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电力报
icon
搜索文档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技术突破,迈向提质增速新阶段
中国电力报· 2025-06-26 08:10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 全球碳中和战略推动氢能作为"未来能源"在交通、工业等领域展现巨大应用潜力 [2] - 中国已成为全球燃料电池商用车保有量第一的国家,截至2024年底累计推广超2.8万辆 [4] - 行业实现三大技术跨越:平均首次故障里程突破10万公里、零下40℃低温启动技术、燃料电池客车百公里氢耗降至5公斤以下且系统寿命突破2万小时 [5] 核心技术突破 - 膜电极技术迭代:高活性膜电极在0.78V电压下实现1安培电流输出 [5] - 耐高温技术突破:105℃膜电极经500小时稳定性试验无性能衰减 [5] - 新一代电堆技术商业化加速,功率密度、寿命及冷启动性能达国际顶尖水平且成本持续下降 [5] 商业化应用方向 - 氢能重卡成为全球商业化破题关键,美国、日本均将重心转向商用车领域,其中重型车占比超70% [7] - 2025年中国纯电动重卡市场占有率有望突破25%,年销量预计达15万~20万台 [8] - 氢燃料电池重卡需与纯电动重卡形成差异化竞争,续航超1000公里成为行业共识 [8] 成本结构与商业模式创新 - 氢能重卡燃料成本达30万~40万元,超过燃料电池系统本身成本 [10] - 提出三种降本路径:氢瓶租赁模式可减少三分之二购置成本、换氢瓶模式提升3倍运输效率、氢电互补集成换装实现快速补能 [11] - 氢气价格占全生命周期成本70%~80%,风光制氢规模化与电价下降是长期竞争力核心 [11] 政策与产业协同需求 - 需加快完善氢能供给体系,拓展多场景应用,简化自用加氢站审批 [12] - 推动燃料电池降本需提升电堆功率及材料国产化,应用固态储氢等新技术 [12] - 建议建立国际接轨的氢能标准,突破储运技术卡点,构建跨区域氢能网络 [12]
绿电西发东送 市场驱动消纳
中国电力报· 2025-06-26 03:39
新能源发展现状 - 甘肃新能源装机占比超64%,截至4月底全口径发电装机10388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达6719万千瓦 [2] - 2024年新能源外送占比超50%,覆盖26省,外送绿电558.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东部地区燃煤消耗1700万吨 [1][10] - 截至4月底全省新能源发电量达305.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37%,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0.99% [7][10] 电力市场机制创新 - 采用用户报量报价机制,工业负荷占比超70%的用户通过调整用电安排降低成本,削峰填谷负荷达230万千瓦 [2][7] - 新能源企业通过报量报价机制参与竞价,凭借低于煤电的边际成本优势获得更高发电权重 [3] - 储能电站参与市场机制,中能布隆吉储能电站2024年充电2617万千瓦时,放电2016万千瓦时,总收益2878万元 [4] 市场价格与资源配置 - 2024年现货市场年度均价0.269元/千瓦时,同比降低12.9%,河西地区价格较河东低0.11元/千瓦时 [5][6] - 火电通过现货价差和辅助服务市场激励进行灵活性改造,形成"新能源优先上网、火电灵活托底"的协同格局 [6][7] - 电力调度部门根据价格信号安排调度,新能源大发时段充分利用储能和调峰资源保障消纳 [8] 交易体系与市场建设 - 中长期市场实现年、月、周、日连续运营,2024年省内交易电量1027.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9% [8] - D+3日滚动交易成交185.17万笔,电量216.58亿千瓦时,高频次交易支撑市场主体灵活调整供需曲线 [8] - 构建"省间+省内"全覆盖、"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全体系协同的市场架构,形成完整电力市场体系 [9] 示范效应与未来规划 - 甘肃经验为全国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提供解决方案,市场机制创新具有全国推广价值 [9][10] - 计划完善容量市场、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机制,扩大绿电交易规模,探索绿证与碳市场衔接 [11] - 依托"陇电外送"通道扩大外送规模,打造西北新能源外送品牌,推动全国能源低碳转型 [11]
探索向数据驱动软科学研究范式转型
中国电力报· 2025-06-26 03:05
研究范式转型 - 数字技术推动软科学研究范式从专家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强调运用数字技术揭示数据规律以提升决策质量与效率 [1] - 专家驱动范式依赖理论框架和逻辑推演,数据驱动范式则通过大数据分析解析海量数据的内在关联 [1] - 当前转型面临路径依赖和系统性要素适配不足的制约,需协同数据方法模型、数字人才储备和数据资源三大要素 [1] 转型路径解析 - 需建立数据与专家智慧双轮驱动模式,结合定性经验与定量算法优势互补 [2] - 通过人机协同明确研究问题与解决方案,同时将专家经验内嵌算法以增强模型分析能力 [2] - 战略层面需将数据思维纳入规划,理念层面需营造数据驱动文化氛围 [3] 人才与资源建设 - 加强数据能力培养,打造熟悉大数据技术、方法和精准分析的专门人才 [3] - 引进复合型人才,融合数据科学与软科学背景以满足数据驱动研究需求 [3] - 强化数据资源管理,建设特色数据库并整合外部数据形成跨领域主题库 [4] 方法与模型创新 - 加快算法模型开发,推动机器学习等技术嵌入研究流程实现定性向定量跃迁 [5] - 推动跨学科方法融合,从多学科角度解析数据以构建大数据时代研究方法体系 [5]
借鉴德国平衡市场机制推动我国虚拟电厂发展
中国电力报· 2025-06-26 02:57
