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

搜索文档
西葡大停电是偶然还是必然?
中国电力报· 2025-05-15 02:31
4月28日,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在全球能源转型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该事件究 竟是偶然现象,还是带有某种阶段性的必然? 现代电网具有天然的脆弱性 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之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关乎国计民生,实为"国之大者"。但现 代电网已经发展为由物理电力和信息通信构成的复杂耦合网络系统,具有与生俱来的脆弱性。 现代电网已经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人造网络系统,而电网具有超大规模网络内生的级联故障风险。 以我国为例,到2023年底,我国仅220千伏及以上的输电线路就已超过92万千米,电网运营线路总里程 超过350万千米,形成多达数百万节点的复杂拓扑结构。稍有不慎,高度互联特性就会使得局部故障扩 散、放大至区域甚至跨区电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电网受实时平衡的物理约束,对电压、频率的扰动极为敏感。为保障电力供应,电力系统需遵循严格的 能量守恒定律,发电与用电必须实现毫秒级动态平衡。国内外案例显示,电压偏差超过±10%或频率偏 差超过±0.5赫兹,都可能导致设备故障或系统不稳定,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部分电网解列或大面积停 电。 电网设备绝大多数直接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极高, ...
推进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下的电网韧性建设
中国电力报· 2025-05-15 02:17
可再生能源高渗透率下的电网脆弱性 - 西班牙4月28日突发重大电网故障,暴露新能源高渗透率下的系统性挑战,为全球能源转型敲响警钟[1] - 德国2022年因静风天气导致风电出力骤降被迫重启煤电,美国得州2021年寒潮致半数风机冻结引发大停电[3] - 可再生能源波动性与惯性缺失问题突出,天气影响导致出力剧烈波动且缺乏传统火电的旋转惯量支撑[3] - 调节资源结构性短缺,储能、燃气发电等灵活性电源建设滞后,电网应对功率波动的缓冲能力不足[3] - 跨区域电力互济能力薄弱,输电通道容量不足难以匹配新能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性[3] 西班牙电网问题的深层矛盾 - 西班牙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51.5%,但电网投资逐年下滑,调节电源与数字控制系统投入不足[3] - 重电源轻电网的发展模式导致系统备用容量仅剩3%,光伏突发脱网时缺乏应对能力[3] 构建新型电网的核心路径 - 加快储能规模化建设,重点推进构网型储能和抽水蓄能电站,提升系统快速响应能力[5] - 激活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潜力,探索气电与新能源打捆运行模式,形成多能互补调节体系[5] - 构建基于数字孪生和智能传感的全景感知体系,实现风光出力与负荷变化的秒级监测预警[5] - 推广虚拟同步机、构网型逆变器等主动控制技术,增强新能源机组对电网频率电压的主动支撑[5] 跨区域电力互济与政策机制 - 加快特高压通道建设提升跨省区输电能力,破解新能源富集区外送瓶颈[5] - 深化与中亚、东南亚电力互联合作,探索构建亚洲超级电网提升区域能源安全[5] - 健全辅助服务市场,通过容量补偿、峰谷电价等市场化手段激励灵活性资源参与调峰调频[6] - 建立新能源出力与气象数据联动预警系统,制定分级应急响应预案强化极端天气应对能力[6]
中国绿证:畅行中国 走向世界
中国电力报· 2025-05-15 00:55
粤港澳大湾区绿证市场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绿证绿电累计交易量达1329亿千瓦时,平均增速10倍,2024年交易量4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倍 [3] - 2025年一季度大湾区绿证绿电交易量7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倍,占全国同期交易量的39% [3] - 大湾区新能源装机容量超2亿千瓦,南方电网非化石能源电能量占比达55% [4] 绿证市场参与主体与消费趋势 - 2024年绿电消费参与主体超3000家,高耗能、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成消费主力 [6] - 个人绿证消费量达6.3万个,个人绿色电力消费增长185倍,绿色充电桩试点推动新能源车充绿电模式 [7] - 南方电网通过"西电东送"每年向大湾区送电超2000亿千瓦时 [4] 中国绿证国际认可与影响 - RE100全面认可中国绿证,标志着中国绿证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 [9][10] - 绿证可助力外向型企业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绿色贸易壁垒,提升产业链"含绿量" [11] - 中国已构建全范围覆盖、全周期闭环的绿证制度体系,绿证代表绿色电力消费理念普及 [11] 绿证应用创新与政策衔接 - 国家电投将绿证收益权作为质押物开展绿色权益融资贷款,探索绿证金融创新 [13] - 绿证应用从电力消费证明扩展至企业碳减排、产品碳足迹管理及国际竞争力提升 [12] - 政策推动绿证与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制度衔接,需完善剩余碳排放因子方法学 [12]
全国劳动模范李斌:一把焊枪“点亮”美丽海岛
中国电力报· 2025-05-14 07:51
核心观点 - 国家能源集团浙江公司舟山电厂锅炉专工李斌通过技术创新和工匠精神,显著提升电厂设备安全性与运行效率,累计为企业增效超5000万元,并推动地方焊接技术发展与人才培养 [1][7][8][12] 职业成就与荣誉 - 李斌守护电厂安全运行8900余天,2024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2] - 2001年获舟山市首届焊工比赛第一名,2007年获浙江省焊接技能大赛第三名 [5] - 2011年通过欧盟焊接技术资质认证,成为海岛知名焊匠 [9] 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 - 创造"镜面反照焊技术",避免管道切割,使泄露管道更换时间缩短70%,年节约生产成本数百万元 [7] - 研发"锅炉过热器集箱内异物快速取出法"装置,在浙江区域火电厂广泛应用 [8] - 近10年完成13项技术革新,包括停运机组煤仓快速清空、提升锅炉捞渣机链条使用率等,累计增效超5000万元 [8] 关键工作案例 - 2017年迎峰度夏期间,在45摄氏度炉膛温度下连续工作24小时,完成2号机组水冷壁管泄漏抢修 [5][6] - 2024年12月连续三天三夜处理4号锅炉脱硫系统故障,确保设备安全投运 [6] - 通过内窥镜排查并解决5号机组高温过热器管道超温问题,避免爆管风险 [7][8] 行业影响与人才培养 - "镜面反照焊技术"被写入舟山市焊工培训教材 [7] - 培养徒弟获舟山市技能精英赛前三名,5人获评"舟山市技术能手",3人获评"舟山市技能大师",1人获评"首届舟山工匠" [10][12] - 开展百余场公益培训,帮助500多名渔家子弟掌握焊接技能,提升渔船焊接质量与经济收益 [9][12]
东方电气集团发布9项绿色低碳技术
中国电力报· 2025-05-14 06:26
东方电气绿色低碳技术发布会 - 东方电气在四川德阳召开全球发布会,展示绿色低碳产业前沿技术、成果与应用场景,体现其作为能源装备制造"国家队"的战略定位 [1] - 公司紧扣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需求,实施"领先战略"与"11256"发展战略,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路径 [1] 海上风力发电技术 - 推出全球单机容量最大(26兆瓦)、叶轮直径最长的全国产化海上风电机组,具备抗台风、高可靠性特性 [3] - 在10米/秒风速下年利用小时数超4000小时,年发电量达1亿度 [3] 重型燃气轮机技术 - 自主研发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50兆瓦F级燃气轮机(G50),实现高端能源装备重大突破 [5] - 单台机组1小时发电量超7万度,可满足7000户家庭日用电需求,年减碳50万吨,累计运行超8000小时 [5] 抽水蓄能产业 - 掌握全套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三高一宽"技术体系(水力高稳定性、结构高可靠性、运行高适应性) [7] - 数字化工厂年产能达50台套/1500万千瓦 [7] 光热发电技术 - 具备全产业链能力,参与建设哈密50兆瓦、阿克塞110兆瓦(光热+光伏)、共和100兆瓦及西藏安多100兆瓦(世界最高海拔)等20余个项目 [9] 深地钻探装备 - 研制全球首台12000米特深井智能钻机,实现全链条国产化与自动化关键技术突破 [11] - "梦想"号装备体系攻克动态井架设计、泥浆智能处理等技术难题 [11] 新一代煤电技术 - 在清洁降碳、灵活调节、智能运行方面取得突破:瘦高型炉膛结构增强稳燃能力,汽轮机解决深度调峰效率瓶颈,发电机采用数字化智能制造 [13]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 - 700兆瓦高效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为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参数最高技术,应用于云南红河项目 [15] - 热效率提升至46.5%,年节约标煤17.5万吨,减碳50万吨 [15] 绿色电厂解决方案 - 突破煤电机组节能提效、灵活高效、低碳化改造关键技术,熔盐储热系统等效循环效率达85%以上 [17] 智慧化产品应用 - 智慧产品覆盖30万千瓦至百万千瓦级机组,开发设备健康管理、运行优化等数十项功能模块,应用于多个电厂 [20]
