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日报

搜索文档
这家公司首次发起并购!上市来业绩下滑
IPO日报· 2025-05-23 10:21
收购交易概况 - 公司拟以现金1 51亿元收购深圳驰速83%股权 标的公司100%股权估值约1 82亿元 [1][4][5] - 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但不涉及发行股份及控制权变更 股票未停牌 [1][5] - 深圳驰速主营自动化设备研发销售 核心产品包括自动锁螺丝机等 [3] - 交易后深圳驰速将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预计提升公司经营规模及市场竞争力 [4][5] 市场反应与公司背景 - 公告次日公司股价20%涨停 收报39 72元 为上市以来首次收购引发的强烈市场反应 [2][5] - 公司为深交所主板上市企业 主营自动化包装设备 下游客户集中于印刷包装行业 [7] 财务表现与收购动因 - 2020-2024年营收持续下滑 从3 08亿元降至2 01亿元 净利润由盈转亏 2023年亏损0 17亿元 [9] - 2025Q1营收4681万元(同比降0 36%) 净利润401万元(同比降7 25%) 显示业绩复苏乏力 [9] - 业绩下滑主因下游需求萎缩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产品降价 叠加募投项目转固增加折旧 [9] - 公司账面货币资金2 91亿元 资产负债率10 09% 现金收购具备财务可行性 [10] 行业与战略分析 - 包装设备行业需求恢复缓慢 产业链下游业绩未显著反弹 市场竞争持续激烈 [9] - 收购自动化设备企业或为横向拓展业务线 对冲主业下滑风险 [5][9][10]
并购、出海、改名,联检科技为哪般?
IPO日报· 2025-05-23 10:21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以检验检测为核心主业,深化"核心主业夯基、新兴赛道突破"的协同发展路径,通过跨区域并购与跨领域技术整合推动业务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级 [1] - 重点培育新能源、大消费、AI场景等领域能力,强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提升传统检测业务的智能化水平,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1] - 检测行业存在"小弱散"格局,公司通过集约化并购突破规模瓶颈,国际龙头企业的成长史印证了外延并购的关键作用 [5] 历史沿革与业务发展 - 公司前身为1959年成立的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检验检测与技术服务的科研机构,后改制为市场化检测机构 [2] - 2008年汶川地震后,公司检测鉴定能力获认可,进入快速发展期,员工从300人增至3000多人,构建多领域检验检测服务体系 [2] - 2022年8月31日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301115,持续优化结构,推动传统建工业务占比有序收缩,带动整体业务结构升级 [3] 并购与业务拓展 - 2022年进入食品检测领域,2023年收购仕益质检、冠标检测等公司,切入电子电器、汽车零部件等新兴检测领域 [4] - 通过收购冠标检测布局汽车检测领域,构建覆盖传统车企与新能源头部企业的全生态客户体系,取得吉利、江淮、零跑等第三方实验室认可证书 [5] - 2024年收购常检一诺、苏州赛宝、云南华水等公司,补充食品检测、计量认证、水利检测等领域能力 [5] - 2025年2月拟出资3900万元设立总规模2亿元的源测智能科创产业基金,聚焦检验检测行业及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 [5] 海外市场布局 - 2016年以混凝土减水剂产品试水越南市场,成立绿能科技,两年实现盈利,目前在越南三个城市设厂,新材料细分领域市场份额前三,年营收约5000万元 [9] - 海外市场已在越南、泰国、印尼、阿联酋设立区域公司或办事处,逐步在东南亚、中东、非洲部署检测网络,实现产品、服务、技术出海 [9] - 2024年末签署增资收购ANINDYA SINGAPORE部分股权协议,围绕SNI认证、大宗商品检测拓展东南亚市场,构建国际化资质壁垒 [9] - 制定"三步走"战略:初期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期在欧美设研发中心推动国际资质互认,长期形成全球协同检测网络 [10] 财务表现与更名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71亿元,同比增长20.4%,归母净利润446.18万元,同比增长30.13% [5] - 2025年4月22日完成公司更名,证券简称由"建科股份"变更为"联检科技",以更好反映业务方向和市场定位,是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 [8]
华懋科技三次收购富创优越,后者估值下滑难懂!
