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中网
icon
搜索文档
暴涨80%,姚劲波一次罕见出手
投中网· 2025-06-14 03:11
核心观点 - 互联网大佬姚劲波通过北京福好斥资6.62亿元收购易明医药23%股份,成为控股股东,交易后公司股价连续7个涨停,市值达42.81亿元,6月累计涨幅84.32%[1][15] - 并购市场热度高涨,产业方、GP机构和政府/国资成为上市公司控制权交易的三大主力买家,政策推动下交易持续升温[17][18][19][21] 易明医药交易分析 - 交易细节:转让价格15.1元/股,姚劲波通过北京福好(持股99%)完成收购,交易尚未完成已实现浮盈[1][2][14] - 公司基本面:主营糖尿病药物米格列醇片(营收占比70%),但2023-2024年营收连续下滑至6.52亿元(-2.27%),2025Q1净利润1879万元(-32.64%),核心产品瓜蒌皮注射液(营收占比12.92%)已终止合作[5][6] - 对赌协议:2025-2027年营收不低于6亿元/年,净利润不低于3000万元/年,2028年资产指标需为正,未达标则原实控人补偿[9][10] 姚劲波投资布局 - 投资历程:2010年起通过58同城直投猎聘网等垂直领域,2018年成立CVC神骐资本(管理6只基金,投资71起),此次系首次涉足上市公司控制权[12][13] - 交易动机:政策利好下获取财务收益,或为资产证券化铺垫,但未使用58同城主体而通过个人控股公司操作[13][14] 并购市场动态 - 产业方案例:世纪金源4.22亿元收购安奈儿13.03%股份,哈啰15亿元入主永安行(或为借壳上市)[18] - GP机构案例:启明创投4.52亿元收购天迈科技,梅花创投吴世春入股梦洁股份10.65%,新模式改为先收购再募资[19][20] - 政府/国资案例:2025年50家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中11家为国资收购,如无锡财政局21.18亿元收购通用股份,黄山国资委收购锐新科技[21][22]
中国垃圾,不够烧了
投中网· 2025-06-13 02:59
行业现状 - 中国垃圾焚烧厂面临垃圾供应不足问题,平均负荷率仅60%,40%产能闲置[10] - 2023年全国垃圾焚烧发电厂"计划内停运"达83467天次,相当于76个厂全年停摆[14] - 全国现有1010家焚烧企业,占全球2100座焚烧厂的近半数[17] 发展历程 - 2003年特许经营政策开放推动行业转型,BOT模式加速扩张[20] - 2017-2021年平均每年新增103座焚烧厂,2019年河南/河北分别启动20/37个项目[24] - 2023年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103.5万吨/日,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80万吨/日目标[29] 企业竞争格局 - 瀚蓝环境通过收购实现日处理能力从3000吨增至14350吨(2014年),2023年达97590吨/日[26][27] - 光大环境2020年日处理能力13.5万吨,相当于1.2亿城镇居民日垃圾量,6年项目数从15个增至168个[28] - 头部企业排放标准优于欧盟2010,技术覆盖飞灰处理(如上海环境FAST工艺)[41][42] 市场新动向 - 企业跨区域争夺垃圾资源:河南商水静脉产业园接收3地垃圾,咸阳焚烧厂覆盖周边县市[8] - 填埋场资源再开发:广州开挖350万立方米存量垃圾,多城市跟进[7] - 出海布局东南亚/中东超50个项目,输出全产业链(越南芹苴项目日均处理400吨)[36][38] 产业转型特征 - 处理能力从2014年14350吨/日跃升至2024年111万吨/日,十年增长77倍[28][29] - 焚烧厂数量激增导致填埋场萎缩,实现100%无害化处理[30][31] - 技术驱动产业升级,地沟油转化航空燃料等案例形成商业闭环[45][46]
把Labubu炒成 “塑料茅台”,盲盒市场泡沫狂飙?
投中网· 2025-06-13 02:59
以下文章来源于锌刻度 ,作者孟会缘 锌刻度 . 专注科技互联网原创报道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这种"收藏+社交+投资"的复合生态中,Labubu盲盒不再只是一款潮玩产品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了 一种潮流符号,一种社交媒介,甚至是年轻人投资理财的新选择。 然而,随着Labubu在二手市场的空前繁荣,市场乱象也随之浮现。 回收空盒、高仿盲盒等投机行为高发,虚标二手价格、恶意炒作隐藏款等现象层出不穷,不仅损害了 消费者的利益,也对Labubu的品牌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盲盒产业生态构成了严重威胁。 这些乱象的存在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盲盒市场快速发展背后,是监管缺失与消费者理性不足的双重 困境。 Labubu在二手市场的空前繁荣。 | 作者丨 孟会缘 编辑丨 黎文婕 | | --- | | 来源丨 锌刻度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鸡蛋要领,而Labubu就是当代年轻人争着抢着都要领的"鸡蛋"。 近期,有银行推出"存款送Labubu盲盒"的活动招揽储户引发广泛热议,尽管此类营销活动已经被叫 停,但Labubu对年轻一代的强大吸引力已不言而喻。 从一款初代薄荷色的Labubu被拍卖出108万元的天价,到二手市 ...