资本市场“国家队”眼中的电力黑马
中国电力报· 2025-05-14 03:41
全社会用电量及电力行业表现 - 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累计238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电力行业持续向上生长 [1] - A股电力板块74只个股中,26只获"国家队"持有,最新持仓市值529.5亿元 [1] "国家队"持股情况 - "国家队"一季度增持电力板块6只个股,减持9只,增持个股最新持仓市值65.31亿元 [3] - 增持名单中民营企业占1席,体现对民营经济的促进与支持 [3] - 浙能电力获"国家队"增持数量最多,达6841.11万股 [3] - 宝新能源获增持1493.51万股,归母净利润逆势上升46.40%至2.99亿元 [3] 中央汇金持股情况 - 中央汇金持有电力板块10只个股,持股总量5.62亿股,最新持仓市值36.31亿元 [5] - 中闽能源获中央汇金持有2.09亿股,对应市值9.48亿元 [5] - 中闽能源一季度营收、盈利分别同比增长10.43%、18.1% [5] 中国证金资管持股情况 - 中国证金资管持有电力板块6只个股,最新持仓市值84.35亿元 [8] - 京能电力获增持6841.11万股,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129.84%至10.63亿元 [8] - 国投电力被持股总量达14.25亿股,雅砻江水电站贡献利润29.97亿元 [8] 社保基金持股情况 - 社保基金持有电力板块10只个股,最新持仓市值84.35亿元 [11] - 中国核电获社保基金持有1.02亿股,总量居首 [11] - 中国核电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2.70%,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55% [11] 行业前景展望 - 中闽能源2025年全年归母净利润有望同比再增41.72%,达到9.2亿元 [6] - 国投电力雅砻江流域待开发水电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业绩增量有望持续释放 [9] - 中国核电在建及核准待建机组提升至20台,未来业绩上升再添动能 [12]
中国绿证被RE100全面认可!背后承载着怎样的战略价值?
中国电力报· 2025-05-14 03:20
RE100全面认可中国绿证的背景与意义 - 气候组织正式宣布RE100全面认可中国绿证,标志着中国绿证体系获得国际权威认可[1] - 决策时点基于中国绿证制度完善及成员企业需求,270家在华RE100成员企业年用电量达770亿千瓦时,其中59%来自可再生能源[2] - 中国绿证体系已形成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具备项目溯源和环境效益核算的高透明度[3] 中国绿证体系的特点与优势 - 中国绿证涵盖项目注册、签发、交易、应用及注销全流程,实现端到端可追溯性[3] - 政策基础坚实,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百问百答(2025年版)》为企业提供操作指南[6] - 绿证与RE100标准接轨简化了企业声明绿电消费的流程,提升采购灵活性[4] 对企业和市场的影响 - 预计将吸引更多企业加大采购力度,推动市场规模扩大和价格合理化[4] - 为在华企业提供多元化绿电采购选项,降低采购成本并加速全球绿电生产-消费循环[4] - 跨国企业实践显示,绿证机制可助力产业链绿色升级,中国企业可借鉴国际经验[6] 国际化机遇与未来行动 - 绿证国际化为中国出口企业提供窗口期,建议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以提升竞争力[7] - 气候组织与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签署备忘录,推动中国绿证快速落地和国际互认[7] - 未来合作将聚焦绿色电力消费、政策研究和国际合作,加速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8]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迈向新阶段