虚拟电厂国际比较与机制设计 - 虚拟电厂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灵活性调节资源,通过市场化平衡管理机制解决频率不稳定问题 [1] - 德国平衡市场采用三类产品:频率控制备用(FCR)、自动频率恢复备用(aFRR)、手动频率恢复备用(mFRR),分别对应不同响应时间的调频服务 [1] - 德国平衡市场机制允许aFRR和mFRR参与者无需具备绝对值相等的双向调节能力,显著拓宽了可参与资源范围 [2] 德国虚拟电厂运营模式 - 德国平衡市场通过容量市场招标为参与者提供稳定收益保障,降低市场风险,促进虚拟电厂长期投资 [2] - 德国虚拟电厂采用"统一标准"原则而非特殊交易机制,运营商通过公平竞争形成差异化客户群体和签约模式 [2] - 德国虚拟电厂可管理或加入多个平衡结算单元,参与电能量市场和平衡市场,或为其他单元提供技术服务 [4] 中国虚拟电厂发展现状 - 中国虚拟电厂主要通过电力现货市场、需求响应和辅助服务市场获取收益,盈利模式单一且不确定性高 [3] - 当前中国虚拟电厂侧重负荷调控,限制了资源拓展和调节能力,需纳入储能等新型灵活性资源 [6] - 政策已明确虚拟电厂享有平等市场地位,但实操中仍存在准入机制不清晰等问题 [3] 中国市场机制优化建议 - 需建立科学的聚合商资质认证、注册、计量与结算机制,制定统一性能测试标准和参与规则 [3] - 建议借鉴德国容量补偿机制,为特定性能等级辅助服务提供补偿,引导运营商前置性投资 [4] - 应探索跨区域联合优化出清算法,打破省间壁垒,实现调峰调频等资源的跨省优化配置 [5] 资源聚合与技术创新 - 需重点纳入储能、生物质发电等高度灵活性资源,提升虚拟电厂调节能力和精度 [6] - 应研究不同类型资源的响应特性与控制接口,开发针对性控制策略与激励机制 [6] - 德国经验显示,聚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灵活性机组和负荷可形成有效市场组合 [6]
湖北电力现货市场运行成效解码
中国电力报· 2025-06-25 05:17
湖北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 - 湖北电力现货市场结束416天连续试运行后正式转正,成为国家第二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中首个实现正式运行的省级市场,全国第6个迈入现货市场正式运行的省份 [1] - 湖北构建"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零售市场+绿电绿证"五位一体、"省内+省间"协同运行的电力市场体系,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供"荆楚实践" [1] 运行端实现"三个转变" - 电力生产领域实现从计划到市场的跨越,68台统调燃煤电厂、288座集中式新能源场站全部"报量报价"参与现货市场,成本低、效率高的机组优先发电 [2] - 华能阳逻电厂通过优化报价策略,发电利用小时数同比提升4%,度电结算价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 [2] - 电网调度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系统日均完成100多条电网断面96点潮流校核,自动出清3.4万条交易结果 [2] - 新能源管理实现从粗放到精准的转变,新能源出力预测准确率从94%跃升至96%,AGC投运比例由10%提升至70% [3] - 通过"省内市场协同+省间市场互济"机制,湖北累计增发新能源电量25.23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80万吨 [3] 供给端推动"三个竞争" - 强化同源竞争,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全面推向市场,1~5月全省煤电市场化结算均价同比下降4分/千瓦时,降低用户购电成本12亿元 [4] - 全省所有煤电机组完成深度调峰改造,新增调峰能力682万千瓦,华能阳逻电厂机组平均深调能力较市场平均水平高出5%,多增加新能源消纳空间约2.3亿千瓦时 [4] - 推进多源竞争,新能源新增装机1138万千瓦,累计装机规模达4665万千瓦,新能源首次超越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4] - 鼓励内外竞争,湖北电网通过6直22交与四大区八省市互联,形成"全国电力超市"模式 [5] 消费端落实"三个引导" - 引导网源协调发展,建立现货节点价格机制,通过价格差异反映区域电力供需状况 [6] - 引导煤电主动调节,2024年全省煤电机组顶峰和深调能力分别增加约60万千瓦和50万千瓦 [6] - 引导用户科学生产,武汉某工业园区通过虚拟电厂聚合200余户企业,在电价高峰减少用电15%,低谷增加20%,年节省电费超500万元 [6] - 现货运行以来,湖北省午间光伏大发时段用电负荷增加200万千瓦,年增新能源消纳10亿千瓦时 [6] 虚拟电厂建设成效 - 全省推动25家灵活性资源以虚拟电厂形式接入系统,接入可调用户数量2248家,总容量2057.68万千瓦,累计验证双向调节能力253.69万千瓦 [7] - 在省间填谷市场累计启动7次,调节电量361.37万千瓦时 [7] - 预计2025年底湖北电力市场主体数量有望突破1万家 [7]
南方电网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算力集群
中国电力报· 2025-06-25 03:19