IPO日报· 2025-05-23 10:21
收购交易概述 - 华懋科技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富创优越19 46%股权、洇锐科技100%股权及富创壹号100%出资份额 交易完成后将直接及间接持有富创优越100%股权 [1][3] - 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不导致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变更 [1] - 交易前华懋科技通过全资子公司已持有富创优越42 16%股权 洇锐科技和富创壹号分别持股26 26%和12 13% [4] 标的公司财务与估值 - 富创优越2023年营收6 3亿元 净利润1452万元 2024年前11个月营收11 7亿元 净利润1 2亿元 业绩增长显著 [7] - 截至2024年11月末总资产8 8亿元 净资产4 5亿元 资产负债率约50% [7][8] - 2024年9月/10月整体估值9 5亿元 2025年1月估值降至8 5亿元 下滑10% [4][5] - 历史股权交易显示:2024年9月以1 9957亿元收购21 01%股权 2025年1月以6086 1万元收购7 16%股权 [5] 战略布局与协同效应 - 华懋科技主业为汽车被动安全系统部件 通过收购切入半导体及算力制造领域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5][9] - 富创优越主营业务包括光模块PCBA制造及海事通信设备研发 其马来西亚基地为该国唯一光通信全产业链企业 [7] - 2025年一季度华懋科技净利润同比增长60%至0 86亿元 部分受益于富创优越投资收益 [10] - 全资控股后可将富创优越纳入合并报表 进一步优化财务表现 [10] 估值与业绩矛盾 - 富创优越2024年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但估值反而下降10% 引发市场对其估值逻辑的疑问 [4][11]
实控人曾占资千万,小小科技“马拉松式”闯关IPO
IPO日报· 2025-05-22 09:16
上市历程 - 公司成立于1995年 自2016年启动上市辅导 经历两次新三板挂牌与摘牌 三次更换上市板块 28期辅导周期 最终于2024年12月30日向北交所递交IPO申请 保荐机构为国元证券 [1] - 2025年1月收到北交所首轮问询函 涉及12个问题 包括业绩波动合理性 第一大客户依赖风险及内控合规性等核心矛盾 [1] 财务表现 - 2021-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 92亿元 4 65亿元 6 32亿元及2 91亿元 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713 95万元 2446 15万元 9029 33万元及4469 98万元 [3][4] - 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下滑5 58%至5 97亿元 扣非净利润下降3 69%至8696 28万元 [9][10] - 主营业务毛利率波动明显 报告期内依次为22 30% 15 54% 25 63%和25 03% 2022年下降主要因变速箱零部件毛利率贡献率降低 2023年回升得益于变速箱和分动箱零部件毛利率提升 [5] 产品结构 - 汽车传动系统零部件为核心业务 报告期收入占比均超92% 其中变速箱零部件收入占比78%-81% [7][8] - 变速箱零部件单价持续下滑 2021-2024年上半年单价分别为23 15元 22 09元 20 88元和19 09元 累计降幅达17 54% [8][9] 研发投入 - 研发费用率低于行业均值 报告期内为4 01% 4 47% 3 42%和4 02% 行业平均为4 94% 5 33% 5 44%和5 49% [15][16] - 17项发明专利均围绕传统燃油车零部件 新能源领域仅处于技术储备阶段 未进入特斯拉 比亚迪等头部新能源车企供应链 [15][17][18] 客户集中度 - 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超90% 其中第一大客户博格华纳收入占比69 80%-74 45% [16][17] 公司治理 - 实控人许道益 许茂源父子合计持股49 13% 存在家族企业控制权集中风险 [20][21] - 2021年实控人占用公司资金1748 78万元 虽已偿还但暴露内控缺陷 未及时信披遭监管警示 [22]
与玉龙股份“难兄难弟”,5月27日,中航产融主动退市摘牌!
