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日报

搜索文档
虚增收入超160亿!今日“披星戴帽”!这家上市公司面临双重退市危机
IPO日报· 2025-03-18 10:42
星标 ★ IPO日报 精彩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3月18日,由于2020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上交所上市公司 东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 东方集团")依规被实施退市 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东方(600811),日涨跌幅限制为5%。 另一方面,公司股价在经历连续数日跌停后已触及1元退市红线。 3月18日,公司开盘即跌停并一直封死跌停板,收盘价为0.87元,已经 连续两个交易日低于1元"生死线"。 根据《股票上市规则》,如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公司股票可能被交易所 终止上市交易。 这意味着,东方集团将面临重大违法退市及面值退市的双重退市危机。 制图:佘诗婕 这也意味着,东方集团在4年时间内虚增营业收入高达161.3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60.73亿元。 基于违法事实,证监会对东方集团相关责任人也作出了行政处罚。 其中,对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1000万元罚款;对张宏伟(实控人)处以1000万元罚款;对孙明涛(时任 总裁)给予警告,并处以500万元罚款;对党荣毅(时任财务总监)给予警告,并处以350万元罚款;对康文杰(时任董秘)给予警告, 并处以300万元 ...
重大重组终止!股价从高位下跌超70%,有人精准套现……
IPO日报· 2025-03-18 10:42
星标 ★ IPO日报 精彩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曾经因为并购,在31个交易日收获24个涨停板的双成药业,突然宣布终止并购…… 近日, 海南双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SZ002693,下称" 双成药业" ) 发布公告,宣布终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宁波奥拉半 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奥拉股份")的100%股权。原因是各交易对方取得奥拉股份股权的时间和成本差异较大,交易各方对 本次交易的预期不一,经多轮磋商谈判后,公司与部分交易对方仍未能就交易对价等商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如今宣告终止,距离当初官宣并购,时间已过去半年多。并购终止的双成药业,如今又身处何种境地? 制图:佘诗婕 多重"概念"加身 需要指出的是,2024年8月,本次收购一经宣布就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 IPO日报发现,这是因为这起收购是一起"蛇吞象"式并购,且标的公司还曾冲刺科创板IPO。 此外,本次收购为跨界收购,且还构成 关联收购,可谓是多重"buff"加身。 具体来看,截至停牌前,双成药业的股价报收5.22元,市值21.66亿元。 2022年11月,奥拉股份IPO申请被受理,其谋求冲刺科创板,并抛出了30亿元的募资计划。2024年5月,因主动撤回申请文 ...
“截和”德邦科技!溢价超300%,华海诚科拿下衡所华威背后
IPO日报· 2025-03-18 10:42
收购交易概述 - 华海诚科以16亿元完成对衡所华威100%股权收购,其中前期4.8亿元收购30%股权,后续11.2亿元收购剩余70%股权 [1][3] - 交易支付方式包括发行股份567.88万股(对价3.2亿元)、发行可转债479.99万张(对价4.8亿元)及现金支付3.2亿元 [3] - 配套募资8亿元中3.2亿元用于现金对价,其余投向封装材料生产线技改、车规级芯片封装材料智能化生产线等项目 [3] 战略意义与行业地位 - 收购后华海诚科环氧塑封料年产能将突破2.5万吨,成为国内龙头并跃居全球出货量第二位 [3] - 整合双方研发优势加速高导热塑封料、存储芯片塑封料等先进封装材料量产,推动国产替代并拓展韩国、马来西亚市场 [3] - 衡所华威拥有40年行业经验及国际品牌"Hysol",客户包括安世半导体、长电科技等国内外头部企业 [5][6] 财务影响 - 以2024年前10个月数据测算,收购后华海诚科总资产将增长140.97%至30.12亿元,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146.57%和46.95%至6.56亿元和5714.05万元 [4] - 衡所华威评估值16.58亿元较账面价值增值321.98%,反映环氧塑封料市场增长潜力 [7] 行业市场数据 - 2024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预计668.4亿美元(+0.17%),其中包封材料市场35亿美元(+4.79%) [6] - 中国包封材料市场规模预计66.9亿元(+1.98%) [6] 公司业绩动态 - 华海诚科2024年业绩回升,营业收入3.32亿元(+17.21%),归母净利润0.41亿元(+28.97%) [11] - 2022-2023年受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影响,公司营收连续两年下降12.67%和6.70%,净利润下降13.39%和20.1% [9][10] 并购竞争背景 - 华海诚科在德邦科技终止收购衡所华威53%股权后10天内启动100%股权收购,交易结构更激进 [12][13]
永安行易主!杨磊能否扭转连亏之势?