粤港澳大湾区算力产业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正式启动 韶关数投与华为联合创新实验室等科创平台上线 涵盖AI应用等领域的30余个项目签约落地 [1] - 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已引进22个数据中心项目 总投资额突破600亿元 合计用电报装容量达26万千伏安 [1] - 1~5月数据中心月均用电量同比增长84.27% 南方电网广东电网韶关供电局通过"电算协同"战略完善电网架构 [1] 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进展 - 韶关华韶数据谷已建成12万标准机架 超3万张算力卡将汇聚成华南最大智能算力池 [2] - 2022年国家发改委批复在韶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 韶关供电局规划建设5座220千伏变电站和14座110千伏变电站 [2] - 实施全容量备用供电 在电力管道 电压等级 供电形式等方面深度融入园区规划与客户需求 [2] 电网建设与智能化协同 - 浈江 莞韶 白土等核心产业园区现有4座变电站稳定运行 3座在建 未来3年将新建6座 规划新建50条10千伏线路 [3] - 强化电力通信网络建设 为算力系统打造高速稳定数据交换平台 优化电力调度系统提升算力资源调配效率 [3] - 采用山区配电网智能无人机巡检 "智瞰"系统低压配网拓扑图等数字化手段提升电网运维效率 [3] 绿色能源与电力服务 - 韶关全市风能 光伏 水电等绿电装机占比达56.7% 年富余电量超100亿千瓦时 推动绿电交易和需量电价落地降低数据中心用电成本 [4] - 韶关供电局与招商部门建立园区项目用电跟踪机制 提前对接企业需求 大幅缩短办电时间 [4] - 为数据中心量身定制供电方案 确保增容项目高效推进 融入"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布局 [5]
老工业基地“乘风出海”,硬核转型!
中国电力报· 2025-06-24 03:40
辽宁海上风电发展现状 - 辽宁海上风电项目总规模达1310万千瓦,即将全面开工,预计拉动投资近万亿元,年均产值超千亿元,创造就业岗位十万余个[2][4] - 截至2025年5月底,辽宁省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规模已达150万千瓦,大连华能庄河四二号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已于2024年7月成功并网[3] - 辽宁海上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可开发量超5000万千瓦,大陆海岸线长度2290公里,海洋功能区划面积4.13万平方公里,具备规模化开发优势[3] 辽宁风电产业规划 - 辽宁计划打造渤海湾和北黄海两个超500万千瓦规模的大型海上风电基地,形成产值超千亿级的装备制造集群[7] - 到"十五五"末期,辽宁风电产业集群规模、产业链结构、创新能力、国际化程度有望达到全球领先水平[7] - 辽宁将发挥工业基础优势,争做世界风电产业中心先进装备制造领跑者,为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案[3] 产业链优势 - 辽宁省风电产业链规上企业达150家以上,在风机先进装备制造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5] - 鞍钢集团粗钢产能达7000万吨级,大连化物所掌握催化化学等前沿技术,辽宁是国家船舶与海工装备重要生产基地[5] - 大连、营口等沿海城市拥有多个深水良港,具备打造海上风电母港的独特优势[5] 经济转型作用 - 海上风电将成为带动辽宁省经济持续繁荣和建设海洋强省的重要力量[4] - 通过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构建绿色能源经济体系[5] - 加速推进冶金化工等传统支柱型产业绿色替代,为绿电多元转化和科学消纳提供更广阔空间[6]
周原冰:能源与产业要实现六大协同
中国电力报· 2025-06-24 03:33
能源与产业协同转型的战略意义 - 能源与产业转型升级是落实"双碳"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抓手 [1] - 需将能源与产业深度融合作为核心驱动力,构建全维度协同发展体系,推动能源体系向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型 [2] - 通过协同转型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 宏观层面的协同策略 - **规划协同**:需协调能源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和"双碳"战略规划,将能源技术及关联产业培育为新增长点,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 - **政策协同**:需建立协调机制,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和碳市场,完善绿色财政制度,推进绿色税收改革,发展绿色金融工具 [4] 中观层面的协同策略 - **时序协同**:新能源开发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需与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相匹配,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需考虑产业迁入或迁出规划 [6] - **空间协同**:推动高载能产业向清洁能源富集地区转移,通过"链长制"推进补链、强链、延链,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布局 [7] 微观层面的协同策略 - **技术协同**:围绕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加快数字技术和能源技术融合创新,提升负荷主动调节能力 [8] - **模式协同**:鼓励产业园区与新能源集聚区一体化建设,构建新能源与其他新兴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新模式,开拓"绿电筑基-数字赋能-产业跃迁"的创新模式 [9] 国际视野与未来展望 - 需立足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10] - 通过能源与产业深度协同,构建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格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 [10]
电力市场冲刺年!这场攻坚藏着哪些破局点?