沄柏资本——“理想创伴”助力中国新一代创业者先锋登顶
投中网· 2025-06-13 02:59
公司上市表现 - 影石创新于2025年6月11日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发行价47.27元/股,开盘大涨285%至182元/股,总市值超700亿元 [2] - 此次IPO募资19.38亿元,为2025年上交所(主板+科创板)募资额排名第三,科创板排名第一 [2] - 上市仪式采用Insta360全景相机代替传统敲槌,体现创新形式 [2]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以全景技术为核心,打造全球知名智能影像品牌Insta360,关键技术包括全景图像采集拼接、防抖、AI影像处理、计算摄影等 [4] - 产品线覆盖消费级全景相机、运动相机及专业VR全景相机,应用场景包括户外运动、生活记录、视频会议等 [5] - 产品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入驻超10000家零售门店及90余座海内外机场,拥有数百万硬件用户 [5] 市场地位与影响力 - 2023年全球全景相机市占率达67.2%,连续六年第一,2024年预计提升至81.7% [5] - 2023年全球运动相机排名第二 [5] - 2025年旗舰产品Insta360 X5在纽约引发凌晨排队潮,现象级抢购登上微博热搜榜首 [5] 创始人及投资方评价 - 创始人刘靖康团队从科技极客视角跃迁至全球商业视野,代表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突破性成长 [2] - 沄柏资本作为早期投资方,认为公司具备颠覆性技术原创力及全球化敏捷布局能力,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实现创新场景破圈 [6] 行业意义 - 影石创新上市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在世界舞台实现领跑的飞跃 [6] - 90后与00后群体在科创板崛起,扛起中国科技主力军旗帜 [2]
缩水近1000亿,今年最大“流血上市”来了
投中网· 2025-06-13 02:59
核心观点 - Chime作为美国最大的数字银行,以116亿美元估值完成IPO,首日市值大涨37%至135亿美元,成为今年美股第二大IPO [2] - 公司上市时机特殊,成为"关税战周期"后首家重启IPO的独角兽企业,但相比2021年250亿美元融资估值出现大幅缩水 [3][4] - 公司商业模式瞄准美国传统银行服务痛点,通过免除最低存款标准和服务费实现普惠金融,9年内估值从3400万美元飙升至250亿美元 [8][9][12] - 上市虽实现部分投资方退出(如凯辉基金获得1.65亿美元回报),但G轮投资者面临估值腰斩 [13][18] - 2025年Q1财报显示营收5.18亿美元(同比+32%),亏损从2023年2.03亿美元收窄至2024年2500万美元 [20] 行业背景 - 美国传统银行平均收取15.33美元月费/26.61美元透支费,要求最低存款8700美元但仅提供0.6%存款利率 [8] - 数字银行用户从2019年占成年人口5%增长至2021年1500万用户,预计2026年再增50% [9] - 行业起源于2010年后次贷危机,通过互联网技术降低金融服务门槛 [9] 公司发展历程 - 2014年上线初期因过度依赖营销活动导致用户质量低下,2015年底活跃账户仅7000个 [14] - 2016年以3400万美元估值完成A轮融资,2017年推出提前发薪和免费ATM两大创新业务 [15][16] - 2020年疫情推动用户月增超10万,估值达150亿美元并启动IPO计划 [17] - 2021年G轮融资估值达250亿美元峰值,但面临监管挑战(被要求停止使用"银行"称谓) [17][18] 业务与技术 - 核心产品包括借记卡、储蓄账户和信用服务,通过与合众银行等持牌机构合作开展业务 [17] - 2024年推出ChimeCore软件平台,降低30%第三方技术依赖并改善财务表现 [20] - 当前拥有3200万用户,2024年营收17亿美元(2023年为13亿美元) [20] 资本市场表现 - IPO发行价27美元募资8.32亿美元,首日收盘37.11美元 [2] - 主要投资方包括红杉、软银、老虎、DST、凯辉等,累计融资26.5亿美元 [12] - 金融科技行业后续或有Stripe、Revolut等10家估值超50亿美元公司计划18个月内上市 [21]
家办也要做AI,投过小鹏、货拉拉的VC投了
投中网· 2025-06-12 06:32