中国电力报· 2025-05-14 02:13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容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当前覆盖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总量比重约40% [1] -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年排放二氧化碳约30亿吨,占全国排放总量20%以上,将被分两阶段纳入市场管控 [1] - 《方案》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约1500家企业,要求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纳入管理 [2] 市场机制升级 - 管控范围从单一发电行业向多行业扩展,温室气体管控从二氧化碳向多种气体扩围,排放活动管控从能源活动延伸至工业过程全链条 [2] - 通过纳入边际减排成本不同的排放主体完善碳定价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并提升行业整体减排水平 [2] - 建立与绿电、绿证市场协同的机制,形成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的多层次管控模式 [2] 数据治理体系强化 - 要求企业对燃料、原辅材料等参数开展高质量实测,探索碳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应用 [3] - 实施关键参数月度存证和"国家—省—市"三级数据审核,强化化石能源消费量等关键数据监管 [3] - 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全流程数据分布式存证,动态追踪关键工序碳排放 [5] 配额分配方案设计 - 2024年配额量按实际排放量核定,企业免付履约成本 [4] - 2025-2026年基于碳排放强度设定配额,控制企业盈缺率以保障经营稳定 [4] - 2027年起对标行业先进水平优化分配方法,逐步收紧总量以推动持续减排 [4] 行业减排路径 -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需采用物料平衡法、CEMS等核算技术,制定复杂工况下的统一核算标准 [5] - 对超额减排企业给予配额结转、交易费减免激励,对减排不力企业实施配额扣减 [6] - 推动碳排放权、绿电、绿证、CCER市场联通,形成"生产低碳化+能源清洁化"双轮驱动模式 [6]
长三角省间交易电量力争达1800亿千瓦时
中国电力报· 2025-05-14 00:43
长三角电力市场建设目标 - 力争2025年长三角省间交易电量总体规模达到1800亿千瓦时左右,占区域市场化交易电量比重超过10% [1] - 长三角省市间互济交易电量同比增加2倍 [1] - 区域内跨省绿电交易电量达到12亿千瓦时 [1] 电力市场建设重点任务 - 推进区域内新能源跨省交易 [1] - 完善富余发电资源互济交易机制 [1] - 扩大区域内绿电交易规模 [1] - 组建长三角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完善市场治理模式 [1] - 建立长三角电力市场常态化评估工作机制 [1] 绿电交易规模扩大措施 - 常态化开展跨省绿电交易,推动绿电需求旺盛、资源不足的省市跨省购买绿电 [1] - 探索开展区域内跨省可中断绿电交易,适应新能源预测难度大、出力波动大的特点 [1] - 力争2025年区域内绿电交易提升至12亿千瓦时 [1] 富余发电资源互济交易机制完善 - 推动新能源和核电等富余市场化电力直接参加跨省中长期交易 [2] - 提高交易频次,细化交易时段划分,允许交易主体修正中长期合约曲线 [2] - "皖电东送"机组在年度合同基础上通过市场化方式调整交易合同 [2] - 有序推动用户参与跨省电力交易 [2] - 研究建立适应长三角一体化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考核和控煤指标考核制度 [2]
推进实现算力发展与碳排放解耦
中国电力报· 2025-05-13 02:16
算力增长与碳中和挑战 - 全球算力规模预计未来五年年均增速超过50%,市场需求快速攀升 [1] - 数据中心年用电量将从2022年4600亿千瓦时增至2030年7500亿~2.3万亿千瓦时,对应碳排放达3.4亿~10.4亿吨二氧化碳 [1] - 需实现算力增长与电力消耗碳排放解耦,以赋能各行业低碳转型 [1] 算力与电力基础设施矛盾 - 算力发展速度远超电力设施建设节奏,导致电网接入资源紧张 [2] - 数据中心大型化与区域集聚化趋势加剧局部电网供电稳定性冲击 [2] - 全球60%发电量依赖化石燃料,短期用电需求增长可能制约能源转型 [2] 绿色电力解决方案 - 优先在风光水等零碳电力富集地区建设数据中心,就近消纳绿电 [3] - 建议采用电力直供、微电网、跨省绿电交易等方式保障绿电供应 [3] - 需组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绿电专线、绿证交易等多元化采购方式 [3] 算电协同发展路径 - 需建立专业团队管理能源供应与算力调度系统,实现跨地区资源优化配置 [4] - 电力市场需设计价格激励信号,推动数据中心参与现货与辅助服务市场 [4] - 建议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区示范全绿电直供,探索氢氨醇燃料电池等零碳供电技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