IPO日报· 2025-05-22 09:16
中航产融与玉龙股份退市事件 - 中航产融将于2025年5月27日终止上市并摘牌 不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 后续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退市板块 [1] - 玉龙股份同样于2025年5月27日终止上市 退市原因为经营状况不佳 现金流持续恶化 控股股东提议主动退市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3] - 两家公司退市进程高度一致 从首次公告到最终摘牌仅耗时两个月 [3][4][5] 中航产融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为中航工业旗下金融控股平台 业务涵盖融资租赁、信托、证券、产业投资等 2012年上市时为国内首家金融控股类上市公司 [6] - 2020-2023年营业收入持续下滑 从183 41亿元降至169 39亿元 归母净利润从32 74亿元骤降至2 90亿元 [6][7] - 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归母净亏损4800万元 扣非净亏损达1 89亿元 主因业务转型调整导致收入下降及资产账面价值下滑 [7] 退市程序与信息披露 - 中航产融3月28日经董事会审议通过主动退市议案 控股股东中航工业发函启动程序 [3] - 公司未能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 解释称因退市工作推进导致重大不确定性 [7]
上市公司缘何纷纷看上IPO失败者
IPO日报· 2025-05-22 09:16
市场现象 - A股市场近期重组并购活跃,涉及并购的公司股价涨幅显著,吸引游资参与并获得高收益 [1] - 上市公司对曾IPO但未成功的企业表现出浓厚兴趣,例如光洋股份拟收购宁波银球科技100%股权,天汽模拟收购东实股份50%股权 [2] - 其他案例包括概伦电子拟收购锐成芯微控股权,至纯科技欲收购威顿晶磷,呈和科技筹划收购映日科技不低于51%股权 [3] 政策背景 - 证监会5月16日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转型升级 [3] - 监管层认为并购重组有助于上市公司寻找新利润增长点,提升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4] 上市公司动机 - 部分上市公司经营困难,迫切寻求新增长空间,例如光洋股份2021-2023年累计亏损约4.3亿元 [4] - IPO审核趋严导致大量企业撤回申请(2023年超400家),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多合规性高、估值较低的并购标的 [5] - 标的公司因IPO受挫估值下降,例如映日科技当前估值18亿元,较2022年IPO发行估值21亿元折价10% [5] 标的公司动机 - IPO失败企业通常与战略投资者签有对赌协议,面临回购压力,通过被上市公司收购可实现曲线上市并解决资金问题 [6] 并购风险 - 标的公司因IPO预期估值较高,与买方价格预期差异可能导致交易失败(如双成药业收购奥拉半导体案例) [7] - 高溢价并购可能引发商誉减值风险,例如光洋股份2014年收购天海同步后计提商誉减值3339万元 [7] - 跨界并购面临技术、文化、团队融合等挑战,可能削弱并购效果 [7]
这家公司手握“童颜针”冲刺上市,资产负债率超120%
IPO日报· 2025-05-22 09:16
公司概况 - 东方妍美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再生医学医疗器械及特医食品研发、生产及商业化的医疗健康企业 [3] - 公司产品组合包括再生医学材料注射剂及医用敷料/补片两大产品线,拥有13款注射剂候选产品(2款进入注册审评)和7款获批敷料/补片产品 [3] - 2023年和2024年营收分别为1288万元和1452万元,净亏损分别为6350万元和6938万元 [3] 财务表现 - 2024年非核心业务(医药中间体、面膜等)收入755.1万元,占比52%,为主要收入来源 [3] - 再生医学材料医用敷料及补片销售收益2023年/2024年均为360万元,占总收益比例从27.9%降至24.9% [4] - 特医食品收入从2023年119.7万元(占比9.3%)增至2024年177.2万元(占比12.2%) [4] - 研发开支2023年4572.6万元,2024年4495万元,占亏损总额比例较高 [10] - 2024年资产负债率攀升至123%,流动比率仅0.3倍 [10] 核心产品与研发进展 - 核心产品XH301("童颜针")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及试验,2024年11月提交注册申请,预计2025年下半年获批 [5][7] - XH301由PLLA微球和CMC载体组成,用于治疗鼻唇沟皱纹 [5] - 另一候选产品XH321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5]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已有5款"童颜针"获批上市,涉及圣博玛、爱美客、江苏吴中等企业 [8] - 四环医药、乐普医疗等公司的同类产品预计2025-2026年上市 [8] - 杭盖生物、西宏生物的产品处于注册申报阶段,康哲药业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8] 资本运作 - 最新一轮融资9000万元(2025年4月),投后估值达15亿元 [12] - 累计融资1.9亿元,股东包括上市公司阳光诺和(持股11.48%)和康哲药业(持股7.76%) [12][13] - 控股股东张新明等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46.27% [12] - IPO募集资金将优先用于XH301的开发与注册 [13]
光洋股份看上这个IPO失败者!能不能擦出火花?
