远超女性 英国数据显示男性占自杀人数的四分之三[4][5] 男性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差异 - 男性抑郁常表现为非典型症状 包括易怒 冲动 过度运动 酗酒或工作狂行为 而非典型情绪低落[2][10][17] - 临床诊断标准更新 ICD-11将"易怒"纳入抑郁症核心诊断标准 即便缺乏情绪低落仍可确诊[23][24] - 男性患者更倾向躯体化表达 常见胃肠道问题 疲劳 心悸及性功能改变 而非直接情绪表述[29][30][31] 男性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挑战 - 男性就诊率低 悉尼大学研究显示男性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的可能性仅为女性的一半[38] - 社会耻感阻碍就医 抑郁常被男性视为脆弱标签 导致主动就诊比例低且陪护率低[38] - 诊断易漏诊 因男性较少表达情绪 需通过行为变化(如突然极端工作/运动)及方言沟通辅助识别[15][20][21] 男性抑郁症的高风险特征 - 自杀方式更具致命性 男性多采用高风险手段导致自杀完成率显著高于女性[35][37] - 缺乏情绪宣泄渠道 男性较少哭泣或倾诉 压力多外化为愤怒或冲动行为[22][26] - 早期干预策略强调"行为积极" 即维持运动 作息规律等健康行为 despite消极情绪[40]
临近开学孩子出现心理不适应怎么办?医生支招
中国新闻网· 2025-08-23 01:23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核心区别 - 抑郁情绪持续时间在2周以内 抑郁症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 [1] - 抑郁情绪程度较轻且不影响生活学习功能 抑郁症程度较重且明显干扰日常生活和社交 [1] - 抑郁情绪未达疾病诊断标准 抑郁症达到疾病诊断标准 抑郁状态一般等同于抑郁症 [1] 家长调节抑郁情绪的方法 - 通过情绪卡片绘画角色扮演或写心情日记教会孩子识别接纳和表达情绪 [1] - 提前一周按学校作息调整生物钟 每天40分钟户外活动帮助恢复精力状态 [2] - 每天完成小学习目标找回学习状态 采用番茄时钟法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 [2] 学习压力管理技巧 - 与孩子共同制定学习时间表并按重要度对任务排序 [2] - 将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逐个完成以增强信心 [2] - 建议采用劳逸结合方式管理学习压力 [2] 医疗干预建议 - 当孩子状况达到抑郁症程度时需及时寻求医疗机构帮助 [3]
临近开学孩子出现心理不适是抑郁了吗?这样帮助孩子排解
央视新闻· 2025-08-22 12:47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区别 - 抑郁情绪持续时间2周以内 抑郁症持续时间2周以上 [1] - 抑郁情绪程度较轻且不影响生活学习社交功能 抑郁症严重程度高且对日常生活学习社交产生明显干扰损害 [1] - 抑郁情绪未达疾病诊断标准 抑郁症达到疾病诊断标准 抑郁状态一般等同于抑郁症 [1] 家长调节抑郁情绪方法 - 教孩子通过情绪卡片绘画角色扮演写心情日记等方式识别接纳和表达情绪 [1] - 提前一周按学校作息调整生物钟 每天40分钟户外活动恢复精力状态 [1] - 每天完成小学习目标找回学习状态 制定学习时间表按重要度排序任务 [2] 学习压力管理技巧 - 将大目标拆解为小目标逐个完成以增强信心 [2] - 采用番茄时钟法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实现劳逸结合 [2] - 若孩子状况达抑郁症程度需及时寻求医疗机构帮助 [2]
快开学了,你的孩子有抑郁情绪?国家卫健委支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10:19