IPO日报· 2025-03-17 11:45
公司控制权变更 - 永安行控股股东由孙继胜变更为上海哈茂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杨磊 涉及3272.17万股(占总股本13.67%) 转让价13.76元/股 总金额4.5亿元 [1] - 杨磊通过协议转让从上海云鑫获得1436.39万股(占总股本6%) 转让价15.28元/股 总价2.19亿元 [1] - 交易完成后杨磊方将累计付出15.1亿元对价 获得38.4%表决权 孙继胜及其一致行动人拟转让不超过2228.86万股(占总股本9.31%) 上海云鑫拟转让不超过1881.60万股(占总股本7.86%) [2] 重大资产重组终止 - 公司终止收购上海联适65%股份 标的公司主营智能农机与无人驾驶技术 2022-2023年营收分别为3.15亿元和4.22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5287万元和6327万元 [5][6] - 终止原因为双方估值条款未达成一致 公司否认资金压力 上海联适曾于2023年6月申报科创板IPO(拟融资5.16亿元) 后撤回申请 [7][8] 财务表现与业务转型 - 公司2017年营收10.55亿元(+36.2%) 净利润5.16亿元(+343.85%) 但2018年起业绩下滑 2022-2023年分别亏损6750.63万元和1.27亿元 2024年预亏5500万-8000万元 [10][12][13] - 市值从上市初期近100亿元缩水至停牌前36.58亿元 [9] - 共享出行业务2023年收入4.7亿元(毛利率10.12%) 2024上半年占比超65% 但面临互联网巨头竞争压力 合资企业哈啰单车仍处亏损 [14][16][19] 氢能业务布局 - 公司重点发展氢能业务 产品包括四款氢能自行车、制充氢一体机及储氢系统 2024年氢能业务收入增长 [16][17] - 2018-2023年累计研发投入2.46亿元 但当前主要收入仍依赖共享出行 2024年因应收账款坏账计提约1亿元导致亏损 [18][19][20]
9.7亿收购韩国REGEN,爱美客将如何与江苏吴中对话?
IPO日报· 2025-03-17 11:45
收购交易 - 公司拟通过持股70%的子公司爱美客国际收购韩国REGEN Biotech 85%股权,交易金额约1.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86亿元),其中公司实际出资1.3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7亿元)获得59.5%股权,首瑞香港出资0.57亿美元收购剩余25.5%股权 [1] - 若收购获批并完成,交割后18个月内爱美客国际将收购韩国REGEN剩余15%股权 [2] - 韩国REGEN是韩国首家、全球第三家取得聚乳酸类皮肤填充剂产品注册证的公司,其主力产品AestheFill(艾塑菲童颜针)和PowerFill已分别在全球34个和24个国家和地区获批 [11] 财务表现 - 公司2022年、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9.39亿元、28.69亿元,同比增长33.91%、47.9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64亿元、18.58亿元,同比增长31.90%、47.08% [4] -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23.76亿元(同比增长9.46%),归母净利润15.86亿元(同比增长11.79%),增速显著放缓 [5][6] - 公司毛利率从2016年87.19%持续上升至2023年95.09%,显著高于同行70%左右的水平 [7] -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16.11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22.56亿元,资产负债率仅4.34% [9] 产品与市场 - 公司近年通过并购持续扩充产品线,包括2021年收购韩国肉毒素企业Huons BP 25.42%股权、2022年收购胶原蛋白企业沛奇隆100%股权、2023年引进韩国抗衰仪器、2024年增资医美设备商艾美创 [9] - 韩国REGEN 2023年营收8198.54万元、净利润5015.14万元,2024年1-9月营收7223.11万元、净利润2950.03万元,按16.34亿元估值计算市盈率达32倍 [18][19] - 艾塑菲童颜针2024年预计覆盖400-500家机构,全年收入约3.5亿元(销量8.5万支),2025年计划覆盖800-1000家机构 [12] 潜在挑战 - 江苏吴中拥有艾塑菲在中国市场的独家代理权至2032年8月28日,公司收购后可能仅能通过股权获得59.5%的代理收益 [14][17] - 公司自有产品濡白天使与艾塑菲存在直接竞争关系,需协调内部产品定位 [15] - 韩国REGEN主力产品上市超十年(艾塑菲2014年获批),面临产品生命周期和竞品冲击风险,其依赖代理商的销售模式也存在渠道控制力薄弱问题 [21]
创始人“弃医从商”,慧算账资产负债率“奇高”!