中国电力报· 2025-06-24 03:21
电力市场化建设进展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进入冲刺阶段,2025年是初步建成的关键节点 [2] - 市场化交易电量从2016年1.1万亿千瓦时增至2024年6.2万亿千瓦时,占比从17%提升至63% [4] - 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电量2024年达1.4万亿千瓦时,较2016年增长十余倍 [4] - 市场主体数量从2016年4.2万家增至81.6万家,新型经营主体超4000家 [4] 新能源与绿电发展 - 2024年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超1万亿千瓦时,占新能源发电量55% [4] - 2024年绿电绿证交易电量达4460亿千瓦时,2025年前5月绿电交易量2209.45亿千瓦时,同比增49.2% [5]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5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44%,历史性超过火电 [8] 市场挑战与矛盾 - 各地市场规则差异大,交易品种衔接机制待加强,市场干预和壁垒尚存 [7] - 新能源面临消纳与价格双重挑战,绿证应用场景不足 [7] - 现货省份电能量市场价格普遍低于煤电标杆价且持续下行,系统成本随新能源渗透率每增1%上升1分/瓦时 [8] 统一市场建设方向 - 需统一基础规则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推广标准化交易品种与流程 [10] - 国家电网将完善市场核心规则和运营评价体系,推动跨经营区常态化交易机制 [10] - 需加强电碳市场协同,完善绿电交易、绿证交易与碳市场衔接 [11] 行业数据与成果 - 国家电网经营区累计注册市场主体71万家,2025年1-5月市场化交易电量2.02万亿千瓦时,占比75.8% [11] - 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发电量比例53.6%,绿电交易1605亿千瓦时同比增72%,绿证交易4740万张同比增41% [11]
深度解读丨绿电直连费用几何?核算标准呼之欲出
中国电力报· 2025-06-24 00:27
绿电直连政策核心突破 - 首次明确允许光伏、风电等绿色电源项目通过专线直接输送给特定用户,打破全额上网或电网统购统销限制 [1] - 政策文件《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5〕650号)从国家层面为绿电直连"开闸" [1] - 政策目标包括提升新能源消纳效率(如内蒙古2024年11月首个工业园区绿电项目投运)和满足企业绿色贸易需求(如江苏2025年2月启动宁德时代等5个试点) [1][2] 新能源消纳与企业需求背景 - 2025年3月底全国风电光伏装机达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但风电/光伏利用率同比分别下降3.5/2.8个百分点至92.8%/93.6%,青海、蒙西等地利用率低于90% [2] -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加码(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企业面临供应链绿电使用刚性需求 [2][5] - 绿电直连可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并提供物理溯源凭证满足ESG评级与碳足迹管理需求 [2][3] 政策机制创新 - 构建"物理直连+数据溯源"机制,通过专用线路与计量表实现绿电物理溯源,解决传统电网容量限制对新能源消纳的制约 [3][5] - 明确项目申报容量与电网责任上限,推行"谁受益谁付费"原则,鼓励储能配置降低电网依赖 [6] - 覆盖出口外向型企业(不限于受欧盟法规影响企业),赋予地方灵活决策权制定差异化路径 [5] 经济性与实施挑战 - 项目需承担建设成本(如输配电费、政府性基金等),但可通过储能配置、辅助服务等市场化手段提升收益 [7][9] - 盈利性受资源禀赋、负荷特性及市场条件影响,有关部门正制定就近消纳输配电价机制 [7][9] - 政策定位为新能源发展的"有益补充",需平衡规模与经济性天花板 [9] 行业影响与定位 - 突破传统电网"无限责任"模式,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向"有限且可评价的责任"转型 [6] - 作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环节,需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协同推进技术研发与市场机制完善 [9]