基孔肯雅热防控情况 - 广东省新发病例由一个月前高峰日的近700例降至36例 佛山市和广州市降至低水平散发状态[2] - 广西壮族自治区报告21例 主要在南宁市和百色市 呈低水平散发状态[2] - 蚊虫防控和爱国卫生运动需要常态化开展 个人防护要做好[2]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 临近开学孩子容易出现心理不适应的表现 包括情绪低落 兴趣减退 易怒 食欲下降和失眠等症状[3] -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存在核心区别:持续时间不同(2周内/2周以上) 严重程度不同(轻度不影响功能/明显干扰生活) 性质不同(未达疾病标准/达到诊断标准)[4] - 抑郁状态一般等同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4] 情绪调节方法 - 通过情绪卡片 绘画 角色扮演或写心情日记等方式帮助孩子识别和接纳情绪[5] - 提前一周按学校作息调整生物钟 每天40分钟户外活动恢复精力状态 每天完成小学习目标找回学习状态[5] - 采用制定计划 分解目标和劳逸结合(番茄时钟法: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三种技巧管理学习压力[5] 医疗干预建议 - 若孩子状况达到抑郁症程度需及时寻求医疗机构帮助[5]
秋老虎反扑 你的情绪要稳住
北京青年报· 2025-08-18 02:59
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成因 - 人体生物节律系统与自然环境变化相互适应 当光照等外界因素改变时 会出现情绪和睡眠调节异常 [1] - 高温高湿度天气阻碍汗液蒸发 使体感温度升高3℃至5℃ 自主神经需加倍工作维持体温平衡 加重身体负担并诱发心悸烦闷 [1] - 高温限制外出活动 阻断正常社交和户外运动 导致压抑情绪无法及时宣泄 可能发展为抑郁状态 [1] 季节性情感障碍的症状特征 - 症状与普通抑郁症类似 包括情绪低落 快感缺乏 无助无望 精力体力下降 烦躁焦虑 [2] - 生物节律紊乱更明显 表现为睡眠觉醒模式异常 如黑白颠倒或嗜睡 [2] - 主观能量不足感突出 白天活动量显著减少 疲乏感明显 [2] - 具有高复发特性 需专业评估治疗以缓解症状并减少复发风险 [2] 情绪调节干预措施 - 光疗是季节性情感障碍的优势疗法 [3] - 可通过抗抑郁药物 认知行为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等多途径干预 [3] - 日常建议增加自然光暴露 规律有氧运动 避免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 保持作息规律 [3]
如何陪孩子走出抑郁的低谷?
经济观察报· 2025-08-18 01:49
抑郁症的复杂成因 - 抑郁症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包括遗传易感性、长期压力、创伤经历、不良认知模式、学业压力及人际关系困扰 [1][2] - 大脑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失衡直接影响情绪、睡眠、食欲及动力 但神经递质改变仅是中间生化过程而非病因 [1] -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学业竞争、家庭关系紧张、教育方式不当 以及教师的严苛管理或语言暴力 [2] 接纳承诺疗法(ACT)核心框架 - 疗法强调接纳抑郁情绪而非对抗 同时明确个人价值并采取行动朝向有价值的生活 [3] - 接纳需承认孩子现状 避免否认或逃避 并通过理解孩子感受稳定情绪 [4][5] - 认知解离帮助家长识别负面想法仅为思维产物而非事实 例如打破"孩子这辈子毁了"等绝对化思维 [6] - 心理痛苦本质源于预期与现实不符 大脑作为预测机器会产生预测误差 导致自责或自我攻击行为 [7] - 关注当下通过正念练习减少思维反刍 例如腹式深呼吸或身体扫描以降低焦虑 [8] - 明确价值指引生活方向 家长需聚焦孩子健康快乐而非学业成绩 并帮助孩子探索自身兴趣 [9][10] - 采取行动包括鼓励孩子参与运动艺术等活动 同时家长需学习心理学知识及加入支持小组 [11] 家庭支持与沟通策略 - 接纳孩子需避免隐藏的康复期待 通过耐心倾听和无条件爱建立情感连接 [12] - 陪伴注重质量而非数量 专注互动过程且不打断评判 优先表达理解而非提供解决方案 [13] - 家长自我关怀需通过运动阅读等方式缓解压力 并接纳自身不完美以避免过度自责 [14][15] - 沟通采用非暴力方法 先观察行为再表达感受和需求 使用温和语气避免指责 [16] - 非语言沟通如微笑眼神接触和拥抱能增强支持效果 [16] 康复路径与家庭角色 - 结合药物治疗与心理咨询可调整神经递质并提升应对能力 但需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1] - 家庭需以爱理解和科学方法陪伴孩子 通过持续学习与成长共同应对挑战 [17]