IPO日报· 2025-05-21 08:44
交易概况 - 光洋股份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银球科技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不构成重组上市 公司股票自2025年5月19日起停牌 预计10个交易日内披露交易方案 [1] 标的公司银球科技 经营与市场地位 - 银球科技为精密轴承制造商 具备年产11亿套轴承能力 产品覆盖2-60mm球轴承型号 应用于家电、汽车、工业电机等领域 客户包括美的、格力、戴森、日本电产等 [4] - 2024年营收超6.5亿元 同比增长30% 高转速轴承国内市场占有率超80% 全球市场占有率约28% [4] 股权与融资历史 - 实控人胡永朋与李定华直接持股合计68.96% 三家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股4.52% [4] - 完成两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泛海控股、中国中车、广汽资本、尚颀资本等 [5] 上市路径调整 - 2022年启动A股IPO辅导 2023年参与拟上市企业研讨 但最终选择通过并购重组间接上市 [3] 收购方光洋股份 业务与财务表现 - 主营汽车精密零部件及高端工业装备 产品包括滚针轴承、圆柱滚子轴承等 近年重点拓展新能源汽车项目 [7] - 2020-2024年营收从14.34亿元增至23.10亿元 但净利润波动大 2021-2023年累计亏损4.3亿元 2024年净利润0.29亿元(同比增120%) [8] - 2025年Q1营收6.06亿元(同比增6.33%) 净利润0.23亿元(同比增13.3%) [9] 收购动因 - 通过产业协同提升轴承领域竞争力 向高转速、低摩阻等方向升级 同时拓展业务增长点改善业绩 [9] 历史收购案例参考 - 2014年以5.5亿元收购天海同步 产生商誉9275万元 但标的2015-2017年连续未达业绩承诺(承诺合计1.66亿元 实际合计1.36亿元) 最终全额计提商誉减值 [11][12][13]
历时近一年,这起“掏空式重组”紧急刹车!
IPO日报· 2025-05-21 08:44
重大资产重组终止 - 公司终止出售中山证券67.78%股权的重大资产重组计划,因监管规则限制可能导致公司失去持续经营能力并触发退市风险警示[1][4] - 公告次日股价微跌2.67%至12.75元/股,但较2024年6月出售计划公布次日8.22元/股的收盘价累计上涨55.1%[1] - 东莞证券20%股权已于2024年8月以22.72亿元对价成功转让给东莞金控[4] 财务压力 - 截至2024年底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81.09%,短期借款16.46亿元,长期借款42.72亿元[5] - 2022-2024年利息支出均超6.6亿元/年,2024年达6.78亿元[5] - 2025年2月拟向控股股东借款不超过15亿元,年利率不超过10%;2024年1月曾向典当公司借款5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5] 业绩表现 - 2020-2023年营业收入从16.73亿元持续下滑至1.92亿元,跌幅近九成[8] - 同期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从0.66亿元降至-3.84亿元[9] - 2024年亏损收窄至-0.89亿元,营收回升至6.63亿元,中山证券净利润同比大增237.61%至1.53亿元,东莞证券净利润增长45.4%至9.23亿元[13] 战略转型 - 出售证券资产原计划为回笼资金支持转型,2024年4月签署智算中心建设意向协议拟切入算力租赁赛道[12] - 但2024年年报未披露智算中心实质性进展[13] - 中山证券作为全牌照券商在华南地区投行、财富管理领域仍具战略价值[13] 行业背景 - 证券行业竞争加剧使中小券商面临整合压力[11]
601028,5月27日摘牌!
IPO日报· 2025-05-20 11:28
玉龙股份退市进程 - 公司股票将于2025年5月27日终止上市暨摘牌,不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退市板块挂牌转让,主办券商为中泰证券[1] - 从首次提出主动退市到最终摘牌仅用时两个月:3月21日公告因经营状况不佳、现金流恶化拟主动退市,4月8日股东大会审议通过,5月20日收到终止上市决定[2][3][5] - 控股股东济高资本提供现金选择权,行权价13.20元/股,有效申报账户31404个,对应股份4.49亿股[3][4] 2025年A股退市情况 - 除玉龙股份外,中航产融也提出主动退市申请,上交所已于4月29日受理其终止上市申请[7] - 2025年以来已有9家公司完成退市,与去年同期数量相当,退市原因包括面值退市(4家)、市值退市(3家)、重大违法强制退市(1家)及吸收合并退市(1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