IPO日报· 2025-03-15 06:39
公司概况 - 慧算账是中国最大的中小微企业财税解决方案提供商,2023年市场份额为0.5%,前五名公司合计市场份额不足1% [1][6][10] - 公司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张述刚具有财税行业背景,曾参与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项目 [3][4][5] - 股权结构多元化,小米持股15.15%,腾讯持股8.86%,阳光人寿持股6.57%,元慧资本持股5.91% [5]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5.16亿元、5.39亿元和5.51亿元,增速放缓 [7][8]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5.06亿元、3.02亿元和1.41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9亿元 [7][8] - 毛利率从2022年的52%提升至2024年的64%,但经营亏损仍达6698万元 [8] - 2024年末现金及等价物仅0.92亿元,短期合约负债高达3.45亿元 [11][12] 运营数据 - 直营模式SaaS客户数量从2022年21.19万家降至2024年20.18万家 [10] - 客户留存率从2022年84.9%降至2023年79.4%,2024年略回升至80% [10] - 有效服务协议总数从2022年35.8万份增至2024年39.9万份 [11] 资产负债 - 资产负债率极高,2022-2024年分别为885%、550%和741% [12] - 总资产从2022年5.71亿元降至2024年2.88亿元,总负债从31.39亿元增至33.34亿元 [12] - 可赎回可转换优先股金额2024年达25.74亿元,上市前计入流动负债 [13] 市场环境 - 中国中小微企业财税管理市场传统模式为主,存在智能化升级需求 [3] - 行业高度分散,竞争激烈,存在免费或低价服务竞争者 [9][10] - 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为财税服务智能化提供支撑 [3]
通鼎互联2.92亿收购和本机电,储能消防赛道能否带来新机遇?
IPO日报· 2025-03-14 09:44
公司战略与收购 - 通鼎互联拟以2.92亿元收购和本机电55%股权,通过增资及股权受让完成交易,其中增资1.75亿元获亿博有限52.77%股权,后续受让亿博有限28.23%股权及和本机电12.55%股权 [3] - 收购旨在切入储能消防领域,与现有光伏、储能业务协同,形成"发电—储能—应用—安全防护"产业链闭环 [3] - 和本机电为储能消防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覆盖全球130多个国家,2024年1-8月营收2.51亿元、净利润0.71亿元 [8][9] 行业背景 - 新能源及储能行业快速发展,储能系统安全需求提升推动消防市场扩容 [3] - 储能消防赛道集中度低,头部企业缺位,为"老牌上市公司+垂类玩家"提供整合机会 [7] 财务表现 - 通鼎互联2022-2023年营收分别为33.16亿元、33.49亿元,归母净利润1.25亿元、2.37亿元,同比增长120.57%、88.72% [5] - 2024年预计净利润6500万-9500万元,同比下降59.87%-72.55%,主因参股公司云创数据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少1.2亿元 [6][7] - 和本机电2023年营收3.42亿元、净利润3574.75万元,评估增值率157.83%至5.31亿元 [9][12] 交易条款与预期 - 业绩承诺要求2025-2026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06亿元(2025年≥4600万元,2026年≥6000万元) [10][11] - 若未达承诺净利润80%或累计未达标,通鼎互联将获补偿 [13]
扬杰科技看上了这家IPO失败企业
IPO日报· 2025-03-14 09:44
并购交易概况 - 扬杰科技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贝特电子控制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1] - 公司证券自3月13日起停牌,预计不超过10个交易日复牌 [2] 标的公司贝特电子背景 - 曾在新三板挂牌(2016年4月-2018年7月),2023年6月创业板IPO获受理但2024年8月撤单,原计划募资5.5亿元 [5][6] - 主营业务为电力电子保护元件研发生产,产品包括电力熔断器、电子熔断器等,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4.49亿元、5.61亿元、6.27亿元,净利润3392.49万元、9025.17万元、1.10亿元 [6] - 2022年净利润爆发式增长,主因2021年9月并购东莞博钺(持股51.12%),后者2022年贡献营收1.70亿元(占30%)、净利润4318.15万元(占47.85%) [7] - 并购东莞博钺形成1719.24万元商誉,存在业绩下滑导致商誉减值风险 [7] 并购协同效应与战略布局 - 双方同属电子元器件行业,细分领域互补,均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 [9][10] - 扬杰科技主营功率半导体,产品覆盖分立器件、MOSFET等,应用领域包括汽车电子、新能源等 [8] - 贝特电子正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领域的投入,看好车用电力电子保护元件需求增长 [9] 扬杰科技财务与收购历史 - 2020-2023年营收分别为26.17亿元、43.97亿元、54.04亿元、54.10亿元,净利润3.82亿元、8.26亿元、10.94亿元、9.22亿元 [11] -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44.23亿元(同比+9.48%),归母净利润6.69亿元(同比+8.28%) [12] - 2022年以2.95亿元收购湖南杰楚微40%股权,2023年再以2.94亿元收购30%股权,累计持股达70% [11]
“跨界”收购,海天股份买下光伏银浆巨头,能否迎来新增长极?