仅次于癌症的“第二杀手”,在沉默地肆虐
虎嗅APP· 2025-08-11 00:14
抑郁症现状与影响 - 中国约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成人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其中抑郁症占比3.4% [4][5] - 全球约10亿人受精神障碍困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占全球自杀人数的77% [5] - 仅36%的国民自评心理健康良好,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公共健康危机 [4][6] 地域差异与影响因素 - 香港抑郁症患病率最高(每10万人3431.7人),天津最低(每10万人2341.3人) [8] - 区域经济状况、医疗服务可及性、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是主要影响因素 [8] - 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因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更快,精神健康风险更高 [8] 抑郁症诱因分析 - 近九成患者由抑郁情绪压力引发,亲子关系是第二大诱因,占比超过亲密关系和职业发展 [10][11] - 负面情绪积累和“慢性消耗”是主要压力源,家庭环境可能成为抑郁情绪的风暴中心 [11] 心理健康服务缺口 - 中国内地精神科医生仅6.4万人,医患比例达1:1487,资源集中在大城市 [17] - 系统心理治疗资质人才稀缺,注册心理师不足5000人,每百万人口仅20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美国为1000人) [19] - 心理咨询费用高昂,每小时300-2000元,68.89%的受访者将经济成本视为就医阻碍 [21][25][26] 政策与改善措施 - 国家开通“12356”心理援助热线,提供24小时服务 [27] - 教育部要求2025年95%学校配备心理教师,高校按1:4000比例配备专职教师 [27] - 四川省要求常住人口超30万的县设置精神科,30万以下设心理门诊 [27]
仅次于癌症的“第二杀手”,在沉默地肆虐
虎嗅· 2025-08-07 06:09
抑郁症患病规模与特征 - 中国抑郁症患者约9500万人 成人抑郁风险检出率10.6% 其中确诊抑郁症占比3.4% [1][5] - 全球约10亿人受精神障碍困扰 中低收入国家自杀人数占全球77% 每40秒有1人死于自杀 [4] - 仅36%国民自评心理健康良好 抑郁症伴随持续情绪低谷 兴趣减退 睡眠障碍等症状 [1][5][16] 区域分布差异与诱因 - 香港抑郁症患病率最高达3431.7/10万人 浙江 山东紧随其后 天津最低为2341.3/10万人 [9] - 区域差异受经济状况 医疗服务可及性 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多重因素影响 [10][11] - 亲子关系是第二大诱因 影响远超亲密关系与职业发展 家庭环境可能成为抑郁风暴中心 [14] 心理健康服务缺口 - 精神科医生仅6.4万人 占全国医师总数1.49% 医患比例达1:1487 [20] - 每百万人口仅20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美国为1000人 系统资质心理治疗师不足1万人 [23][24] - 68.89%受访者认为经济成本是就医阻碍 咨询费用每小时300-2000元 药物辅助治疗费用更高 [27][28] 资源分布与政策举措 - 全国5936家精神卫生机构 80万张床位集中分布于省会及东部地区 上海独占近万张床位 [21] - 教育部要求2025年95%学校配备心理教师 高校按1:4000配专职教师 中小学每校至少1名 [33] - 四川省要求30万以上人口县设置精神科 30万以下设心理门诊 全国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