家族办公室行业现状 - 家族办公室成为全球富豪资产配置的重要方式,分为单一家办(香港门槛2.4亿港元,新加坡2000万新元)和联合家办[4] - 传统家办服务门槛高,主要覆盖超高净值人群(3000万美元以上资产),服务范围包括股权、信贷、证券、房地产等全球资产配置[4][6] 突触科技业务模式 - 公司定位为AI驱动的普惠金融平台,目标是将家办级服务下沉至普通投资者,提供"快速学习-顾问建议-筛选产品-直接投资"的一站式服务[5] - 核心功能包括:AI数字人客服、突发预警系统、精选基金产品(从15万支中筛选50支,起投门槛从100万美元降至几千美元)[10][11] - 内容端采用严格审核机制,资产端对接香港持牌合规产品(受《证券及期货条例》监管),规避高风险私募股权基金[12][13] 公司背景与融资进展 - 前身为港股上市公司德林控股(代码01709)旗下德林数字家办,管理资产规模近40亿美元,香港唯一上市联合家办[6] - 已完成A轮数千万港币融资,资方包括GPTX(人工智能领域)、C Capital(曾投小鹏汽车)、Shuren Education(教育资源)[3][5] - 技术基础包括:数字分身系统、金融GPT模型、AI基金超市(2024年上线),计划2025年完成品牌升级[7][10] 行业对标与发展目标 - 区别于传统智能投顾(如Betterment、Wealthfront),突触科技结合AI技术与媒体平台,实现"基金份额零售化"[10] - 母公司德林控股目标2025年AUM达100亿美元,试图打破传统家办发展速度(如Bessemer Trust百年积累1400亿美元AUM)[9] - 香港金融创新背景下,公司定位为合规性优先的AI金融生态构建者,平衡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13]
泡泡玛特劲敌,要IPO了
投中网· 2025-06-12 06:32
公司概况 - 52TOYS是一家专注于IP玩具的北京公司,拥有蜡笔小新、猫和老鼠等授权IP产品,以及猛兽匣变形机甲系列、胖哒幼熊猫系列和Sleep系列等自有IP产品 [3][10] - 公司由陈威和黄今于2015年5月创立,目标是成为"中国版万代",涵盖潮玩、盲盒、手办、机甲、拼装模型等收藏玩具品类 [7][8] - 公司已形成静态玩偶、可动玩偶、发条玩具、变形机甲及拼装玩具、毛绒玩具及衍生周边等多品类产品线 [12] 市场定位与战略 - 公司定位为"收藏玩具第一品牌",强调收藏玩具的概念和市场比潮玩更大,明确表示"不想做泡泡玛特第二" [28] - 按照2024年中国GMV计算,公司在中国多品类IP玩具公司中排名第二,同时也是第三大中国IP玩具公司 [29] - 公司已扩展到东南亚、日本、韩国及北美市场,拥有90家海外经销商和16家海外授权品牌门店,计划未来几年在中国开设100多家品牌门店 [11][33]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4.63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6.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6.7% [31] - 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超过3200万元 [31] - 2022年至2024年海外收入从3540万元升至1.4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0% [33] 融资与估值 - 公司已完成C+轮融资,估值超过42亿元 [19] - 创始人陈威和黄今的身价分别超过7亿元和4亿元 [20] - 主要投资方包括启明创投、中金资本、前海母基金和国中资本,持股价值分别约为4.48亿元、4.47亿元、3.74亿元和3.04亿元 [20] 行业背景 - "谷子经济"持续升温,泡泡玛特市值超过3300亿港元,布鲁可上市后股价涨幅超过180%,市值超过420亿港元 [24][26] - 卡游2024年收入突破百亿,经调整净利润超过44亿元 [25] - 泡泡玛特2024年营收超过130亿元,经调整净利润达34亿元,其中The Monsters系列销售额超过30亿元 [30]
72小时AI生存挑战,发生了什么?
投中网· 2025-06-12 06:32
在 72 小时里,有人用 AI 训练出了一个 AI 朋友,有人写出了一首生存之歌,有人生成了影视作 品,有人建起虚拟直播间,也有人在构建系统、调试插件的过程中耗尽预算 …… 每一步都像在用 AI" 重写生活 " 。 在这里,吃饭、购物、搜索、表达,每一项日常操作都必须用 AI" 重新定义 " ;而所有现实世界的 " 外挂 "—— 手机、扫码、微信、快捷入口 —— 统统被屏蔽。玩家要学会用一种全新的语言,与 AI 共处、协作、挣扎、创造。 比结果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与可能。 AI 可以帮助人类生存,但它真的能理解情 绪、重建连接、解决孤独吗,我们可以看到哪些边界? 每位玩家进入房间时,仅配备一台预装若干类 AI 工具的联网电脑,一部用于紧急联系的非智能手 机,预装了一些 AI 工具: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五源发起的AI生存挑战最终在上海落地了。 来源丨 五源资本 5Y Capital 7 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参与者 —— 大厂产品经理、 20 岁大学生、独立开发者、 大模型算法工程 师、金鸡奖提名导演、 AI 博士生 …… 在一个 72 小时的 AI 封闭空间,没有智能手机, ...