IPO日报· 2025-03-13 13:38
海天股份跨界收购贺利氏光伏银浆事业部 - 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以现金5.02亿元收购贺利氏光伏银浆事业部100%股权及相关债权,交易基础价格含债权且最终价格可调整 [1] - 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或重组上市,但标的公司2023年营收占海天股份营收比例超50%,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3][4] - 收购方海天股份主营供排水及垃圾发电业务,标的公司为光伏银浆领域全球领先厂商,交易后公司将切入光伏银浆产业 [4] 交易背景与战略意图 - 海天股份2023年营收12.77亿元(同比+7.53%),归母净利润2.42亿元(同比+13.5%),但主业受新增项目减少、专项债融资模式等因素制约需寻找新增长点 [6][7] - 公司近年频繁并购,包括2023年分两次收购四川上实共60%股权,并曾计划收购安发国际以控股宜春水务集团 [7] - 标的公司为光伏电池核心材料银浆供应商,全球市场曾排名前二,技术覆盖TOPCon及BC电池领域,但2023年净亏损0.54亿元,2024年亏损扩大至0.91亿元 [9][10] 行业与标的公司分析 - 光伏银浆市场规模预计2028年达1348.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0%,但行业周期性明显,2024年产业链价格下跌导致多家头部企业亏损 [9] - 标的公司前五大客户集中度超80%,因未能适应行业竞争变化导致出货量下降、规模效应减弱,但公司在BC电池银浆领域具技术先发优势 [9][10] - 海天股份认为标的公司有望随下游BC电池产能释放改善业绩,但交易未设置业绩承诺 [10] 财务数据对比 - 海天股份2023年总资产62.44亿元,净资产25.63亿元,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从2.13亿元增至3.05亿元 [6][7] - 标的公司2023年营收17.54亿元,但净利润连续两年亏损且扩大,2024年净亏损达0.91亿元 [9][10]
真实生物面临“竞争之困”
IPO日报· 2025-03-13 13:38
行业背景与公司概况 - 全球医药行业处于创新变革期,新药研发是核心动力,病毒性感染、肿瘤及脑血管疾病领域存在大量未满足的医疗需求,为创新药企提供发展空间 [1] - 真实生物专注于病毒性感染、肿瘤及脑血管疾病创新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近期在港交所递表 [1] - 公司核心产品阿兹夫定曾因治疗COVID-19获批而备受关注,但疫情平息后市场需求急剧下降,业绩承压 [1][7] 创始人及管理层 - 实际控制人王朝阳早年涉足采矿、房地产等行业,2012年创立真实生物,IPO前持股48.61%,虽未担任董监高但仍掌控公司 [3][4] - 首席执行官杜锦发是丙肝治疗药物索非布韦的发明者之一,医药界权威,被王朝阳多次赴美邀请加入 [3][4] 核心产品与研发进展 - 阿兹夫定是公司首款商业化产品,2012年启动HIV治疗临床试验,2021年获HIV附条件批准,2022年获批治疗COVID-19 [5] - 阿兹夫定是中国首个获批的国产口服抗病毒药物,曾与辉瑞Paxlovid竞争,临床研究显示其在降低新冠住院患者死亡率方面优于Paxlovid [5] - 公司研发管线还包括哆希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2019年进入I/II期临床试验),但其他产品多处于早期临床阶段 [5][9] 财务状况与经营风险 - 2023年营收3.44亿元,2024年下滑30.89%至2.38亿元,两年净亏损合计超8亿元(2023年亏7.84亿,2024年亏0.40亿) [7][8] - 2023年存货减值导致毛损3.29亿元,2024年现金及等价物降至1.38亿元(2023年为2.39亿元),速动比率从0.7降至0.5,短期偿债能力恶化 [9] - 客户高度依赖复星医药,2023年占比100%,2024年仍达99.2%,单一客户风险显著 [9] 研发投入与竞争挑战 - 2023年研发费用2.38亿元,2024年降至1.51亿元,但研发产出比存疑,管线进展缓慢 [9] - 行业竞争激烈,公司收入全部依赖阿兹夫定,需持续高研发投入以维持竞争力,但新药上市不确定性高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