“围攻”比亚迪:车企的焦虑,写在财报里
投中网· 2025-06-12 06:32
油箱争议与技术路线 - 吉利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公开声援长城对比亚迪的举报,称两年前拆解测试结果与长城举报内容完全一致,将两方对峙升级为三大巨头混战[4][5] - 比亚迪回应称其2021-2023年采用的常压油箱方案符合法规要求,并反指浙江某头部车企2018-2023年多款PHEV车型同样采用该方案[5] - 常压油箱与高压油箱成本差500-1500元,高压油箱通过密封设计控制排放但成本高近一倍,常压油箱依赖发动机定期启动处理燃油蒸汽[12] - 争议推动行业技术路线洗牌,主流车企已基本淘汰混动新车上的常压油箱配置,中国混动新车市场全面转向高压油箱技术[13] 销量格局与市场分化 - 2025年前5个月比亚迪销量176万辆超吉利117万辆与长城46万辆总和,市占率23%[5][6] - 比亚迪新能源销量占比100%,吉利51%,长城27%,形成明显梯队分化[18][25] - 第一梯队(>150万辆)为比亚迪和上汽,第二梯队(100-150万辆)为吉利、长安和奇瑞,第三梯队(<100万辆)为长城、广汽和赛力斯[25][26][27][28] - 比亚迪宋家族2023年销量47万辆取代长城哈弗H6成为SUV销量冠军[19] 财务表现与转型差异 - 比亚迪2025Q1营收1703.6亿元(+36%),净利润91.6亿元(+100%),毛利率20.1%,研发投入142.2亿元[32][33][34] - 吉利2025Q1营收725亿元(+25%),净利润56.7亿元(+264%),新能源销量占比近50%[32][37][38] - 长城2025Q1营收400.2亿元(-6.6%),净利润17.5亿元(-46%),销量25.7万辆(-6.7%)[32][40] - 广汽2025Q1营收198.8亿元(-7.8%),亏损7.3亿元,为近五年首次由盈转亏[32][41] 行业竞争逻辑 - 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7][45] - 比亚迪证明规模效应与产业链掌控力是王道,吉利展现转型潜力但需时间兑现利润[46] - 技术底牌与成本控制能力决定格局,转型节奏影响话语权,合规是竞争底线[48] - 赛力斯通过高单价车型占比提升实现毛利率27.6%行业最高,证明高端化路径可行性[43]
13410亿,字节跳动的万亿野心
投中网· 2025-06-11 02:36
字节跳动AI战略布局 - 字节跳动在2024年显著加强AI领域投入,将原AI Lab并入大模型部门Seed,强化研产一体化和AGI研究,并取消季度考核以保障长期创新 [5] - 公司启动"2026届Top Seed校招计划",面向全球招募30名顶尖博士,提供80万-220万年薪及独立算力资源 [5] - 2024年第一季度推出超过20款AI应用,布局10个赛道,产品线整合包括将"猫箱"和"星绘"并入豆包App,发布Agent产品"扣子" [5][6] 人才战略与组织调整 - 字节跳动延续"抢人"策略,招聘数百个AI相关职位,同时重用资深高管如朱骏(原TikTok负责人)和陆游(原抖音社交负责人)主导新项目 [8][9][10] - 内部采用"先外后内"策略,海外版Coze率先上线测试市场,国内版扣子空间上线首日用户突破50万 [12][14] - 公司向创投圈输送大量人才,包括高管和产品经理,其中字节系产品经理成为VC争抢对象 [6][26] 产品与商业化进展 - 豆包大模型成为战略核心,2024年5月正式发布并升级视频通话功能,为AI眼镜上线铺路 [15][20] - AI硬件布局涵盖耳机、眼镜等设备,2024年收购Oladance后推出AI无线耳机,中秋推出AI玩具"显眼包" [15] - 2024年AI资本开支达800亿元,超过BAT总和,2025年计划支出1600亿元(后被公司否认) [18] 市场竞争与行业影响 - 字节采用"多点开花"策略,与阿里(侧重B端)、腾讯(聚焦微信生态)形成差异化竞争 [19][20] - 字节系创业者2023年以来成立至少30个项目,覆盖硬件、基础设施、应用等方向,获红杉、高瓴等机构投资 [23][24][25] - 公司净利润率从2023年26%降至2024年21%,但预计2025年营收将达1860亿美元(约13410亿人民币),接近Meta水平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